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 原书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美)爱塞尼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1134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65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88页
- 主题词:电传动汽车;混合-动力装置-电传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 原书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环境影响与现代交通运输的历史 1
1.1 大气污染 1
1.1.1 氧化氮化合物 1
1.1.2 一氧化碳 2
1.1.3 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 2
1.1.4 其他的污染物质 2
1.2 全球变暖 3
1.3 石油资源 5
1.4 引发的代价 7
1.5 应对将来石油供应的各种交通运输发展策略的重要性 8
1.6 电动汽车的历史 11
1.7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历史 13
1.8 燃料电池车的历史 15
参考文献 16
第2章 车辆驱动和制动的基本原理 18
2.1 车辆运动的一般描述 18
2.2 车辆的阻力 19
2.2.1 滚动阻力 19
2.2.2 空气阻力 21
2.2.3 爬坡阻力 23
2.3 动力学方程 23
2.4 轮胎与地面间的附着力和最大牵引力 25
2.5 动力系的牵引力和车速 27
2.6 车辆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特性 29
2.6.1 动力装置特性 29
2.6.2 传动装置特性 31
2.6.2.1 手动齿轮传动装置 31
2.6.2.2 流体动力传动装置 33
2.6.2.3 连续变速传动装置 37
2.7 车辆性能 37
2.7.1 最高车速 38
2.7.2 爬坡能力 39
2.7.3 加速性能 39
2.8 运行的燃油经济性 41
2.8.1 内燃机的燃油经济性 42
2.8.2 车辆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42
2.8.3 改进车辆燃油经济性的基本技术 45
2.9 制动性能 46
2.9.1 制动力 46
2.9.2 前后轮轴上的制动力分布 48
2.9.3 制动规程和制动性能分析 52
2.9.3.1 制动规程 52
2.9.3.2 制动性能分析 54
参考文献 56
第3章 内燃机 57
3.1 四冲程火花点火内燃机 57
3.1.1 工作原理 57
3.1.2 运行参数 59
3.1.2.1 发动机额定值 59
3.1.2.2 每一循环的指示功和平均有效压力 59
3.1.2.3 机械效率 61
3.1.2.4 比油耗和效率 61
3.1.2.5 排放率 62
3.1.2.6 燃油/空气和空气/燃油之比值 63
3.1.2.7 容积效率 63
3.1.3 运行与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 64
3.1.4 发动机运行特性 64
3.1.4.1 发动机性能参数 64
3.1.4.2 指示功率和有效功率与转矩 65
3.1.4.3 油耗特性 66
3.1.5 影响火花点火发动机性能、效率和排放特性的设计和运行变量 68
3.1.5.1 压缩比 68
3.1.5.2 点火定时 68
3.1.5.3 燃油/空气的当量比 70
3.1.6 排放控制 71
3.1.7 改善发动机性能、效率和排放的基本技术 72
3.1.7.1 强制进气 72
3.1.7.2 汽油直接喷射和稀燃发动机 73
3.1.7.3 多气门和可变气门定时 73
3.1.7.4 无节流转矩控制 73
3.1.7.5 可变压缩比 73
3.1.7.6 废气再循环 73
3.1.7.7 智能点火 74
3.1.7.8 新发动机材料 74
3.2 四冲程压燃式内燃机 74
3.3 二冲程发动机 75
3.4 汪格尔转子式发动机 79
3.5 斯特林发动机 81
3.6 燃气轮机发动机 85
3.7 拟等温布雷托循环发动机 87
参考文献 88
第4章 电动汽车 89
4.1 电动汽车的结构 89
4.2 电动汽车的性能 92
4.2.1 牵引电动机的特性 92
4.2.2 牵引力和传动装置要求 93
4.2.3 车辆性能 95
4.3 正常行驶工况下的牵引力 98
4.4 能量消耗 102
参考文献 104
第5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05
5.1 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概念 105
5.2 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构造 108
5.2.1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电耦合) 109
