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微生物实验法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日本土壤微生物研究会编;叶维青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13031·2442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682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7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壤微生物实验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土壤和微生物的处理方法 1
1.1 土样的采集和制备&香川尚德 1
1.1.1 土样的采集和制备过程 1
1.1.2 土壤剖面的调查 2
1.1.3 土样的采集 4
1.1.4 土样的制备和保存 8
1.1.4.1 毛样的制备 9
1.1.4.2 分析样品的制备 9
1.1.4.3 土样的保存 10
1.2 微生物的处理方法&仁王以智夫 10
1.2.1 微生物实验的特点 10
1.2.2 实验室 11
1.2.2.1 一般实验室 11
1.2.2.2 无菌室 12
1.2.3 常用的器皿 13
1.2.4 灭菌 14
1.2.4.1 高压灭菌 15
1.2.4.2 间歇灭菌 16
1.2.4.3 干热灭菌 17
1.2.4.4 火焰灭菌 18
1.2.4.5 化学灭菌 18
1.2.4.6 射线灭菌 19
1.2.4.7 过滤除菌 19
1.2.5 培养基的制备 21
1.2.5.1 市售培养基 21
1.2.5.2 实验室制备的培养基 21
1.2.5.3 棉塞 22
1.2.5.4 斜面培养基和柱状培养基 23
1.2.6 微生物的培养 24
1.2.6.1 微生物的移植 24
1.2.6.2 静置培养 25
1.2.6.3 振荡培养 25
1.2.6.4 通气培养 26
1.2.7 镜检 26
1.2.8 微生物实验的清理及器皿的洗涤 27
1.2.8.1 微生物实验中的废弃物 27
1.2.8.2 器皿的洗涤和保管 28
引用文献 28
第二章 土壤微生物的计数法 30
2.1 序言&近藤熙、加藤邦彦 30
2.2 活菌数的测定&近藤熙、加藤邦彦 30
2.2.1 稀释平板法 30
2.2.1.1 器皿和试剂 31
2.2.1.2 操作 32
2.2.1.3 活菌数的计算 33
2.2.2 最或然数法 35
2.2.2.1 器皿和试剂 35
2.2.2.2 操作 35
2.2.2.3 活菌数的计算 36
2.2.3 注意事项 37
2.3 微生物总数的测定&松口龙彦 40
2.3.1 Rossi-Cholodny埋片法 40
2.3.1.1 操作 40
2.3.1.2 微生物相对密度的计算 41
2.3.2 Thornton-Gray的比率法(ratio法) 41
2.3.2.1 操作 42
2.3.2.2 微生物总数的计算 43
2.3.3 Jones-Mollison法 43
2.3.3.1 操作 43
2.3.3.2 微生物总数的计算 44
2.4 萤光抗体法&菊本敏夫 46
2.4.1 萤光抗体制备的程序 46
2.4.1.1 免疫原与免疫 46
2.4.1.2 γ-球蛋白的制备 47
2.4.1.3 萤光色素的标记 49
2.4.1.4 未结合色素的清除 49
2.4.1.5 萤光抗体的精制 50
2.4.1.6 萤光抗体的保存 51
2.4.2 萤光抗体染色的程序 51
2.4.2.1 标本的制作 51
2.4.2.2 标本的固定(预处理) 52
2.4.2.3 萤光抗体染色 52
2.4.3 萤光显微镜的观察 53
2.5 土壤切片法 54
2.5.1 土样的采集 55
2.5.2 染色、洗涤和干操 55
2.5.3 树脂固定 56
2.5.4 土壤薄片和镜检载玻片的制备 57
2.5.5 土壤薄片和镜检 58
引用文献 60
第三章 土壤细菌实验法 62
3.1 序言&佐藤匡 62
3.2 好气性细菌的计数和分离&牛越淳夫) 63
3.2.1 好气性细菌的测数 63
3.2.1.1 好气性细菌的计数 64
3.2.1.2 耐结晶紫细菌的测数 64
