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汽车工程手册 第2分册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汽车工程手册  第2分册
  • (日)小林明等编;汽车工程手册编译委员会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15033·5372
  • 出版时间:1984
  • 标注页数:574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58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汽车工程手册 第2分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决定发动机功率的因素 1

2·2·4脊柱梁式车架 48 1

目录 1

2·2·3边梁型车架 48 1

第一章 内燃机的基本理论和性能 1

第一篇汽车用发动机 1

1·2 热效率 2

1·3压缩、膨胀冲程中的多变指数 4

1·4名义压缩比和有效压缩比 5

1·5 点火时间和燃烧所需要的时间的长短对有效压缩比的影响 6

1·7机械效率 7

1·6把放气过程也考虑在内的有效压缩比 7

1·8燃料消耗率 11

2·1-1发动机和车辆 13

2·1·2汽油机与柴油机的比较 13

2·1·3冷却方式的比较 13

2·1·4总排量、气缸数和冲程/缸径的决定 13

第二章汽油发动机 13

2·1发动机设计 13

2·2发动机本体 14

2·2·1 缸体 14

2·2·2缸盖 18

2·2·3燃烧室 22

2·3运动部分 24

2·3·1 曲轴 24

2·3·2轴承 26

2·3·3活塞 30

2·3·4连杆 38

2·3·5气门机构 40

2·4·1进气歧管 47

2·4进、排气管装置 47

2·4·2空气滤清器 49

2·4·3排气歧管 50

2·4·4排气消声器 51

2·5·1化油器 53

2·5燃料供给装置 53

2·5·2燃料泵 56

2 5·3汽油喷射 60

2·6润滑装置 61

2·6·1润滑系统 61

2·6·3机油滤清器 63

2·6·2油泵 63

2·7冷却装置 66

2·7·1风冷式 67

2·7·2水冷式 68

2·7·3机油冷却器 71

参考文献 72

3·1·2直按喷射式 73

3·1·1概述 73

3·1燃烧室 73

第三章柴油发动机 73

3·1·3预燃室式 75

3·1·4涡流室式 77

3·2·1概述 77

3·2性能 77

3·2·2燃烧 79

3·2·3热效率和机械效率 80

3·3 喷油装置 80

3·3·1概述 80

3·3·2喷油泵 80

3·3·3喷油器 82

3·3·4整体式喷油器 84

3·3·5调速器 84

3·3·6喷油时期调整装置 85

3·3·7供油泵及其它 86

3·4汽车用柴油机的结构 86

3·4·1概述 86

3·4·2小型高速柴油机 87

3·4·3各部分结构 88

3·5·2增压器 93

3·5·1概述 93

3·5增压发动机 93

3·5·3发动机结构 95

3·6风冷发动机 96

3·6·1概述 96

3·6·2 冷却 97

3·6·3发动机结构 98

3·7工程机械用发动机 99

3·7·1概述 99

3·7·2发动机结构 100

参考文献 101

4·1二冲程发动机 102

4·1·2二冲程发动机的进气 102

4·1·1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 102

第四章二冲程发动机 102

4·1·3二冲程发动机的扫气 103

4·1·4二冲程发动机的排气 105

4·2二冲程汽油机 106

4·2·1发动机性能 106

4·2·2润滑 108

4·2·3发动机结构 110

4·3·1 概述 113

4·3二冲程柴油机 113

4·3·3 扫气泵 116

4·3·2各种扫气方式的利弊 116

4·3·4排气系统 116

4·3·5燃料系统 117

4·3·6气门机构 118

4·3·7气缸排列,平衡 118

参考文献 119

4·3·9 二冲程柴油机的设计探讨 119

4·3·8活塞及其他 119

第五章特种发动机 120

5·1转子活塞发动机 120

5·1·1结构和作用 120

