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法化理论 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语法化理论  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
  • 石毓智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62125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汉语-语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语法化理论 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引言 1

1.2语法化 1

1.3句法理论框架 4

1.4适合语法化研究的理论流派 5

1.5语序对语法标记的制约 6

第二章 研究现状 9

2.1引言 9

2.2目前汉语史研究领域的局限性 9

2.3未来的汉语史学者应该具备的修养 11

2.4语言的本质特性在语言发展史中的表现 12

第三章 演化机制 15

3.1引言 15

3.2重新分析 15

3.3类推 19

3.4类推和重新分析作用的条件限制 22

第四章 语音变化 24

4.1引言 24

4.2双音化趋势的发展 26

4.3动词和结果成分的融合 33

4.4结语 40

第五章 语义基础 42

5.1引言 42

5.2疑问和感叹之间的认知关系 42

5.3来自疑问代词的感叹标记 48

5.4来自是非问句的感叹表达 51

5.5结语 54

第六章 诠释角度 55

6.1引言 55

6.2被动式的事件结构和其他语言的被动标记 56

6.3古今汉语被动式标记的词汇来源 61

6.4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被动标记 71

6.5被动标记语法化的规律性 74

6.6结语 75

第七章 句法环境 76

7.1引言 76

7.2判断词“是”的来源和产生过程的研究状况 77

7.3古今汉语判断句式的特点 78

7.4“是”从指代词向判断词的语法化过程 79

7.5判断词“是”的语法化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88

7.6先秦其他指示代词的不同发展方向 90

7.7结语 91

第八章 使用频率 92

8.1引言 92

8.2词语的使用频率和其语法变化之关系 92

8.3惯用语化和词汇化 94

8.4个案研究 96

8.5情态结构的否定式的产生 103

8.6结语 107

第九章 概念结构 109

9.1引言 109

9.2动作和结果的由合到分 110

9.3动作和地点、方向的由合到分 115

9.4结语 121

第十章 语用因素 123

10.1引言 123

10.2把名词转化为形容词的功能 123

10.3与程度表达有关的结构 128

10.4历史和跨语言的考察 130

10.5“有”的程度表达产生的动因 132

10.6社会平均值与认知凸显性 135

10.7结语 139

第十一章 认知因素 140

11.1引言 140

11.2理论准备和基本知识 141

11.3普通话完成体标记的不对称性的成因 142

11.4领有动词肯定式的完成体表达功能 144

11.5结语 153

第十二章 有无标记 154

12.1引言 154

12.2被动式和处置式的复合标记的地域分布 155

12.3复合标记产生的机制 158

12.4结语 160

第十三章 系统诱发 162

13.1引言 162

13.2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句法空位以及“底”的出现 163

13.3“数+量+名”格式的建立对新结构助词的产生和功能的影响 168

13.4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的功能相似性与指代词“底”的语法化途径 172

13.5结语 176

第十四章 现实规则 177

14.1引言 177

14.2对介词语法特征的考察 177

14.3时间一维性对动词句法特征的制约 180

14.4介词与体标记的搭配 182

14.5介词的语义范畴 184

14.6时间特性对语言发展中词语替换现象的影响 186

14.7介词和动词在构词方式上的差别 189

14.8结语 190

第十五章 语法化效应 191

15.1引言 191

15.2受事名词的语义特点和它们的重新分布 192

15.3新结构在旧有语法体系中的产生途径 199

15.4第一动词的语法化 201

15.5对句子组织信息结构的影响 208

第十六章 多标记竞争 210

16.1引言 210

16.2“将”和“把”语法化的语义基础 211

16.3语义基础对其语法功能的影响 214

16.4语法化程度的差别 218

16.5“V+将+NP+趋向动词”结构的产生与消失 221

16.6“将”和“把”的竞争结局及其原因 224

16.7结语 227

第十七章 再语法化 228

17.1引言 228

17.2将来时向认知情态的发展 229

17.3进行体的主观化 237

17.4结语 244

第十八章 规律迁移 246

18.1引言 246

18.2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的范围和功用 247

18.3名词和量词重叠式的历史考察 251

18.4结论 258

第十九章 蜕变与新生 259

19.1引言 259

19.2“也”的判断用法及其词性 260

19.3焦点标记“也” 265

19.4强调标记“也” 271

19.5对比标记“也” 273

19.6“是”对“也”的历史替代 275

19.7结语 277

第二十章 内部演化与语言接触 278

20.1引言 278

20.2西北方言语序变化的特征 278

20.3东南方言语序变化的特征 281

20.4东南方言语序特征形成的内部原因 284

20.5西北方言和东南方言的语序特征对比 287

20.6结语 288

参考文献 29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