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电影文化史 1905-2004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道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8438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76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711页
- 主题词:电影史-中国-1905~2004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电影文化史 1905-2004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 走向中国电影文化史 1
一 走向文化史 1
二 走向电影文化史 3
三 走向中国电影文化史 7
第一编 早年的道德图景(1905—1932) 15
第一章 中国电影的发生情势及其伦理道德走向 15
第一节 欧美电影传入中国 15
一 在中国各地的影片拍摄 17
二 在中国各地的特许放映 18
三 欧美各国在中国各地投资影院 20
四 在中国各地创设的电影公司 23
第二节 中国影人励志应对 26
一 彰明是非善恶 26
二 维护民族自尊 29
三 反思传统文化 32
四 振兴中国影业 37
第二章 上海:电影基地与“罪恶”之都 44
第一节 作为民族影业基地 44
一 制片企业风起云涌 45
二 影院经营和电影发行体系日益成熟 50
第二节 作为国制影片场景 52
一 “堕落”之地 53
二 “罪恶”之都 57
第三章 影业公司的家族运营与国制影片的伦理内涵 63
第一节 民新与天一等影片公司的家族运营特征 63
一 黎氏家族的民新影片公司 64
二 邵氏兄弟的天一影片公司 67
三 家族运营的上海、华剧、月明等影片公司 70
第二节 《孤儿救祖记》与《儿孙福》等影片的伦理道德意蕴 73
一 《孤儿救祖记》对理想父性的渴望 74
二 《儿孙福》对母亲威严的拯救 77
三 其他各类影片体现出来的道德蕴涵 78
第四章 商业竞争的严酷环境与电影新路的努力追寻 83
第一节 商业竞争的严酷环境 83
一 中国电影面临的市场压力与生存困境 83
二 古装/稗史片热潮的兴起与《西厢记》的成就 86
三 《火烧红莲寺》的诞生与神怪/武侠片的高潮 90
第二节 电影新路的努力追寻 98
一 罗明佑及其联华影业公司的国片复兴运动 98
二 孙瑜:洋溢正义感的银幕诗人 101
三 卜万苍:充分表现人生的导演 106
第二编 乱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 115
第五章 民族危亡的惨烈状况与中国电影文化运动 115
第一节 战争背景下与炮火硝烟里的中国电影 115
一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电影的整体跃进 116
二 “七七”事变后中国电影的独特格局 119
三 战后中国电影的困顿与生机 124
第二节 中国电影反帝反封建的双重变奏 128
一 新生电影的社会责任 128
二 抗战电影的救亡呐喊 131
三 进步电影的现实指陈 135
第六章 新兴影评的力量与电影“意识”的觉醒 141
第一节 新兴影评的力量 141
一 揭露帝国主义电影的文化侵略性质 141
二 维护新生电影的发展 145
三 与“软性电影”论战 147
第二节 电影“意识”的觉醒 151
一 郑正秋、蔡楚生的平民视野 151
二 吴永刚、沈西苓、袁牧之的社会批判 156
三 程步高、孙瑜、马徐维邦的时代关切 163
第七章 抗战电影的救亡姿态与“孤岛”电影的商业流脉 172
第一节 抗战电影的救亡姿态 172
一 “中制”、“中电”等制片机构的国策电影理念 173
二 史东山抗战电影的大众化、通俗化追求 177
三 何非光编导的四部抗战影片 180
第二节 “孤岛”电影的商业流脉 183
一 新华、艺华、国华与金星等影业公司的生存智慧 183
二 《木兰从军》、《孔夫子》与古装/历史片以古喻今的讽谏精神 189
三 《王先生吃饭难》、《乱世风光》与时装/社会片忧时警世的愤激情怀 192
第八章 古典美学的执著探求与中国电影的经典创造 199
第一节 古典美学的执著探求 199
一 费穆:寄托遥深的电影意境 200
二 朱石麟:比照兴托的电影手段 203
三 桑弧:淡雅含蓄的电影风格 206
第二节 中国电影的经典创造 209
一 《一江春水向东流》:史诗之气质 209
二 《万家灯火》:伦理之魅力 213
三 《乌鸦与麻雀》:喜剧之才华 215
第三编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 223
第九章 两岸三地的政治分立与中国电影的家国梦想 223
第一节 两岸三地的政治分立及其电影发展状况 223
一 思想文化的统一与新中国电影的国营体制 224
二 官、私共存的台湾电影及其主要成就 229
三 百家蜂起、类型初兴的香港电影 233
第二节 两岸三地电影观念的差异及其内在精神的一致性 238
一 中国内地的政治电影观及其对国家权力的强化 238
二 台湾的政娱合一电影观及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244
三 香港的娱乐电影观及其对香港身份的追寻 248
第十章 中国内地:以国为家的政治话语 254
第一节 崇高的历史撰述 254
一 毛泽东思想的讴歌 254
二 共产党力量的确证 257
三 人民群众功绩的展现 260
第二节 宏伟的家国梦想 263
一 在失家或弃家的命运中强调“国”的重要性 263
二 在离家或保家的动机中凸显卫国战争的必要性 266
三 在对“家”的检讨中达成以国为家的叙事动机 268
第三节 成长的英雄谱系 270
一 “入伍”作为成长的仪式 271
二 “入党”作为英雄的标记 273
三 勇敢无畏:英雄的时代共名 274
第四节 理想的颂赞激情 276
一 令人心动的坦诚讴歌 277
二 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忆 279
