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4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4版
  • 魏复盛主编;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63400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84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806页
  • 主题词:水质监测-分析方法;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水污染及其监测技术简介 2

第一章水资源与水污染 2

一、水资源与水化学组成 2

二、无机物污染 3

三、耗氧有机物的污染 4

四、痕量有害有机物的污染 5

五、目前我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6

第二章水污染的危害 8

一、饮用水源污染及饮水安全 8

二、微量有害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 10

三、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11

四、污水灌溉危害农业生产 12

五、对景观旅游的危害 12

第三章水污染防治与监测技术 13

一、水污染防治的三个阶段 13

二、水体监测与评价 13

三、水质监测技术的发展 15

(一)无机污染物的监测技术 15

(二)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技术 19

主要参考文献 21

第二篇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 24

第一章基本概念 24

一、监测数据的五性 24

二、灵敏度 26

三、检出限 28

四、测定限 29

五、最佳测定范围 30

六、校准曲线 30

七、加标回收 31

第二章监测点位的布设 32

一、地表水 32

(一)地表水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32

(二)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方法 33

(三)潮汐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34

(四)湖泊、水库监测垂线的布设 35

(五)采样点位的确定 35

二、污水 35

(一)污水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 36

(二)采样点位的登记 36

(三)采样点位的管理 36

第三章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38

一、水样的分类 38

(一)综合水样 38

(二)瞬时水样 38

(三)混合水样 38

(四)平均污水样 39

(五)其它水样 39

二、地表水和地下水样的采集 39

(一)水样的类型 39

(二)地表水采样的注意事项 40

(三)水质采样记录 40

三、污水采样 41

(一)采样频次 41

(二)污水采样方法 42

(三)注意事项 42

(四)污水采样时的流量测量 42

四、水样的保存与运输 43

(一)水样的保存 43

(二)水样的管理与运输 47

第四章实验室纯水的制备 49

一 、实验室纯水的质量要求 49

(一)外观与等级 49

(二)质量指标 49

(三)影响纯水质量的因素 50

二、实验室纯水的质量检验 50

(一)pH值测定 50

(二)电导率的测定 50

(三)可氧化物检验 51

(四)吸光度测定 51

(五)二氧化硅测定 51

三、特殊要求的实验用水 51

(一)不含氯的水 51

(二)不含氨的水 51

(三)不含二氧化碳的水 52

(四)不含酚的水 52

(五)不含砷的水 52

(六)不含铅(重金属)的水 52

(七)不含有机物的水 52

四、纯水的制备 52

(一)蒸馏法 52

(二)去离子水 53

(三)亚沸蒸馏法制取超纯水 56

(四)电渗析法 56

第五章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 58

一、计量认证与实验室认可 58

(一)目的和意义 58

(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内容 59

(三)规范化监测工作 60

二、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核要求 61

(一)组织和管理 61

(二)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61

(三)人员 63

(四)设施和环境 63

(五)仪器设备和标准样品 63

(六)量值溯源和校准 64

(七)检验方法 64

(八)检验样品的处置 65

(九)记录 65

(十)证书和报告 66

(十一)检验的分包 66

(十二)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67

(十三)抱怨 67

三、实验室质量控制与数据统计处理 67

(一)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67

(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70

(三)数据统计处理 71

四、质量控制的标准化操作程序(SOPs) 79

五、实验室分析质控程序与质控指标体系 80

