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四川通史 卷7 民国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贾大泉,陈世松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08058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94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717页
- 主题词:四川省-地方史-先秦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四川通史 卷7 民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民国初年的四川政局 1
第一节 民国四川新政权的建立及其改革措施 1
一、成渝军政府合并与四川政令军令统一 1
二、民国初年的川政改革与社会变迁 7
第二节 捍卫共和民主的斗争 13
一、尹昌衡西征平叛与胡景伊攫取四川政权 13
二、四川的二次革命 17
三、四川的护国战争 20
四、四川的护法战争 23
第二章 从军阀割据到川政统一 26
第一节 防区制的形成 26
一、防区制的形成及特点 26
二、防区制形成的原因 29
第二节 四川的军阀战争和自治运动 30
一、四川军阀战争的类型 30
二、军阀战争中的川省自治运动 37
第三节 蒋介石势力入川与川政统一 40
一、20世纪30年代前后国内和四川局势的变化 40
二、参谋团入川与川政的统 42
三、川政统一后四川社会秩序的好转 51
四、刘湘政治立场的转变 55
第三章 抗战前中共在川革命活动 57
第一节 中共四川党组织的建立及早期革命活动 57
一、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和中共四川党组织的建立 57
二、国共合作领导的革命运动 59
三、国共分裂后,中共四川党组织领导的武装起义 66
第二节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68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68
二、红军反军阀围剿,根据地与红军大发展 69
三、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兴衰 73
四、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根据地 78
五、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 80
第三节 四川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 84
一、四川人民对红军长征的贡献 84
二、红军长征过四川的革命影响 89
第四章 四川——抗日复兴的中心基地 92
第一节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93
一、迁都重庆的原因 93
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95
三、民生公司在迁都重庆中的贡献 97
第二节 四川成为抗日复兴的中心基地 99
一、蒋介石兼理川政,四川成为抗日复兴基地的政治中心 99
二、沦陷区工矿企业迁川,四川成为抗日复兴基地的经济中心 101
三、经济飞跃发展,四川成为抗日复兴基地的财政金融中心 103
四、文化机构和大专院校迁川,四川成为抗日复兴基地的文化中心 104
第三节 复兴基地的伟大历史作用 105
一、复兴基地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105
二、复兴基地有力地支援了远东战场的反日战争 105
三、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收复国土 108
第五章 抵抗日机轰炸的特殊战场 109
第一节 日机对四川的轰炸 110
一、日机轰炸四川的地区 110
二、日机对重庆、成都和重要城市的轰炸 116
三、大轰炸激起四川人民的抗日义愤 123
第二节 抵抗空袭的措施 126
一、成立防空司令部 126
二、成立防护团 127
三、疏散人口 127
四、加强防空建设 129
第三节 对日空战 137
一、抗战前期的对日空战 137
二、抗战后期对日机的反攻战 141
第六章 抗战时期在重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 145
第一节 南方局的成立 146
一、国共合作的建立 146
二、南方局的成立 146
第二节 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 148
一、反对汪精卫叛国降日 148
二、反对蒋介石反共、分裂抗日统一战线 150
三、巩固抗日民族复兴基地,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援抗战 154
第三节 团结抗日爱国、民主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57
一、团结国民党内抗日爱国、民主力量 157
二、团结中间党派 158
三、团结四川地方实力派 160
四、团结知识分子 162
五、团结民族资本家 163
第四节 促进民主党派的成立,推动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 164