3.2.1.3 土壤中芽孢数的测定 65
3.2.2 细菌的分离和保存 65
3.2.2.1 细菌的纯化分离法 65
3.2.2.2 菌株的保存 66
3.2.3 细菌的分类 69
3.2.3.1 Bergey细菌鉴定手册概要 79
3.2.3.2 土壤中常见细菌属的主要分类学特性及其检定方法 79
3.3 厌气性细菌的计数和分离&武田洁 92
3.3.1 培养基的制备 92
3.3.2 厌气培养法和活菌的计数 93
3.3.2.1 滚管法(roll tube) 94
3.3.2.2 Rosenthal法 96
3.3.2.3 改良Rosenthal法 98
3.3.2.4 碱性焦性没食子酸法 99
3.3.2.5 Weinberg管法 100
3.3.2.6 钢丝棉法 101
3.3.2.7 厌气罐法 102
3.3.3 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的计数 104
3.3.4 厌气性细菌的分离和保存 105
3.3.4.1 厌气性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105
3.3.4.2 厌气性细菌的保存 106
3.3.5 厌气细菌的鉴定 107
3.3.5.1 厌气性细菌的性状检查法 112
引用文献 117
第四章 土壤放线菌实验法&兰道生 120
4.1 序言 120
4.2 活菌数的测定 121
4.2.1 器皿和试剂 121
4.2.2 培养基的选择和培养方法 121
4.2.3 平板上放线菌的鉴别法 122
4.3 放线菌的分离与保藏 123
4.4 放线菌的鉴定 123
4.4.1 链霉菌的分类法 125
4.4.1.1 形态观察 127
4.4.1.2 放线菌颜色的观察 129
4.4.1.3 放线菌的生理试验 129
4.4.2 链霉菌以外的放线菌的鉴定 132
4.5 抗生素生产性能 132
4.5.1 抗生素生产性能的测定法 132
4.5.2 抗生素效价的测定 133
引用文献 133
第五章 土壤真菌实验法&生越明 135
5.1 序言 135
5.2 真菌的研究方法 136
5.2.1 移植 136
5.2.2 单孢分离法 136
5.2.3 单菌丝分离法 137
5.2.4 细菌汰除法 138
5.2.5 真菌的培养 139
5.2.6 真菌培养基 139
5.3 土壤真菌分离法 140
5.3.1 稀释平板法 141
5.3.1.1 器具 141
5.3.1.2 培养基 142
5.3.1.3 操作 142
5.3.2 土壤淋洗法 142
5.3.2.1 器具(装置) 142
5.3.2.2 培养基 143
5.3.2.3 操作(淋洗) 143
5.3.3 孢子悬浮法 144
5.3.3.1 器具与试剂 144
5.3.3.2 操作 144
5.3.4 土壤平板法 145
5.3.4.1 培养基 145
5.3.4.2 操作 145
5.3.5 钟形撒粉器法 145
5.3.5.1 器皿 145
5.3.5.2 培养基 145
5.3.5.3 操作 145
5.3.6 平板插入筛选法 147
5.3.6.1 器皿 147
5.3.6.2 培养基 147
5.3.6.3 操作 147
5.3.7 插入管法 148
5.3.7 变法 148
5.3.7.1 器皿 148
5.3.7.2 培养基 148
5.3.7.3 操作 149
5.3.8 菌丝分离法 149
5.3.8.1 培养基 149
5.3.8.2 操作 149
5.3.9 植物残渣法 150
5.3.9.1 器皿和试剂 150
5.3.9.2 培养基 151
5.3.9.3 操作 151
5.3.10 捕捉法 151
5.3.10.1 材料 151
5.3.10.2 培养基 152
5.3.10.3 操作 152
5.4 土壤中真菌的观察法 152
5.4.1 直接镜检法 152
5.4.1.1 器皿和试剂 152
5.4.1.2 操作 153
5.4.2 埋片法 153
5.4.2 变法 154
5.4.2.1 器皿与试剂 154
5.4.2.2 操作 154
5.4.3 土壤悬浮液涂抹法 154
5.4.3.1 器皿与试剂 154
5.4.3.2 培养基 154
5.4.3.3 操作 155
5.4.4 繁殖体测定法 155
5.4.4.1 器皿与试剂 155
5.4.4.2 培养基 155
5.4.4.3 操作 155
