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长江流域学术文化的近代演进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长江流域学术文化的近代演进
  • 罗福惠,许小青,袁咏红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出版社
  • ISBN:754301746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45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长江流域学术文化的近代演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学术前史与本书旨趣 1

第一章 晚清江南经学家与学术文化 10

第一节 江南经学家的家世与学术 10

(一)世家与地域学派在近代的延续 10

(二)后起的经学世家 19

(三)经学世家的家学传承 23

(四)官宦之家的经学家 27

(五)书香之家的经学家 36

第二节 江南经学家的家法、学派与地缘 41

(一)“家法”与“学派”评说 41

(二)晚清经学家的家法主张 51

(三)地缘与学术 59

第三节 江南经学家的学术交往圈 69

(一)江南学术圈 69

(二)“相约各治一经” 72

(三)江南官书局与江南经学家 76

(四)孙诒让与江南学术圈 82

(五)章、刘交谊与古文经学 88

(六)章太炎的师友门生与经学 98

第四节 江南经学家与西学及其学术贡献 103

(一)并非附会地学习西方 103

(二)文化回归的旗帜 108

(三)江南经学家的学术贡献 114

第二章 湘鄂川传统学术的演进 128

第一节 多种传统学派的并存之局 128

(一)晚清理学在湖南得势 128

(二)理学在湖北的延续及所遭批判 134

(三)今文经学在湖南、四川的传播 143

(四)考据、训诂之学的爝火 161

第二节 传统学术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 184

(一)“经世致用”的驱动与分途 185

(二)民本观念的发展及其近代意义 201

第三节 新旧书院:艰难蜕变的学术基地 216

(一)书院的延续与蜕变 216

(二)书院内外的风波 234

第三章 清末民初长江流域的学术团体第一节 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与近代文化社团 250

(一)连续三篇文章为学会呐喊催生 251

(二)学会背景下的学术研究 257

(三)学术观念上的歧异与人事纠纷 266

第二节 戊戌时期南学会之“会”与“学” 276

(一)南学会之“会” 276

(二)南学会之“学” 292

(三)从南学会看戊戌时期长江文化团体的学术特征 319

第三节 辛亥时期的国学保存会 324

(一)国学保存会成立的背景与学术动机 325

(二)国学保存会的学术主张 329

(三)国学保存会的学术成就 345

第四节 五四时期的学衡派 355

(一)学衡派的性质 355

(二)学衡派学术观的主要特色 359

第四章 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与民国20—30年代的学术文化第一节 南方学术中心——国立东南大学的建立 371

(一)东南大学国立化 372

(二)人文与科学并举 389

第二节 东南学派与南北学术文化论争 399

(一)《学衡》与南北学术文化论争 399

(二)从“国学研究会”到“国学院” 414

第三节 政治变动下的中央大学与文化建设 424

(一)首都最高学府的设立 424

(二)罗家伦与创立有机的民族文化 431

(三)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平衡 448

第四节 中央大学与30年代民族危机下的政治文化 466

(一)《时代公论》社与政治文化参与 466

(二)文化民族主义与《国风半月刊》 481

第五章 民间学会与官办学术研究机构的比对第一节 复返先秦:章氏国学讲习会 491

(一)章氏国学讲习会的缘起 491

(二)课程设置及特点 500

(三)阐扬“儒行”与“求是”理念 509

(四)先秦的形式与创新的内容 514

第二节 创建典范:历史语言研究所 517

(一)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建 518

(二)学术环境与氛围 521

(三)傅斯年与史语所的研究取向 527

(四)学术典范与传承 533

后记 54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