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上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上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
  • 曾枣庄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ISBN:720811116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058页
  • 文件大小:203MB
  • 文件页数:11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上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文体学》序 1

《中国古代文体学》前言 1

上卷《中国古代文体学史》凡例 1

先秦两汉萌芽期 3

第一章 文章体裁多源自先秦 3

第一节 “文章体制,原本六经” 3

一 “序、述、论、议生于《易》” 4

二 《尚书》篇名多成文体名 5

三 《诗经》与风、雅、颂、赋、比、兴体 6

四 《周礼》的“六辞”、“六诗”说 8

五 编年体《春秋》及其三传论文体的应用 10

第二节 其他经书的文体特点和文体论 13

一 《论语》和语体文 13

二 《孟子》由语录体向论说体过渡 14

三 《尔雅》的文体训诂 15

第三节 其他诸子的文体和文体论 15

一 《老子》言简意赅的箴体风格 15

二 《墨子》的文体论 16

三 《商子》对“六虱”的批判 17

四 《公孙龙子》与问对体 18

五 《庄子》的“三言”(寓言、重言、卮言)与庄周体 19

六 《荀子》对文体的辨识 20

七 “文体备”于《韩非子》 21

八 李斯与碑体文 22

第四节 屈原、宋玉与骚体辞赋 22

一 屈原与《离骚》体 22

二 宋玉与骚体赋 24

第五节 《吕氏春秋》的文体观 25

第二章 “体裁渐备”的两汉 27

第一节 两汉经学中的文体论 27

一 汉人论《诗经》之内容、体裁及风格 28

二 孔安国《尚书序》论《尚书》文体 30

三 刘熙《释名》对文体名的解释 31

第二节 纪传体史书的创体和文体论 33

一 司马迁《史记》开本纪、世家、列传、表、书诸体 33

二 迁固体及班固《汉书》的文体论 34

第三节 汉代子部书的文体论 36

一 陆贾《新语》论六经 37

二 刘安《淮南子》对六经多所贬抑 37

三 王充《论衡》对“颂”体的推崇 38

四 蔡邕《独断》:是较早较系统的体裁论 41

第四节 汉代集部书所体现的文体观 42

一 王逸《楚辞章句》论楚辞、九体和七体 43

二 后人所编汉人别集所涉文体及汉人对赋的认识 45

魏晋南北朝成型期 51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体学 51

第一节 史部书中的文体论 51

一 陈寿《三国志》以传为纪 52

二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开方志体先河 53

三 范晔《后汉书》首设《文苑传》 54

四 萧子显《南齐书》特设《文学传》 55

五 北朝人撰写的唯一一部纪传体正史《魏书》 56

第二节 子部书中的文体论 58

一 “类事之书,始于《皇览》” 58

二 崔豹《古今注》释乐府本事 59

三 葛洪《抱朴子》论“文章微妙,其体难识” 60

四 颜之推《颜氏家训》的文体论 63

第三节 别集中的文体论 65

一 杨修对辞赋的重视 65

二 “三曹”的文体观 66

三 皇甫谧论赋体特征及其源流 69

四 傅玄论七体与连珠 70

五 成公绥论赋“至丽无文,难以辞赞” 71

六 左思批评汉赋“虚而无征” 71

七 陆机《文赋》的“体有万殊”论 72

八 颜延之论庭诰、诔、谥 73

九 主张“文体宜兼”的谢灵运 74

十 张融论文有常体,亦无常体 75

十一 刘孝绰论“属文之体,鲜能周备” 75

十二 萧绎论“属词之体”的多样性 76

第四节 刘勰《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体学成型的标志 77

一 《文心雕龙》的体例及其三级分体 77

二 以《明诗》篇为例看刘勰论有韵之文 79

三 以《史传》篇为例看刘勰论无韵之笔 81

四 其他各篇的文体论 85

第五节 钟嵘的《诗品》 88

一 以风格而论的五言诗简史《诗品序》 88

二 《诗品》开诗话之体 90

第六节 萧统《文选》的体类观 92

一 《文选》的编纂体例及其体类观 92

二 《文选》影响深远,后世称之为“选体” 96

第七节 齐梁体、永明体与反永明体 98

一 齐梁体 99

二 永明体 101

三 萧纲与宫体 108

四 徐陵与玉台体 110

五 陆厥、裴子野对齐梁文、永明体的批评 112

第八节 北朝的文学与文体 115

一 北朝文学简述 115

二 王褒:开初唐律体之风 117

三 “词多轻艳”的庾信体 117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发展期(上) 121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文体学 121

