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碳排放与低碳发展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碳排放与低碳发展
  • 魏一鸣,刘兰翠,廖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51428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碳排放与低碳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 1

1.1低碳发展的内涵 1

1.1.1低碳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 2

1.1.2低碳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2

1.1.3低碳发展强调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创新 2

1.1.4低碳发展倡导意识形态的转变 3

1.2世界碳排放格局 3

1.2.1全球碳排放总体上持续增长 3

1.2.2电力、交通、制造业碳排放量占总量的80% 5

1.2.3煤炭利用是主要的碳排放源 5

1.2.4近20年碳排放增量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 6

1.3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形势 6

1.3.1气候变化导致的影响和风险越来越显著 6

1.3.2世界各国面临将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挑战 7

1.3.3国家自主贡献减排承诺将成为2020年气候治理新秩序构建的基础 8

1.3.4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多边和双边合作的重要内容 8

1.4世界主要国家低碳发展战略动态 8

1.4.1欧盟提出2030年减排40%的承诺 9

1.4.2英国率先践行低碳经济 9

1.4.3日本倡导低碳社会计划 10

1.4.4美国提出低碳经济战略 11

1.4.5发达国家实施低碳城市和社区示范 11

1.5中国低碳发展的战略需求 12

1.5.1政府提出了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的目标 13

1.5.2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13

1.5.3低碳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13

1.5.4低碳技术和产品服务发展将引领新的经济增长点 14

1.5.5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将伴随着经济发展长期存在 14

1.5.6国内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倒逼高碳经济增长方式低碳化转型 14

1.6中国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 15

1.6.1低碳发展需要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融合 15

1.6.2碳排放总量面临达峰 15

1.6.3以煤为主的巨大能源消费量短期内改变 15

1.6.4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低碳生产后备不足 16

1.6.5区域碳排放差异较大 16

1.6.6快速城镇化进一步刺激高碳排放型基础设施的扩张 16

1.6.7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与制度尚未健全 16

第2章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17

2.1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现状分析 17

2.1.1世界人均碳排放持续增长,但增速低于经济增速 17

2.1.2高收入国家高排放低增长,低收入国家低排放高增长 18

2.1.3部分发达国家已出现人均碳峰值,发展中国家仍在增长 19

2.2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历史演变特征 26

2.2.1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具有非线性特征 26

2.2.2人均碳排放量在人均GDP 2.2万美元左右趋缓 27

2.3本章小结 28

第3章 中国碳排放基本特征研究 30

3.1碳排放现状 30

3.1.1煤炭利用的碳排放占能源消费碳排放的80% 30

3.1.2碳排放总量占全球的20%以上且人均碳排放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31

3.1.3碳排放强度相对于1980年下降了75% 32

3.1.4工业碳排放几乎占全球工业碳排放的一半 32

3.1.5城镇化发展高碳特征显著 33

3.2碳排放年度动态变化特征 34

3.2.1人均GDP和人口增长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 35

3.2.2工业增加值变化决定了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 35

3.2.3碳排放强度下降有效减缓了碳排放增速 36

3.3碳排放的行业关联分析 37

3.3.1建筑安装工程总额推动了主要排放行业的碳排放增长 38

3.3.2建筑业对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刚性需求导致了主要排放行业的碳排放增长 40

3.4本章小结 42

第4章 居民消费与低碳发展 43

4.1居民消费的直接碳排放 43

4.1.1居民直接碳排放持续增加,城乡人均排放差距逐渐缩小 43

4.1.2城镇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增速快,取暖制冷和炊事热水碳排放占比多 45

