图书介绍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 1947-1949 最后的决战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  1947-1949  最后的决战
  • 李新,陈铁健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24804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788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7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 1947-1949 最后的决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 1

第一节 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1

一、第一年自卫战争的结局 1

第一章 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 1

第一节 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1

一、第一年自卫战争的结局 1

二、向中原出击计划的演变与第二年战略方针的形成 5

二、向中原出击计划的演变与第二年战略方针的形成 5

三、鲁西南战役,刘邓大军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14

三、鲁西南战役,刘邓大军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14

四、中共中央“小河会议” 21

四、中共中央“小河会议” 21

五、刘邓野战军进军大别山 28

五、刘邓野战军进军大别山 28

六、陈谢集团挺进豫西 40

六、陈谢集团挺进豫西 40

七、陈粟野战军南下豫皖苏 50

七、陈粟野战军南下豫皖苏 50

八、三军协同粉碎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 60

八、三军协同粉碎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 60

第二节 各战场人民解放军的攻势作战 70

一、内线开展反攻,配合三军外线出击 70

一、内线开展反攻,配合三军外线出击 70

第二节 各战场人民解放军的攻势作战 70

二、发动新的攻势,进一步发展战略进攻 93

二、发动新的攻势,进一步发展战略进攻 93

第三节 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 102

第三节 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 102

一、“打倒蒋介石”战略口号的提出 102

一、“打倒蒋介石”战略口号的提出 102

二、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115

二、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115

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策略 124

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策略 124

第一节 土地改革运动 129

第二章 土地改革和整党、整军运动 129

一、全国土地会议的召开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 129

一、全国土地会议的召开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 129

第一节 土地改革运动 129

第二章 土地改革和整党、整军运动 129

二、各解放区普遍开展彻底的平分土地运动 140

二、各解放区普遍开展彻底的平分土地运动 140

三、老区半老区土地改革方针政策的完善 149

三、老区半老区土地改革方针政策的完善 149

四、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方针和政策 169

四、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方针和政策 169

一、整党的必要性 187

第二节 整党运动 187

一、整党的必要性 187

第二节 整党运动 187

二、整党运动的具体实施 192

二、整党运动的具体实施 192

三、老区半老区土改中的整党 198

三、老区半老区土改中的整党 198

四、军队中的整党 221

四、军队中的整党 221

第三节 新式整军运动 229

第三节 新式整军运动 229

一、新式整军运动的缘起 230

一、新式整军运动的缘起 230

二、新式整军运动中的诉苦运动 235

二、新式整军运动中的诉苦运动 235

三、新式整军运动中的三查运动 244

三、新式整军运动中的三查运动 244

四、新式整军运动的伟大意义与基本经验 264

四、新式整军运动的伟大意义与基本经验 264

第三章 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的高涨 273

一、中共中央对国统区人民运动的方略 273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的发展 273

一、中共中央对国统区人民运动的方略 273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的发展 273

第三章 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的高涨 273

二、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扩大与发展 283

二、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扩大与发展 283

三、国统区人民武装的发展与壮大 319

三、国统区人民武装的发展与壮大 319

一、民盟被迫解散,各民主党派转入地下活动 329

第二节 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 329

第二节 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 329

一、民盟被迫解散,各民主党派转入地下活动 329

二、各民主党派以香港为基地,制订新的政治路线 346

二、各民主党派以香港为基地,制订新的政治路线 346

三、各民主党派重新组合,共同反对美蒋反动派 361

三、各民主党派重新组合,共同反对美蒋反动派 361

四、民主党派在国统区开展反蒋军事活动 380

四、民主党派在国统区开展反蒋军事活动 380

第四章 三大战役 389

第一节 决战的序幕 389

一、决战前的形势和国共双方战略决策 389

第四章 三大战役 389

一、决战前的形势和国共双方战略决策 389

第一节 决战的序幕 389

二、济南战役 408

二、济南战役 408

一、东北战场,决战前敌我基本态势 432

第二节 辽沈战役 432

一、东北战场,决战前敌我基本态势 432

第二节 辽沈战役 432

二、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确立与战前准备 435

二、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确立与战前准备 435

三、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 444

三、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 444

四、辽西会战,全歼廖耀湘兵团 456

四、辽西会战,全歼廖耀湘兵团 456

五、解放沈阳、攻占营口 463

五、解放沈阳、攻占营口 463

六、辽沈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其主要原因 466

六、辽沈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其主要原因 466

一、作战地域,战前谋划 472

第三节 淮海战役 472

一、作战地域,战前谋划 472

第三节 淮海战役 472

二、歼灭黄百韬兵团 483

二、歼灭黄百韬兵团 483

三、围歼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 497

三、围歼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 497

四、彻底歼灭杜聿明集团 508

四、彻底歼灭杜聿明集团 508

五、淮海战役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514

五、淮海战役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514

一、平津地区的战略态势 526

第四节 平津战役 526

第四节 平津战役 526

一、平津地区的战略态势 526

二、攻占新保安、张家口 538

二、攻占新保安、张家口 538

三、天津战役 544

三、天津战役 544

四、北平和平解放 551

四、北平和平解放 551

五、平津战役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571

五、平津战役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571

一、国民党战败求和与中共提出“八项和谈条件” 581

第一节 国民党“和平”攻势的破产 581

第五章 新中国的诞生 581

一、国民党战败求和与中共提出“八项和谈条件” 581

第一节 国民党“和平”攻势的破产 581

第五章 新中国的诞生 581

二、蒋介石的“引退”阴谋与李宗仁的“和平”姿态 585

二、蒋介石的“引退”阴谋与李宗仁的“和平”姿态 585

三、北平和谈经过 598

三、北平和谈经过 598

一、全会的酝酿和准备 616

一、全会的酝酿和准备 61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61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616

二、全会的主要议程和议题 618

二、全会的主要议程和议题 618

三、全会决议的基本内容 632

三、全会决议的基本内容 632

第三节 渡江作战和蒋家王朝的覆灭 640

一、渡江作战前的形势 640

一、渡江作战前的形势 640

第三节 渡江作战和蒋家王朝的覆灭 640

二、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649

二、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649

三、攻克南京 663

三、攻克南京 663

四、解放大上海 671

四、解放大上海 671

第四节 向全国大进军 688

一、解放大西北 688

一、解放大西北 688

第四节 向全国大进军 688

二、解放华东大陆地区 702

二、解放华东大陆地区 702

三、解放中南地区 711

三、解放中南地区 711

四、解放大西南 726

四、解放大西南 726

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发起和酝酿 739

第五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39

第五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39

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发起和酝酿 739

二、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 750

二、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 750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761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761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79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79

后记 786

后记 78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