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化学基础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现代化学基础
  • 胡忠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7269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773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803页
  • 主题词: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化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1.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

2.化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1

3.现代化学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4.《现代化学基础》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方法 3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6

1.1 气体 6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6

1.1.2 混合理想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7

1.1.3 实际气体——范德华方程 9

1.2 液体 11

1.2.1 液体的微观结构 11

1.2.2 液体的蒸气压与液体的沸点 12

1.2.3 液晶 13

1.3 溶液 13

1.3.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4

1.3.2 拉乌尔定律 15

1.3.3 亨利定律 16

1.3.4 稀溶液的依数性 16

1.4 固体 21

1.4.1 固体的种类和性质 21

1.4.2 晶体的空间点阵结构 21

1.5 超临界状态 23

1.6 物质的其他形态 25

1.6.1 等离子体 25

1.6.2 超高密度态 25

1.6.3 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与费米冷凝态 26

思考题 26

习题 27

第二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29

2.1 氢原子光谱和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 29

2.1.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29

2.1.2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 33

2.2 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力学描述 36

2.2.1 波函数 36

2.2.2 微观粒子的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 36

2.2.3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41

2.2.4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像 42

2.2.5 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46

2.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8

2.3.1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48

2.3.2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53

2.3.3 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周期系 57

2.3.4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58

2.3.5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周期律 59

2.4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59

2.4.1 原子半径 60

2.4.2 元素的电离能 61

2.4.3 元素的电子亲和能 63

2.4.4 元素的电负性 64

2.4.5 元素的氧化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5

思考题 65

习题 66

第三章 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68

3.1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68

3.1.1 离子键 68

3.1.2 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 69

3.1.3 离子晶体 71

3.1.4 离子键的强度——晶格能 73

3.2 共价键和原子晶体 75

3.2.1 现代价键理论 76

3.2.2 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80

3.2.3 分子轨道理论 85

3.2.4 键参数 90

3.2.5 原子晶体 93

3.3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93

3.3.1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 93

3.3.2 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94

3.3.3 金属晶体 97

3.4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和分子晶体 97

3.4.1 分子的极性和偶极矩 98

3.4.2 分子间作用力 99

3.4.3 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01

3.4.4 分子晶体 102

3.4.5 超分子 103

3.5 混合键型晶体 104

3.5.1 链状结构晶体 105

3.5.2 层状结构晶体 105

3.6 离子的极化 106

3.6.1 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 106

3.6.2 影响离子极化力和变形性的因素 107

3.6.3 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108

3.7 簇合物和团簇——C60 109

思考题 110

习题 111

第四章 配位化合物结构 113

4.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113

4.1.1 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 113

4.1.2 配合物的组成 114

4.1.3 配合物的命名 116

4.1.4 配合物的类型 117

4.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19

4.2.1 价键理论 119

4.2.2 晶体场理论 123

4.3 配位反应的应用 131

4.3.1 分析化学的离子检验与测定 131

4.3.2 物质的分离 131

4.3.3 难溶物的溶解 132

4.3.4 环境保护 132

4.3.5 金属或合金的电镀 132

4.3.6 配合物在生成矿物中的作用 132

思考题 132

习题 133

第五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35

