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地质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环境地质学
  • 徐恒力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6153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地质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环境地质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 3

三、环境地质学的学科定位 8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0

第一章 环境与地质环境 10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 10

一、广义的环境概念 10

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概念 11

第二节 地质环境的概念 11

一、地质环境的定义 11

二、地质环境的实体系统 12

第三节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 14

一、地质环境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14

二、地质环境是开放系统 15

三、地质环境是有层次的 15

四、地质环境是不断演化的 16

五、地质环境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17

第四节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18

一、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 18

二、地质环境系统的结构 18

第二章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21

第一节 关于系统演化的若干基本概念 21

一、演化与变化 21

二、宏观与微观 21

三、稳定与平衡 21

四、输入、响应、输出 22

五、涨落 23

第二节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25

一、输入与响应的关系 25

二、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27

第三节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内在机理 29

一、地质环境系统的自组织 29

二、地质环境系统如何从稳定走向失稳 29

第四节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 30

一、稳定阶段 30

二、失稳阶段 31

三、稳定态重建阶段 34

第三章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36

第一节 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36

一、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 36

二、从地质属性的角度对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36

第二节 地质灾害的概念 37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 37

二、区分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的必要性 38

第三节 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 39

一、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方案 39

二、分类方案的说明 40

第四节 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联系 40

一、在同一地区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同时发生 41

二、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相互影响 41

三、地质灾害发生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 41

第五节 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途径 43

一、概述 43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两个基本途径 43

第六节 我国地质环境问题多发的原因 44

一、新构造运动活跃 44

二、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 45

三、特殊的气候条件 46

四、人口过多、资源不足 46

分论——若干地质环境问题的论述 48

第一章 地震 48

第一节 地震的概念 48

一、地震和地震波 48

二、地震的要素 48

第二节 我国地震的分布、危害及特点 49

一、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49

二、地震的危害 50

三、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52

第三节 地震的形成机理及发生原因 54

一、地震形成的机理 54

二、地震发生的原因 56

第四节 地震震级、烈度及地震效应 58

一、地震震级 58

二、地震烈度 59

三、地震效应 63

第五节 地震的活动特点与地震防范 65

一、地震活动的特点 65

二、地震的预报 66

三、地震灾害的防范 66

第二章 崩塌 69

第一节 崩塌的概念与分类 69

一、崩塌的概念 69

二、崩塌的分类 69

第二节 我国崩塌的现状与危害 71

一、我国崩塌分布现状 71

二、崩塌的主要危害 71

第三节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74

一、崩塌的形成条件 74

二、崩塌的形成机理 75

第四节 潜在崩塌体稳定性分析 80

一、地质历史分析法 80

二、数理分析法 81

第五节 崩塌的防治 83

一、防治原则 83

二、崩塌灾害防治的一般措施 84

第三章 滑坡 88

第一节 滑坡概述 88

一、滑坡的定义 88

二、滑坡的形态 88

第二节 滑坡各形态要素的特征及滑坡的分类 91

一、滑坡各形态要素的发育特征 91

二、滑坡的分类 92

第三节 我国滑坡灾害的概况 94

第四节 滑坡的成因机理 96

一、斜坡的应力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96

二、滑坡的力学成因 97

三、产生滑坡的主要因素 97

四、滑坡体运动的几个阶段 99

第五节 滑坡稳定性分析 100

一、滑坡稳定性评价 100

二、滑坡的预报 102

第六节 滑坡的防治 103

一、防治原则 103

二、防治措施 104

第四章 泥石流 108

第一节 泥石流的定义及分类 108

一、泥石流的定义 108

二、泥石流的分类 108

第二节 我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及危害 111

一、我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概况 111

二、泥石流的危害 113

第三节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15

一、泥石流形成的内部条件 115

二、泥石流形成的外部条件 118

第四节 泥石流的预测、预报 119

一、泥石流的空间预测 119

二、泥石流的时间预报 120

三、泥石流基本特征值的确定 121