5.4.5 土壤切片制法 156
5.4.5.1 器皿与试剂 156
5.4.5.2 操作 156
5.5 真菌保藏法 157
5.5.1 菌种保藏的注意事项 157
5.5.2 菌种保藏用培养基 158
5.5.3 传代培养保藏法 158
5.5.4 液体石蜡覆盖法 159
5.5.5 双重橡皮栓法 159
5.5.6 砂管保藏法 160
5.5.7 土壤保藏法 160
5.5.8 冷冻干燥保藏法 161
5.6 真菌的鉴定 162
5.6.1 土壤真菌的分类 162
5.6.2 土壤真菌的鉴定 164
5.6.3 土壤真菌目的检索表 164
引用文献 167
第六章 土壤藻类实验法&秋山优 170
6.1 序言 170
6.2 土壤藻类的采集和培养 171
6.2.1 采集法 171
6.2.2 分离和培养方法 172
6.2.2.1 混合培养(粗培养) 172
6.2.2.2 单藻培养和纯培养 174
6.2.3 培养条件 176
6.2.4 分离藻类的保藏 176
6.3 土壤藻类数量的测定 177
6.4 土壤藻类的鉴定 179
6.4.1 土壤藻类的观察法 179
6.4.2 土壤藻类的检索 185
引用文献 193
第七章 土壤原生动物实验法&栗原康 196
7.1 序言 196
7.2 分离和培养 199
7.1.1 细菌捕食性原生动物的检定和培养 199
7.2.1.1 Singh法 199
7.2.1.2 利用细菌悬液的培养法 199
7.2.2 腐生性原生动物的检定和培养 200
7.2.3 分离培养 200
7.3 计数法 200
7.3.1 用玻璃环计数 201
7.3.2 活动体和孢囊的计数 201
7.3.3 直接镜检法计数 202
7.3.3.1 普通染色法计数 202
7.3.3.2 改良革兰氏染色计数法 203
7.4 原生动物的分类 204
7.4.1 土壤原生动物在分类学上的地位 205
7.4.2 主要土壤原生动物的形态特征 206
引用文献 210
第八章 线虫实验法&一户稔、三井康 212
8.1 序言 212
8.2 样品的采集和线虫的分离 213
8.2.1 植物、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213
8.2.2 土壤线虫(不包括孢囊)分离法 215
8.2.2.1 筛分法 215
8.2.2.2 Baermann法 216
8.2.2.3 Christie-Perry法 217
8.2.2.4 离心浮选法 218
8.2.2.5 特制洗选器分离法 219
8.2.3 土壤中孢囊的分离法 221
8.2.4 植物组织中的线虫分离法 222
8.2.4.1 组织解剖分离法 222
8.2.4.2 Baermann分离法 222
8.2.4.3 组织捣碎器筛分法 223
8.2.4.4 加热逸出法 223
8.2.4.5 组织染色分离法 224
8.2.5 孵化幼虫大量采集法 225
8.3 线虫的处理和保藏 226
8.3.1 线虫个体的处理方法 226
8.3.2 加热杀死线虫 227
8.3.3 线虫的固定 228
8.3.4 线虫的保藏法 229
8.3.4.1 管瓶保藏和植物标本保藏法 229
8.3.4.2 显微镜标本的制法 230
8.3.5 线虫群体的增殖法 232
8.4 线虫的鉴定 233
8.4.1 线虫目或总科之前的分类 233
8.4.2 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类和鉴定 237
8.4.3 重要寄生线虫的简易鉴别法 241
8.4.4 日本主要的植物寄生线虫 243
8.4.5 委托鉴定时的注意事项 246
8.5 线虫密度的调查 247
8.5.1 线虫个体的计数 247
8.5.2 土壤线虫密度的调查 248
8.5.2.1 抽样测定法 248
8.5.2.2 指示植物测定法 249
8.5.2.3 孢囊线虫密度的调查 249
8.5.3 植物线虫寄生量的调查 250
8.5.3.1 根瘤线虫寄生量的调查 250
8.5.3.2 根腐线虫寄生量的调查 252
8.5.3.3 孢囊线虫寄生量的调查 253
8.5.3.4 柑桔根线虫寄生量的调查 254
8.6 线虫的培养 254
8.6.1 用细菌培养线虫 255
8.6.2 用真菌培养线虫 255
8.6.3 用愈伤组织培养线虫 256
8.6.3.1 种子消毒 257