第一节 经学书中的文体论 121

一 孔颖达论《诗》的功用、《书》的宏雅 121

二 王通《中说》的文体观 122

三 成伯玙《毛诗指说·文体》“颇似刘氏《文心雕龙》之体” 124

第二节 唐人史书中的文体论 125

一 《晋书》论文体、文风演变和乐府 126

二 《隋书》的文体论 126

三 杜佑《通典》是第一部典章体史书 128

四 《旧唐书》的图书分类与文体分类 129

第三节 刘知幾《史通》 131

一 《史通》是史体学形成的标志 131

二 《史通》论“史体” 133

三 《史通》论史体风格及其演变 137

四 《史通》论史书的写作要求 139

五 《史通》论史体类别 144

第四节 唐人子部类书中的文体资料和文体论 147

一 《艺文类聚》对杂体诗的整理 147

二 《北堂书钞》辑录文体资料示例 149

三 《初学记》中集叙事、事对、艺文于一体的文体资料 153

四 《封氏闻见记》论声韵、壁记、石志、碑碣等 155

五 其他子部书中的文体论 157

第五节 隋唐总集中的文体论 160

一 《唐人选唐诗(十种)》简介 160

二 殷璠《河岳英灵集》论诗的多种风格 162

三 顾陶《唐诗类选》论诗歌体裁、风格演变 163

第六节 隋唐作家及其别集的文体论 165

一 李谔抨击齐梁文风,开诗文革新先河 165

二 五言律诗的奠基者之一王绩 166

三 卢照邻自创“五体” 166

四 骆宾王论唐前诗体风格演变 167

五 王勃反对齐梁靡丽之风 168

六 杨炯论“龙朔初载,文场变体” 169

七 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一扫六代之纤弱” 170

八 卢藏用论“质文一变”的初唐新风 171

九 高通的边塞诗及对回文诗的论述 172

十 李白诗风及对诗赋关系的论述 172

十一 颜真卿论文体风格及文质关系 173

十二 李华论陈子昂“文体最正” 174

十三 元结批评“近世作者”“拘限声病” 174

十四 梁肃论历代文体风格演变 175

十五 韩愈“文成破体” 176

十六 李翱批评传状碑志中的不良文风 178

十七 刘禹锡与《竹枝词》 180

十八 独孤郁论天文、地文、人文、自然之文 180

十九 白居易丰富的文体论和元和体 181

二十 柳宗元论文章风格及碑体的演变 184

二十一 皇甫湜论唐风、史体和奇、易 185

二十二 元稹论制诰之体 187

二十三 李德裕的《文章论》 188

二十四 陆龟蒙论“丛书”为“丛脞之书” 188

二十五 皮日休论九体、原体及杂体诗 189

二十六 韩偓《香奁集》与香奁体 190

二十七 陆希声论李观“不古不今”,“自作一体” 191

二十八 牛希济论表章 192

第七节 隋唐五代诗文评著作中的文体论 192

一 无名氏《文笔式》论“人心不同,文体各异” 193

二 王昌龄《诗格》论诗之“十七势” 194

三 释皎然《诗式》、《诗议》“备陈法律” 195

四 旧题贾岛《二南密旨》论“诗体若人之有身” 197

五 张为《诗人主客图》开“诗派之说” 198

六 释齐己《风骚旨格》论诗之“三格”、“十体” 198

七 徐夤《雅道机要》论“凡为诗者,先须识体格” 199

八 王叡《炙毂子诗格》“叙诗体式所始” 200

第八节 司空图的文体论 200

一 《二十四诗品》:诗歌批评的新体裁 200

二 司空图论诗重“味” 202

第九节 唐人对近体诗的态度 204

一 近体诗 204

二 独孤及不以律体为然 205

三 唐人对科举“甲赋律诗”的批评 206

四 杜甫对律诗的研究和创作 207

五 元稹论排律 208

第十节 唐人论乐府 209

一 唐人论乐府、系乐府、正乐府 209

二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新乐府理论 211

三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对乐府古题的总结 213

四 段安节的《乐府杂录》 215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发展期(下) 219

第五章 宋代的文体学 219

第一节 宋代经学中的文体论 219

一 辅广论文体是《诗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19

二 林岊《毛诗讲义》对《诗经》风、雅、颂、赋、比、兴的阐释 221

三 严粲《诗缉》以体之异同论大、小雅和风、骚 222

第二节 宋代史学的发达及对史体的论述 222

一 司马光及其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22

二 宋代的纪传体史书 223

三 欧阳修等《新唐书》的得失及其文体论 225

四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与纪事本末体史书 228

五 郑樵典章体史书《通志》及其丰富的文(史)体论 230

六 孙甫《唐史论断》的史体论 235

七 史部目录书中的图书分类及文体论 238

第三节 宋代子部书中丰富的文体资料 240

一 李昉等编的《太平御览》:宋以前收集文体资料最全 240

二 李昉《太平广记》集宋以前小说资料之大成 244

三 王钦若《册府元龟》论制诏演变史 247

四 龚鼎臣《东原录》论词需遵词律 249

五 高承《事物纪原》之文体纪原 250

六 程大昌《考古编》、《演繁露》的文体论 251

七 章如愚《群书考索》论诗体和史体 253

八 史绳祖《学斋估毕》论“一字诗不始于东坡” 256

九 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的文体资料 257