5.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35

5.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135

5.1.2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136

5.2 热力学基本概念 136

5.2.1 系统和环境 136

5.2.2 状态和状态函数 137

5.2.3 过程和途径 138

5.2.4 热力学能 139

5.2.5 热和功 140

5.2.6 可逆过程 142

5.3 热力学第一定律 144

5.3.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 144

5.3.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144

5.4 等容热与热力学能和等压热与焓 145

5.4.1 等容热与热力学能 145

5.4.2 等压热与焓 146

5.5 热容 148

5.5.1 热容的定义 148

5.5.2 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149

5.5.3 理想气体的Cp与CV的关系 149

5.5.4 理想气体热力学能和焓变与热容 150

5.6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些应用 151

5.6.1 理想气体自由膨胀过程 151

5.6.2 理想气体等温过程 151

5.6.3 理想气体等容过程 152

5.6.4 理想气体等压过程 152

5.6.5 理想气体绝热过程 152

5.6.6 相变过程 155

5.7 热化学概论 156

5.7.1 反应进度 156

5.7.2 等容反应热和等压反应热 157

5.7.3 标准状态 159

5.7.4 热化学方程式 160

5.7.5 盖斯定律 161

5.8 反应焓变的计算 162

5.8.1 标准摩尔生成焓法 162

5.8.2 标准摩尔燃烧焓法 164

5.8.3 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164

5.9 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方程 165

5.9.1 基尔霍夫方程积分式 165

5.9.2 基尔霍夫方程微分式 166

5.9.3 基尔霍夫方程的不定积分式 167

5.10 能源 168

5.10.1 煤、石油、天然气 168

5.10.2 核能 171

5.10.3 氢能 172

5.10.4 太阳能 174

思考题 175

习题 175

第六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178

6.1 热力学第二定律 178

6.1.1 自发过程及共同特征 178

6.1.2 热力学第二定律 179

6.2 熵 180

6.2.1 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180

6.2.2 熵的导出和克劳修斯不等式 183

6.2.3 熵增原理 185

6.2.4 熵判据 186

6.2.5 熵的物理意义 186

6.3 熵变的计算 188

6.3.1 简单状态变化的熵变 188

6.3.2 相变过程的熵变 191

6.4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标准摩尔反应熵 192

6.4.1 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

6.4.2 规定熵和标准摩尔熵 193

6.4.3 标准摩尔反应熵 194

6.5 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 196

6.5.1 亥姆霍兹函数A 196

6.5.2 吉布斯函数G 198

6.5.3 △A和△G的计算 200

6.6 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 201

6.6.1 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 201

6.6.2 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rG?m的计算 202

6.6.3 吉布斯函数的应用 204

6.7 热力学基本方程 206

6.7.1 热力学基本方程 207

6.7.2 △G与温度的关系——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 207

6.7.3 △G与压力的关系 209

6.8 化学势 210

6.8.1 偏摩尔量 210

6.8.2 化学势 212

6.8.3 化学势判据 213

6.8.4 气体组分的化学势 215

6.8.5 液态混合物和溶液组分的化学势 218

思考题 221

习题 222

第七章 相平衡 224

7.1 相律 224

7.1.1 相数、独立组分数和自由度 224

7.1.2 相律 226

7.2 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 228

7.2.1 克拉贝龙方程 228

7.2.2 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 230

7.3 单组分系统的相平衡——水的相图 232

7.4 完全互溶的二组分气液平衡相图 235

7.4.1 二组分系统相律 235

7.4.2 完全互溶的二组分气液平衡系统 235

7.4.3 杠杆规则 240

7.4.4 精馏原理 241

7.5 部分互溶双液系的相平衡 243

7.6 二组分固液平衡相图 245

7.6.1 热分析法绘制相图 245

7.6.2 简单低共熔系统Bi-Cd相图分析 247

7.6.3 二组分盐水系统 248

7.6.4 形成化合物的二组分系统 249

7.6.5 形成固溶体的二组分系统 251

7.7 三组分系统相平衡 253

7.7.1 三组分系统的组成表示法 253

7.7.2 三角坐标的特点 254

7.7.3 部分互溶的三组分系统 255

7.7.4 三组分盐水系统相图 256

思考题 257

习题 258

第八章 化学平衡 263

8.1 化学平衡与标准平衡常数 263

8.1.1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 263

8.1.2 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等温式和标准平衡常数 265

8.1.3 其他系统平衡常数的表示式 268

8.1.4 K?表达式书写中注意的若干问题 270

8.1.5 标准平衡常数的测定与计算 272

8.2 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其影响因素 274

8.2.1 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74

8.2.2 压力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75

8.2.3 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77

8.2.4 平衡移动原理——吕·查德里原理 278

8.3 平衡组成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279

思考题 281

习题 281

第九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284

9.1 酸碱质子理论 284

9.1.1 质子酸、质子碱的定义 284

9.1.2 共轭酸碱概念及其相对强弱 285

9.1.3 酸碱反应的实质和酸碱反应的方向 285

9.2 酸和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286

9.2.1 弱酸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及其pH 286

9.2.2 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及其pH计算 289

9.2.3 共轭酸碱解离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 290