三 颂赞激情的表达程式 280
第十一章 中国台湾:以家为国的道德关怀 286
第一节 台语片:流浪的悲情与狂欢的气息 286
一 流浪的悲情 287
二 狂欢的气息 290
第二节 李行:归家的念想与道统的坚守 291
一 家:老幼之情即血缘之亲 292
二 道:父慈子孝乃自然之法 295
三 中和:温情理想及其潜在忧愤 298
第三节 胡金铨:传统艺术的倾心追慕与儒释道文化的悲怆感悟 300
一 武侠电影:一个作者的诞生 300
二 文化理想与家国寓言 303
三 儒释道文化的悲怆感悟 305
第四节 文艺片:思乡情结与家族认同 307
一 宋存寿:悲剧的人性刻画 307
二 白景瑞:艰难的家族认同 309
三 刘家昌:浓郁的思乡情结 310
第十二章 中国香港:无国无家的漂泊意识 314
第一节 粤语片:迷失的香港与身份的追寻 314
一 迷失的香港 315
二 身份的追寻 317
第二节 伦理片的自怜心理与流亡情结 320
一 朱石麟、李萍倩的亲情渴求 320
二 陶秦、易文的国族记忆 324
三 王天林、唐煌的香港意识 328
第三节 李翰祥:独特的文化想像与深刻的历史感悟 331
一 独特的文化想像 332
二 深刻的历史感悟 334
三 丰富的电影实践 336
第四节 武打片:无路的悲怆与嗜血的复仇 338
一 张彻:阳刚中的情义 339
二 楚原:奇诡中的哲理 343
三 李小龙:功夫中的暴力 346
第四编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2004) 353
第十三章 不断深入的交流对话与持续拓展的文化空间 353
第一节 多种途径的产品传播 353
一 中国内地与台湾电影之间的产品传播 354
二 中国内地与香港电影之间的产品传播 357
三 台湾与香港电影之间的产品传播 361
第二节 逐步加强的制片合作 365
一 中国内地与台湾电影之间的制片合作 365
二 中国内地与香港电影之间的制片合作 369
三 台湾与香港电影之间的制片合作 373
第三节 愈益频繁的人才交流 376
一 中国内地与台湾电影之间的人才交流 376
二 中国内地与香港电影之间的人才交流 378
三 台湾与香港电影之间的人才交流 382
第十四章 中国内地:观念更新热潮与电影文化重构 387
第一节 中国内地电影的开放进程与面向市场的电影选择 388
一 中国电影的开放进程 389
二 面向市场的电影选择 393
第二节 谢晋及其电影模式的讨论 402
一 从“孤岛”走向世界 402
二 从历史的人到人的历史 405
三 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 409
第三节 第四代导演及其诗化历史的主体意识 412
一 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 413
二 温柔敦厚的影像表达 417
三 身心投入的情感结构 422
四 整合的文化阐发:第四代导演作为历史丰碑 427
第四节 陈凯歌:历史重构与文化反思 431
一 悲剧性的历史体验 431
二 冷峻的民族文化反思 435
三 深刻的人性剖析 437
第五节 张艺谋:民族特质与创新业绩 440
一 面向世界的民族特质 440
二 沉痛忧郁的人文精神 443
三 意蕴深广的创新业绩 445
第六节 新生代导演的个体写作与生存困境 447
一 体制外制片:边缘的禁忌 448
二 体制内制片:成长的独语 454
三 新主流电影:策略的皈依 459
第十五章 中国台湾:本土意识的加强与艺术电影的探索 471
第一节 从台湾新电影到国际影展的辉煌 471
一 台湾新电影 472
二 国际影展的辉煌 476
第二节 侯孝贤:电影作者及其民族品质 480
一 独立自觉的本土意识 480
二 深厚沉潜的文化积淀 483
三 静远淡隔的影像风格 486
第三节 陈坤厚、张毅、王童等新电影导演的文化命题 489
一 陈坤厚:少年的流浪 489
二 张毅:女性的祭典 491
三 王童:乡土的悲欢 492
第四节 杨德昌:冷静疏离的现代性影像 495
一 压抑闭锁的都市空间 496
二 寂寞空虚的成长论述 498
三 自省内敛的现代理性 501
第五节 李安:中西电影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503
一 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504
二 东方与西方的和解 506
三 本土与世界的对话 508
第六节 蔡明亮、陈国富、林正盛等新新导演的电影实践 510
一 蔡明亮:长镜头里的孤寂灵魂 511
二 陈国富:冷酷都市的异化人生 513
三 林正盛、张作骥、张志勇:新新电影的多元触角 516
第十六章 中国香港:“九七”征候与电影繁盛 525
第一节 从香港电影新浪潮到电影类型的成熟 525
一 香港电影新浪潮 526
二 电影类型的成熟 528
第二节 文艺片:惶惑的身份危机与迷离的寻根之旅 530
一 严浩、方育平、张之亮、陈果:底层社会的影像写实 531
二 许鞍华、关锦鹏:女性意识及其生命感触 534
三 王家卫:后现代语境中作者电影的独特景观 537
第三节 成龙的动作片:打斗机趣中的浩然正气 542
一 喜剧功夫片里的打斗机趣 543
二 警匪片里的浩然正气 545
三 袁和平、洪金宝与成龙电影 547
第四节 吴宇森的英雄片:暴力美学中的仁爱情义 550
一 情义的心理根基 551
二 暴力的诗意呈现 553
三 暴力美学中的仁爱情义 555
第五节 徐克的武侠片:怪力乱神中的爱恨情仇 557
一 怪力乱神的电影叙事 559
二 迷惘惶惑的爱恨情仇 561
三 程小东、李惠民与徐克电影 564
第六节 喜剧片:众声的喧哗与孤独的狂欢 566
一 许氏三兄弟:小人物小哀乐 567
二 新艺城喜剧:堆笑料求轻松 569
三 王晶:大粗鄙高票房 572
四 周星驰:无厘头有用心 575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582
附录二 人名、片名索引 597
后记 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