十 林駉《古今源流至论》论诗、文、骚、总集、科举文体等 258

十一 王应麟《玉海》等的文体论 263

第四节 宋人总集的文体分类及文体论 269

一 《文苑英华》的文体分类及其编纂得失 269

二 姚铉《唐文粹》纠正西昆体之风 272

三 《西昆酬唱集》及后人对西昆体的误解 274

四 郭茂倩《乐府诗集》的乐府分类 277

五 吕祖谦《皇朝文鉴》的文体分类,首次为杂体诗设专卷 279

六 林虙、楼昉《两汉诏令》备载诏令诸体 283

七 桑世昌《回文类聚》论回文体 284

八 周弼《三体唐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研究 284

九 黄昇《花庵词选》论词 285

第五节 宋代总(选)集中的“高考”指南亦重文体、文风和写作技法 287

一 吕祖谦《古文关键》论文章风格 287

二 楼昉《崇古文诀》几乎遍评古文各体 288

三 真德秀《文章正宗》的“四分法”及其文体论 291

四 谢枋得《文章轨范》论“放胆文”与“小心文” 296

五 魏天应《论学绳尺》辑“场屋应试之论” 298

第六节 宋人别集中的诗文革新主张及其文体论(北宋前期) 301

一 北宋前期的文体、文风及其演变 301

二 柳开论“古文” 304

三 王禹偁论赋及其律赋创作 305

四 孙何《碑解》辨碑与碑铭之别 307

五 丁谓对模仿汉赋者的批评 309

六 孙冲提倡平易流畅的文风 310

七 释智圆论“铭” 311

八 夏竦论文体与国家盛衰的关系 311

九 范仲淹对律赋的肯定及其赋体分类观 313

十 余靖论修史 315

十一 张俞论颂体 316

十二 梅尧臣的风格论 318

第七节 宋人别集中的诗文革新主张及其文体论(北宋中期) 319

一 欧阳修的文体论 319

二 张方平对太学体的抨击 321

三 苏洵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风 322

四 邵雍与邵康节体 325

五 司马光论古今文、骚赋、碑铭 326

六 曾巩论墓志铭的是非善恶 327

七 苏颂为诸史体“正名” 328

八 王安石批评司马迁自乱其体 329

九 郑獬论唐、宋诗僧诗风之别 330

十 苏轼的文体论 331

十一 苏辙的风格论 334

第八节 宋人别集中的诗文革新主张及其文体论(北宋后期) 335

一 黄裳力主风格的多样性 335

二 黄庭坚与黄庭坚体 336

三 吕南公“与时而变,不袭一体”的风格论 337

四 李之仪、李清照的词论比较 338

五 刘弇论文体、文风演变 341

六 秦观论文有五类 343

七 李复论“科举程文之体” 345

八 晁补之论《离骚》、《反离骚》、《变离骚》及骚体演变 346

九 张耒论文章“制作之体”“不过记事、辨理” 349

十 陈瓘论“时文” 351

十一 李廌论文章体、志、气、韵的关系 352

十二 赵鼎臣对传、笺、疏、正义的批评 353

十三 葛胜仲论咏史诗 355

十四 黄伯思论楚词、回文诗 356

十五 韩驹论时文之弊 356

第九节 宋人别集中的文体论(南宋前期) 359

一 刘一止论三代、汉、魏、唐皆“文体三变” 360

二 程俱论词亦诗 361

三 周紫芝论乐府源流 361

四 李纲的文体论 362

五 张纲论风、雅、颂、赋、比、兴 364

六 郑刚中的文体论 365

七 张元幹论唐、宋诗文风格演变 366

八 胡寅论词曲与诗、楚辞、乐府的关系 366

九 员兴宗论“史有十类”,“皆有法式” 368

十 胡铨论“《离骚》、《楚词》之辨” 368

十一 陈长方论史体 369

十二 王十朋论史书体裁之异同 370

十三 唐士耻论《文选》的分体分类 372

十四 陈知柔论楚辞体 372

十五 林光朝论文体之变为风俗所系 373

十六 韩元吉论九体、史体 374

十七 周麟之论“文体之未纯” 375

十八 朱淑真《璇玑图记》对回文诗的记载和说明 376

十九 陆游论诗、文、词 377

二十 周必大的文体论 380

二十一 杨万里论“诗何必一体” 382

二十二 朱熹及其《朱子语类》的文体论 384

二十三 陈造论“文章自有体” 388

二十四 陈亮论宋代文风演变 388

第十节 宋人别集中的文体论(南宋后期) 389

一 叶適及其《习学记言》的文体论 390

二 程珌强调“体忌卑,语忌俗” 393

三 包恢论诗体、诗风 394

四 岳珂论宫词 396

五 方大琮论诗、赋体异而义同 397

六 刘克庄“不主一体”的文体论及其《后村诗话》 397

七 张侃论词的起源 401

八 孙德之论“文不难于工,而难体制之备” 402

九 林希逸的诗体论 403

十 王柏具有道学家色彩的文体论 405

十一 赵孟坚论“文章至唐而体备” 407

十二 方岳论宋代诗风、词风的演变 409

十三 陈著对晚唐体的批评 409

十四 姚勉论“诗不以序传” 410

十五 方逢辰论制诰、赋、四六诸体 411

十六 何梦桂的诗论 412

十七 俞德邻论词(乐府)风的演变 413

十八 刘辰翁比较苏、辛词风 414

十九 文天祥的集杜(甫)诗 415

二十 林景熙论词“不异诗” 416

第十一节 宋人诗话中的文体论 417

一 欧阳修《六一诗话》对西昆体的肯定 417

二 司马光《续诗话》论诗歌风格“贵于意在言外” 418

三 刘攽《中山诗话》对模仿西昆体者的嘲笑 419

四 陈师道《后山诗话》强调“诗文各有体”,反对破体 420

五 王直方《王直方诗话》论十七字诗 421

六 唐庚《唐子西文录》强调“得体” 422

七 蔡絛《西清诗话》论药名诗、集句诗、重韵 423

八 潘淳《潘子真诗话》论双声叠韵 424

九 蔡居厚《蔡宽夫诗话》的文体论 424

