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革命史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革命史
  • 《中国革命史》编写组编著;孙武霞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11259·011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470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革命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1

第一讲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 1

一、伟大的祖国 光荣的传统 1

(一)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 1

(二)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3

(三)光荣的革命传统 7

二、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

(一)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的衰落 10

(二)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进一步加深 16

(四)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和主要矛盾 20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 20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

第二讲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23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和发展 23

(一)洪秀全的早期革命活动 23

(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25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29

(一)带有农业社会主义空想的《天朝田亩制度》 29

(二)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32

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35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35

(二)在反侵略战争的前线 38

四、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 40

(一)失败的原因 41

(二)经验教训 42

第三讲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44

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44

(一)向西方学习的维新派 44

(二)《大同书》和维新思潮的传播 46

(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 51

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54

(一)“兴中会”到“同盟会” 54

(二)武昌起义到南京临时政府 58

(一)十六字纲领与“三民主义” 62

三、资产阶级革命的政纲“三民主义” 62

(二)没有实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64

四、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65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5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66

第四讲 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69

一、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建立和讨袁护国斗争 69

(一)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罪恶活动 69

(二)“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71

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护法运动 77

(一)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 77

(二)南方护法运动 80

三、中国革命的曙光 81

(一)民族工业短暂的繁荣 81

(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斗争的发展 83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开始传播 86

(—)巴黎和会和中国外交的失败 91

一、五四爱国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91

第五讲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91

第二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91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92

(三)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93

二、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广泛传播 95

(一)从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95

(二)一代青年共产主义者的成长 97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00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00

(二)反帝反封建纲领的制定 102

(三)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04

四、孙中山坚持革命和广东政府的建立 106

(一)从中华革命党到中国国民党 106

(二)广东革命政府的成立 107

(三)孙中山与共产国际及苏俄联系的开始 108

第六讲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111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111

(一)国共合作的酝酿和建立 111

(三)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 114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 114

(四)中苏协定的签订 116

二、工人运动的高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 117

(一)国民会议运动和孙中山北上 117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领导权思想的提出 120

(三)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121

(四)国民革命军的东征和南征 123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 125

(一)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125

(二)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问题的论述 129

四、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三一八惨案 131

(一)直奉军阀的反革命联合,北方革命运动的高涨 131

(二)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和各地的反抗怒潮 133

第七讲 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大革命的失败 135

一、国民革命军的胜利进军 135

(一)北伐前夕革命和反革命的尖锐斗争 135

(二)北伐战争的重大胜利和国民军进军西北 137

(一)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142

二、工农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 142

(二)以两湖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 144

三、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 148

(一)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和蒋介石背叛革命的阴谋活动 148

(二)从四一二到七一五 150

(三)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55

第八讲 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 158

一、国民党新军阀政权的建立 158

(一)新军阀的纷争和南京政府的“统一” 158

(二)新军阀的混战 162

(三)蒋介石独裁统治在全国的形成 166

二、国民党新军阀政权的外交内政 167

(一)投降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 167

(二)剥削和压迫工农的法西斯专政 169

三、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 171

(一)土地集中的加剧和农业生产的萎缩 171

(二)民族工商业的凋敝 173

(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形成 173

(一)革命的低潮 176

第九讲 农村包围城巿道路的开辟 176

一、大革命失败后国内各政治派别的政治主张 176

(二)第三党和改组派 177

(三)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181

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83

(一)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 183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88

(三)土地革命的深入 190

(四)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192

三、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 194

第十讲 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200

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200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 200

(二)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201

(三)一二八事变和上海人民的抗战 203

二、抗日民主运动的起伏 204

(一)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204

(二)有利形势的丧失 207

(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的开始 209

三、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209

(二)遵义会议的召开 213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215

四、文化战线上的“围剿”与反“围剿” 217

(一)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文化的“围剿” 217

(二)文化战线上的反“围剿”斗争 219

(三)革命文化运动的发展 223

第十一讲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25

一、民族危机加深和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225

(一)华北事变 225

(二)一二九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227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230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制定 230

