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学导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朱志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ISBN:978750393639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0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69页
- 主题词:古典文学-文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 1
一、什么是中国文学 1
二、情感的价值 4
三、超感性的体悟方式 8
四、意象的核心意义 10
五、中国文学批评的变迁 12
第一章 意象论 20
第一节 意象的创构 20
一、象的创化 20
二、意的感发 23
三、意与象合 25
第二节 意象创构的特征 28
一、融情入景 28
二、意为核心 32
第三节 意象的特征 35
一、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35
二、情景交融 37
三、想象的中介与比兴的感发 38
四、语言形式的物化 40
第二章 雅俗论 42
第一节 雅俗文学的历史变迁 42
一、诗的由俗而雅 43
二、词的由俗而雅 47
三、戏曲、小说的由俗而雅 50
第二节 雅俗观念的变迁 55
一、雅俗观念溯源 55
二、道、禅的雅俗观念 58
三、重雅、重俗与雅俗共赏 59
第三节 雅俗文学的关系 62
一、俗为雅源 63
二、雅俗互补 64
三、由俗而雅的历史变迁 66
四、通俗化与雅文学的再生 69
第三章 风格论 73
第一节 地域风格 73
一、水土差异 73
二、南北差异 74
三、差异的消融 77
第二节 时代风格 80
一、社会政治风貌的影响 80
二、主体性情与语言形式 83
三、时代风气与风格消长 85
第三节 文体风格 87
一、文体与风格 87
二、诗词风格 89
三、文体的细部研究 90
四、破体与变体 92
第四节 作家风格 94
一、文如其人 94
二、风格与传统 98
第五节 风格类型论 99
一、六朝以前的风格类型 100
二、唐宋时代的风格类型 101
三、明清风格的由繁到简 105
第四章 文体论 109
第一节 文学观念的变迁 109
一、诗、文章和文学 110
二、文笔之分 113
三、骈散之争 116
第二节 文体的流变 122
一、环境与时代的影响 123
二、民间的影响 126
三、外域的影响 128
第三节 基本文学文体概述 130
一、诗 130
二、词、曲 137
三、散文 142
四、小说 146
五、戏曲 151
第五章 结构论 155
第一节 中国文学结构的基本特征 155
一、重在立意 156
二、虚实相生 157
三、生命意识 158
四、法中求变 159
第二节 诗词曲结构 160
一、诗词曲的结构形式 160
二、诗词曲的结构特征 163
三、诗词曲的结构功能 166
第三节 散文结构 169
一、散文结构的基本形式 169
二、散文结构的基本特点 171
三、散文结构的方法 173
第四节 小说结构 176
一、小说结构的内在逻辑 176
二、小说结构的基本形式 177
三、小说结构的基本特征 179
四、小说结构的基本方法 181
第五节 戏曲结构 182
一、戏曲结构的文体形态 183
二、戏曲结构的文本形态 185
三、戏曲的结构方法 187
第六章 语言论 192
第一节 汉字的文学精神 192
一、表意性 193
二、人文精神与独特情调 196
第二节 语言音律 199
一、诗歌语言音律 199
二、散文语言音律 202
三、语言音律的基本特征 205
第三节 言意关系 208
一、“言为筌蹄”与“言近旨远” 208
二、生命意识与言意关系 211
三、言不尽意 213
四、离形得似 214
第四节 辞采 217
一、辞采与文质关系 218
二、辞赋之丽 220
三、对偶 223
四、夸张 226
第五节 用典 228
一、用典的意义 228
二、用典的方法 231
第七章 鉴赏论 236
第一节 文学鉴赏的基础 236
一、普遍有效性 236
二、体验 238
三、积学 240
第二节 鉴赏的过程 241
一、密咏恬吟 242
二、心心相印 244
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247
第三节 鉴赏的特征 249
一、审美特征 249
二、别有会心 251
主要参考书目 255
后记 257
增订本后记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