十 李颀《古今诗话》论文体 426

十一 范温《潜溪诗眼》推崇建安诗风 427

十二 许顗《许彦周诗话》论诗话 428

十三 张表臣《珊瑚钩诗话》遍论诗、文“众体” 429

十四 叶梦得《石林诗话》等的文体体裁、风格论 430

十五 葛立方《韵语阳秋》为宋人诗话之“善本” 432

十六 周紫芝《竹坡诗话》论诗多主江西派诗说 434

十七 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论江西诗派 434

十八 朱弁《风月堂诗话》论历代诗风演变及诗之句法等 436

十九 吴可《藏海诗话》的诗论 437

二十 严有翼《艺苑雌黄》论自度曲、重用韵 438

二十一 朱翌《猗觉寮杂记》论“弹曲始于唐懿宗时” 439

二十二 陈岩肖《庚溪诗话》批评江西诗派末流 440

二十三 阮阅《诗话总龟》分门别类编排诗话 440

二十四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实为北宋诗歌发展史 441

二十五 黄彻《?溪诗话》论俳谐体 444

二十六 张戒《岁寒堂诗话》“论诗文当以文体为先” 445

二十七 吴聿《观林诗话》论柏梁体 447

二十八 吴沆《环溪诗话》论百韵诗和拗体 447

二十九 陈骙《文则》论“六经之文,容无异体” 448

三十 张鎡《仕学规范》论西昆体“弄斤操斧太甚” 449

三十一 魏庆之《诗人玉屑》遍论诗风诗体 450

三十二 《敖陶孙诗话》的风格论 450

三十三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的诗论体系 451

三十四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的体裁和风格 453

三十五 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的文体论 458

三十六 范晞文《对床夜语》论杂体诗 460

第十二节 宋人词话中的文体论 461

一 王灼《碧鸡漫志》的词论 461

二 沈义父《乐府指迷》论“词之作难于诗” 463

三 张炎《词源》论“词要清空” 464

第十三节 宋人文话中的文体论 465

一 宋代四六文话产生的背景 465

二 王銍《四六话》论唐、宋四六之别 467

三 谢伋《四六谈麈》论四六文的发生和发展 469

四 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论“四六之法则亡矣” 470

第十四节 宋人笔记中的文体论 471

一 宋祁《宋景文笔记》论“五经皆不同体” 471

二 田况《儒林公议》对西昆体的评价 472

三 无名氏《王氏谈录》论七言诗、起居注 473

四 沈括《梦溪笔谈》论乐律、平文(古文) 474

五 吴处厚《青箱杂记》论台阁之文与山林之文 475

六 王得臣《麈史》论“文之体可谓极矣” 476

七 赵令畤《侯鲭录》多引前人论述 478

八 方勺《泊宅编》认为联体诗非起于汉 478

九 释惠洪《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的文体论 479

十 王谠《唐语林》论唐代诗风演变 482

十一 朱胜非《绀珠集》论涩体、辘轳体 482

十二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对文体资料的辑录 483

十三 王观国《学林》对前人文体论的辩驳 484

十四 李衡《乐庵语录》论“散文自有声律” 485

十五 徐度《却扫编》论堂帖、箚子之异同 486

十六 陈善《扪虱新话》论诗文相通及其风格 487

十七 曾敏行《独醒杂志》论杜诗诸体皆备 489

十八 沈作喆《寓简》论诗赋取士与策问取士 490

十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论宋“杂剧” 491

二十 邵博《闻见后录》论“本朝四六” 492

二十一 洪迈《容斋随笔》论“和诗当和意” 492

二十二 吴曾《能改斋漫录》论诗文词曲各体 494

二十三 费衮《梁溪漫志》论四六和碑志 497

二十四 周煇《清波杂志》论“为文之体” 498

二十五 赵彦卫《云麓漫抄》记江西诗派 499

二十六 王楙《野客丛书》论杂体诗 499

二十七 孙奕《履斋示儿编》论“史体因革” 500

二十八 施德操《北窗炙輠录》论《诗》及其“六义” 501

二十九 陈埴《木钟集》论“诗之比兴赋” 503

三十 谢采伯《密斋笔记》论四六 504

三十一 罗大经《鹤林玉露》论“文章各有体” 504

三十二 周密笔记中的文体论 505

三十三 耐得翁《都城纪胜》中的戏曲资料 506

三十四 陈昉《颍川语小》论散、骈二体 508

三十五 陈鹄《耆旧续闻》主张“广备众体” 509

三十六 黄震《黄氏日抄》论宋代诸大家的文体文风 510

三十七 戴埴《鼠璞》置疑风、雅、颂之别 512

三十八 吴自牧《梦粱录》记杂剧、百戏伎艺等 513

三十九 叶寘《爱日斋丛抄》论六言诗 514

四十 刘壎《隐居通议》及其丰富的文体论 515

第六章 辽金元文体学 520

第一节 金元史籍中的文体论 520

一 辛文房《唐才子传》论近体诗 520

二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丰富的文体资料 521

第二节 金元人总集的文体观及其文体分类 523

一 方回的文体论及其《瀛奎律髓》 523

二 赵孟奎《分门类纂唐歌诗》对唐诗的分类 529

三 陈仁子《文选补遗》对《文选》的不满 530

四 祝尧《古赋辩体》的赋体演变说 531

五 左克明《古乐府》为乐府正本溯源 537

第三节 金元别集、笔记、专著中的文体论 538