8.6.3.2 愈伤组织培养基 257
8.6.3.3 虫体灭菌 257
8.6.3.4 虫体的洗涤 259
8.6.3.5 线虫的接种 260
8.7 食线虫菌的分离与保藏 260
8.7.1 食线虫菌的捕食行动 260
8.7.2 菌的分离法 260
8.7.3 食线虫菌的分离操作 263
8.7.4 分离培养基 264
8.7.5 食线虫菌的培养和保藏 264
引用文献 264
第九章 富集培养&佐藤匡 267
9.1 序言 267
9.2 瓶培养法-液体富集培养法 268
9.2.1 好气培养法 268
9.2.1.1 器皿和试剂 268
9.2.1.2 操作 269
9.2.2 厌气培养法 269
9.2.2.1 器皿和试剂 269
9.2.2.2 操作 272
9.2.3 注意点和补充 273
9.3 土壤环流法 274
9.3.1 装置的组装和作用原理 276
9.3.1.1 Lees和Quastel的土壤环流装置 276
9.3.1.2 Audus的土壤环流装置 277
9.3.1.3 Collins等人的土壤环流装置 279
9.3.1.4 土壤环流的通气装置 280
9.3.2 操作 282
9.3.2.1 土样的调制和土柱(column)的制备 282
9.3.2.2 环流液的循环 283
9.3.2.3 环流土壤和环流液的采集 284
9.3.3 注意点和补充 285
9.4 连续流动培养法 286
9.4.1 装置 287
9.4.1.1 Macǔra的土壤连续流动培养装置 287
9.4.1.2 佐藤等人的土壤连续流动培养装置 288
9.4.2 操作 289
9.4.2.1 土样的调制和土柱的制备 289
9.4.2.2 样品的采集 289
9.4.3 实验举例 289
引用文献 292
第十章 参与无机元素循环的微生物的计数和分离 294
10.1 序言&西尾道德 294
10.2 硝化细菌的计数和分离&西尾道德 295
10.2.1 氨氧化细菌(亚硝酸细菌)的计数 297
10.2.1.1 器皿和试剂 297
10.2.1.2 操作 297
10.2.2 亚硝酸氧化细菌(硝酸细菌)的计数 298
10.2.2.1 器皿和试剂 298
10.2.2.2 操作 298
10.2.3 硝化细菌的分离 299
10.2.3.1 器皿和试剂 299
10.2.3.2 操作 299
10.2.4 有机营养硝化细菌的分离 300
10.2.4.1 器皿和试剂 300
10.2.4.2 操作 300
10.2.5 注意点 301
10.3 脱氮菌和硝酸还原菌的计数和分离&西尾道德 302
10.3.1 脱氮菌和硝酸还原菌的计数 303
10.3.1.1 用硝酸盐肉膏培养基的方法 303
10.3.1.2 用Giltay培养基的方法 304
10.3.2 脱氮细菌的分离 305
10.3.3 注意点 306
10.4 需氧自生固氮菌(Azotobacter)的计数和分离&小林达治 306
10.4.1 需氧自生固氮菌的计数 306
10.4.1.1 器皿和试剂 306
10.4.1.2 操作 307
10.4.2 需氧自生固氮菌的分离 307
10.5 固氮梭菌(clostridium)的计数和分离&小林达治 314
10.5.1 固氮梭菌的计数 314
10.5.2 固氮梭菌的分离 314
10.5.3 巴氏芽胞梭菌(Clostridium Pasteuria-num)的鉴定 315
10.6 光合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小林达治 316
10.6.1 光合细菌的分离 319
10.6.2 红色非硫细菌科(Athiorhodaceae)的分离和鉴定举例 322
10.7 固氮蓝藻的计数和分离&小林达治 323
10.7.1 蓝藻的培养液 324
10.7.2 蓝藻的计数 324
10.7.3 蓝藻的分离 325
10.7.4 蓝藻的形态特征 325
10.8 豆科植物的根瘤和根瘤菌&丰田广三 329
10.8.1 研究的历史和根瘤菌的特性 329
10.8.2 互接种族 332
10.8.3 有效根瘤和无效根瘤 335
10.8.3.1 有效根瘤和根瘤菌 336
10.8.3.2 无效根瘤和根瘤菌 337
10.8.4 根瘤菌的分离、验证和鉴定 338
10.8.4.1 根瘤菌分离的原理 338
10.8.4.2 根瘤的搜集方法 340
10.8.4.3 无菌接种栽培法 340