5·1·2主要尺寸的确定方法 122

5·1·3性能 123

5·2·1汽车用燃气轮机的优、缺点 124

5·2·2汽车用燃气轮机的型式 124

5·2燃气轮机 124

5·2·3 汽车用燃气轮机的性能 125

5·2·4汽车用燃气轮机的结构 127

5·2·5汽车用燃气轮机的实例 129

6·1·2 各国标准 132

6·1·3发动机的运转、程序和控制系统 132

6·1·4台架耐久运转试验 132

6·1·1 JIS标准 132

6·1发动机试验法 132

第六章 发动机试验方法和测试方法 132

6·2·1 转速 133

6·2发动机测试方法 133

6·2·2扭矩和功率 134

6·2·3流量、空气、燃料 137

6·2·4排烟浓度 140

6·2·5混合比 140

6·2·6压力 141

6·2·7温度 143

6·2·8磨损 144

6·2·9扫气效率 145

6·2·10遥测 146

6·2·11气体分析 146

6·2·12Pi 计 147

6·2·13取样阀 147

6·2·14喷油率 148

6·3·2利用可逆计数器工作的统计量分析器 150

6·3·3 PHA(脉冲高度编址)系统 150

6·3统计量测定 150

6·3·1 利用比较仪和环形计数器的波高分析法 150

6·3·4计算机系统 151

参考文献 151

1·1概述 152

1·2摩擦式离合器 152

1·2·1摩擦式离合器的一般构造 152

第一章离合器 152

第二篇动力传递装置 152

1·2·2摩擦式离合器的容量 153

1·2·3摩擦式离合器的设计 155

1·2·4离合器从动盘 156

1·2·5操纵装置 157

1·3液力偶合器 157

1·4 自动离合器及其应用 160

1·4·1 自动离合器 160

1·4·2 自动离合器的应用 162

参考文献 163

2·2·1变速比的选择 164

2·2·2结构及作用 164

2·2齿轮变速器 164

2·1 概述 164

笫二章变速器 164

2·2·3变速操作装置 167

2·2·4同步啮合装置 168

2·2·5其它 169

2·3液力变扭器 170

2·3·1工作原理及特性 170

2·3·2与发动机共同工作时的性能 174

2·4 自动变速器 176

2·4·1液力自动变速器 176

2·5动力输出装置及分动器 183

2·5·2分动器 183

2·5·1动力输出装置 183

2·4·2其它 183

参考文献 184

第三章传动轴 185

3·1概述 185

3·2传动轴 185

3·3联轴节 186

3·3·1万向节 186

3·4中间轴承 188

3·3·2滑动联轴节 188

第四章主减速器和差速器 189

4·1概述 189

4·2 一般结构 189

4·2·1主减速器 189

4·2·2差速器 190

4·3其它结构 190

4·3·1大型车辆用的双速主减速器和双级减速的主减速器 190

4·3·2各型轿车主减速器的结构 191

4·3·3差速限制装置(difflock) 192

4·4主要部件的设计 194

4·4·1主减速器 194

4·4·2差速器 198

参考文献 199

第五章驱动桥 200

5·1概述 200

5·2非独立悬架的驱动桥 200

5·2·1驱动桥的种类 200

5·2·2强度及设计 202

5·3独立悬架的驱动桥 202

5·4车轮轴承 204

5·4·1车轮轴承的种类 204

5·4·2车轮轴承的设计 204

5·4·3半浮式后桥向心球轴承的选择 205

参考文献 207

6·1·2 齿形 208

6·1·1符号及名称 208

6·1齿轮概述 208

第六章齿轮 208

6·2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及 209

内啮合圆柱齿轮 209

6·2·1直齿圆柱齿轮的设计 209

6·2·2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 212

6·2·3斜齿圆柱齿轮设计 215

6·2·4斜齿圆柱齿轮的强度 217

6·2·5内齿轮 218

6·2·6螺旋圆柱齿轮 220

6·3·1直齿圆锥齿轮 221

6·3圆锥齿轮与准双曲面齿轮 221

6·3·2螺旋锥齿轮 223

6·3·3准双曲面齿轮 223

6·4蜗轮 225

6·4·1蜗轮的效率 225

6·4·2蜗轮的齿形 226

6·5关于齿轮的一般问题 226

