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通史 晚清卷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文化通史  晚清卷
  • 郑师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9870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48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593页
  •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清后期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通史 晚清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 1

第一章 转型的社会和转型的文化 7

第一节“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9

一、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 9

二、传统社会的解体和新兴社会力量的崛起 12

三、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 15

第二节“变亦变,不变亦变”——清政府的文化政策 18

一、强化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 18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1

三、清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 24

第三节 文化转型和社会变迁 25

第二章 在救亡和变革中锻造的文化精神 35

第一节 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扬 37

第二节 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 43

第三节 救亡与启蒙的统一 51

第三章 新旧、中西之争 55

第一节“师夷”乎?“拒夷”乎? 57

一、京师同文馆之争 57

二、修筑铁路之争 61

三、遣派留学生之争 62

第二节 新学与旧学之争 64

一、维新派的文化观 65

二、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之争 66

三、民主平等与纲常名教之争 69

第三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论争 71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化选择 71

二、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文化论争 72

三、“国粹主义”与“醉心欧化” 75

第四节 晚清文化论争透视 77

第四章 中西文化和国内各民族文化交流 81

第一节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83

一、西学东渐的新态势 83

二、西学传播的主要内容 93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外播 106

一、域外汉学研究及其对中国典籍的介绍 106

二、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 112

第三节 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119

第五章 语言文字的改革 123

第一节 传统文字学研究的新成就 125

第二节 晚清语言文字改革的倡导 127

第三节 汉语拼音运动 134

第四节 汉语语法与标点的改革 141

一、汉语语法的初步探索 141

二、标点改革 146

第五节 新词汇的输入 148

第六章从“变易”观到进化论——晚清哲学的演变 155

第一节“变易”观与“道器”观 157

第二节 进化哲学: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 162

一、康有为的“以元为本”论 163

二、严复与《天演论》 166

三、谭嗣同与《仁学》 171

第三节 革命进化论:革命派的世界观 177

一、孙中山的革命进化论 177

二、章太炎的哲学思想 182

第七章 变革时代的儒学与诸子学 187

第一节 汉宋学的调整与衰落 189

一、程朱理学的“复兴” 189

二、衰落中的晚清汉学 193

三、从“汉宋对峙”到“汉宋合流” 194

第二节 今文经学的崛起 199

一、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和发展 199

二、康有为与晚清今文经学 203

三、今古文经之争 209

第三节 晚清诸子学的复兴 217

一、晚清诸子学的初步复兴 217

二、诸子学研究的新开展 223

第八章 晚清社会的宗教文化 231

第一节 西方宗教在华的扩张 233

第二节 太平天国宗教和民间秘密宗教 241

一、太平天国与拜上帝教 241

二、民间秘密宗教 246

第三节 佛教与佛学 247

一、衰落中的佛教 248

二、佛学的兴起 250

第四节 道教和伊斯兰教 256

一、道教 256

二、伊斯兰教 260

第五节 宗教在晚清社会中的地位 264

第九章 晚清时期的伦理道德 267

第一节 封建传统道德的困窘 269

一、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道德反思 269

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对传统道德的冲击 271

三、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批判 273

第二节 近代新道德的提倡 278

一、国民“公德”观 279

二、自由平等观 281

三、权利与义务观 283

四、独立自尊观 284

五、竞争进取观 286

六、重商主义与功利主义伦理观 287

第三节 妇女解放的新进展 288

一、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 289

二、戊戌维新时期的妇女解放 290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 293

第十章 近代新史学的提倡 299

第一节 传统史学的成就 301

一、经世思潮影响下传统史学的发展 301

二、晚清时期的官修史书 309

第二节“史界革命” 312

一、标揭“史界革命”的旗帜 312

二、“史界革命”的内容及其对旧史学的批判 316

三、近代新史学的成就 325

第三节 近代考古学的形成 329

一、甲骨文的发现 329

二、新研究领域的开拓 330

第十一章 晚清文学新景观 333

第一节 从桐城“义法”到“文体革命” 335

一、晚清桐城派的复兴 335

二、“文体革命”的兴起 338

第二节 同光体诗与“诗界革命” 343

一、宋诗运动和同光体诗的兴衰 344

二、“诗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347

第三节“小说界革命” 353

第四节 翻译文学 362

第五节 文艺思想的更新 365

第六节 太平天国的文学 370

第十二章 艺园新貌 373

第一节 戏剧的变化与成就 375

一、地方戏的流变和京剧的异军突起 375

二、文明新戏——话剧的勃兴与变迁 378

第二节 美术的新风格 379

一、晚清美术新格局的形成 380

二、承前启后的美术新风貌 382

第三节 书法与篆刻 389

一、书法 389

二、篆刻 395

第四节 音乐与电影 397

一、西洋音乐的输入与传播 397

二、中国的早期电影 400

第五节 太平天国的艺术 402

第十三章 新旧教育的兴替 409

第一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411

一、外语学堂 412

二、专业技术学堂 413

三、水陆师武备学堂 415

四、近代早期的留学运动 416

五、书院改革 418

六、成就与不足 419

第二节“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421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421

二、新学制与新学堂 423

三、近代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立与“留学热”的出现 425

四、清末教育改革的是与非 429

第三节 资产阶级新教育的兴起 430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改革主张 431

二、维新派的教育活动 432

三、革命派的教育活动 436

四、资产阶级新教育的社会作用 439

第四节 教会学校的发展 441

一、教会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441

二、教会学校的办学特点 445

三、教会学校的社会影响 446

第十四章 新人耳目的声光化电——晚清时期的科学技术 449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自然科学 451

一、数学 451

二、物理学 454

三、天文学 455

四、地理学 457

五、医学 461

六、植物学 463

第二节 晚清时期的应用科学与技术 464

第三节 近代科技与晚清社会 472

一、近代科技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 472

二、近代科技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思潮的形成 473

三、近代科技对教育改革的促进 475

四、影响社会习俗变化的重要因素 477

第十五章 近代文化传播业的确立 479

第一节 近代报刊在中国的出现 481

一、中国近代报刊的发端 481

二、华人创办的最早一批近代报刊 485

三、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487

四、戊戌政变后资产阶级的办报活动 491

第二节 近代出版机构的创办 494

一、19世纪40—60年代中国境内的出版业 494

二、洋务派创办的翻译出版机构 496

三、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出版活动 498

四、商务印书馆与近代出版业 499

第三节 近代图博业的开创 502

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 502

二、近代博物馆的出现 507

第十六章 晚清社会的移风易俗 511

第一节 生活习俗的变迁 513

一、长袍、马褂和洋装 513

二、中西餐并行的饮食文化 515

三、大屋顶建筑与西式洋房 517

四、多元化的交通通信 519

五、五彩斑驳的生活器用 523

六、剪辫与放足 527

第二节 礼俗变迁与年节时令 530

一、礼俗的变迁 530

二、晚清时期的年节时令 538

参考书目 543

再版后记 54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