10.8.4.4 从根瘤的分离根瘤菌 346
1O.8.4.5 根瘤菌的验证和鉴定 350
10.9 非豆科植物的根瘤和根瘤内生菌(主要是放线菌)的分离方法&植村诚次) 351
10.9.1 非豆科根瘤植物的种类和根瘤 351
10.9.1.1 赤杨型的根瘤 354
10.9.1.2 苏铁型的根瘤 355
10.9.1.3 罗汉松型的根瘤 355
10.9.2 非豆科根瘤菌(内生菌)的分离方法 357
10.9.2.1 利用根瘤中心柱的方法 358
10.9.2.2 利用表面灭菌的方法 361
10.9.2.3 利用湿室处理的方法 362
10.9.3 接种试验的方法 362
10.9.3.1 种子的灭菌及接种用无菌幼苗的培养法 362
10.9.3.2 分离内生菌的接种方法 365
10.10 硫酸还原菌的计数和分离&古坂澄石 365
10.10.1 硫酸还原细菌的计数 368
10.10.1.1 样品的采集和调制 368
10.10.1.2 稀释液的制备 368
10.10.1.3 培养条件 369
10.10.1.4 稀释平板法 370
10.10.1.5 文氏(Weinberg)试管法 371
10.10.1.6 稀释频度法 372
10.10.2 硫酸还原菌的分离 372
10.10.3 硫酸还原活性的测定 373
10.11 硫细菌的计数和分离&都留信也 374
10.12 铁代谢菌的分离&加村崇雄 376
10.12.1 铁氧化细菌 377
10.12.1.1 铁氧化细菌的分离 377
10.12.2 铁还原细菌 378
10.12.2.1 铁还原细菌的分离 378
10.12.2.2 分离的细菌铁还原活性的测定 379
10.12.2.3 铁还原细菌的计数 379
10.13 锰代谢菌的分离&加村崇雄 380
10.13.1 锰氧化菌 380
10.13.1.1 锰氧化菌的分离 380
10.13.1.2 锰氧化菌的计数(本村的方法) 381
10.13.2 锰还原菌 381
10.13.2.1 锰还原菌的分离 381
10.13.2.2 分离菌的锰还原性能的测定 382
10.13.2.3 锰还原菌的计数 383
引用文献 383
第十一章 含碳化合物代谢微生物的计数和分离 388
11.1 序言&仁王以智夫 388
11.2 纤维素分解菌的计数和分离&斋藤纪 389
11.2.1 好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的计数和分离 389
11.2.1.1 好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的计数 389
11.2.1.2 好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的分离 390
11.2.2 嫌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的计数和分离 390
11.2.3 纤维素分解真菌的计数和分离 391
11.2.4 纤维素分解性能的测定 391
11.3 木质素分解菌的计数和分离&斋藤纪 393
11.3.1 稀释平板法和伞菌类 393
11.3.2 从子实体分离伞菌的方法和计数 393
11.3.3 从菌丝或菌锁分离伞菌 394
11.3.4 分离菌分解木质素性能的检定法 394
11.3.5 关于参与分解木质素的酶 395
11.4 几丁质分解菌的计数和分离&驹田旦 396
11.4.1 胶态几丁质的制备 396
11.4.2 培养基的制备 398
11.4.3 培养和计数 398
11.5 甲烷代谢菌的计数和分离&都留信也 398
11.5.1 产甲烷菌 398
11.5.1.1 产甲烷菌的分布 398
11.5.1.2 甲烷产生的机制 399
11.5.1.3 产甲烷菌的培养和分离 399
11.5.2 甲烷氧化菌 400
11.5.2.1 甲烷氧化菌的分布 400
11.5.2.2 甲烷氧化菌的培养和分离 400
11.6 芳香族化合物分解菌的计数和分离&都留信也 401
11.6.1 分解菌的计数法 401
11.6.1.1 培养基的制备 401
11.6.1.2 培养和计数 402
11.6.2 微生物分解的辨别 403
11.6.3 工厂废水的生物处理 404
11.6.3.1 活性污泥的调制与驯化 404
11.6.3.2 活性污泥法和污水处理 405
