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地理学 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城市地理学  2版
  •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5539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城市地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市地理学 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1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5

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5

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7

第三节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9

一、1920年以前 9

二、1920—1950年 9

三、1950—1970年 10

四、1970年以来 11

第四节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12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12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 15

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16

思考题 17

参考文献 17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19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19

一、城市和城镇 19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 20

第二节 城市地域 21

一、城市的行政地域 21

二、城市的实体地域 21

三、城市的功能地域 23

第三节 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 29

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29

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30

三、市带县体制 33

思考题 34

参考文献 34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6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6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38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38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41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42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42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42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45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45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47

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48

第五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48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 49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 50

三、信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51

思考题 52

参考文献 53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54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54

一、城市化的概念 54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55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56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57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59

三、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 63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66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69

一、城市化的类型 69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71

第四节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73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73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76

三、再城市化 78

四、郊区化 79

思考题 81

参考文献 81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83

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83

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 83

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85

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 86

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89

第二节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 98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98

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 100

三、近现代社会时期 102

第三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103

一、短暂发展时期(1953—1957年) 104

二、起伏波动时期(1958—1965年) 107

三、停滞时期(1966—1976年) 108

四、过渡时期(1977—1981年) 110

五、乡村城市化时期(1982—1991年) 110

六、快速城市化时期(1992年起至今) 112

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15

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115

二、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117

三、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118

四、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 122

五、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127

思考题 130

参考文献 130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 132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 132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132

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133

三、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139

四、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41

第二节 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144

一、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概念 144

二、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145

第三节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153

一、最早的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 153

二、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 154

三、近期动态 160

思考题 161

参考文献 161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163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163

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163

二、城市金字塔 164

三、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165

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169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169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169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171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172

一、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 172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 175

三、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176

四、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 177

第四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181

一、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 182

二、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 182

三、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83

四、城市规模研究的新难点 187

思考题 189

参考文献 189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91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191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191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192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193

四、空间扩散 198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 204

一、克里斯塔勒学说 204

二、廖什景观 212

三、克里斯塔勒学说与廖什景观的比较 216

第三节 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验证及评价 217

一、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217

二、斯梅尔斯的验证 218

三、斯金纳的验证 219

四、对中心地理论的评价 219

第四节 从生长极到核心边缘理论 221

一、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221

二、生长极理论 223

三、核心-边缘模式 224

第五节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226

一、空间分布类型 226

二、城镇密度 230

三、城市经济区 234

思考题 239

参考文献 240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41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241

一、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241

二、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演变 242

第二节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243

一、早期的内容 243

二、现在的内容 244

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划流程和工作方法 248

一、工作流程 248

二、工作方法 248

思考题 250

参考文献 250

第十章 城市土地利用 252

第一节 城市土地的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 252

一、城市土地的概念 252

二、城市土地的特征 252

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54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 255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选择 256

二、城市地形 258

三、城市气候 260

四、城市植被 261

五、地基承载力 261

六、城市地下空间 263

第三节 地租、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利用 264

一、地租的基本理论 264

二、我国的土地制度 267

三、地租、土地制度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269

思考题 270

参考文献 270

第十一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72

第一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272

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272

二、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274

三、霍依特的扇形模式 277

四、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277

五、城市地域结构三模式的发展 278

第二节 城市中心商务区 280

一、概念与特征 280

二、CBD的界定 281

三、CBD的内部地域结构 282

四、CBD的演变 284

第三节 城市开发区 287

一、城市开发区的概念 287

二、世界开发区的历史演进 287

三、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288

四、开发区的区位特征 290

第四节 城中村 291

一、城中村的概念与类型 291

二、城中村的地域特征及成因 293

三、城中村的改造 294

思考题 295

参考文献 295

第十二章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297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297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297

二、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298

三、赫夫(O.L.Huff)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 300

四、我国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分析 301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306

一、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 306

二、社会区分析 307

三、因子生态分析 310

第三节 城市感应空间分析 315

一、感应、环境和行为 316

二、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 317

三、研究实例介绍 318

四、研究感应空间的作用 321

思考题 321

参考文献 321

第十三章 城市问题 323

第一节 城市的主要问题 323

一、城市环境问题 323

二、城市交通问题 326

三、城市住宅问题 328

四、城市社会问题 330

五、城市安全问题 334

第二节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336

一、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 337

二、可持续的交通 341

三、可持续的生态 346

四、可持续的社会 347

五、加强城市公共安全 350

思考题 352

参考文献 352

主要参考书目 353

后记 35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