第五节 泥石流的成灾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122

一、泥石流的成灾机理 122

二、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 123

第五章 地面塌陷 126

第一节 地面塌陷的概述 126

第二节 我国地面塌陷分布的特点 126

一、我国地面塌陷的分布 126

二、地面塌陷的危害 129

第三节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130

一、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 130

二、地面塌陷发生的机理 133

第四节 地面塌陷的防治 135

一、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 135

二、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防治 135

第六章 地面沉降 137

第一节 地面沉降概述 137

一、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面沉降 137

二、地面加载引起的地面沉降 137

三、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 137

第二节 我国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及危害 138

一、我国地面沉降的分布 138

二、地面沉降的危害 140

第三节 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 141

一、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失水压密原理 141

二、开采条件下油、气储层压密固结原理 143

第四节 不同类型岩土失水压密特点 143

一、砂砾质含水层失水压密特点 143

二、黏性土的失水压密特点 144

第五节 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 146

一、地面沉降的变形形式 146

二、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地面形变的作用 147

第六节 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 148

一、地面沉降的监测 149

二、地面沉降的防治 150

第七章 海水入侵 152

第一节 海水入侵的概念 152

一、海水入侵的定义 152

二、海水入侵发生的条件 152

第二节 中国海水入侵现象的发展现状 153

第三节 海水入侵的原因 154

一、海平面上升 154

二、陆地地下水水头下降 155

三、其他原因 155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理 155

一、稳定分界面的静力平衡模式 155

二、稳定分界面的动水压力平衡模式 157

三、实际工作中咸淡水分界面的判别 158

第五节 海水入侵的防治 159

一、地下水系统软结构的调整 159

二、地下水系统硬结构的改变 161

第八章 地下水污染 163

第一节 地下水污染的概念 163

第二节 我国地下水污染的发展现状 164

一、污染现象普遍 166

二、污染程度发展较快 166

三、污染组分复杂 166

四、污染原因多样化 167

五、污染造成的后果严重 167

第三节 地下水的污染物及污染源 168

一、污染物的种类 168

二、污染源的种类 169

三、污染源的分布状态 170

第四节 地下水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途径 170

一、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170

二、地下水污染途径 171

第五节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 173

一、污染物迁移中的物理、化学、生物效应 173

二、地下水动力作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175

第六节 地下水污染的预测 179

一、污染物锋面推进距离的判断 179

二、污染物对水源地影响的预测 182

第七节 地下水污染防治 186

一、概述 186

二、预防地下水污染的技术措施 187

三、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技术措施 191

第九章 水土流失 192

第一节 水土流失的概念 192

一、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区别 192

二、水土流失是坡地系统失稳的过程 192

第二节 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 193

一、分布广泛 193

二、危害严重 197

第三节 水土流失的形成过程 200

一、产流过程 200

二、侵蚀过程 200

三、搬运过程 203

第四节 水土流失的发育条件 204

一、外界作用 204

二、内部结构 206

第五节 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 208

一、水土流失的ETA及其层次结构 209

二、水土流失的空间尺度效应 210

第六节 水土流失的防治 212

一、农业技术措施 212

二、生态措施 213

三、工程措施 214

第十章 土壤盐渍化 215

第一节 土壤盐渍化的概念 215

第二节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特点 215

一、发展速度快 215

二、分布区域广 216

三、危害严重 220

第三节 土壤盐渍化的机理 221

一、形成条件 221

二、包气带与外部环境间的盐分交换 224

三、盐渍土形成的基本模式 225

第四节 土壤盐渍化的分级 227

一、土壤盐渍化的分级依据 227

二、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分级标准 228

三、盐化土与碱化土 229

第五节 土壤盐渍化的防治 230

一、减少土壤盐分的输入 230

二、增强土壤盐分的排出 230

三、改善包气带岩性结构 231

四、其他措施 231

第十一章 荒漠化 232

第一节 荒漠与荒漠化的概念 232

一、荒漠的概念 232

二、荒漠化 232

第二节 荒漠化的成因与类型 233

一、荒漠化的成因 233

二、荒漠化的类型 235

第三节 我国荒漠化的发展现状 237

一、分布范围广泛 237

二、发展速度快 239

三、危害严重 239

第四节 荒漠化形成的地质学机理 241

一、风力作用的动力学过程 241

二、风力侵蚀的影响因素 243

第五节 风蚀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246

一、防治风蚀荒漠化的基本原则 246

二、风蚀荒漠化的主要防治措施 246

第十二章 湿地退化 250

第一节 湿地与湿地退化的概念 250

一、湿地的概念 250

二、湿地的分类 251

三、湿地退化的概念 251

第二节 我国湿地退化的现状 254

一、湿地面积急剧减少 254

二、湿地生物量降低 255

三、湿地水量减少 255

四、湿地水质恶化 255

五、湿地土壤污染严重 256

第三节 湿地退化的原因 256

一、导致湿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256

二、导致湿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258

第四节 湿地退化的地质学机理 259

一、河流、湖泊的沼泽化 259

二、海滨沼泽化 261

三、沼泽的陆地化 261

第五节 湿地的保护 261

一、湿地保护的基本指导思想 262

二、湿地保护的措施 262

主要参考文献 26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