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蒋建国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15395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365页
- 主题词: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利用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及其管理 1
1.1固体废物的定义及其二重性 1
1.1.1固体废物的定义 1
1.1.2固体废物的二重性 1
1.2固体废物的分类 2
1.2.1生活垃圾 2
1.2.2工业固体废物 3
1.2.3危险废物 4
1.2.4农业废物 6
1.2.5其他废物 7
1.3固体废物的污染特点及其环境影响 7
1.3.1固体废物对环境潜在污染的特点 7
1.3.2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8
1.3.3固体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9
1.4我国固体废物的产生和管理现状 10
1.4.1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历史及发展 10
1.4.2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和管理现状 11
1.4.3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处理现状 12
1.4.4我国危险废物的产生及处理现状 13
1.5固体废物的管理原则 15
1.5.1“三化”基本原则 15
1.5.2全过程管理原则 16
1.5.3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固体废物管理原则 16
1.6我国固体废物管理体系 19
1.6.1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19
1.6.2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制度 20
1.6.3固体废物管理系统 22
1.7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标准体系 22
1.7.1固体废物分类标准 23
1.7.2固体废物鉴别方法标准 24
1.7.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24
1.7.4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法规标准 25
讨论题 26
2固体废物的产生、特征及采样方法 28
2.1固体废物产生量及预测 28
2.1.1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及预测 28
2.1.2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及预测 31
2.2固体废物的物理及化学特性 32
2.2.1固体废物的物理特性 33
2.2.2固体废物的化学特性 35
2.2.3危险废物特性及鉴别试验方法 40
2.2.4危险废物判定规则 46
2.3固体废物的采样方法 46
2.3.1采样统计方法 47
2.3.2单一随机采样型 48
2.3.3分层随机采样型 49
2.3.4系统随机采样型 49
2.3.5阶段式采样法 49
2.3.6权威性采样法 50
2.3.7混合采样型 50
2.3.8不同废物贮存形态的取样方法 50
2.3.9我国生活垃圾采样标准 52
2.3.10我国用于鉴别固体废物危险特性的采样方法 54
讨论题 54
3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及转运系统 56
3.1固体废物的收集方式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56
3.1.1收集方式 56
3.1.2国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概况 57
3.1.3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发展历程 60
3.1.4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现状及发展趋势 60
3.2固体废物收运系统及其分析方法 61
3.2.1废物收运系统分类 61
3.2.2拖曳容器系统分析方法 63
3.2.3固定容器系统分析方法 66
3.3固体废物收集路线及规划设计 70
3.3.1固体废物收集路线的规划 70
3.3.2固体废物收集路线的设计 71
3.4固体废物的运输 75
3.4.1车辆运输 75
3.4.2船舶运输 76
3.4.3管道运输 76
3.4.4危险废物运输的特殊要求 77
3.5固体废物转运系统 78
3.5.1垃圾转运的必要性 78
3.5.2转运站分类 79
3.5.3不同类型转运站介绍 80
3.5.4转运站选址 84
3.5.5转运站配置要求 85
3.5.6转运站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卫生 86
3.5.7转运站工艺设计 86
3.6固体废物收运系统的优化 87
讨论题 89
4固体废物的压实、破碎及分选处理技术 91
4.1概述 91
4.2固体废物的压实技术 91
4.2.1压实原理 91
4.2.2压实机械 93
4.2.3压实器的选择 93
4.2.4填埋场的压实 94
4.3固体废物的破碎技术 95
4.3.1概述 95
4.3.2破碎机械 96
4.3.3特殊破碎技术 99
4.4固体废物的分选技术 100
4.4.1分选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00
4.4.2筛分 101
4.4.3重力分选 103
4.4.4磁选技术 107
4.4.5浮选技术 108
4.4.6半湿式破碎分选技术 110