(一)校准曲线及精密度、准确度检验 80

(二)干扰试验 81

(三)实验分析质控程序 81

(四)实验室质控指标体系 82

(五)关于建立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质控指标体系 86

主要参考文献 86

第三篇综合指标和无机污染物 88

第一章理化指标 88

一、水温 88

(一)水温计法(A) 88

(二)颠倒温度计法(A) 89

二、色度 89

(一)铂钴标准比色法(A) 90

(二)稀释倍数法(A) 91

三、臭 92

(一)文字描述法(B) 92

(二)臭阈值法(B) 93

四、浊度 96

(一)分光光度法(A) 96

(二)目视比浊法(A) 98

(三)便携式浊度计法(B) 99

五、透明度 100

(一)铅字法(B) 100

(二)塞氏盘法(B) 101

六、pH值 102

(一)玻璃电极法(A) 102

(二)便携式pH计法(B) 104

七、残渣 105

(一)103~105℃烘干的总残渣(B) 105

(二)103~105℃烘干的可滤残渣(A) 106

(三)180℃烘干的可滤残渣(A) 107

(四)103~105℃烘干的不可滤残渣(悬浮物)(A) 107

八、矿化度 109

重量法(B) 109

九、电导率 110

(一)便携式电导率仪法(B) 111

(二)实验室电导率仪法(B) 112

十、氧化还原电位(B) 114

十一、酸度 116

(一)酸碱指示剂滴定法(B) 116

(二)电位滴定法(B) 118

十二、碱度(总碱度、重碳酸盐和碳酸盐) 120

(一)酸碱指示剂滴定法(B) 121

(二)电位滴定法(B) 124

十三、二氧化碳 126

(一)游离二氧化碳酚酞指示剂滴定法(B) 126

(二)侵蚀性二氧化碳甲基橙指示剂滴定法(B) 129

第二章无机阴离子 132

一、硫化物 132

(一)水样的预处理 132

(二)碘量法(A) 133

(三)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B) 137

(四)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光度法(亚甲蓝法)(A) 139

(五)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C) 142

二、氰化物 144

(一)硝酸银滴定法(A) 148

(二)异烟酸-吡唑啉酮光度法(A) 149

(三)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B) 152

(四)催化快速法(B) 153

三、硫酸盐 156

(一)离子色谱法(含SO4?、HPO4?、NO?、NO?、F-、Cl-)(B) 156

(二)重量法(A) 162

(三)铬酸钡光度法(B) 164

(四)铬酸钡间接原子吸收法(A) 165

四、硼 167

姜黄素光度法(B) 167

五、游离氯和总氯 170

(一)碘量法(C) 171

(二)N,N-二乙基-1,4-苯二胺硫酸亚铁铵滴定法(A) 172

(三)N,N-二乙基-1,4-苯二胺光度法(A) 177

六、氯化物 179

(一)离子色谱法(B) 180

(二)硝酸银滴定法(A) 180

(三)离子选择电极流动注射法(B) 183

(四)电位滴定法(B) 185

七、氟化物 187

(一)预蒸馏 187

(二)离子色谱法(B) 189

(三)离子选择电极法(A) 189

(四)氟试剂分光光度法(A) 193

(五)茜素磺酸锆目视比色法 195

八、碘化物 197

催化比色法(B) 197

第三章营养盐及有机污染综合指标 200

一、溶解氧 200

(一)碘量法(A) 201

(二)膜电极法(A) 205

(三)便携式溶解氧仪法(B) 209

二、化学需氧量 210

(一)重铬酸钾法(A) 211

(二)库仑法(B) 213

(三)快速密闭催化消解法(含光度法)(B) 216

(四)节能加热法(B) 219

(五)氯气校正法(高氯废水)(A) 220

三、高锰酸盐指数 223

(一)酸性法(A) 224

(二)碱性法(A) 226

四、生化需氧量 227

(一)稀释接种法(A) 227

(二)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法(A) 232

(三)活性污泥曝气降解法(B) 234

五、总有机碳(TOC) 236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A) 236

六、元素磷 239

气相色谱法(C) 240

七、磷(总磷、溶解性磷酸盐和溶解性总磷) 243

(一)水样的预处理 244

(二)离子色谱法(B) 246

(三)钼锑抗分光光度法(A) 246

(四)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B) 248

八、凯氏氮 250

(一)蒸馏光度法或滴定法(A) 250

(二)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B) 252

九、总氮 254

(一)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A) 255

(二)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B) 257

十、硝酸盐氮 258

(一)酚二磺酸光度法(A) 259

(二)离子色谱法(B) 261

(三)离子选择电极流动注射法(B) 261

(四)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B) 263

(五)紫外分光光度法(B) 266

十一、亚硝酸盐氮 268