6·5·1齿轮的材料 226

6·5·2热处理及表面处理 227

6·5·3加工方法及精度 229

6·5·4齿轮的噪声 231

7·1 花键 233

第七章花键,三角花键 233

7·1·1 矩形花键 233

7·1·2渐开线花链 234

7·2三角花键 236

7·2·2渐开线齿三角花键 236

7·2·1直线齿三角花键 236

第三篇制动装置 258

第一章总论 258

1·1制动性能的要求 258

1·1·1制动能力 258

1·1·2对人的适应性 258

1·1·3衰退 260

1·1·4方向稳定性 261

1·1·5可靠性 263

1·1·6对舒适性的影响 263

1·1·7维修 264

1·1·8警示装置 264

1·2制动效能的计算 264

1·2·1概论 264

1·2·2鼓式制动器 265

1·2·3盘式制动器 267

1·2·4带式制动器 268

2·2按制动方式分类 269

第二章分类和特性 269

2·2·1无动力制动装置 269

2·1按用途分类 269

2·1·4紧急制动装置 269

2·1·3辅助制动装置 269

2·1·2停车制动装置 269

2·1·1常用制动装置 269

2·2·2加力制动装置 270

2·2·3动力制动装置 270

第三章制动力输出部分的结构 271

3·1鼓式制动器 271

3·1·1制动蹄的结构 271

3·1·2鼓型夹持式制动器 276

3·1·3带式制动器 277

3·1·4带·盘式制动器 277

3·2盘式制动器 277

3·2·1单置分泵型盘式制动器 279

3·2·2对置分泵型盘式制动器 280

3·2·3分泵分立型盘式制动器 282

3·2·4离合器型盘式制动器 282

3·2·5盘·鼓混合式制动器 282

4·1主要部件 283

第四章制动系元件 283

4·1·1液压制动器 283

4·1·2空气制动系 295

4·1·3油压动力制动系 298

4·2·1防滑装置 299

4·2辅助装置 299

4·2·2安全装置 303

4·2·3 自动调整装置 306

4·2·4加力装置 308

4·3其他制动装置 310

4·3·1电磁制动器 310

4·3·2惯性式自动制动器 310

4·3·3飞轮制动器 312

4·3·4档板式制动器 312

第五章减速器 313

5·1概述 313

5·2排气制动器 313

5·2·1结构及工作原理 313

5·3电涡流式减速器 314

5·3·1构造、原理和配置 314

5·2·2性能和特点 314

5·3·2装用电涡流式减速器车辆的减速性能 315

5·4·1结构、原理和配置 315

5·4流体式减速器 315

5·4·2装用流体式减速器车辆的 316

减速性能 316

第六章试验方法 317

6·1试验类别 317

6·2摩擦片的试验方法 317

6·3制动器的单体试验方法 320

6·4·1停车距离 323

6·4实车试验方法 323

6·4·2道路行驶试验 324

6·4·3试验室试验 331

6·5制动检查设备和检查方法 331

6·5·1踏板式制动试验装置 331

6·5·2滚筒驱动式制动试验装置 331

1·1概述 333

1·1·1悬架系的作用与性能 333

第四篇悬架系 333

第一章悬架机构 333

1·1·2悬架机构的基本型式及主要特点 335

1·2·1纵置钢板弹簧式 339

1·2车轴式悬架 339

1·2·2使用螺旋弹簧的车轴式 341

1·2·4其他型式 342

1·2·3半独立式(迪多翁式)悬架 342

1·3独立悬架 343

1·3·1横置拉杆型 343

1·3·2纵置拉杆型 349

1·3·3斜拉杆型 350

1·3·4其他型式 351

1·4·1 空气弹簧 353

1·4流体悬架 353

1·4·2液力悬架装置 355

1·5附加机构、其他 356

1·5·1稳定器 356

1·5·2前后关连悬架 357

1·5·3柔软性 357

2·2叶片弹簧 359

2·2·1叶片弹簧的构造 359

第二章弹簧 359

2·1 概述 359

2·2·2叶片弹簧的附件 360

2·2·3叶片弹簧的计算公式 360

2·2·4材料和使用应力 365

2·2·5规格 366

2·3螺旋弹簧 367

2·3·1螺旋弹簧的形状 367

2·3·2螺旋弹簧的计算公式 367

2·3·3材料和使用应力 369

2·3·4规格 371

2·4·1扭杆的计算公式 371

