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白寿彝文集 中国史学史教本初稿 《史记》新论 中国史学史 第1册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白寿彝文集  中国史学史教本初稿 《史记》新论 中国史学史  第1册
  • 龚书铎主编 著
  • 出版社: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91621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90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史学史-中国-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白寿彝文集 中国史学史教本初稿 《史记》新论 中国史学史 第1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史学史教本初稿 3

第一篇 先秦、秦汉间的史学 3

第一章 远古的传说 3

一、英雄人物的故事 3

二、原始的历史观念 6

第二章 殷商和宗周的文字记载 8

一、王侯贵族的文书和诗篇 8

二、神意的崇奉 11

三、历史记载的萌芽状态 13

第三章 宗周晚年和春秋时期的史书 16

一、王朝、列国的国史和家史 16

二、人事的重视 19

三、孔子和《春秋经》——私人著述的出现 23

第四章 战国、秦汉间的私人著述 27

一、《国语》 27

二、《左传》 30

三、战国中叶以后的史书 33

四、战国中叶以后诸子的史论 37

第二篇 汉魏南北朝唐初的史学 41

第一章 司马迁 41

一、司马迁著《史记》 41

二、《史记》编写上的特点 44

三、《史记》的进步性 48

四、“究天人之际” 51

五、“通古今之变” 56

第二章 刘向和班固 59

一、两汉之际的史学 59

二、刘向、刘歆 63

三、班固改《史记》 66

四、《汉书》的博洽 71

五、《汉纪》的继出 76

第三章 陈寿和袁宏 80

一、魏晋南北朝史书的增多 80

二、陈寿的“史才” 83

三、《三国志》与“风化” 87

四、《后汉纪》的撰集 90

五、袁宏的“名教”观点 94

第四章 范晔 99

一、范晔著《后汉书》 99

二、《后汉书》对史事的“整理” 103

三、《后汉书》中的论赞 109

四、范晔的无神论 113

五、沈约、萧子显和魏收 117

第五章 唐初所修八史 121

一、五代纪传 121

二、“五代史志” 126

三、《晋书》 129

四、《南史》、《北史》 132

第六章 刘知几 138

一、刘知几著《史通》 138

二、刘知几评议史馆监修 143

三、刘知几论史书编撰和历史文学 148

四、刘知几的历史观点 154

《史记》新论 165

一、《史记》写作的历史背景 165

二、“究天人之际” 179

三、“通古今之变” 190

四、“成一家之言” 200

五、“寓论断于序事” 214

六、空前的巨著,优秀的楷模 216

中国史学史(第一册) 221

题记 221

叙篇 223

第一章 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和范围 223

一、“历史”一词的歧义 223

客观的历史和写的历史 223

“历史”一词含义的变化:史原为官称 224

从文字结构上看“史”的原意 226

称历史记载为“史”和两种概念的混同 227

区别两种概念的必要 229

二、史学的任务和范围 231

历史理论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31

历史理论二: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者的历史 234

历史理论三:社会历史之辩证的发展及其规律性 234

史料学 237

历史编纂学 239

历史文学 242

三、史学史的任务和范围 243

史学史的任务和范围 243

史学发展的规律性: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因素 244

唯物主义因素在史学发展中的作用 249

史学的发展跟其他学科的关系 251

史学的时代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252

第二章 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上) 254

一、先秦时期 254

传说时代 255

甲骨文出现以后和宗周晚年以后 255

孔子和战国时的私人撰述 256

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 257

二、秦汉时期 258

马、班的史学巨著和刘向的文献整理 258

从秦始皇焚书到汉武帝尊儒 259

石渠阁奏议和白虎观奏议 261

秦汉时期的史学成就 262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262

史书在数量上的发展 262

反映门阀地主要求的时代特点 263

反映其他的时代特点 267

三个阶段 268

四、宋元时期 269

三部通史巨著 269

王霸义利之辨 272

民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 273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274

宋元史学的特点和三个阶段 275

五、明清时期 277

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 277

明代的史学 277

明末清初的史学和经世致用 278

清代学术和乾嘉考据 283

第三章 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下) 286

一、近代前期 286

民族危机的迫切感 286

变法与历史必变的观点 289

史学工作和革命思想的宣传 292

二、近代后期 295

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95

李大钊同志的贡献 299

郭沫若同志的贡献 301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多种成就 303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斗争中建立 307

