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上
  • 黄药眠,童庆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7020012531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393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7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 1

前言 1

第一编 中西诗学的背景比较 3

第一章 中西诗学的民族传统精神背景比较 3

第一节 中西方社会经济特点所造成的精神上的差异 3

第二节 中西方诗学理论的不同特点 13

第二章 中西诗学的文化背景比较 29

第一节从比较文学到比较美学 29

第二节有与无 32

第三节形式与整体功能 37

第四节 明晰与模糊 44

第五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 54

第六节简短的小结 60

第三章 中西诗学的哲学背景比较 62

第一节宇宙目的和自由意志 64

第二节善的合理性 71

第三节美的自由 76

第四节实践理性的作用 81

第五节神秘与科学 86

第四章 中国的“诗言志”论与西方的“诗言回忆”论 93

第二编 中西诗学的范畴比较 93

第一节西方:从“迷狂”到“原始意象” 94

第二节 中国:从“志”到“胸襟” 101

第三节 中西诗学汇通处——诗即“回忆” 111

第五章 中国的“兴”论与西方的“酒神”论 113

第一节西方:“回忆”与“酒神” 114

第二节中国:“志”与“兴” 123

第三节“兴”与“酒神” 131

第六章 中国的“感物”论与西方的“表现”论 135

第一节“感”的原型考察 135

第二节 “感物”论的主体——实践特性及其与“表现”论的理论机制比较 139

第三节 主体延伸与外在客体:“感物”论与“表现”论的对象比较 144

第四节余论 148

第七章 中国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 150

第一节 审美注意与非审美注意 150

第二节 “虚静”说与“距离”说共同揭示审美注意的基本特征 153

第三节“虚静”说与“距离”说共同揭示审美注意的功能作用 162

第四节 中西两说在哲学、文化根基上的差异 172

第八章 中国的“发愤著书”论与西方的 174

“苦闷的象征”论 174

第一节诗与苦闷 175

第二节“发愤著书”与仕途失意 180

第三节 “苦闷的象征”与普遍人性 183

第四节讽谏与游戏 188

第五节余论 192

第九章 中国的“怨”、“愤”、“哀”、“悲”论与西方的“悲”、“悲剧”、“悲剧性”论 197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诗学传统悲剧观念的发展及其同 198

“言志”(表现)说的历史联系 198

第二节西方诗学传统悲剧观念的发展及其同“模 208

仿”(再现)说的历史联系 208

第三节中西传统悲剧观念的异同比较 216

第一节同与异 223

第十章 中国的“意境”说与西方的“典型”说 223

第二节“意境”说的源变 225

第三节“典型”说西来 230

第四节“意境”说与“典型”说的交流、互补与汇通 236

第十一章 中国的“诗为乐心”说与西方的 243

“乐为诗之高境”说 243

第一节诗乐的结合与对立及其在中西诗学中的表 244

现 244

第二节诗与乐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 256

互影响及其特征 256

第一节起源与对象的差异 273

第十二章 中国的“言意象”论与西方的“层次”论 273

第二节对层次功能的考察 278

第三节层次间的同一性 283

第十三章 中国的“文如其人”论与西方的 289

“风格即人”论 289

第一节风格的提出及其涵义 290

第二节“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 297

第十四章 中国的“大”论与西方的“崇高”论 306

第一节“大”——中西崇高理论的相似点 308

第二节“大”与人的心理体验 309

第三节崇高感的本质 311

第四节崇高感的内在尺度 313

第五节中西崇高理论的差异 315

第十五章 中国的“阴柔·阳刚”论与西方的 322

“优美·壮美”论 322

第一节中西理论的一般描述 322

第二节融合与对峙 327

第三节体现在悲剧意识上的差异 330

第四节不同的情感内涵 335

第一节整体性特征上的一致 342

“寓教于乐”说 342

第十六章 荀子的“美善相乐”说与贺拉斯的 342

第二节 自我调节与转换 349

第十七章 刘勰的“意象”说与歌德的“意蕴”说 359

第一节审美意象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360

第二节 审美意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367

第三节 审美意象的“象征”与“托谕” 370

第十八章 司空图的“诗味”说与瓦雷里的 375

“纯诗”说 375

第一节理想的诗境 376

第二节 内省的奇迹 382

第三节诗美的发现 388

第十九章严羽的“别材、别趣”说与康德的 394

“美的艺术”说 394

第一节严羽与康德美学思想的可比性 394

第二节在文艺审美特征问题上的相近性 397

第三节严羽与康德相近性之原因 407

第四节严羽与康德美学思想的差异性 410

第二十章严羽的“兴趣”说与克莱夫·贝尔的 416

“有意味的形式”说 416

第一节两个相似的纯艺术论 416

第二节妙悟与直觉 422

第三节形式之美的原因 427

第二十一章李渔的“幻境”说与狄德罗的 432

“幻象”说 432

第一节李渔的“贵新”与狄德罗的“市民剧” 433

第二节李渔的“幻境”说与狄德罗的“幻象”说 439

第三节李渔的“结构”论与狄德罗的“布局”论 446

第三编 中西诗学的影响研究 457

第二十二章王国维与尼采 457

第一节《人间词话》与《悲剧的诞生》 458

第二节“真景物”与“日神精神” 460

第三节“真感情”与“酒神精神” 467

第四节“真景物”与“真感情”之关系 473

第二十三章鲁迅与普列汉诺夫 479

第一节 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诗学 480

第二节对现实主义的积极倡导 485

第三节为捍卫艺术的功利原则而斗争 492

第四节重视社会心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498

第二十四章鲁迅与高尔基 504

第一节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方面的共同点 505

第二节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方面的异同点 513

第二十五章 周作人与西方人道主义文学思潮 523

第一节民族主义 524

第二节“人的文学” 529

第三节蔼理斯 539

第二十六章 郭沫若及前期创造社与西方浪漫 549

主义 549

第一节个性主义 549

第二节唯心主义 554

第三节情感、想象、灵感 556

第四节现代主义的渗透 562

第五节矛盾的艺术社会职能观 571

第二十七章 茅盾与西方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578

第一节俄国现实主义:“为人生而艺术” 582

第二节法国自然主义:真实性与客观性 595

第三节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特征 605

第二十八章 梁实秋与美国新人文主义 611

第一节两种人性观 612

第二节“浪漫的与古典的” 621

第三节“文学与革命” 628

第四节古典主义 634

现代主义诗学 643

第二十九章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与西方 643

第一节象征主义 646

第二节表现主义 657

第三节意象派 673

第四节未来主义 680

第三十章 中国现代诗学与俄苏诗学 693

第一节俄苏诗学对中国现代诗学发展的影响 694

第二节两国诗学共同的理论命题和历史命运 698

第三节两国诗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710

传统 714

第三十一章 中国现代悲剧意识与西方悲剧 714

第一节王国维:中国现代悲剧观的不和谐前奏 715

第二节悲剧意识在中国的觉醒 718

第三节经世致用的悲剧观 721

第四节写实倾向与理想化原则 726

第五节泛悲剧化与崇高风格 730

第六节传统与现实 735

第三十二章 胡风与卢卡契 741

第一节现实主义传统 743

第二节两种批评模式 762

第三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历史建构 778

后记 78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