一、促进民主党派的成立 164
二、推动民主运动的发展 167
第五节 中共在重庆登上国际外交舞台 170
一、成立外事机构,加强国际联系 170
二、加强对美外交,争取建立友好关系 173
第六节 巩固和发展四川党组织 177
一、巩固和发展四川党组织 177
二、健全地下党秘密工作的策略方针 179
第七章 四川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182
第一节 川军出川抗战 182
一、救亡运动的高涨与川军的觉醒 182
二、川军出川抗日 185
第二节 四川对抗战的支援和贡献 198
一、抗战的兵源、财源、粮食和物资基地 198
二、欢迎工矿学校内迁、安置入川同胞 204
第三节 抗战丰碑,永垂史册 209
第八章 内战爆发和国民政府在四川统治的终结 214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 214
一、全国人民欢呼胜利,盼望和平民主建国 214
二、国共两党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215
第二节 重庆谈判及其破裂 217
一、重庆谈判和停战协定的签订 217
二、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219
三、四川人民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 221
四、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内战爆发 223
五、国民党政权危机加深 225
第三节 国民党政权在四川统治的终结 227
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对四川的统治措施 227
二、四川经济破落,人民极端困苦 228
三、四川第二反蒋战场的开辟 230
四、解放军进军四川和蒋介石再次迁都四川梦想的破灭 236
五、刘、邓、潘起义,蒋介石飞逃台湾 238
第九章 民国四川政治、司法和军事制度 240
第一节 四川的行政区划 240
第二节 四川的议会制度 243
一、省级议会制度 243
二、县级议会制度 247
三、基层议会 248
第三节 四川的行政机构和官制的变化 249
一、省级行政机构及官制 249
二、县级行政机构 252
三、基层行政机构 252
第四节 四川的司法制度及机构 254
一、四川的审判制度及机关 254
二、检察制度与律师制度 257
第五节 四川的警察制度与机构 259
第六节 四川地方军事机构、武装组织与兵役制度 261
一、四川地方军事机构和部队 261
二、四川的地方武装 262
三、四川的兵役制度和机构 264
第十章 西康建省与治康措施 267
第一节 西康省的建立 268
一、西康建省缘起 268
二、刘文辉主持筹建西康省 269
三、西康建省及其意义 274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治康措施 277
一、刘文辉治理西康的方针政策 277
二、西康省的政权机构及重要政治组织 281
三、西康的经济开发 285
四、西康的文教建设 290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四川少数民族 297
第一节 民国四川少数民族概述 297
一、四川少数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297
二、四川各少数民族状况 299
第二节 民国时期对四川少数民族的治理 318
一、民国时期民族观念的新变化 318
二、民国时期对西康藏区的治理 322
三、民国时期对川西北藏羌地区的治理 325
四、民国时期对川西南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328
第三节 有关“川藏纠纷”与“康人治康”重大事件 333
一、“类乌齐事件”与“大白事件” 333
二、格桑泽仁与“巴安事变” 337
三、“诺那事变”与红军对诺那的统战工作 340
四、甘孜“班辕事变” 342
第十二章 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变化与曲折发展 345
第一节 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开始解体 345
一、洋纱开始取代土纱,农户转向加工织造 345
二、城乡场镇市场的发展与农副产品流通领域的扩大 347
三、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进程 349
第二节 土地关系的变化与农村生存危机 354
一、政局变化导致地权转移 354
二、租佃关系的重要变化 358
三、农村高利贷的猖獗 362
第三节 农、林、畜牧改进与科研机构 364
一、中央系统的农、林、畜牧改进与科研机构 364
二、省属系统的农、林、蚕桑、畜牧改进与科研机构 367
第四节 抗战前后国民政府对四川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 370
一、减租退押政策的实施 370
二、合作金库的建立 370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 371
四、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373
第五节 农田水利建设 374
一、都江堰灌区的岁修与改建 374
二、抗战时期,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376