11.7 表面活性剂分解菌的计数和分离&都留信也 406
11.7.1 表面活性剂的测定和分解试验 406
11.7.2 表面活性剂分解菌的计数和分离 406
引用文献 407
第十二章 土壤中微生物活性的测定 409
12.1 序言&香川尚德 409
12.2 土壤呼吸&田边市郎 409
12.2.1 CO2的产生 410
12.2.1.1 田间测定法 411
12.2.1.2 室内实验法 413
12.2.2 O2吸收量的测定 418
12.2.2.1 原理 418
12.2.2.2 操作方法 419
12.2.2.3 计算方法 420
12.2.2.4 分析举例 421
12.2.2.5 注意事项 422
12.3 氨化作用&甲斐秀昭 422
12.3.1 氨化作用的制约因素 423
12.3.2 氨化作用的测定方法 424
12.3.2.1 旱田氨化作用的测定方法 424
12.3.2.2 淹水状态下氨化作用的测定方法 426
12.3.3 土壤有效氮定量法 428
12.3.3.1 风干土氨生成量 429
12.3.3.2 干土效应 430
12.3.3.3 地温上升效应 431
12.4 硝化作用&甲斐秀昭 434
12.4.1 硝化作用与环境因子 434
12.4.2 硝化作用的测定方法 436
12.4.2.1 瓶培养法 438
12.4.2.2 淋洗培养法 440
12.4.2.3 环流法 442
12.4.2.4 其它方法 444
12.5 固氮作用 445
12.5.1 应用15N测定固氮量&小林达治 445
12.5.1.1 样品的制备 446
12.5.1.2 氮气的发生方法 449
12.5.1.3 15N的测定 451
12.5.2 乙炔还原法&吉田富男 453
12.5.2.1 样品的采集和调制 454
12.5.2.2 气相条件 455
12.5.2.3 培养条件 456
12.5.2.4 分析气体的采集 457
12.5.2.5 气相色谱法的条件 457
12.5.2.6 乙烯的定量 459
12.5.2.7 固氮量的换算 460
12.6 脱氮作用 461
12.6.1 应用15N测定脱氮作用&小林达治 461
12.6.2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脱氮作用&兰道生 463
12.6.2.1 田间条件下气体的采集 463
12.6.2.2 瓶培养实验 464
12.6.2.3 气相色谱的测定条件 465
12.6.2.4 注意点 467
12.7 淹水条件下的有机酸代谢 468
12.7.1 淹水土壤中有机酸的分离&山根一郎 468
12.7.1.1 加水振荡浸提法 468
12.7.1.2 加水分次浸提法 468
12.7.1.3 硫酸浸提法 469
12.7.2 乙醚浸提法&山根一郎 469
12.7.3 浓缩&山根一郎 469
12.7.4 分析方法(柱层析法)&山根一郎 470
12.7.4.1 改良Wiseman-Irvin法 470
12.7.4.2 Wiseman-Irvin法的特点 470
12.7.4.3 装置 471
12.7.4.4 材料和试剂 471
12.7.4.5 操作方法 474
12.7.5 有机酸(低级)总量的定量&山根一郎 475
12.7.5.1 试剂 475
12.7.5.2 定量方法 476
12.7.5.3 讨论 477
12.7.6 有机酸的气相色谱法定量&武田洁 477
12.7.6.1 淹水土壤中有机酸的浸提 477
12.7.6.2 挥发性脂肪酸的定量 477
12.7.6.3 非挥发性酸的定量 478
12.8 淹水条件下的气体代谢 479
12.8.1 气体的性质&山根一郎 479
12.8.2 气体采集方法&山根一郎 482
12.8.2.1 从田间土壤采集气体 482
12.8.2.2 在注射筒中生成气体 484
12.8.3 土壤内CO2以外气体的驱出法&山根一郎 485
12.8.3.1 检容法 485
12.8.3.2 检压法 485
12.8.4 土壤中CO2的驱出和定量&山根一郎 486
12.8.5 气体定量的简易方法&山根一郎 486
12.8.6 气体分析原理&山根一郎 487
12.8.7 气体分析法&山根一郎 488
12.8.7.1 检容法 488
12.8.7.2 检压法 488
12.8.8 气体的气相色谱分析&白井乔二 489
12.8.8.1 气体的采集和导入 490