4.1.3农村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取暖制冷碳排放未来增加潜力较大 47

4.2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 49

4.2.1城镇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49

4.2.2高收入城镇居民的人均间接碳排放是低收入农村居民的7倍 51

4.3碳排放约束下的最优消费模式 52

4.3.1固体废弃物排放控制的协同效果显著 53

4.3.2最优模式应降低对纺织、造纸等7种商品的消费需求 54

4.4居民碳排放未来趋势 54

4.4.1居民直接碳排放增长空间 54

4.4.2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展望 56

4.5本章小结 56

第5章 重点工业部门与低碳发展 58

5.1重点工业部门碳排放现状 58

5.1.1钢铁生产规模巨大,碳排放或已出现峰值 59

5.1.2建材部门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低,结构减排潜力大 62

5.1.3有色行业规模世界第一,企业排放水平差异大 64

5.1.4发电碳排放占全国1/2,以煤为主的电源结构短期难以改变 68

5.2重点工业部门低碳发展的挑战 71

5.2.1钢铁部门内部技术参差不齐,电炉钢比例低 71

5.2.2有色产品种类工艺细杂,再生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72

5.2.3煤电占比较高,电源结构还有优化空间 73

5.3重点工业部门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74

5.3.1优化钢材产品结构,提高电炉钢比例 74

5.3.2严格执行低标水泥停产政策,强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 74

5.3.3继续优化发电能源结构,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 75

5.3.4重视再生资源利用,实现部分产业向西部及海外转移 75

第6章 城镇化与低碳发展 77

6.1人口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77

6.1.1.人口城镇化起点低、速度快且区域差异大 77

6.1.2人口城镇化不主导人均生活用能增加 79

6.1.3人口城镇化不主导人均生活碳排放增加 82

6.2土地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83

6.2.1城市建设带动大量碳排放 84

6.2.2人口密度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控制有助于减排 84

6.3半城镇化对农民工消费碳排放的影响 85

6.3.1农民工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总量占全部居民碳排放近1/5 87

6.3.2农民工消费碳排放集中在电力生产业和食品加工业 88

6.3.3农民工市民化将增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近2亿吨 90

6.4未来低碳发展对城镇化的要求 90

6.4.1合理引导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91

6.4.2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 91

第7章 交通碳排放与低碳发展 92

7.1交通碳排放趋势和特征 92

7.1.1我国交通部门碳排放增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92

7.1.2我国交通部门碳排放主要来源于道路交通 93

7.2交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 96

7.2.1 GDP和私人小汽车增长是交通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原因 96

7.2.2交通运输强度和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交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 98