9.3 酸和碱与水的酸碱反应 291

9.3.1 酸和碱与水的反应 291

9.3.2 酸、碱与水的反应平衡常数及其溶液pH的计算 292

9.3.3 影响酸、碱与水反应的因素 295

9.4 缓冲溶液及其pH 295

9.4.1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295

9.4.2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296

9.4.3 缓冲溶液的应用和选择 296

9.5 配离子的解离平衡 298

9.5.1 配离子的标准稳定常数和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298

9.5.2 配离子的平衡移动 300

9.6 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301

9.6.1 多相离子平衡和标准溶度积 301

9.6.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原理 303

9.6.3 分步沉淀和沉淀的先后顺序 303

9.6.4 沉淀的转化 304

思考题 304

习题 305

第十章 电解质溶液 307

10.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和法拉第定律 307

10.1.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307

10.1.2 法拉第定律 308

10.1.3 离子的电迁移率与离子的迁移数 309

10.2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310

10.2.1 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 310

10.2.2 电导的测定 310

10.2.3 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312

10.2.4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 312

10.2.5 电导测定的应用 313

10.3 强电解质溶液的活度、活度因子和离子强度 315

10.3.1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315

10.3.2 影响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的因素——离子强度 316

思考题 317

习题 318

第十一章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319

11.1 氧化还原反应 319

11.1.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319

11.1.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320

11.2 原电池和电动势 322

11.2.1 原电池 322

11.2.2 电极类型 324

11.2.3 可逆电池 325

11.2.4 电池电动势的实验测定 325

11.3 可逆电池热力学 327

11.3.1 可逆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 327

11.3.2 电动势E与参与电池反应的各组分活度间的关系——能斯特方程 328

11.3.3 △rSm和△rHm与电动势的关系 328

11.4 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329

11.4.1 电极-溶液界面电势差 329

11.4.2 接触电势差 330

11.4.3 溶液-溶液界面电势差 331

11.5 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 331

11.5.1 电极电势 331

11.5.2 标准氢电极 332

11.5.3 参比电极 333

11.5.4 标准电极电势及其测定 333

11.5.5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34

11.5.6 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335

11.6 电极电势的应用 336

11.6.1 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336

11.6.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338

11.6.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 338

11.6.4 元素的标准电势图 339

11.6.5 水的电势-pH图 341

11.7 浓差电池 343

11.8 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344

11.8.1 电解质溶液平均活度系数的测定 344

11.8.2 求难溶盐的标准溶度积 345

11.8.3 pH的测定 345

11.9 电解 346

11.9.1 电解现象和电解池 346

11.9.2 分解电压 347

11.9.3 极化和超电势 348

11.9.4 电解池中两极电解产物 350

11.9.5 电解的应用 351

11.10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351

11.10.1 腐蚀的分类 352

11.10.2 腐蚀的防护 353

11.11 化学电源 354

11.11.1 一次性电池 354

11.11.2 蓄电池 354

11.11.3 燃料电池 356

思考题 356

习题 357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 361

12.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机理 362

12.1.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362

12.1.2 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363

12.1.3 反应机理和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365

12.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66

12.2.1 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速率常数 366

12.2.2 反应级数 367

12.3 速率方程及其特征 367

12.3.1 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方程和半衰期 368

12.3.2 简单级数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375

12.3.3 典型的复合反应及近似处理方法 379

12.3.4 链反应、爆炸反应和光化学反应 385

12.4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89

12.4.1 温度与反应速率常数之间的经验关系式——阿伦尼乌斯方程 389

12.4.2 活化能作图法的测定 391

12.5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391

12.5.1 碰撞理论 392

12.5.2 过渡状态理论 394

12.5.3 活化能的物理意义和反应焓变的关系 395

12.6 催化作用 397

12.6.1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97

12.6.2 催化作用的一般机理 397

12.6.3 催化剂的特性 399

12.6.4 均相催化反应 399

12.6.5 复相催化反应 400

12.6.6 酶催化反应 401

思考题 402

习题 403