12.8.8.2 层析柱的准备 491
12.8.8.3 分析操作 493
12.8.8.4 定性和定量 495
12.9 淹水条件下的硫酸还原作用&山根一郎 496
12.9.1 SO4-S的定量 496
12.9.1.1 土壤中SO4-S的抽提 496
12.9.1.2 SO4-S的定量原理 496
12.9.1.3 试剂 496
12.9.1.4 操作 497
12.9.2 游离H2S和硫化物态硫的定量 497
12.9.2.1 硫化物态硫的H2S的驱出 498
12.9.2.2 游离态H2S的定量方法 500
12.9.2.3 H2S的分析法 501
12.10 铁的代谢&加村崇雄 502
12.10.1 淹水土壤中二价铁的定量 502
12.10.1.1 Fe2+的浸提法 503
12.10.1.2 Fe2+的定量方法 503
12.10.2 环流土壤中铁氧化活性的测定 504
12.11 锰的代谢&加村崇雄 505
12.11.1 土壤中二价锰的定量法 505
12.11.1.1 Mn2+的浸提法 505
12.11.1.2 锰的比色定量法 506
12.11.2 环流土壤中锰代谢活性的测定 506
12.12 土壤酶活性&早野恒一 507
12.12.1 脱氢酶活性测定法 510
12.12.1.1 原理 510
12.12.1.2 试剂 511
12.12.1.3 测定操作 511
12.12.2 β-葡糖苷酶活性测定法 512
12.12.2.1 原理 512
12.12.2.2 试剂 512
12.12.2.3 测定操作 513
12.12.3 蔗糖酶活性测定法 513
12.12.3.1 原理 513
12.12.3.2 试剂 514
12.12.3.3 测定操作 515
12.12.4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法 515
12.12.4.1 原理 515
12.12.4.2 试剂 516
12.12.4.3 测定操作 516
12.12.5 蛋白酶活性测定法 517
12.12.5.1 原理 517
12.12.5.2 试剂 517
12.12.5.3 测定操作 518
12.12.6 脲酶活性测定法 519
12.12.6.1 原理 519
12.12.6.2 试剂 519
12.12.6.3 测定操作 520
12.12.7 磷酸酶活性测定法 520
12.12.7.1 原理 520
12.12.7.2 试剂 521
12.12.7.3 测定操作 522
引用文献 522
第十三章 根瘤菌的利用和固氮力 529
13.1 序言&丰田广三 529
11.2 用根瘤菌接种豆科植物&丰田广三 529
13.2.1 根瘤菌接种的目的 529
13.2.2 根瘤菌的接种和接种方法 530
13.2.2.1 优良菌株的选种 530
13.2.2.2 根瘤菌的利用现状 533
13.2.2.3 田间的人工接种法 534
13.2.2.4 人工接种需注意的事项 535
13.2.3 根瘤菌的接种效果 536
13.2.4 根瘤菌的保藏 541
13.3 豆科植物根瘤的固氮力测定&吉田富男 543
13.3.1 样品的制备 544
13.3.1.1 豆科作物植株 544
13.3.1.2 着生根瘤的根 544
13.3.1.3 根瘤的摘除 545
13.3.1.4 作物根际 546
13.3.2 固氮力的测定 547
13.3.2.1 凯氏定氮法 547
13.3.2.2 15N同位素法 548
13.3.2.3 乙炔还原法 552
引用文献 554
第十四章 高等植物和根际微生物&松口龙彦 557
14.1 序言 557
14.2 根际微生物的计数和分离 557
14.2.1 根际土壤的采集法 557
14.2.1.1 空气中振荡的方法 558
14.2.1.2 在水中分离的方法 558
14.2.1.3 采集的根际土壤量的测定 559
14.2.1.4 Papavizas Davey的方法 560
14.2.2 根际土壤中活菌的计数和分离 561
14.2.2.1 稀释平板法 561
14.2.2.2 根据营养要求所作的根际微生物的分类 562
14.2.2.3 土壤平板法 564
14.2.2.4 根际土壤的真菌菌丝的分离法 565
14.2.3 根际土壤中总菌数的测定 565
14.2.3.1 Jones-mollison法 566
14.2.3.2 埋片法 566