一 王若虚的文体论 538

二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纵论历代诗体诗风 540

三 郝经的文体论及其《续后汉书》的解析众体 543

四 赵文论诗话起源于先秦及诗非一体 550

五 张伯淳论科举文之不易 552

六 张之翰论“诗固多体”,强调“自成一家” 553

七 戴表元论诗 554

八 王构《修辞鉴衡》的文体资料 556

九 吴澄论“诗与词一尔” 556

十 潘昂霄《金石例》是专门研究碑版文体的著作 559

十一 陈栎论《诗经》分体 561

十二 熊禾论“文之体莫善于《书》、《诗》” 563

十三 赵孟頫论“宋之末年,文体大坏” 564

十四 刘将孙论“诗、词与文同一机轴” 564

十五 袁桷论制诰之体“当务简严” 566

十六 刘诜形象生动的风格论 568

十七 程端礼论“张庭坚体” 568

十八 虞集论音韵 569

十九 揭傒斯论“典、谟、训、诰之文不若歌” 572

二十 周德清《中原音韵》是我国第一部曲韵著作 573

二十一 杨维桢论诗品无异人品 574

二十二 夏庭芝《青楼集》论金、元院本、杂剧 575

二十三 陈绎曾《文说》、《文章欧冶》、《诗谱》的文体论 575

二十四 陶宗仪《辍耕录》中的文体论和《说郛》中的文体资料 576

明清集大成期(上) 583

第七章 明代的文体学 583

第一节 明代经学家的文体论 584

一 概述 584

二 王守仁的文体论 585

三 李先芳《读诗私记》论“《诗》本无变风、变雅之名” 587

第二节 明人史学的发达及对史体的论述 588

一 明代史学的演变 588

二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论弹词、吴歌与廋词 589

三 焦竑《国史经籍志》的史体分类及其文章风格论 591

第三节 明人类书中的文体论和文体资料 593

一 现存《永乐大典》中的戏剧资料 593

二 郎瑛《七修类稿》的文体论 593

三 章潢《图书编》的图书分类和《诗》体论 595

四 彭大翼《山堂肆考》“类分而胪列”的文体资料 598

第四节 明人总集的文体观及文体分类 599

一 高棅《唐诗品汇》论唐诗各家众体及其风格 599

二 宋绪《元诗体要》分元诗为三十六体 601

三 吴讷《文章辨体》的文体分类 602

四 朱栴《文章类选》的文体分类 603

五 刘节《广文选》对《文选》入选体裁的补遗 604

六 胡松《唐宋元名表》“有功于骈体” 605

七 唐顺之《文编》与唐宋八大家 605

八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将数以百计的文体综合为十三类 607

九 冯惟讷《古诗纪》的诗体分类 610

十 徐师曾《文体明辨》的文体观 611

十一 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的文体分类 613

十二 梅鼎祚历代《文纪》开全文总集之体 616

十三 梅鼎祚《古乐苑》“颇足补郭氏之阙” 616

十四 臧懋循《元曲选》论杂剧、南戏 617

十五 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去取“不乖风雅之旨” 619

十六 王志坚《四六法海》的骈体观 621

十七 黄文焕《楚辞听直》侧重从文体学角度研究《楚辞》 623

十八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论文体 624

十九 陆时雍《古诗镜》的诗歌理论 625

第五节 明人别集中的文体论 626

一 宋濂“严体裁之正”的文体观 626

二 徐一夔论诗、偈之别 628

三 王祎论文“有大体”而“无定体” 629

四 苏伯衡反对“不论其世而论其体裁” 631

五 方孝孺论“序之无益”及诗“体之变,时也” 632

六 杨士奇论律诗 633

七 解缙论学诗须除“俗体” 633

八 朱有燉论古诗、歌曲、乐府、词、曲之演变 634

九 何乔新论诗之体制和论体源流 635

十 胡居仁论“二帝时已有诗矣” 636

十一 王鏊强调醇正典则,“不为律所缚” 637

十二 林俊论“世风递降,文体渐以浇漓” 639

十三 杨循吉“观诗不以格律体裁为论” 640

十四 姚镆论“各备一代之体格” 640

十五 李梦阳论“追古者未有不先其体” 641

十六 孙绪“论文论诗亦各有确见” 643

十七 康海论南北曲异同 644

十八 顾璘论“观文体之险易,可以知气运之盛衰” 645

十九 边贡论“今之挽诗,是咏物之诗” 646

二十 陆深论“诗出于情,而体制气格在所后” 647

二十一 崔铣批评“喜新变古” 648

二十二 徐祯卿论“诗不必叶韵,文不必成章” 650

二十三 韩邦奇论论体文之演变 651

二十四 胡缵宗论乐府“不曰诗府而曰乐府” 652

二十五 何景明论诗体、史体 653

二十六 杨慎丰富的文体论多独到之见 655

二十七 皇甫汸论“上好而下从,亦风起之也” 660

二十八 李开先论“词与诗意同而体异” 662

二十九 刘绘论“文之体格无定” 663

三十 归有光论“文辞格制”、“为书者之体”等 665

三十一 王维桢论序事、议论二体不可截然区分 667

三十二 李攀龙论“体裁各率所自至,而风尚不可不一谕” 668

三十三 胡直论古今文体不一 669

三十四 张綖倡导词分“婉约”、“豪放”之说 670

三十五 谭浚《言文》、《说诗》的诗文体类 671

三十六 王世贞论“体日益广而格则日以卑” 672

三十七 李贽《童心说》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675