(一)离子色谱法(含NO?、NO?、F-、Cl-、Br-、PO4?和SO4?)(B) 268

(二)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A) 271

(三)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B) 274

十二、氨氮 276

(一)水样的预处理 277

(二)纳氏试剂光度法(A) 279

(三)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A) 281

(四)滴定法(A) 282

(五)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B) 284

第四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286

一、银 286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 286

(二)3,5 Br2-PADAP法(B) 288

二、铝 291

(一)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B) 291

(二)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B) 298

三、砷 300

(一)新银盐分光光度法(B) 301

(二)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光度法(A) 304

(三)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B) 306

(四)ICP-AES法(B) 308

(五)原子荧光法(含砷、硒、锑、铋)(B) 308

四、钡 311

(一)铬酸盐间接分光光度法(B) 311

(二)ICP-AES法(B) 313

(三)火焰原子吸收法(A) 313

(四)电位滴定法(A) 316

五、铍 318

(一)石墨炉原子吸收法(A) 319

(二)活性炭吸附铬天菁S光度法(A) 320

(三)ICP-AES法(B) 323

六、铋 323

原子荧光法(B) 323

七、镉 323

(一)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镉、铜、铅和锌(A) 324

(二)APDC-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镉、铜和铅(A) 326

(三)在线富集流动注射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镉、铜、铅、锌(B) 329

(四)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镉、铜和铅(B) 331

(五)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镉、铜、铅、锌(B) 334

(六)示波极谱法测定镉、铜、铅、锌和镍(A) 338

(七)ICP-AES法(B) 341

八、钴 341

(一)ICP-AES法(B) 341

(二)5 CI-PADAB分光光度法(B) 341

九、铬 344

(一)火焰原子吸收法(总铬的测定)(B) 345

(二)ICP-AES法(总铬的测定)(B) 346

(三)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六价铬的测定)(A) 346

(四)硫酸亚铁铵滴定法(总铬的测定)(C) 349

十、铜 351

(一)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萃取光度法(A) 351

(二)火焰原子吸收法(A) 353

(三)APDC-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法(B) 354

(四)在线富集流动注射 火焰原子吸收法(B) 354

(五)石墨炉原子吸收法(A) 354

(六)阳极溶出伏安法(B) 354

(七)示波极谱法(B) 354

(八)ICP-AES法(B) 354

十一、汞 354

(一)冷原子吸收法(A) 355

(二)冷原子荧光法(B) 359

(三)双硫腙光度法(A) 361

(四)原子荧光法(B) 364

十二、铁 365

(一)火焰原子吸收法(包括锰)(A) 365

(二)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B) 368

(三)ICP-AES法(B) 370

十三、锰 370

(一)原子吸收光度法(A) 371

(二)高碘酸钾氧化光度法(A) 371

(三)ICP-AES法(B) 372

十四 、镍 373

(一)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A) 373

(二)丁二酮肟光度法(B) 375

(三)ICP-AES法(B) 377

(四)示波极谱法(B) 377

十五、钼 377

催化极谱法(B) 378

十六、铅 379

(一)双硫腙分光光度法(A) 380

(二)火焰原子吸收法(A) 383

(三)APDC 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法(B) 383

(四)在线富集流动注射火焰原子吸收法(B) 383

(五)石墨炉原子吸收法(B) 383

(六)阳极溶出伏安法(B) 383

(七)示波极谱法(B) 383

(八)ICP-AES法(B) 384

十七、锑 384

(一)5-Br-PADAP光度法(B) 384

(二)火焰原子吸收法(B) 386

(三)原子荧光法(B) 388

十八、硒 388

(一)原子荧光法(B) 388