(二)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 232

三、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35

(一)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235

(二)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237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 242

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44

(一)中国共产党努力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 244

(二)日蒋关系的新变化 246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48

第十二讲 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全民族奋起抗战 251

一、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251

(一)日本全面侵华的新步骤 251

(二)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253

(三)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援 256

二、片面抗战路线和正面战场 258

(一)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 258

(二)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260

三、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264

(一)《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64

(二)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 265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267

(一)持久战战略方针的提出 269

四、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69

(二)持久战的依据和前途 270

五、各界人民的抗战 273

(一)中间党派的抗日活动 273

(二)国统区各界人民的抗日活动 274

(三)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侨的抗日活动 277

一、亲日派投敌,沦陷区人民的英勇斗争 281

(一)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的诱降 281

第十三讲 坚持团结 坚持抗战 281

(二)汪伪政权的建立 282

(三)日本的残暴统治和经济掠夺 284

(四)沦陷区人民的英勇斗争 286

二、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解放区战场 287

(一)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287

(二)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扩大 293

三、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和“曲线救国” 295

(一)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295

(二)国民党的“曲线救国” 296

(一)击退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 297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297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299

五、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30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301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及其实施 304

第十四讲 抗日抗争的伟大胜利 307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307

(一)法西斯势力的溃败 307

(二)中国抗战形势的变化 309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深刻危机和人民的抗日活动 311

(一)国民党的“党化”政策 311

(二)官僚资本的膨胀 312

(三)人民抗日民主活动的高涨 315

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18

(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政治路线 318

(二)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320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322

(一)苏联对日宣战和出兵东北 322

(二)解放区军民大反攻 323

(三)中国正面战场收复失地 324

(四)日本无条件投降 325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326

第十五讲 争取和平民主和准备自卫战争 328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建国方针 328

(一)美国的对华政策 328

(二)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方针 330

(三)共产党的和平民主团结方针 331

(四)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 332

(一)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335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335

(二)政治协商会议和五项决议 339

三、政协决议签订后的斗争 345

(一)国民党践踏政协决议 345

(二)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为实现政协决议的斗争 347

四、解放区军民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 350

(一)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 350

(二)解放区的练兵、土改和生产运动 352

(一)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354

第十六讲 粉碎蒋介石的军事进攻 354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 354

(二)毛泽东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355

二、中国共产党粉碎蒋介石进攻的方针 356

(一)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 356

(二)民主党派反对独裁内战 360

三、国民党的政治欺骗和美蒋阴谋的破产 361

(一)伪“国大”和伪宪法 361

(二)美蒋和谈阴谋的最后破产 364

四、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危机的加深 366

(一)国统区的殖民地化 366

(二)官僚资本的残酷掠夺 369

(三)国统区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 371

五、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73

(一)城乡人民运动蓬勃发展 373

(二)台湾人民的“二二八”武装起义 377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 379

(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379

第十七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379

(二)爱国民主运动的新高涨 382

二、伟大的战略决战和蒋家王朝的覆灭 384

(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384

(二)将革命进行到底 389

(三)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393

(四)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394

(一)《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39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39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00

四、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402

第三编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 405

第十八讲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405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 405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405

(二)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 406

(三)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408

(四)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410

(五)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412

二、抗美援朝和各项社会改革 413

(一)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 413

(二)土地改革运动 416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 418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419

(四)“三反”、“五反”运动 420

三、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422

(一)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422

(二)建国头三年的成功经验 425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428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428

第十九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428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431

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33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433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436

(三)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合作化 438

(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 440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40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 443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445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446

第二十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49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 449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450

(一)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新方针的出发点 452

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方针 452

(二)《论十大关系》 453

(三)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455

三、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 460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60

(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463

四、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 464

(一)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464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亚非会议 465

后记 46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