三十八 王世懋论“诗必自运,而后可以辨体” 676

三十九 沈懋孝论表体、“文体之变” 677

四十 温纯论“体裁以时易之” 678

四十一 孙鑛论“人才各有偏”,文风难以“兼美无瑕” 679

四十二 于慎行反对明人的复古 680

四十三 李维桢论不同的时代、个人、体裁、题材均有不同风格 680

四十四 赵南星论时艺“关于士风世运大矣” 682

四十五 袁宗道论诗文诸“体相离亦相近,不可不辨” 682

四十六 袁宏道论“体无沿袭” 683

四十七 钱谦益论“诗人之体制”,强调别裁伪体 685

四十八 艾南英论“辞尚体要”及宋诗、宋文 685

四十九 李玉论诗、词、曲、戏剧演变 687

五十 陈子龙论律诗实萌芽于远古 688

第六节 明人诗文评著作中的文体论 689

一 曾鼎《文式》论不同体裁的风格要求 689

二 王行《墓铭举例》对唐、宋墓志铭的分析考证 690

三 朱权《太和正音谱》是现存唯一的北杂剧曲谱 694

四 周叙《诗学梯航》论历代诗体诗风演变 695

五 黄溥《诗学权舆》论杂体 697

六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及其文体风格论 699

七 都穆《南濠诗话》论唱和诗 700

八 陈霆《渚山堂词话》论词亦有集句体 702

九 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论“古乐府命题” 702

十 魏良辅《曲律》论南北曲异同 703

十一 黄佐《六艺流别》以六艺统众体 704

十二 谢榛《四溟诗话》的诗体论 707

十三 梁桥《冰川诗式》“上自古乐府,下及近代诸体” 709

十四 何良俊《曲论》论南北戏剧 714

十五 刘世伟《过庭诗话》论各体诗风 715

十六 徐渭《南词叙录》论南戏 716

十七 袁黄《游艺塾文规》论科场文体 717

十八 周履靖《骚坛秘语》论不同诗体应有不同风格 718

十九 胡应麟体系严谨的《诗薮》及其文体论 719

二十 郝敬《艺圃伧谈》论诗文异体 722

二十一 赵宧光《弹雅》论古诗、律诗之别 723

二十二 王骥德《曲律》论南北曲 724

二十三 徐复祚《曲论》论“诗有诗韵,曲有曲韵” 727

二十四 许学夷《诗源辩体》:诗体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727

二十五 谢肇淛《小草斋诗话》论拗体不可多作 728

二十六 邓云霄《冷邸小言》论律诗之律“有三义” 730

二十七 胡震亨《唐音癸签》:研究唐诗各体的集大成之作 730

二十八 俞彦《爰园词话》的词论 733

二十九 冯复京《说诗补遗》论绝句乃断句诗 733

三十 朱荃宰《文通》将文体研究和文学批评相结合 734

三十一 凌蒙初《谭曲杂札》推崇元曲的本色 737

三十二 吕天成《曲品》“仿钟嵘《诗品》” 738

三十三 陈山毓《赋略》对赋体文学的总结 739

三十四 沈宠绥《度曲须知》论“曲运隆衰” 740

三十五 费经虞《雅伦》论诗体 741

三十六 唐元竑《杜诗捃》多从体裁角度论杜诗 742

三十七 赵士喆《石室谈诗》论各体难易 743

三十八 陈懋仁《续文章缘起》对《文章缘起》的补、续 743

三十九 张琦《衡曲麈谭》论散曲 744

四十 杜浚《杜氏文谱》分文为叙事、议论、辞令、辞赋四类 745

第七节 明人笔记杂著中的文体论 746

一 曹安《谰言长语》论诗文体制 746

二 陆容《菽园杂记》论四六、碑记等 747

三 姚福《青溪暇笔》析前人文体源于六经之说 748

四 周琦《东溪日谈录》论诗之体制“大坏” 748

五 郑瑗《井观琐言》论先秦文风 749

六 祝允明《猥谈》论杂剧、南戏 750

七 周祈《名义考》考众体“名义” 750

八 徐?《徐氏笔精》论“唐无寿诗,有之自宋始” 751

九 沈德符《顾曲杂言》对杂剧南、北曲的考证 752

十 方以智《通雅》的风格论 753

明清集大成期(下) 757

第八章 清代的文体学 757

第一节 清人经部的文体论 758

一 清代经学概况 758

二 朱鹤龄《诗经通义》论《诗》序非诗题 759

三 经学大师王夫之的文体论 761

四 李光地《诗所》论风、雅、颂 761

五 惠周惕《诗说》论“风、雅、颂以音别” 763

第二节 清人史部的文体论 763

一 纪昀与《四库全书》 763

二 《四库全书》的编纂体例和分体分类原则 764

三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及其分类 768

四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及其分类 770

五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及其分类 776

六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及其分类 777

七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的得失 778

第三节 中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779

一 《古今图书集成》的编者及其图书分类 780

二 《古今图书集成》集文体资料之大成 782

第四节 康熙朝所编总集的文体分类及文体论 787

一 《御选古文渊鉴》反对总集“限断年代,各为一编” 788

二 《御定历代赋汇》的得失及其赋体论 789

三 《全唐诗》的编纂体例及其论唐诗 790

四 《御选历代诗余》的得失及其词论 791

五 《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每代择而录之,以体分编 792