(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A) 389

十九、锌 391

(一)双硫腙分光光度法(A) 392

(二)火焰原子吸收法(A) 395

(三)在线富集流动注射火焰原子吸收法(B) 395

(四)阳极溶出伏安法(B) 395

(五)示波极谱法(B) 395

(六)ICP-AES法(B) 395

二十、钒 395

(一)石墨炉原子吸收法(A) 395

(二)钽试剂(BPHA)萃取分光光度法(A) 398

(三)催化极谱法(B) 400

(四)ICP-AES法(B) 401

二十一、铟和铊 401

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法(B) 402

二十二、钍 404

铀试剂Ⅲ光度法(B) 404

二十三、铀 406

TRPO-5-Br-PADAP光度法(B) 407

二十四、钾和钠 409

(一)火焰原子吸收法(A) 409

(二)ICP-AES法(B) 412

二十五、钙、镁(含总硬度) 412

(一)火焰原子吸收法(A) 413

(二)ICP-AES法(B) 415

(三)EDTA滴定法(钙和镁的总量、总硬度)(A) 415

第五章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419

一、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419

(一)自动监测仪基本功能的要求 420

(二)常规五参数 420

(三)高锰酸盐指数 421

(四)氨氮 422

(五)总有机碳(TOC) 423

(六)总磷 425

(七)总氮 426

二、污水自动监测系统 427

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430

第六章底质监测 432

一、底质监测的意义、目的与任务 432

二、底质采样 433

三、底质样品的预处理 434

四、底质样品的分解与浸提 435

五、底质样品的分析 438

主要参考文献 438

第四篇有机污染物 442

第一章概述 442

一、预处理方法 442

(一)样品提取方法 442

(二)样品净化方法 448

二、色谱柱的选用 452

三、仪器的选用 454

第二章有机污染类别测定 458

一、挥发酚的测定 458

(一)预蒸馏 458

(二)4-氨基安替比林直接光度法(A) 460

(三)4-氨基安替比林萃取光度法(A) 462

(四)溴化滴定法(A) 464

二、苯胺类 465

N-(1-萘基)乙二胺偶氮光度法(A) 465

三、硝基苯类 467

(一)一硝基和二硝基化合物还原-偶氮光度法(B) 467

(二)三硝基化合物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光度法(C) 470

四、可吸附有机卤素(AOX) 472

(一)微库仑法(A) 472

(二)离子色谱法(A) 477

五、总有机卤化物(TOX)(C) 484

六、石油类 489

(一)重量法(B) 490

(二)红外分光光度法(A) 491

(三)非分散红外光度法(A) 495

七、有机质 497

重铬酸钾容量法(C) 497

第三章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500

一、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500

(一)吹脱捕集气相色谱法(P&T-GC-FID ) (C ) 500

(二)吹脱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P&T-GC-MS)(C) 504

(三)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C) 512

二、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516

气相色谱-质谱法(GG-MS)(C) 516

第四章特定有机物的测定 525

一、苯系物 525

(一)顶空气相色谱法(A) 525

(二)二硫化碳萃取气相色谱法(A) 527

(三)顶空毛细管柱气相色谱-质谱法(C) 529

(四)吹脱捕集法(P&T-GC-FID)(C) 529

二、挥发性卤代烃 529

(一)顶空填充柱气相色谱法(B) 529

(二)顶空毛细管柱气相色谱-质谱法(C) 532

(三)吹脱捕集法(P&T-GC-FID)(C) 532

三、酚类化合物 533

(一)五氯酚气相色谱法(A) 533

(二)二氯酚和五氯酚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C) 535

(三)酚类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C) 538

四、氯苯类化合物 542

(一)氯苯气相色谱法(GC-FID)(A) 542

(二)氯苯类化合物填充柱气相色谱法(GC-ECD)(B) 544

五、苯胺类化合物 548

液相色谱法(C) 549

六、硝基苯类 552

气相色谱法(A) 552

七、邻苯二甲酸酯类 556

(一)液相色谱法(A) 556

(二)固相吸附液相色谱法(C) 559

(三)邻苯二甲酸酯和己二酸酯气相色谱-质谱法(C) 562

八、甲醛 565

(一)乙酰丙酮光度法(B) 566

(二)变色酸光度法(B) 568

九、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 570

(一)土壤和底泥中有机氯农药气相色谱法(B) 570

(二)有机氯农药填充柱气相色谱法(GC ECD)(A) 574

(三)有机氯农药毛细柱气相色谱法(GC ECD)(B) 576

