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业微生物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农业微生物学
  • 王贺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65707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80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395页
  • 主题词:农业科学:微生物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业微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微生物 1

一、微生物的概念 1

二、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 2

第二节 微生物学 3

一、微生物学及其分支学科 3

二、微生物学主要分支学科简介 3

第三节 农业微生物学 5

第四节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5

一、微生物学的早期发展 5

二、近代微生物学的发展 7

三、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8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10

第一节 细菌 11

一、细菌的菌体形态 11

二、细菌的大小 13

三、细菌细胞结构 14

四、细菌的群体(菌落)形态 31

五、细菌的繁殖 32

第二节 放线菌 33

一、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33

二、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35

三、放线菌的繁殖 35

第三节 蓝细菌 35

一、蓝细菌的形态 36

二、蓝细菌的结构 36

三、蓝细菌的繁殖 37

第四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 37

一、立克次氏体 37

二、支原体 38

三、衣原体 39

四、螺旋体 41

五、粘细菌 42

六、古菌 42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44

第一节 真菌 44

一、真菌的形态及细胞结构 44

二、真菌的繁殖 53

第二节 粘菌 63

一、粘菌的形态 63

二、粘菌的生活周期 65

三、粘菌的培养 67

第三节 原生动物和藻类 67

一、原生动物 67

二、藻类 71

第四章 病毒 75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 76

一、病毒的形态 76

二、病毒的结构 77

三、病毒的化学组成 83

第二节 噬菌体 85

一、噬菌体的形态结构 85

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86

第三节 脊椎动物病毒 93

一、脊椎动物病毒的形态结构 94

二、脊椎动物病毒的复制周期 94

第四节 植物病毒 98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 98

二、植物病毒的生活周期 99

第五节 亚病毒侵染因子 101

一、类病毒 101

二、卫星因子 101

三、朊病毒 102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103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和营养要素 103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103

二、微生物细胞中的化合物 104

三、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106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09

一、光能自养型微生物 110

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 111

三、光能异养型微生物 111

四、化能异养型微生物 111

第三节 培养基 112

一、培养基的类型 112

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 116

第四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 118

一、吸收营养的机制 118

二、吸收营养的方式 118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 122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123

一、高能化合物 123

二、微生物利用能源的机制 125

三、能量的利用和贮存 132

第二节 微生物的物质代谢——分解代谢 132

一、己糖的分解 132

二、丙酮酸代谢的多样性 137

第三节 生物合成途径:合成代谢 142

一、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卡尔文循环 143

二、细胞结构大分子物质的合成 144

三、次生代谢物质的生物合成 148

第七章 生长与环境条件 151

第一节 生长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151

一、细菌生长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152

二、细菌的群体及生长曲线 154

三、二次生长、同步生长和连续培养 158

四、真菌的生长 161

第二节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63

一、温度(包括灭菌) 163

二、水分和渗透压 171

三、酸碱度 174

四、氧和氧化还原电位 174

五、辐射 177

六、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 178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185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185

一、DNA的结构 185

二、DNA的复制 189

三、转录 189

四、翻译 192

第二节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193

一、转化作用 193

二、转导 197

三、接合作用 200

四、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的转移 204

第三节 真菌的基因重组 206

一、有性生殖 206

二、准性生殖 208

三、线粒体遗传 209

第四节 重组DNA技术 210

一、目的基因的克隆 211

二、重组体的筛选 213

三、DNA的人工合成和扩增 214

四、基因的定位诱变 215

第九章 微生物的突变与诱变育种 218

第一节 微生物的突变 218

一、基因突变 218

二、突变机制 220

三、突变率和回复突变 223

第二节 诱变剂 224

一、化学诱变剂 225

二、物理诱变剂 226

第三节 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227

一、基因的突变延迟 227

二、突变菌落的筛选 228

第四节 微生物诱变育种 231

一、自发突变育种 231

二、诱变育种 233

第五节 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237

一、菌种退化的观察 238

二、菌种的保藏 238

第十章 微生物生态 241

第一节 生态系统 241

一、生物圈和生态系统 241

二、生态系统的维持——物质流和能量流 242

三、微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242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243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243

二、水圈中的微生物 247

三、大气中的微生物 249

四、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249

五、动物体中的微生物 251

六、植物体中的微生物 251

七、原位研究技术 257

第三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258

一、中立关系 258

二、互生关系 258

三、共生关系 258

四、对抗关系 259

第十一章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60

第一节 碳素循环 260

一、碳素循环的途径 261

二、微生物在碳水化合物分解中的作用 262

第二节 氮素循环 263

一、氮素循环的途径 263

二、含氮化合物的分解 264

三、硝化作用 265

四、反硝化作用 266

五、生物固氮作用 266

第三节 硫、磷等元素的循环 269

一、硫素循环 269

二、磷素循环 270

三、其他元素的循环 270

第四节 微生物在生物成矿中的作用 270

第十二章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272

第一节 微生物肥料 272

一、促生细菌剂 274

二、菌根菌剂 275

三、固氮菌接种剂 277

四、根瘤菌接种剂 279

第二节 微生物农药 280

一、微生物杀虫剂 281

二、微生物杀菌剂 284

三、微生物除草剂 286

第三节 有机废物处理和土壤净化 286

一、堆肥 286

二、沼气发酵 290

三、污水处理 292

四、土壤净化 297

第四节 微生物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301

一、在酿酒中的应用 302

二、在醇类、溶剂制造类中的应用 304

三、在有机酸生产中的应用 304

四、在氨基酸生产中的应用 305

五、在酶制剂生产中的应用 306

六、在维生素生产中的应用 306

七、在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 307

第十三章 微生物的分类 309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 309

一、7级分类单元 309

二、种的概念 310

第二节 双命名法和命名原则 311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方法 312

一、传统分类法 313

二、化学分类法 313

三、数值分类法 314

四、分子分类法 316

第四节 细菌的分类系统 321

第五节 常见细菌类群的代表 323

第六节 真菌分类方法及常见真菌类群 328

一、真菌分类方法 328

二、常见真菌类群的代表 331

附录 341

附Ⅰ 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341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的检测 342

实验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345

实验三 细菌的芽孢染色和荚膜染色 347

实验四 细菌的运动观察及鞭毛染色 348

实验五 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方法 350

实验六 细菌及放线菌培养特征观察 353

实验七 丝状真菌形态及其菌落形态观察 355

实验八 酵母菌形态观察及大小的测量 357

实验九 营养及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一) 359

实验十 营养及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二) 362

实验十一 微生物细胞数量的平板培养计数法 364

实验十二 自生固氮菌的分离 366

实验十三 豆科植物的根瘤及根瘤菌 367

附Ⅱ 教学常用菌种 369

附Ⅲ 教学常用染色液及封片剂 370

附Ⅳ 教学常用培养基 374

参考文献 38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