六 王修玉《历朝赋楷》论“赋体之变” 793

七 沈季友《历朝赋格·文赋小引》论赋 794

第五节 乾隆朝所编诗文集 795

一 《御选唐宋文醇》的编纂缘由及其文体论 795

二 《御选唐宋诗醇》的编纂缘由及其文体论 796

三 《皇清文颖》“惟取经进之作,朝廷馆阁之篇” 798

四 沈德潜及其历朝诗别裁集系列 799

五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评苏诗“气豪体大” 801

六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是楚辞学史上的里程碑 802

七 汤聘《律赋衡裁》论“律赋之兴,肇自梁、陈而盛于唐、宋” 804

八 姚鼐《古文辞类纂》文体分类大小适中 804

九 吴鼒《国朝八家四六文钞》论四六 807

十 曾燠《国朝骈体正宗》论古文与骈体的关系 808

十一 张惠言《词选》论词风之演变 809

十二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的文体三分法 810

十三 王先谦《骈文类纂》论“体随时变,趣尚偏异” 811

第六节 清人别集中的文体论 815

一 施闰章的风格论 815

二 吴绮论风格的多样性 817

三 毛奇龄对应试诗、八股文的批评 819

四 汪琬丰富的文体论 821

五 陈维崧论诗辞赋之演变 825

六 姜宸英论历代诗风、文风演变 825

七 朱彝尊论诗、文、词众体 827

八 陈玉璂论诗人“各自为体而不相袭” 834

九 彭孙遹的诗论和词论 834

十 田雯反对“役于一家之体制”,力主“独创一格” 836

十一 邵长蘅论诗各有体,贵自名家 838

十二 戴名世论时文乃“古文之一体” 839

十三 方苞论“诸体之文各有义法” 840

十四 程廷祚《骚赋论》论诗、骚、赋异同及赋的演变 841

十五 厉鹗论“诗不可以无体,而不当有派” 843

十六 乾隆也是一位文体学家 844

十七 许道承论戏剧亦有变体 848

十八 阮元论文体演变和四六文 848

十九 殷寿彭论律赋演变 851

二十 何栻论诗之诸体“各自成为一代之声” 852

二十一 俞樾论诗、赋、杂剧诸体 853

二十二 王棻论文章之体、用 855

二十三 王闿运《论文体》 856

二十四 吴汝纶论诗、乐关系 857

第七节 清人诗文评论著中的文体论 858

一 唐彪《读书作文谱》论“诸文体式”、“诸诗体式” 858

二 王之绩《铁立文起》论诗文诸体及其正变 861

三 田同之《西圃文说》、《西圃词说》论诗、文、词、曲 863

四 杨绳武《论文四则》论经、史、子、集各家之文 865

五 李调元的《诗话》、《赋话》、《词话》、《曲话》、《剧话》 866

六 章学诚《文史通义》论文体、史体 872

七 陈用光《睿吾楼文话序》论“凡文皆有体裁” 874

八 林纾《春觉斋论文》论诗文诸体 875

九 吴曾祺《涵芬楼文谈》论“文各有体”,“每体各有一定格律” 877

十 刘师培的文体论 880

第八节 清人诗文评论著中的赋体论 884

一 浦铣《历代赋话》、《复小斋赋话》博综赋体而归于论律 884

二 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论《楚辞》“与散文无殊” 886

三 王芑孙《读赋卮言》论赋体演变 886

四 鲍桂星《赋则》论赋之源流及赋体不同 888

五 林联桂《见星庐赋话》论文赋体、骚赋体、骈赋体 889

第九节 清人诗文评论著中的四六论 893

一 彭元瑞《宋四六话》、《宋四六选》对宋四六文的整理研究 893

二 孙梅《四六丛话》是集大成式的骈文理论批评著作 894

三 梁章钜《楹联丛话》开楹联史之先河 896

第十节 清人诗文评论著中的诗体论 899

一 冯班《钝吟杂录》在诗体论上的“正俗”和“纠谬” 899

二 贺贻孙《诗筏》的诗体论 900

三 叶矫然《龙性堂诗话》论诗与乐的分合 903

四 吴景旭“取材繁富”、“考其得失”的《历代诗话》 903

五 王夫之《姜斋诗话》的诗体论 905

六 毛先舒《诗辩坻》论“诗学流派,各有专家” 906

七 黄生《诗麈》论古体、近体之演变异同 908

八 叶燮《原诗》论“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 910

九 吴乔《围炉诗话》论历代诗风的演变 912

十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集作者论诗之语 913

十一 贺裳《载酒园诗话》论“诗家宗派” 918

十二 宋荦《漫堂说诗》论唐以后诗体及诗派 919

十三 钱良择《唐音审体》论古今体“原委井然” 920

十四 张谦宜《?斋诗谈》论诗体多就风格着眼 923

十五 赵执信《声调谱》稽考五、七言诗体平仄规律 924

十六 费锡璜《汉诗总说》论“乐府有三等” 925

十七 方世举《兰丛诗话》论诗之平仄、对偶、用韵及律体 926

十八 薛雪《一瓢诗话》论诗、乐府、词、曲 927

十九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论古、近各体诗 928

二十 黄子云《野鸿诗的》论游仙诗、应酬诗 929

二十一 乔亿《剑溪说诗》论“古人文章无定式” 930

二十二 袁枚《随园诗话》及其骈体、赋体论 931

二十三 杨际昌《国朝诗话》论竹枝词、和诗、集句、联句等 934

二十四 谢鸣盛《范金诗话》论诗体“正格”,反对“旁门外道” 934

二十五 赵翼《瓯北诗话》、《陔余丛考》的文体论 938

二十六 鲁九皋《诗学源流考》纵论明前诗体、诗风演变 942

二十七 翁方纲《石洲诗话》的诗体论 945