2·4 扭杆 371

2·4·2材料及使用应力 372

2·4·3规格 372

2·5橡胶弹簧 372

2·5·1承型橡胶弹簧 373

2·5·2承剪型橡胶弹簧 373

2·5嵋橡胶弹簧的实例 373

2·6·2空气弹簧的计算 375

2·6空气弹簧 375

2·6·1空气弹簧的种类 375

第三章减震器 378

3·1减震器的种类和性能 378

3·2减震器的构造 378

3·2·2摇臂式减震器 379

3·2·3 由衰减力发生阀所产生的压力(图3-7) 379

3·2·1筒式减震器 379

3·3减震器的选定 380

3·4减震器的试验方法 381

3·5具有特殊机能的减震器 381

3·5·1带挡块的减震器 383

3·5·2衰减力可变的减震器 383

3·5·3高度调整式减震器 383

3·5·8转向系减震器、发动机悬架减震器 384

参考文献 384

3·5·4抗侧摆减震器 384

3·5·7摩擦减震器、动力减震器 384

3·5·6气体——油压弹簧、橡胶——油压弹簧 384

3·5·5滑柱连杆式悬架构件 384

第五篇轮胎和车轮 386

第一章轮胎概述 386

2·1·4胎圈 387

2·1·3缓冲橡胶层和加强层 387

2·1·1胎体 387

第二章 轮胎的结构和使用材料 387

2·1轮胎各部分的名称及其说明 387

2·1·2胎面和胎侧 387

2·2轮胎的主要材料和制造工艺 388

2·2·1纤维材料 388

2·2·2橡胶材料 388

2·23轮胎的制造工艺 389

2·3·4特种轮胎 390

2·4胎面设计 390

2·3·3带束斜交轮胎 390

2·3·2子午线轮胎 390

2·3·1斜交线轮胎 390

2·3轮胎的主要结构和特点 390

第三章轮胎种类概述 392

3·1轿车用轮胎 392

3·2小型货车用轮胎 395

3·3货车、客车用轮胎 395

3·4特种轮胎 397

3·4·1工程机械用轮胎 397

3·4·2工业用车用轮胎 397

3··3农业机械用轮胎 398

第四章轮胎的性能 399

4·1轮胎的负荷能力 399

4·2静态特性 399

4·2·1径向弹性系数 399

4·2·2切向弹性系数 400

4·2·6静止转向扭矩 401

4·2·3横向弹性系数 401

4·2·5接地压力分布 401

4·2·4扭转弹性系数 401

4·3对路面的特性 402

4·3·1对路面的特性试验法 402

4·3·2对路面的特性理论 402

(1)橡胶的摩擦特性 402

(2)制动、驱动特性 403

(3)转向特性 404

(4)制动、驱动时的转向特性 405

4·4振动噪声特性 406

4·4·1轮胎的均一性 406

(1)刚度均一性 406

4·4·2振动特性 407

(1)动态弹性系数 407

(2)包容特性 407

(5)均一性和振动 407

(3)轮辋的振摆 407

(2)尺寸的均一性 407

(4)平衡度 407

(3)无限自由度的振动 408

4·4·3花纹噪声 409

4·5高速性能 410

4·5·1发热 410

4·5·2 驻波 410

4·5·3水滑效应 411

4·6轮胎的耐久性 412

4·6·1磨损 412

4·6·2疲劳和破坏 413

4·6·3磨损指示器 413

5·2气门嘴 414

5·3垫带 414

5·4无内胎轮胎 414

5·1轮胎内胎 414

第五章 轮胎内胎、垫带和特种轮胎 414

5·5雪地上用的轮胎 415

5·6镶钉轮胎 416

6·1一般使用注意事项 417

第六章轮胎使用注意事项 417

6·2高速行驶时的注意事项 417

6·3安全标准 418

第七章 车轮 419

7·1概述 419

7·2按材料分类 419

7·2·1钢板制的盘式车轮 419

7·2·2轻合金车轮 419

7·2·3钢丝车轮 419

7·3轮辋的标记 419

(3)深槽宽轮辋 420

(2)深槽轮辋 420

(1)对开夹紧式轮辋 420

7·4·1轮辋的主要种类和特点 420

7·4轮辋的种类 420

(4 )半深槽轮辋 421

(5)平底宽轮辋 421

(6)15°深槽轮辋 422

(7)斜底轮辋、宽斜底轮辋 422

7·5车轮的安装 422

7·5·1安装方法和有关尺寸 422

7·6车轮的试验 422

7·6·1车轮的应力 422

(3)评价标准 423

(1)弯曲力矩 423

7·6·2弯曲力矩耐久试验 423

(2)试验装置 423