5.2.2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机械耦合) 111
5.2.2.1 转矩耦合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 112
5.2.2.1.1 转矩耦合配置 112
5.2.2.1.2 转矩耦合的电驱动系结构 113
5.2.2.2 转速耦合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 118
5.2.2.2.1 转速耦合配置 118
5.2.2.2.2 转速耦合的电驱动系结构 120
5.2.2.3 转矩耦合与转速耦合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 122
5.2.2.3.1 可供选择的耦合模式 122
5.2.2.3.2 两种耦合模式的配置 124
参考文献 127
第6章 电驱动系统 128
6.1 直流电动机驱动 130
6.1.1 工作原理及其性能 131
6.1.2 组合的电枢电压与励磁控制 134
6.1.3 直流电动机的斩波控制 134
6.1.4 斩波馈电直流电动机的多象限控制 138
6.1.4.1 正转和正转再生制动的两象限控制 138
6.1.4.1.1 含换向开关的单个斩波器 138
6.1.4.1.2 C型两象限斩波器 139
6.1.4.2 四象限运行 141
6.2 异步电动机驱动 141
6.2.1 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42
6.2.2 稳态性能 144
6.2.3 恒压频比控制 146
6.2.4 电力电子控制 148
6.2.5 磁场定向控制 150
6.2.5.1 磁场定向原理 150
6.2.5.2 控制 156
6.2.5.3 直接转子磁通定向法 158
6.2.5.4 间接转子磁通定向法 161
6.2.6 应用于磁场定向控制的电压源逆变器 162
6.2.6.1 电压源逆变器中的电压控制 164
6.2.6.2 电压源逆变器中的电流控制 167
6.3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驱动 169
6.3.1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驱动的基本原理 171
6.3.2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分类 171
6.3.3 永磁体材料性能 174
6.3.3.1 铝镍钴 174
6.3.3.2 铁氧体 175
6.3.3.3 稀土永磁体 175
6.3.4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性能分析和控制 175
6.3.4.1 性能分析 176
6.3.4.2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驱动的控制 177
6.3.5 扩展转速技术 178
6.3.6 无检测器技术 179
6.3.6.1 应用检测量和数学的方法 179
6.3.6.2 使用观测器的方法 180
6.3.6.3 使用反电动势感测的方法 180
6.3.6.4 独特的无检测器技术 181
6.4 开关磁阻电动机驱动 182
6.4.1 基本磁结构 183
6.4.2 转矩生成 186
6.4.3 开关磁阻电动机驱动变换器 187
6.4.4 运行模式 190
6.4.5 发电运行(再生制动)模式 191
6.4.6 无检测器控制 193
6.4.6.1 基于相磁链的方法 194
6.4.6.2 基于相电感的方法 194
6.4.6.2.1 基于相电感的无检测器控制 195
6.4.6.2.2 基于相增量电感的无检测器控制 195
6.4.6.3 调制信号注入法 196
6.4.6.3.1 频率调制方法 196
6.4.6.3.2 幅度调制和相位调制方法 196
6.4.6.3.3 基于诊断脉冲的方法 197
6.4.6.4 基于互感电压的方法 197
6.4.6.5 基于观测器的方法 197
6.4.7 开关磁阻电动机驱动的自校正技术 198
6.4.7.1 应用算术方法的自校正 198
6.4.7.1.1 具有平衡电感模式的最优化 199
6.4.7.1.2 参数变化下的最优化 199
6.4.7.2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的自校正 200
6.4.8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振动与噪声 201
6.4.9 开关磁阻电动机设计 203
6.4.9.1 定、转子极数 203
6.4.9.2 定子外径 204
6.4.9.3 转子外径 204
6.4.9.4 气隙 205
6.4.9.5 定子极弧 205
6.4.9.6 定子铁心底座 205
6.4.9.7 性能预测 205
参考文献 206
第7章 串联式(电耦合)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设计原理 212
7.1 运行模式 213
7.2 控制策略 214