第十三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溶液   406

13.1 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 407

13.1.1 表面自由能 407

13.1.2 表面张力 407

13.2 凝聚相的界面现象 408

13.2.1 液体对固体的润湿作用 408

13.2.2 毛细现象和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410

13.2.3 表面曲率对液体蒸气压的影响——开尔文方程 412

13.3 固体表面的吸附 413

13.3.1 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413

13.3.2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416

13.4 溶液吸附 420

13.4.1 溶液的表面吸附现象 420

13.4.2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420

13.5 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422

13.5.1 表面活性剂概念及其吸附结构 422

13.5.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作用 423

13.6 分散系统的分类 424

13.7 溶胶的特性 425

13.7.1 溶胶的光学和力学性质 425

13.7.2 溶胶的电学性质 426

13.7.3 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427

13.7.4 溶胶粒子的结构和胶体的稳定性 429

13.8 影响溶胶稳定性与聚沉的因素 431

13.8.1 电解质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431

13.8.2 高分子化合物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432

13.8.3 溶胶的相互聚沉 433

13.9 胶溶作用和触变作用 433

思考题 434

习题 434

第十四章 主族元素  435

14.1 元素的发现、分类及其在自然界的存在 435

14.1.1 元素的发现与分类 435

14.1.2 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436

14.1.3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436

14.2 主族元素的通性 437

14.2.1 主族元素单质的通性 437

14.2.2 单质的物理性质 441

14.2.3 主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444

14.3 硼族元素 454

14.3.1 硼 454

14.3.2 铝 456

14.4 碳族元素 456

14.4.1 碳和硅 456

14.4.2 锡和铅 459

14.5 氮族元素 460

14.5.1 氮 460

14.5.2 磷 462

14.5.3 砷、锑、铋 464

14.6 氧族元素 466

14.6.1 氧 466

14.6.2 硫 473

14.7 卤素 479

14.7.1 卤素单质 479

14.7.2 卤素的氢化物 479

14.7.3 卤化物 480

14.7.4 卤素的含氧化合物 484

14.8 稀有气体 486

14.8.1 稀有气体的性质 486

14.8.2 稀有气体的用途 487

思考题 487

习题 488

第十五章 副族元素 490

15.1 过渡元素概论 490

15.1.1 过渡元素的结构特点 490

15.1.2 过渡元素的可变氧化数 491

15.1.3 过渡金属水合离子的颜色 492

15.1.4 过渡金属的配合物 493

15.2 钛族 493

15.2.1 钛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493

15.2.2 钛的性质和用途 494

15.2.3 金属钛的制备 494

15.2.4 钛的重要化合物 494

15.3 钒族 496

15.3.1 钒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496

15.3.2 单质钒的性质和用途 496

15.3.3 钒的最重要的化合物V2O5 496

15.3.4 钒的化学反应 497

15.4 铬族元素 497

15.4.1 铬 497

15.4.2 钼和钨 498

15.5 锰族元素 500

15.5.1 锰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用途 500

15.5.2 锰的化学性质 500

15.6 铁系和铂系元素 502

15.6.1 铁系元素 502

15.6.2 铂系元素 505

15.7 铜族元素 507

15.7.1 铜族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用途 507

15.7.2 铜族的化学性质 507

15.8 锌族元素 509

15.8.1 锌族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用途 509

15.8.2 锌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509

15.9 稀土元素和锕系元素 511

15.9.1 稀土元素 511

15.9.2 锕系元素 515

15.10 合金和新型无机材料 517

15.10.1 合金的基本类型 517

15.10.2 几种重要的合金材料 518

15.10.3 新型无机材料 520

思考题 524

习题 525

第十六章 有机化合物 527

16.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结构和命名 527

16.1.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527

16.1.2 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化学键 528

16.1.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531

16.2 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反应 540

16.2.1 基本概念 540

16.2.2 有机化学反应分类 542

16.2.3 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反应 542

16.3 简述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 550

16.3.1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理论 550

16.3.2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554

思考题 556

习题 556

第十七章 高分子化合物 568

17.1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569

17.1.1 基本概念 569

17.1.2 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570

17.2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570

17.2.1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 570

17.2.2 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 571

17.3 高分子化合物的聚合反应 573

17.3.1 加聚反应 573

17.3.2 缩合反应与缩聚反应 574

17.4 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基本特性 575

17.4.1 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 575