7·6·3径向负荷耐久试验 424

(1)负荷 424

(2)试验装置 424

(3)试验条件 424

(4)评价标准 424

(5)再试验及其它 424

7·6·4冲击试验 424

(1)负荷 424

(4)再试验及其它 424

7·6·6螺母座紧固试验 425

参考文献 425

7·7车轮的静态不平衡度 425

(2)试验装置 425

7·6·5轮辋与轮辐连接部分的强度试验 425

(5)再试验及其它 425

(4)评价标准 425

(3)试验条件 425

1·2·1内外轮的转角 428

第一章转向机构 428

1·1转向系的构成 428

1·2转向系的理论 428

第六篇转向系 428

1·2·2转向节臂的布置 430

1·2·4前轮的定位 431

1·2·3有两根前轴情况下的转向节臂的布置 431

1·2·5转弯半径 433

第二章转向系的构造 434

2·1 方向盘和方向盘轴 434

2·1·1方向盘 434

2·1·2方向盘轴 435

2·2 转向器 435

2·2·1螺杆螺母型 436

2·2·2蜗杆扇齿型 437

2·2·3蜗杆销子型 437

2·2·4齿条齿轮型 438

2·2·5复合型(滚珠螺母+蜗杆销子型) 439

2·3转向拉杆装置 439

2·3·1车轴悬架式的拉杆装置 439

2·3·2独立悬架式的拉杆装置 440

2·4 前车轮转向轴的支承方式 442

2·4·1主销方式 442

2·4·2球形连轴节方式 443

2·4·3 其他 443

3·1·1绕主销轴4的力矩 444

第三章转向性能 444

3·1 转向力 444

3·1·2方向盘力 445

3·2影响转向系性能的因素 446

3·2·1转向系的刚度 446

3·2·2 转向系的减速比和方向盘的惯性矩 447

4·2·1油压式动力转向系 448

4·2构造和机能 448

4·1概述 448

第四章动力转向系 448

4·2·2气压式动力转向系 453

4·3其他 453

4·3·1减速比变化的转向系 453

4·3·2静液压传动的转向系 454

参考文献 455

1·2·1车身设计的演变 456

1·1概述 456

第七篇车身及其附件 456

1·2设计的演变 456

第一章车身设计 456

1·2·2车身型式的种类 457

1·2·3社会倾向和外形 458

1·2·4汽车和环境 458

1·3车身设计(外形) 458

1·3·1设计规划 458

1·3·2基本设计计划 459

1·3·3设计程序 460

1·4车身设计(内部) 465

1·4·1室内设计计划 465

1·4·2仪表板及其他 467

1·4·3室内设计和材料 467

1·4·4内部模型 469

1·5色彩设计 470

1·5·1汽车色彩概要 470

1·5·2色彩的基础知识 470

1·5·3 色彩调查 474

1·5·4着色程序 476

2·1·3承载式结构 478

2·1·2有车架的非承载式结构 478

2·1车架和车身概述 478

第二章轿车车身结构 478

2·1·1车架和车身的变迁 478

2·1·4空间车架 479

2·1·5无骨架式结构 480

2·2车架种类 480

2·2·1箱型车架 480

2·2·2 X型车架 480

2·2·5 平台式车架 481

2·3·2横梁 482

2·4 车身悬置 482

2·3·3 斜梁 482

2·3车架构造 482

2·3·1 纵梁 482

2·2·6短车架 482

2·5车架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 483

2·6车身的各种形式和分类 484

2·6·1根据车身形状的分类 484

2·6·2根据使用材料的分类 484

2·7车身各部的名称及其结构 484

2·7·1根据车身结构形式的分类 484

2·7·2车前板制零件 485

2·7·3 底板 486

2·7·4 侧围与顶盖 487

2·7·5前围盖板与仪表板 489

2·7·6车后板制零件 489

2·7·7 车门 489

2·8车门附件 490

2·8·1 门锁和锁机构 491

2·8·2 门锁手柄 493

2·8·3玻璃升降器 494

2·8·4 门铰链 496

2·9密封条 498

2·9·1 概述 498

2·9·2 前后风窗密封条 498

2·9·3车门密封条 501

2·9·4行李箱盖密封条 502

2·9·5三角窗密封条 502

2·9·6车门窗玻璃导槽 502