7.2.1 峰值电源最大荷电状态的控制策略 214
7.2.2 发动机开/关或恒温控制策略 216
7.3 串联式(电耦合)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设计原理 217
7.3.1 电耦合装置 217
7.3.2 牵引电动机额定功率值的设计 222
7.3.3 发动机/发电机额定功率值的设计 224
7.3.4 峰值电源设计 227
7.3.4.1 峰值电源的功率容量 227
7.3.4.2 峰值电源的能量容量 227
7.4 设计实例 228
7.4.1 牵引电动机量值的设计 229
7.4.2 齿轮传动比的设计 229
7.4.3 加速性能的检验 229
7.4.4 爬坡能力的检验 230
7.4.5 发动机/发电机量值的设计 230
7.4.6 峰值电源功率容量的设计 233
7.4.7 峰值电源能量容量的设计 233
7.4.8 耗油量 234
参考文献 235
第8章 并联式(机械耦合)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设计 236
8.1 电驱动系的构造及其设计任务 236
8.2 控制策略 237
8.2.1 峰值电源最大荷电状态控制策略 238
8.2.2 发动机开/关(恒温)控制策略 241
8.2.3 受约束的发动机开/关控制策略 242
8.2.4 模糊逻辑控制技术 244
8.2.5 动态规划技术 245
8.3 电驱动系参数的设计 248
8.3.1 发动机功率设计 248
8.3.2 传动装置设计 251
8.3.3 电动机驱动功率设计 252
8.3.4 峰值电源设计 255
8.4 仿真 257
参考文献 258
第9章 混联式(转矩和转速耦合)混合动力电驱动系设计和控制方法 260
9.1 电驱动系构造 260
9.1.1 转速耦合分析 260
9.1.2 电驱动系构造 263
9.2 电驱动系控制方法 269
9.2.1 控制系统 269
9.2.2 发动机转速控制方法 269
9.2.3 牵引转矩控制方法 270
9.2.4 电驱动系控制策略 272
9.2.4.1 发动机转速控制策略 272
9.2.4.2 牵引转矩控制策略 274
9.2.4.2.1 低车速区域 274
9.2.4.2.2 中车速区域 275
9.2.4.2.3 高车速区域 275
9.2.4.3 再生制动控制 276
9.3 电驱动系参数设计 276
9.4 实例车辆仿真 277
参考文献 280
第10章 插塞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设计和控制原理 281
10.1 每日驾驶行程统计 281
10.2 能量管理策略 282
10.2.1 聚焦于AER的控制策略 283
10.2.2 混合控制策略 290
10.3 能量储存装置设计 295
参考文献 297
第11章 轻度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设计 299
11.1 制动和传动装置中消耗的能量 299
11.2 并联式轻度混合动力电驱动系 301
11.2.1 结构 301
11.2.2 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 302
11.2.3 驱动系设计 303
11.2.4 性能 306
11.3 混联式轻度混合动力电驱动系 310
11.3.1 含行星齿轮机构的驱动系结构 310
11.3.2 运行模式和控制 312
11.3.2.1 转速耦合的运行模式 312
11.3.2.2 转矩耦合的运行模式 313
11.3.2.3 单发动机牵引模式 313
11.3.2.4 单电动机牵引模式 313
11.3.2.5 再生制动模式 314
11.3.2.6 发动机起动 314
11.3.3 控制策略 314
11.3.4 配置浮动定子电动机的驱动系 315
参考文献 316
第12章 峰值电源和能量储存装置 317
12.1 电化学蓄电池组 317
12.1.1 电化学反应 319
12.1.2 热力学电压 319
12.1.3 比能量 320
12.1.4 比功率 323
12.1.5 能量效率 324
12.1.6 蓄电池技术 325
12.1.6.1 铅酸蓄电池 325
12.1.6.2 镍基蓄电池 326
12.1.6.2.1 镍-铁蓄电池 326
12.1.6.2.2 镍-镉蓄电池 326
12.1.6.2.3 Ni-MH蓄电池 327
12.1.6.3 锂基蓄电池 327
12.1.6.3.1 Li-P蓄电池 327
12.1.6.3.2 Li-I蓄电池 328
12.2 超级电容器 329
12.2.1 超级电容器特性 329
12.2.2 超级电容器的基本原理 329
12.2.3 超级电容器性能 330
12.2.4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技术 334
12.3 超高速飞轮 334
12.3.1 飞轮的工作原理 335
12.3.2 飞轮系统的功率容量 336
12.3.3 飞轮的应用技术 337
12.4 混合能量储存装置 340
12.4.1 混合能量储存概念 340
12.4.2 应用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被动与主动的混合能量储存装置 341