4.4.7淋洗技术 111
讨论题 112
5污泥的浓缩、调质破解与脱水处理技术 113
5.1污泥的分类及基本性质 113
5.1.1污泥的分类 113
5.1.2污泥的性质 113
5.1.3污泥水分布结构 115
5.2污泥浓缩技术 115
5.2.1污泥重力浓缩 115
5.2.2污泥气浮浓缩 116
5.2.3污泥机械浓缩 117
5.3污泥破解与调质技术 118
5.3.1污泥破解和污泥调质技术种类 118
5.3.2污泥物理破解调质技术 119
5.3.3污泥化学破解调质方法 124
5.3.4污泥生物破解调质方法 126
5.4污泥机械脱水技术 127
5.4.1污泥脱水的基本理论 127
5.4.2常用污泥机械脱水方式 128
5.4.3污泥真空过滤脱水 128
5.4.4污泥压滤脱水 130
5.4.5污泥离心脱水 131
讨论题 132
6危险废物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 133
6.1概述 133
6.1.1固化/稳定化的定义 133
6.1.2固化/稳定化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 133
6.1.3固化/稳定化技术对不同危险废物的适应性 135
6.1.4固化/稳定化技术所涉及的基本原理 136
6.2水泥固化技术 139
6.2.1基本理论 139
6.2.2水泥固化的影响因素 140
6.2.3水泥固化工艺介绍 141
6.2.4水泥固化技术的应用 143
6.3石灰固化技术 143
6.4塑性材料包容技术 144
6.4.1热固性塑料包容 144
6.4.2热塑性材料包容 145
6.5自胶结固化技术 146
6.6熔融固化技术 147
6.6.1定义及其技术种类 147
6.6.2原位熔融固化技术 147
6.6.3异位熔融固化技术 149
6.7高温烧结技术 152
6.7.1烧结原理 152
6.7.2影响烧结的因素 152
6.7.3烧结窑炉类型 152
6.7.4烧结技术 153
6.7.5烧结中的重金属行为 153
6.8土壤聚合物固化技术 154
6.8.1概述 154
6.8.2土壤聚合物的合成 154
6.8.3土壤聚合物的特点 155
6.8.4土壤聚合物处理重金属废物 156
6.9化学稳定化处理技术 157
6.9.1概述 157
6.9.2化学稳定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158
6.9.3氢氧化物化学稳定化技术 159
6.9.4硫化物化学稳定化技术 160
6.9.5硅酸盐化学稳定化技术 161
6.9.6碳酸盐化学稳定化技术 162
6.9.7利用CO2的加速碳酸化技术 162
6.9.8磷酸盐化学稳定化技术 164
6.9.9亚铁盐化学稳定化技术 166
6.9.10无机及有机螯合物化学稳定化技术 166
6.10固化/稳定化产物性能的评价方法 167
6.10.1概述 167
6.10.2固化/稳定化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 167
6.10.3固体废物的浸出机理 168
6.10.4浸出率的定义及浸出试验 170
6.10.5国内外固体废物标准浸出毒性方法及其应用 173
讨论题 176
7有机废物堆肥化处理技术 177
7.1概述 177
7.1.1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 177
7.1.2有机废物生物处理过程的基本生物原理 177
7.2堆肥化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过程 180
7.2.1堆肥化的定义 180
7.2.2堆肥化技术的历史及发展 180
7.3堆肥化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82
7.3.1堆肥化原理 182
7.3.2堆肥化过程温度变化规律 183
7.3.3堆肥化生物动力学基础 184
7.3.4堆肥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186
7.4堆肥化工艺 192
7.4.1概述 192
7.4.2典型堆肥工艺 193
7.4.3典型的机械堆肥工艺流程 194
7.5堆肥产品及其腐熟度评价 195
7.5.1堆肥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标准 195
7.5.2堆肥产品腐熟度评价方法 196
7.5.3堆肥的功效及其利用 199
7.5.4堆肥产品中重金属的影响及其控制 200
讨论题 201
8有机废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 203
8.1概述 203
8.2厌氧消化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203
8.2.1厌氧消化产沼的机理及途径 203
8.2.2厌氧消化产沼的生物化学过程 205
8.2.3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206
8.3厌氧消化处理工艺 207
8.3.1低固体厌氧消化技术 207
8.3.2高固体厌氧消化技术 209
8.3.3典型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和工艺 209
8.4厌氧消化反应器种类及其性能评价 211
8.4.1厌氧消化反应器种类 211
8.4.2厌氧消化反应器性能评价指标 212
8.5一阶段系统消化反应器 213
8.5.1简介 213
8.5.2一阶段完全混合湿式处理系统 213
8.5.3一阶段干式系统 215
8.6两阶段系统消化反应器 218
8.6.1简介 218
8.6.2无微生物滞留的两阶段“湿-湿”处理工艺 218
8.6.3有微生物滞留的两阶段“湿-湿”处理工艺 220
8.6.4两阶段厌氧消化工艺水解段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221
8.6.5有机垃圾水解液气化技术及其影响因素 222
8.7序批式处理系统 224
8.8不同消化反应器的比较 226
讨论题 227
9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技术 228