2·9·7 其它 503

2·10燃料箱 503

2·10·1燃料箱结构 503

2·10·3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504

2·10·2燃料箱的安装位置 504

2·11车身应具备的条件 505

2·11·1强度和刚度 505

2·11·2密封条(防水、防尘) 506

2·11·3防振和隔声 507

2·11·4防寒和防暑 508

2·11·5居住性 510

2·11·6耐腐蚀性 511

2·11·7安全性 512

2·12·1概述 513

2·12·2种类 513

2·12 座椅 513

2·11·8工艺性 513

2·12·3结构 514

2·12·4静压感 519

2·12·5动压感 520

2·12·6鉴定方法 521

2·13 内饰 521

2·13·1 概述 521

2·13·2顶棚 522

2·13·3车门的内饰 524

2·13·4 汽车地毯 527

2·13·5仪表板覆面 528

2·13·6其它装备部件 529

2·14外部附件 534

2·14·1概述 534

2·14·2 水箱面罩 534

2·14·3保险杠 538

2·14·4嵌条类 538

2·14·5标牌类 539

参考文献 539

3·1货车的形式和分类 540

3·2货车车架构造 540

第三章货车车身结构 540

3·2·1主要形式 541

3·2·2构件形式 543

3·2·3构件连接法 544

3·2·4材质 544

3·2·5标准 544

3·3货车车架强度 545

3·3·1弯曲计算 545

3·3·2扭转计算 546

3·3·3开孔对车架的影响 547

3·3·4弯曲试验方法 547

3·4·2车架的制造工艺 548

3·4·1压床 548

3·3·5扭转试验方法 548

3·4 车架制造 548

3·5驾驶室的形式与分类 549

3·5·1主要形式(图3-26) 549

3·5·2按材质分类 549

3·6 驾驶室结构 549

3·6·1金属驾驶室 550

3·6·2其他驾驶室 550

3·6·3驾驶室在底盘上的装配方 550

法(图3-29) 550

3·6·5 车门(图3-31) 551

3·6·4 风窗(图3-30) 551

3·6·6座椅(图3-32) 552

3·6·7内饰 552

3·6·8通风装置 552

3·6·9附件 552

3·7驾驶室的各部分名称(驾驶室各部分名称如图3-35,图3-36所示) 553

3·8车箱的形式和分类 553

3·8·1车箱的形式(图3-37) 553

3·9·1底板总成结构(图3-39) 554

3·9车箱结构 554

3·8·3边板形式(图3-38) 554

3·8·2车箱按材质分类 554

3·9·2边板构造(图3-38) 555

3·9·3保险架结构(图3-40) 555

3·9·4车箱总成在底盘上装配方 555

法(图3-39) 555

3·10车箱各部分名称(图3-41,3-42) 556

3·11特殊货车车箱 556

参考文献 557

4·1·3根据发动机的位置分类(图4-2) 558

4·1·5根据座椅布置分类(图4-3) 558

4·1·4根据车门位置分类 558

4·1客车的分类 558

1·1·2根据用途分类 558

4·1·1根据形状分类(图4-1) 558

第四章客车车身结构 558

4·1·6根据结构分类 559

4·2结构 559

4·2·1概述 559

4·2·2车架式结构 559

4·2·4轻合金车身结构 560

4·2·3无车架式结构 560

4·2·5发动机悬置与车身结构 561

4·2·6 窗 561

4·2·7车门 562

4·2·8通风装置 563

4·2·9暖风、冷气装置 563

4 3生产方式及加工方法 564

4·3·1生产方式 564

4·4附件 565

4·4·1座椅 565

4·3·2加工方法 565

4·4·2车外附件 567

4·4·3车内附件 567

4·4·4电气 567

4·5设计资料 568

4·5·1有关规定 568

4·5·2客车车身标准 569

4·6轻量化客车 571

4·6·1轻量化效果与轻量化成本 571

4·6·2通过更换材料实现轻量化 572

4·6·3不更换材料的轻量化 573

参考文献 57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