(四)有机氯农药毛细柱气相色谱-质谱法(C) 580

十、有机磷农药 584

(一)有机磷农药填充柱气相色谱法(GC-FPD)(B) 584

(二)有机磷农药气相色谱法(A) 586

(三)水和土壤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A) 590

(四)有机磷农药毛细柱气相色谱法(GC-FPD)(C) 596

十一、阿特拉津 598

(一)毛细柱气相色谱法(GC-NPD)(C) 598

(二)液相色谱法(HPLC)(C) 600

十二、丙烯腈和丙烯醛 602

(一)丙烯腈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GC-FID)(A) 603

(二)丙烯醛和丙烯腈吹脱捕集气相色谱法(C) 604

十三、三氯乙醛 607

(一)气相色谱法(C) 607

(二)吡唑啉酮光度法(C) 609

十四、多环芳烃 611

(一)六种特定多环芳烃高效液相色谱法(A) 611

(二)多环芳烃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C) 617

(三)苯并[a]芘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A) 620

十五、二噁英类 624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C) 624

十六、多氯联苯(PCBs) 638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C) 638

十七、有机锡化合物 641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C) 641

主要参考文献 644

第五篇 水和废水的生物监测方法 649

第一章 水生生物群落的测定 649

一、浮游生物的测定(B) 649

(一)采样 649

(二)固定和浓缩 650

(三)显微镜的校准 652

(四)计数 652

(五)计算 653

(六)结果报告 653

二、着生生物的测定(B) 655

(一)采样 655

(二)样品的保存和制作 656

(三)种类鉴定和计数 657

(四)计数方法 658

(五)结果报告 658

三、底栖动物的测定(B) 658

(一)采样 659

(二)样品的检定和计数 662

(三)结果报告 662

四、鱼类的生物调查(B) 663

(一)采样及样品保存 663

(二)样品的分析鉴定 665

(三)死鱼事件的调查 667

五、初级生产力测定 670

(一)叶绿素a的测定(B) 670

(二)黑白瓶测氧法(B) 671

第二章水中的细菌学测定 673

一、实验室质量保证 674

(一)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674

(二)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 679

(三)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680

二、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681

(一)采样 681

(二)样品保存 683

三、培养基的制备 683

(一)配制培养基注意事项 683

(二)配制方法 683

(三)各种培养基的成分与制备 684

四、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B) 694

(一)培养基 695

(二)水样的稀释 695

(三)操作方法 695

(四)菌落计数 696

(五)计算和报告计数结果 696

五、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B) 697

(一)多管发酵法 697

(二)滤膜法 700

(三)延迟培养法 702

六、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B) 704

(一)多管发酵法 704

(二)滤膜法 704

(三)延迟培养法 706

七、水中沙门氏菌属的测定(B) 707

(一)培养基 707

(二)步骤 707

八、水中粪链球菌的测定(B) 710

(一)多管发酵法 711

(二)滤膜法 712

(三)倾注平板培养法 713

九、水中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的快速测定(C) 714

第三章急性生物毒性测定及评价 715

一、藻类生长抑制试验(B) 715

二、溞类活动抑制试验(B) 721

三、鱼类急性毒性试验(B) 725

四、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试验 729

(一)明亮发光杆菌T3法(A) 729

(二)青海弧菌Q67法(C) 736

五、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毒性试验(C) 740

第四章生物危害性测定及评价 744

一 、细菌同复突变试验 744

(一)鼠伤寒沙门氏菌法(Ames试验)(C) 744

(二)Ames试验的发光测定法(工程菌法)(C) 752

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C) 757

三、植物微核试验 765

(一)紫露草微核试验(B) 765

(二)蚕豆根尖微核试验(B) 769

(三)微囊藻毒索测定法(HPLC)(C) 772

主要参考文献 776

环境监测仪器、产品信息 77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