9.1固体废物热处理技术的种类及特点 228
9.1.1固体废物热处理技术的定义 228
9.1.2热处理技术种类 228
9.1.3热处理技术特点 228
9.2焚烧技术及其发展 229
9.2.1焚烧技术的定义及特点 229
9.2.2焚烧技术的历史及发展 229
9.3固体废物的焚烧特性 231
9.3.1固体废物的三组分 231
9.3.2固体废物的热值 231
9.3.3固体废物焚烧和燃烧的关系 232
9.4焚烧效果的评价及影响因素 232
9.4.1焚烧效果的评价指标 232
9.4.2影响焚烧效果的主要因素 233
9.5焚烧主要参数及热平衡计算 235
9.5.1焚烧空气量及烟气量 235
9.5.2烟气温度 238
9.5.3焚烧系统热平衡计算 239
9.6典型焚烧系统及工作原理 242
9.6.1机械炉床式焚烧炉 242
9.6.2旋转窑式焚烧炉 246
9.6.3流化床式焚烧炉 249
9.6.4模组式固定床焚烧炉(控气式焚烧炉) 251
9.7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及其控制 253
9.7.1焚烧烟气组成及其控制标准 253
9.7.2粒状污染物控制技术 254
9.7.3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254
9.7.4酸性气体控制技术 257
9.7.5重金属控制技术 259
9.7.6二噁英和呋喃控制技术 260
9.8焚烧灰渣及其控制 263
9.8.1焚烧产生灰渣的种类 263
9.8.2焚烧灰渣的收集及输送 264
9.8.3焚烧灰渣的处理处置及再利用 264
讨论题 265
10固体废物热解处理技术 266
10.1概述 266
10.1.1热解定义 266
10.1.2热解技术的历史及发展 266
10.2热解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267
10.2.1热解原理 267
10.2.2热解技术影响因素 268
10.3热解工艺类型及其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 269
10.3.1热解工艺分类 269
10.3.2固体废物的热解处理技术 270
讨论题 274
11固体废物熔融处理技术 275
11.1概述 275
11.2废物熔融技术工艺过程 275
11.3燃料热源熔融技术 276
11.4电热源熔融技术 278
11.5高温等离子体熔融技术 280
11.5.1高温等离子体技术简介 280
11.5.2高温等离子体发生器类型 280
11.5.3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固体废物的工艺流程 281
11.5.4等离子体熔融技术的特点及其进展 282
讨论题 283
12污泥热干化处理技术 284
12.1概述 284
12.2污泥干化特性及影响因素 285
12.2.1污泥干化特性 285
12.2.2污泥干化过程 286
12.2.3影响污泥干化过程的因素 286
12.3污泥干化工艺 287
12.3.1热干化工艺类型 287
12.3.2干化热源 287
12.3.3干化工艺系统 288
12.4污泥热干化设备 288
12.4.1直接加热式 289
12.4.2间接加热式 291
12.4.3其他加热方式 296
12.4.4污泥热干化设备的应用实例 297
12.5污泥干化工艺中的安全问题 297
12.5.1不安全因素 297
12.5.2热干化安全隐患解决方案 299
讨论题 299
13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技术 300
13.1概述 300
13.1.1固体废物处置的定义 300
13.1.2固体废物最终处置原则 300
13.1.3填埋处置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301
13.1.4填埋处置的意义 302
13.1.5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及其发展 303
13.2填埋处置技术分类 305
13.2.1惰性填埋法 305
13.2.2卫生填埋法 305
13.2.3安全填埋法 309
13.2.4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 311
13.3填埋场总体规划及场址选择 312
13.3.1填埋场总体规划 312
13.3.2填埋场选址的依据、原则和要求 313
13.3.3填埋场选址步骤 314
13.3.4填埋场库容和规模的确定 315
13.4填埋场防渗系统 315
13.4.1填埋场防渗技术类型 315
13.4.2国内外填埋场防渗层典型结构 317
13.4.3填埋场防渗层铺装及质量控制 319
13.5地表水和地下水控制系统 320
13.5.1地表水控制系统构成及要求 321
13.5.2地表水排洪系统设计 322
13.5.3地下水控制系统 324
13.6填埋气体的产生、迁移及控制 325
13.6.1废物稳定化基本原理 325
13.6.2填埋气体的组成特性 327
13.6.3填埋气体产生量计算 328
13.6.4填埋场气体的迁移 331
13.6.5填埋气体收集系统 334
13.6.6填埋气体的处理和利用 337
13.7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及控制 337
13.7.1渗滤液产生量计算 337
13.7.2渗滤液特性 340
13.7.3渗滤液调节池 342
13.7.4渗滤液处理技术 342
13.7.5填埋场中水及污染物的迁移 344
13.8填埋场终场覆盖与场址修复 346
13.9填埋场环境保护和监测 348
13.9.1填埋场环境保护措施 348
13.9.2填埋场环境监测 348
讨论题 349
附录 350
附录1单位换算 350
附录2典型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 350
附录3填埋场中12种微量气体组分的物理特性参数 352
附录4在298K时各主要物质的生成热 352
附录5各种气体的平均定压比热容 353
参考文献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