三、近代后期中的考据学派 310

顾颉刚先生和胡适 310

梁启超 313

王国维 314

陈寅恪先生 316

陈垣先生 319

第四章 有关史学史的古今论述 321

一、汉唐时的论述 321

司马迁的论述 321

班彪的论述 323

《文心雕龙》的《史传》篇 325

《晋书》卷八十二和《隋书·经籍志》的史部叙录 326

刘知几的论述 329

二、宋元明清时的论述 331

郑樵的论述 331

李贽的论述 332

章学诚的论述 333

三、近人的论著 337

梁启超对史学史专著的设想及其影响 337

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关论著 343

第五章 我的摸索和设想 347

一、摸索的经历 347

摸索的开始 347

在1961年以后 348

十年动乱结束以后 350

有两点比过去要好些 352

二、摸索中的一些体会 354

要认真地有重点地读书 354

逐步前进和博约关系的处理 356

师友之益 357

三、我的设想 360

多写专著 360

关于史学史研究的四件事 362

第一篇 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 364

第一章 从远古的传说到国史的出现 364

一、英雄人物的故事 364

二、王侯贵族的文书和诗篇 367

甲骨文、金文的记载 367

《尚书》和《诗经》 368

商周记载的特点和表述形式 370

鄂君启节和侯马盟书 372

三、宗周晚期以后的国史 373

宗周晚期以后的时代特点和国史的出现 373

世卿的家史 375

第二章 《春秋》经传和私人撰述 376

一、《春秋经》 376

孔子修《春秋》 376

《春秋》的属辞比事 378

二、《公羊传》、《谷梁传》 378

《公羊传》、《谷梁传》原为流行的口说 378

二传的大一统思想 379

二传的史料价值 381

二传对《春秋》在表述方面的说明 381

二传的文风 383

二传的史论 384

三、《国语》和《左传》 385

《国语》的内容和特点 385

《左传》的内容、作者和体裁 387

《左传》写战争 389

《左传》写辞令 391

《春秋》三传在史学史上的地位 392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多种撰述 393

一、《竹书纪年》、《世本》、《山海经》 393

《竹书纪年》 393

《世本》 397

《山海经》 398

二、《尧典》、《禹贡》、礼书 402

《尧典》 402

《禹贡》 405

《仪礼》和《周官礼》 407

三、《战国策》 409

《战国策》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体裁 409

《战国策》在表述上的成就 411

四、图象和地图 414

中国历史撰述的主要体裁 414

最早的历史图象 415

《山海经》、《天问》和历史图象 415

地图 417

第四章 历史观点的初步形成 418

一、神的世界 418

远古传说中的氏族神 418

殷人的氏族神 419

周人的氏族神 421

氏族神身份的变化 426

二、来到人间 430

氏族神身份的变化和历史来到了人间 430

宗周晚年和春秋时期的怀疑思想 432

孔子和《国语》、《左传》的历史观点 435

三、观点的争鸣 440

墨家的观点 440

老子和庄子的观点 442

商鞅的观点 444

孟子和《易·大传》的观点 445

邹衍的观点 449

荀子的观点 450

韩非的观点 454

第五章 历史知识的运用 455

一、“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455

历史知识的重要性 455

列举同类事例以说明一个问题 456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上说明问题 457

援引史事进行理论上的辩诘 460

韩非对历史知识的运用 461

《吕氏春秋》对历史知识的运用 462

二、“疏通知远” 463

“疏通知远”的重要意义 463

孔子论“有道”、“无道”和墨子论治乱 464

战国时期主张变法的人物:商鞅和赵武灵王 467

孟子和荀子对历史前途的看法 468

李斯和韩非对历史前途的看法 473

三、直笔、参验、解蔽 478

直笔和良史 478

儒墨重“征”“信” 480

《吕氏春秋》的《察传》篇 482

韩非论“参验” 483

荀子论“蔽”和“解蔽” 484

《庄子·天下篇》和解蔽精神 487

“蔽”和“通” 49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