14.2.3.3 印片法 566
14.2.3.4 小型根箱法 567
14.3 根表微生物的计数和分离 568
14.3.1 稀释平板法 568
14.3.2 根表的丝状真菌的计数和分离 569
14.4 根内部微生物的计数和分离 571
14.4.1 稀释平板法 571
14.4.1.1 根内样品的制备 571
14.4.1.2 平板法计数和分离 571
14.4.2 根解剖法 572
14.4.3 根磨碎法 572
14.5 高等植物的无菌栽培 573
14.5.1 供试植物种子的灭菌 573
14.5.2 幼苗的无菌水培 574
14.5.2.1 奥田等人的方法 574
14.5.2.2 Barber的方法 575
14.5.2.3 Timonin的方法 577
14.5.3 幼苗的无菌砂培 579
14.5.3.1 Rempe等人的方法 579
14.5.3.2 Kathrein的方法 579
14.5.3.3 砂培用固体培养基的粒径组成、植物培养液组成和栽培条件的考察 581
14.6 向植物接种分离菌株 584
14.6.1 接种菌的制备 584
14.6.1.1 预培养 584
14.6.1.2 接种菌悬液的制备 585
14.6.2 接种 585
14.6.2.1 向无菌栽培植物接种 585
14.6.2.2 向灭菌土壤上生长的植物接种 586
14.6.2.3 向未灭菌土壤上生长的植物接种 586
14.7 人工根际土壤的制备法 587
14.7.1 火棉胶膜袋法 587
14.7.1.1 方法 587
14.7.1.2 火棉胶膜袋的制备方法 587
14.7.1.3 装置的组装和火棉胶膜透水速度的测定 588
14.7.2 灭菌砂法 589
14.7.2.1 根分泌液的制备 589
14.7.2.2 人工根际土壤的制备 589
引用文献 590
第十五章 高等植物的菌根&小川真 592
15.1 序言 592
15.2 菌根的种类和菌根植物 593
15.2.1 外生菌根 594
15.2.1.1 观察法 596
15.2.2 内外生菌根及拟菌根 597
15.2.3 内生菌根 597
15.3 菌根菌和它的性状 599
15.3.1 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 599
15.3.1.1 分离培养法 602
15.3.2 形成内生菌根的真菌 603
15.3.2.1 分离培养法 604
15.4 菌根的形成及其功能 605
15.4.1 菌根的形成 605
15.4.2 菌和寄主的生理关系 607
15.4.3 菌根的应用 608
15.5 结语 609
引用文献 611
第十六章 农药和土壤微生物&服部勉、田中博 614
16.1 序言 614
16.2 微生物的生长与农药 614
16.3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617
16.4 农药分解微生物的富集培养 618
16.5 农药分解微生物的分离 620
16.6 使用农药进行微生物实验时若干注意事项 621
16.7 样品的采集和农药的浸提方法 622
16.7.1 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623
16.7.2 农药的浸提和精制 624
16.8 农药的定量法 629
16.8.1 生物学的分析方法 629
16.8.1.1 应用真菌孢子的方法 629
16.8.1.2 应用真菌菌丝的方法 631
16.8.1.3 效价测定法(水平扩散法) 631
16.8.2 比色分析法,红外线吸收法,紫外线吸收法 632
16.8.3 应用薄层色谱法(TLC)的分析法 634
16.8.3.1 器具和试剂 634
16.8.3.2 操作 634
16.8.3.3 检测法 634
16.8.3.4 注意点 635
16.8.4 应用气相色谱法(GLC)的分析法 635
16.8.4.1 定性测定 636
16.8.4.2 定量测定 637
引用文献 639
附录 641
Ⅰ.培养基组成和制作方法 641
Ⅱ.染色液调制法 668
Ⅲ.最或然数(Most Probable Number)表 671
Ⅳ.农药名称对照表 674
Ⅴ.抗生素一览表 679
Ⅵ.抗生素的抗菌谱 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