三、1946~1949年,再度兴修四川农田水利工程 377
第十三章 四川工业的近代化进程 379
第一节 抗战以前四川工业的发展 380
一、军阀混战中艰难跋涉的四川工业 380
二、抗战前四川工业的基本状况 381
三、四川军阀的投资活动 386
四、国家垄断资本的投资活动 390
第二节 抗战时期四川工业的快速发展 391
一、四川工业的发展机遇 391
二、四川工业的迅猛发展 396
三、国家垄断资本对民营企业的蚕食鲸吞 400
四、抗战后期四川工业发展的衰退 401
第三节 抗战结束后四川工业的衰退 404
一、内迁工厂复员与四川工业的衰退 404
二、恶性通货膨胀对四川工业的致命打击 404
三、战后美货对四川工业品市场的冲击 405
四、四川工业的全面崩溃 407
第十四章 四川商业、外贸的发展 408
第一节四川商业的发展 408
一、重庆城市新式商业 408
二、民国时期成都的商业 416
第二节 四川对外贸易的发展 422
一、进出口贸易概况 422
二、进出口贸易机构及其购销活动 423
三、进出口贸易中的土货市场 425
四、洋行、外商公司与买办 428
第十五章 四川交通运输和通信设施的改善 431
第一节 公路交通 431
一、省内公路 431
二、省际公路的建设 434
第二节 水路运输 438
一、木船运输 438
二、川江轮船航运业 442
第三节 铁路与航空交通建设 446
一、成渝铁路建设 446
二、航空运输线的开辟 448
第四节 战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449
第五节 通信设施建设(邮政、电信) 450
一、邮政管理与邮政事务的发展 450
二、电信机构与电信业务的发展 453
第十六章 四川财政与金融 457
第一节 抗战以前四川财政收支情况 458
一、抗战以前的财政收入 458
二、抗战以前的财政支出 463
第二节 抗战以后四川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465
一、抗战以后四川的财政收入 465
二、抗战以后四川的财政支出 472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四川金融状况 473
一、抗战以前的四川金融状况 473
二、抗战以后的四川金融状况 486
第十七章 四川人口的消长与天灾、饥荒和瘟疫 493
第一节 四川的人口状况 493
一、抗战以前,四川人口的缓慢增长 493
二、抗战以后,重庆市和四川地区的人口波动 497
第二节 天灾、饥荒和瘟疫对人口的影响 502
一、天灾 502
二、人祸 512
三、瘟疫 515
第十八章 多元社会思潮的激荡 518
第一节 多元社会思潮的滥觞 518
一、民主共和思潮深入人心 518
二、反传统思潮下的逆流 521
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高潮迭起 528
四、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534
第二节 多元学术思潮的交融 539
一、郭沫若的中西文化互释 539
二、兼收并蓄学术思想的传播 542
第十九章 史学与方志 544
第一节 四川史学的更新 544
一、由经入史的杰出学者蒙文通 544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郭沫若 548
三、风格各异的蜀中史家 550
四、四川史学风气的巨变 553
五、华西史学的特点及贡献 557
第二节 四川方志的编修 559
一、重修《四川通志》艰难搁浅 560
二、县志编修高潮迭起 561
三、探索创新的力作 566
第二十章 文学与艺术 569
第一节 文学 569
一、小说 569
二、诗歌 575
三、散文 582
四、战时文学创作的繁盛 587
第二节 艺术 590
一、戏剧 590
二、音乐 597
三、电影 599
四、美术 600
五、建筑 605
第二十一章 教育与文化事业 608
第一节 教育事业 608
一、抗战前四川教育概况 608
二、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四川 613
三、抗战时期四川教育大发展概况 618
四、著名的教育家 624
第二节 新闻报刊业 628
一、新闻报刊 628
二、图书出版 632
第三节 公共文化事业 634
一、图书馆 634
二、博物馆 636
三、学术社团机构 638
四、城市公园 640
第二十二章 宗教 644
第一节 道教 644
一、民国四川道教一般状况 644
二、青城山常道观主持彭椿仙 647
三、道教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647
第二节 佛教 649
一、四川省佛教总会的成立 649
二、重庆成为大后方佛教的中心 650
三、太虚法师与汉藏教理院 651
四、康区藏传佛教 653
第三节 伊斯兰教 654
第四节 天主教 656
一、抗战前天主教“中国化”措施 656
二、抗战时和抗战后的四川天主教 657
第五节 基督教 658
一、民国初期基督教在川情况 658
二、四川基督教自立运动 658
三、抗战中的四川基督教 660
第二十三章 社会风尚与民俗文化 662
第一节 社会风尚的变迁 662
一、社会风尚变迁的过程 662
二、社会风尚变迁的特点 666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变迁 670
一、衣冠服饰习俗的变迁 670
二、婚姻生活习俗的变迁 677
三、文化娱乐习俗的变迁 681
大事年表 689
后记 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