17.4.2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特性 578

17.5 重要的工程高分子材料 581

17.5.1 工程塑料 581

17.5.2 合成橡胶 583

17.5.3 合成纤维 585

17.5.4 功能高分子 585

17.5.5 离子交换树脂 587

17.5.6 复合材料 588

17.6 生物大分子 589

17.6.1 糖类 590

17.6.2 脂类 593

17.6.3 蛋白质的组成——氨基酸和多肽 595

17.6.4 核酸 598

17.6.5 酶 601

思考题 601

习题 602

第十八章 酸碱滴定分析 604

18.1 滴定分析法 604

18.1.1 滴定分析法概述 604

18.1.2 滴定分析对反应的要求 605

18.1.3 定量分析溶液的制备 605

18.1.4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其浓度表示法 605

18.1.5 滴定分析的计算 607

18.2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609

18.2.1 误差的表示方法 609

18.2.2 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 610

18.2.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611

18.3 酸碱滴定分析 613

18.3.1 酸度对弱酸(碱)溶液型体分布的影响 613

18.3.2 质子条件式 615

18.3.3 酸碱溶液中H+浓度计算 617

18.3.4 酸碱指示剂 624

18.3.5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627

18.3.6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636

18.3.7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638

思考题 641

习题 642

第十九章 配位滴定分析 644

19.1 乙二胺四乙酸及其螯合物 644

19.2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646

19.2.1 EDTA酸效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 647

19.2.2 金属离子的配位效应及其副反应系数 649

19.3 金属指示剂 652

19.3.1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653

19.3.2 金属指示剂的颜色转变点pMt 654

19.3.3 常见金属指示剂 655

19.4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657

19.4.1 配位滴定曲线 657

19.4.2 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 662

19.5 共存离子的影响及其滴定 665

19.5.1 分步滴定条件式和控制溶液酸度进行分步滴定 665

19.5.2 采用掩蔽方法进行选择性滴定 667

19.6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671

19.6.1 直接滴定法 671

19.6.2 间接滴定法 671

19.6.3 返滴定法 672

19.6.4 置换滴定法 672

思考题 672

习题 673

第二十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675

20.1 氧化还原滴定法 675

20.1.1 氧化还原滴定法原理 675

20.1.2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681

20.1.3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682

20.2 重量分析法 686

20.2.1 沉淀重量分析法的原理 686

20.2.2 沉淀的形成和沉淀的纯度 688

20.2.3 沉淀条件的选择 691

20.2.4 重量分析法的应用 692

思考题 693

习题 693

第二十一章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695

21.1 现代测试仪器分析方法分类 695

21.2 吸光光度法 696

21.2.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697

21.2.2 分光光度计 699

21.2.3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700

21.3 原子吸收光谱法 701

21.3.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701

21.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702

21.3.3 原子吸收光谱的定量分析方法 703

21.3.4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及应用 704

21.4 原子发射光谱法 704

21.4.1 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704

21.4.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 704

21.4.3 光谱定性分析 705

21.4.4 光谱定量分析 705

21.5 电位分析法 706

21.5.1 电位分析法概述 706

21.5.2 电位分析法的应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水中微量氟 707

21.6 极谱分析法 708

21.6.1 极谱分析装置及原理 709

21.6.2 极谱分析法的应用 710

21.7 色谱分析法 711

21.7.1 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711

21.7.2 色谱仪组成及工作原理 711

21.7.3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特点 713

21.8 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713

21.8.1 红外光谱分析法 713

21.8.2 质谱分析法 714

21.8.3 中子活化分析 715

思考题 715

习题 716

第二十二章 化学与环境保护 717

22.1 概述 717

22.2 环境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 718

22.2.1 人体与地球化学组成的相关性 718

22.2.2 生命与化学元素 718

22.2.3 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 719

22.3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720

22.3.1 大气的组成 720

22.3.2 大气污染物 720

22.3.3 大气污染的防治 724

22.4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725

22.4.1 水体与水体污染 725

22.4.2 水体污染的防治 727

22.5 土壤的污染及其防治 728

22.5.1 土壤的主要污染物 729

22.5.2 土壤污染的防治和垃圾处理 729

22.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730

22.6.1 可持续发展 730

22.6.2 绿色化学 731

22.6.3 绿色制造技术 732

思考题 733

习题中计算题参考答案 735

附录 744

主要参考著作及文献 765

索引 76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