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
  •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ISBN:7539208708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42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世界的科学理论体系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 1

二、自然科学一系列新发现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 4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 14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4

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功能 16

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21

第三节 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3

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去认识马克思主义 23

二、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 26

第二章 世界的本质和状况 31

第一节 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探索 31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31

二、近代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36

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人类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 38

第二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41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1

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46

第三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53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53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56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 61

第一节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61

一、规律的基本含义 61

二、规律的客观性 62

三、规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63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64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5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70

三、学习对立统一规律原理的实践意义 76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 78

一、质、量、序、度 78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82

三、学习质量互变规律原理的实践意义 85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87

一、辩证的否定观 87

二、否定之否定 90

三、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2

四、学习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实践意义 95

第五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96

一、本质和现象 96

二、形式和内容 98

三、原因和结果 100

四、必然性和偶然性 104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 107

第四章 认识的实践基础和辩证运动 111

第一节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11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11

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16

三、实践在主体反映客体中的作用 120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23

一、认识是充满矛盾的过程 123

二、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和反复性 124

三、辩证思维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131

第三节 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135

一、真理的客观性 135

二、真理的辩证性 137

三、真理的具体性 141

第四节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42

一、正确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142

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144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集中表现 145

第五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规律 148

第一节 社会历史前提与社会结构 148

一、社会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前提 148

二、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 154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62

一、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62

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69

第三节 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171

一、人的本质 171

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173

三、人的价值 179

第四节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 182

一、推动历史前进的合力 182

二、社会历史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184

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走历史必由之路的自觉性 185

第六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88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商品化、工业化和社会化 188

一、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社会历史前提 188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在政治上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来实现的 192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在经济上是通过第一次产业革命为标志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过程实现的 193

第二节 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前提 195

一、资本主义经济是私有制商品经济 196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197

三、商品的价值量 199

四、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 201

五、价值规律 203

六、商品的内在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 205

第三节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阶级对立的根源 206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206

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209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211

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15

五、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主要特点 216

第七章 资本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19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 219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219

二、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特色 221

三、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224

四、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 229

第二节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31

一、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

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232

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演变的总趋势 234

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 236

第八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240

第一节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扩展和深化 240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 240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 242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不均衡性 243

第二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对抗性质 244

一、资本主义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再生产 245

二、资本积累及其实质 250

三、资本积累的社会后果和一般规律 251

四、资本主义积累的对抗性质 263

第三节 资本再生产实现过程中的矛盾 264

一、个别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265

二、社会资本的运动和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基本条件 271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过程中的矛盾 278

第四节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集中爆发 280

一、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紊乱的表现 281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282

三、经济危机加剧资本主义各种矛盾 285

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现今形式 287

第一节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287

一、战后科技革命对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288

二、私人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发展 291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94

四、国际垄断的形成和发展 298

第二节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制度的新形式、新特点 303

一、在资本所有权方面,通过“资本民主化”扩大垄断资本的实力 303

二、在经营管理方面,推行“管理民主化”,调节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 305

三、在分配方面,实施“福利制度”缓解社会矛盾 307

第三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311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 312

二、“无产阶级消失论”等说法掩盖不了阶级对立的鸿沟 316

第四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 322

一、经济迅速发展和腐朽停滞两种趋势并存是资本主义本质的反映 322

二、资产阶级的任何“灵丹妙药”,都无法挽救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329

第十章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31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它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的必然趋势 331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331

二、资本主义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331

三、资产阶级学者设计的各种蓝图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的客观趋势 340

第二节 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由之路 342

一、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342

二、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343

三、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用革命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347

四、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49

第三节 社会主义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变为现实 352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352

二、社会主义首先在比较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356

三、社会主义首先在比较落后国家胜利带来的新课题 358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360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与社会主义的现实 360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 360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同社会主义现实之间的关系 36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367

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368

二、消灭剥削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369

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370

四、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71

五、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政治上高度民主 371

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73

第三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 374

一、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所处历史阶段的重要性 374

二、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377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未来发展 38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83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具体表现 384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和解决方法 387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38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89

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390

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392

三、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加快经济建设速度,缩小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 393

第三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95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 396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内容 397

三、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原则和检验标准 398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99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401

一、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 402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403

三、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现阶段社会主义具体任务结合起来 40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