二十八 洪亮吉《北江诗话》仿钟嵘《诗品》评骘同时名家之诗 946

二十九 钱泳《履园谭诗》“欲调和格律、性灵之争” 949

三十 牟愿相《小澥草堂杂论诗》形象描述历代诗人之诗风 951

三十一 徐熊飞《修竹庐谈诗问答》论近体、古体皆有绳墨 953

三十二 方东树《昭昧詹言》论古文文法通于诗 954

三十三 延君寿《老生常谈》论“不必执死法以绳活诗” 955

三十四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论杂歌诗、五言排律、七古、乐府等 956

三十五 施补华《岘佣说诗》论诗之体式、格调、作法 957

三十六 朱庭珍《筱园诗话》论古诗律诗之不同 959

第十一节 清人诗文评论著中的词体、曲体论 960

一 先著《词洁辑评》的词体论 960

二 黄周星《制曲枝语》论诗、词、曲格律之宽严难易 961

三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论“词亦有初盛中晚” 961

四 万树《词律》论词体“皆精确不刊” 962

五 张星耀《词论》论“作词第一须论体裁” 965

六 沈雄《古今词话》对词学分类的尝试 966

七 邹祇谟《远志斋词衷》之辨调名,审词律 967

八 徐釚《词苑丛谈》“实为论词者总汇” 968

九 《钦定词谱》的编纂及其体例 969

十 《御定曲谱》的编纂及其体例 973

十一 查礼《铜鼓书堂词话》论诗、词之别 974

十二 冯金伯《词苑萃编》补《词苑丛谈》之缺失 975

十三 郭麐《灵芬馆词话》及其《词品》的词论 975

十四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论填词按腔运辞为不易之道 978

十五 宋翔凤《乐府余论》论“词与曲一也” 980

十六 叶申芗《本事词》是辑录词之本事的词话著作 982

十七 谢元淮《填词浅说》论词“于诗与曲之间,自成一境” 982

十八 陆蓥《问花楼词话》论词“调有定名,即有定格” 985

十九 梁廷枏《曲话》论诗、词、曲体例固别及戏曲源流 985

二十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对词律、词韵、词藉的考订 987

二十一 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论填词宜讲究格调 990

二十二 李佳《左庵词话》论“文有体裁,诗词亦有体裁” 992

二十三 江顺诒《词学集成》论体以代异,诗、词、曲各有不同 994

二十四 谭献《复堂词话》论词非“小道”,要有“寄托” 1002

二十五 杨恩寿《词余丛话》论曲词“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1003

二十六 沈祥龙《论词随笔》论词体“各有所宜”,婉约豪放“不可偏废” 1007

二十七 冯煦《蒿庵论词》评宋词 1008

二十八 沈曾植《菌阁琐谈》论北曲兴而词变,音曲有三变 1009

二十九 胡薇元《岁寒居词话》论诗、词、曲之演变异同 1011

三十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论“究心于词律,自无不协之弊” 1011

三十一 张祥龄《词论》论词风演变 1014

三十二 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论词律难工 1015

三十三 况周颐《蕙风词话》论唐、宋词及元曲 1016

三十四 陈锐《袌碧斋词话》强调严守词律 1018

三十五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词体论 1019

第十二节 清人诗文评论著中的戏剧论 1022

一 李渔的戏剧理论名著《闲情偶寄》 1022

二 徐大椿《乐府传声》论戏曲声乐之大端 1026

三 黄旛绰《梨园原》论戏剧角色及戏曲演变 1028

四 焦循《剧说》等对戏剧、词体理论的贡献 1029

五 王德晖、徐沅澄《顾误录》论南北曲声腔 1032

六 笠阁渔翁《笠阁批评旧戏目》论戏曲本质特征 1034

第十三节 清人笔记杂著中的文体论 1035

一 黄宗羲开创“学案体”,《金石要例》论碑铭墓志 1035

二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论古文诗歌有可学、有不可学 1037

三 顾炎武《日知录》对八股文的批评 1039

四 尤侗《西堂杂俎》论诗、词、曲异同 1042

五 钮琇《觚剩》论传奇演义“即诗歌纪传之变” 1043

六 张潮《幽梦影》论文体日增 1044

七 姚之骃《元明事类钞》论《诗三百篇》即《乐经》 1046

八 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的词曲论 1046

九 胡鸣玉《订讹杂录》论八股文缘起 1047

十 姚範《援鹑堂笔记》论志铭 1048

十一 徐时栋《烟屿楼笔记》的文体论 1048

十二 方宗诚《柏堂读书笔记》论《尚书》、《孟子》已开文章诸体 1050

十三 平步青《小栖霞说稗》论优戏之始 1051

第十四节 清人论小说和清人小说论文体 1051

一 刘廷玑的小说观 1051

二 昭梿用正史的“著书体裁”要求小说 1052

三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文体论 1053

四 沈起凤《谐铎》论诗与南北曲 1055

五 李汝珍《镜花缘》记回文诗《璇玑图》的读法 1056

结束语 105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