12.4.3 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量值设计 342
参考文献 345
第13章 再生制动的基本原理 346
13.1 市区行驶中的制动能量损耗 346
13.2 作为车速函数的制动能量 348
13.3 作为制动功率函数的制动能量 350
13.4 作为车速函数的制动功率 351
13.5 作为车辆减速率函数的制动能量 352
13.6 在前后轴上的制动能量 353
13.7 EV、HEV和FCV的制动系统 353
13.7.1 并联式混合制动系统 353
13.7.1.1 以电和机械制动力之间固定比设计和控制原理 354
13.7.1.2 用于最大再生制动的设计和控制原理 356
13.7.2 全可控混合制动系统 358
13.7.2.1 用于优化制动性能的控制策略 359
13.7.2.2 用于优化能量回收的控制策略 360
参考文献 362
第14章 燃料电池 363
14.1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363
14.2 电极电位、电流—电压曲线 366
14.3 燃料和氧化剂的消耗 369
14.4 燃料电池系统特性 370
14.5 燃料电池技术 371
14.5.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372
14.5.2 碱性燃料电池 373
14.5.3 磷酸燃料电池 375
14.5.4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375
14.5.5 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 376
14.5.6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377
14.6 燃料供应 378
14.6.1 储氢 378
14.6.1.1 压缩氢 378
14.6.1.2 低温液氢 379
14.6.1.3 金属氢化物 380
14.6.2 制氢 381
14.6.2.1 水蒸气重整 381
14.6.2.2 部分氧化重整 382
14.6.2.3 自动供热重整 383
14.6.3 氢的载体——氨 383
14.7 无氢燃料电池 383
参考文献 384
第15章 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驱动系设计 386
15.1 结构 386
15.2 控制策略 387
15.3 参数设计 389
15.3.1 电动机功率设计 389
15.3.2 燃料电池系统的功率设计 390
15.3.3 峰值电源的功率和能量容量设计 391
15.3.3.1 峰值电源的功率容量 391
15.3.3.2 峰值电源的能量容量 391
15.4 设计实例 392
参考文献 394
第16章 应用于越野车辆的串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设计 395
16.1 运动阻力 395
16.1.1 由地层压实引起的运动阻力 396
16.1.2 由地层推压引起的运动阻力 398
16.1.3 传动装置的内阻力 399
16.1.4 关于地层的牵引力 399
16.1.5 牵引杆拉曳力 399
16.2 串联式、混合动力履带式电动车辆驱动系构造 400
16.3 驱动系的参数设计 401
16.3.1 牵引电动机功率设计 401
16.3.1.1 作为车速函数的车辆推进力 402
16.3.1.2 电动机功率和加速性能 403
16.3.1.3 电动机功率和爬坡能力 404
16.3.1.4 履带式车辆转向操作 406
16.4 发动机/发电机功率设计 409
16.5 能量储存装置功率和能量设计 411
16.5.1 用于牵引的峰值功率 411
16.5.2 用于非牵引的峰值功率 411
16.5.3 蓄电池/超级电容器的能量设计 413
16.5.4 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组合 414
参考文献 416
附录 丰田Prius技术概述 417
A.1 车辆性能 417
A.2 Prius混合动力系和控制系统综述 417
A.3 主要部件 419
A.3.1 发动机 419
A.3.2 混合动力贯通轴 420
A.3.3 高压蓄电池 421
A.3.4 变换器组合件 423
A.3.4.1 升压变换器(2004和新型Prius) 423
A.3.4.2 变换器 424
A.3.4.3 DC-DC变换器 424
A.3.4.4 AC变换器 424
A.3.5 制动系统 425
A.3.5.1 再生制动的协同控制 426
A.3.5.2 电制动分布控制(2004和新型Prius) 426
A.3.5.3 制动辅助系统(2004和新型Prius) 426
A.3.6 电动转向 427
A.3.7 增强车辆稳定性控制(VSC)系统(2004和新型Prius) 428
A.4 混合动力系统控制模式 429
索引(中英文对照) 435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435
英语缩写字索引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