7.3交通低碳发展的政策实践 99

7.3.1道路运输:综合采用命令控制、经济激励及宣传教育策略 100

7.3.2水路运输:优化港口布局、加快技术和能源结构改造 103

7.3.3航空运输:大力发展航空减排技术、适当引入碳交易机制 105

7.3.4铁路运输:提升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提高基础设备技术水平 106

7.4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07

第8章 区域碳排放与低碳发展 109

8.1区域碳排放空间差异特征 109

8.1.1鲁、冀、苏、粤、豫、蒙、辽的终端用能碳排放占47% 109

8.1.2部分地区人均碳排放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110

8.1.3经济发达地区碳排放强度明显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111

8.1.4上海是单位国土面积碳排放最高的地区 113

8.2区域碳排放核算 113

8.2.1区域间碳流动明显且呈上升趋势 115

8.2.2各区域生产端碳排放 116

8.2.3各区域使用端碳排放 117

8.3区域碳排放分类特征 119

8.3.1“人均GDP最高,排放强度最低”类 120

8.3.2“排放强度较低,人均GDP较高”类 121

8.3.3“人均GDP较低,人均排放较低”类 122

8.3.4“排放强度与人均排放双高”类 124

8.4区域低碳发展建议 126

第9章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 127

9.1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流 127

9.1.1中国大陆出口贸易中碳密集型产品比例偏高,进出口贸易格局及结构难以调整 128

9.1.2出口隐含碳以地理位置为导向,进口隐含碳则主要来源于中国与俄罗斯 131

9.2中国与欧、美、日的贸易隐含碳流 136

9.2.1中国对欧元区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大,主要集中在德、法、意 136

9.2.2中国对美国出口隐含碳的规模增长较快,2009年略有下降 139

9.2.3中国对日本隐含碳出口持续多年下降,进口则持续增长 139

9.3全球价值链下的碳贸易强度分析 141

9.3.1全球价值链下碳贸易强度呈下降趋势,2005年来尤为明显 142

9.3.2中、印、俄的出口碳贸易强度高于本地碳强度和进口碳贸易强度 142

9.3.3中国与其他经济体间的双边出口贸易碳强度总体差异不大 146

9.4出口贸易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分析 148

9.4.1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150

9.4.2实现相同碳减排量时各行业情景的经济影响 151

9.5主要结论与启示 153

第10章 低碳发展技术 155

10.1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 155

10.1.1主要行业能效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仍有差距 155

10.1.2工业部门已经逐步淘汰落后技术设备 157

10.1.3新能源利用技术逐渐成熟且呈规模应用 158

10.1.4脱碳技术示范运行但距大规模应用尚远 160

10.2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161

10.2.1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61

10.2.2核心技术投资需求较大 161

10.2.3融资渠道有待拓展 162

10.2.4部分新能源技术产能过剩 163

10.2.5政策支持有待完善 164

10.3低碳技术发展展望 164

10.3.1国际引进转向自主创新 164

10.3.2技术选择更加具有弹性 164

10.3.3制定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 165

10.4低碳技术发展建议 167

10.4.1继续淘汰落后技术设备 167

10.4.2提高已成熟技术普及率 167

10.4.3加快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167

10.4.4推进国际技术吸收转化 167

10.4.5加快完善技术政策支持 167

10.4.6加强低碳技术政府引导 168

第11章 低碳发展政策评估与模拟 169

11.1低碳发展的命令控制型政策 169

11.1.1行政管制是初期节能减碳的主要措施 169

11.1.2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 170

11.2低碳发展的财政税收与价格机制 171

11.2.1主要发达国家节能减碳财税制度 172

11.2.2我国节能减碳财税政策现状 174

11.2.3碳税是节能减碳的重要税收制度选择 175

11.2.4碳税的社会经济成本:国际竞争力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 182

11.3低碳发展的技术政策 191

11.3.1国际经验:低碳技术政策的实施及成效 191

11.3.2中国实践:主要的低碳发展政策的制定及尝试 193

11.4启示与政策建议 196

第12章 碳排放权交易 198

12.1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特点 198

12.1.1国际碳排放交易相关法律较为完善,国内缺乏上位法 205

12.1.2国际MRV制度严格,国内已初步建立相关规范 207

12.1.3国际碳市场交易机制相对健全,国内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209

12.2碳排放权交易初始配额分配研究 213

12.2.1初始配额分配模式 213

12.2.2碳排放交易的社会经济影响 214

12.3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的机制问题 220

12.3.1法律机制:法律属性不明确、上位法缺失,导致交易市场无法可依 220

12.3.2体制机制:政策之间缺乏衔接,考核指标重叠,企业负担增加 220

12.3.3配额分配:数据质量和统计口径参差不齐,配额分配公平性难以体现 221

12.3.4市场机制:交易规则不一致,全国范围内推广难度较大 221

12.4我国当前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的问题 221

12.4.1市场表现:市场流动性差,碳交易价格失真 221

12.4.2参与主体:企业按期履约率低,市场活跃度较差 221

12.4.3交易平台:交易市场分散,议价能力薄弱 221

12.4.4金融衍生品:碳金融产品种类较少,金融机构参与不足 222

12.5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建议与展望 222

12.5.1出台统一法律法规,明确碳市场的法律地位及相关主体的权责范围 222

12.5.2科学评估总结试点的经验教训,保障试点顺利向全国统一碳市场过渡 222

12.5.3结合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确定碳配额总量,并逐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223

12.5.4采取免费分配和拍卖相结合的初始配额分配方式,优化配额分配方案设计 223

12.5.5制定国家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MRV标准 223

12.5.6充分考虑碳交易市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24

第13章 典型城市的低碳发展:以试点城市为例 225

13.1低碳城市发展进程及分类 225

13.1.1低碳城市发展进程 225

13.1.2低碳城市试点 227

13.1.3低碳城市试点特征 227

13.2中国城市低碳试点基本状况 228

13.2.1经济发展阶段及结构 228

13.2.2能源消费及能源强度比较 229

13.3低碳试点城市重点发展领域 232

13.3.1产业结构调整 232

13.3.2能源结构优化 232

13.3.3低碳建筑推广 233

13.3.4低碳交通构建 234

13.4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234

13.4.1老工业基地城市:挖掘技术节能潜力与新经济增长点 234

13.4.2国际大都市城市:寻求经济发展与节能减碳的协同管理 235

13.4.3资源型城市:保障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237

13.4.4生态型城市:顶层设计下的多元化低碳共建 238

13.5结论及政策建议 239

13.5.1进一步完善细化相关政策法规,为低碳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保障 240

13.5.2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直接指导低碳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240

13.5.3强化试点的低碳建设开拓能力和示范作用,关注城市综合低碳建设、促进试点间的协同成长 241

13.5.4点面结合,推进中长期低碳城市建设 241

第14章 中国低碳发展战略思考 242

14.1碳排放峰值展望 242

14.1.1我国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显著的碳峰值 242

14.1.2工业部门在2020年之前达峰,交通部门达峰时间不确定性较大 243

14.1.3各类情景下总量达峰时间基本不变,但峰值规模受投资率影响较大 243

14.2碳排放达峰的挑战 244

14.2.1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将很难支撑碳排放峰值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刚性要求 244

14.2.2未来大规模城镇化将是 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主要增长驱动 245

14.2.3区域发展不均衡将导致部分区域碳排放仍将快速增长 245

14.2.4 工业碳排放将直接决定碳峰值目标实现与否 245

14.3达峰前的低碳发展行动 246

14.3.1构建气候友好型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 246

14.3.2率先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推动低碳发展并尽早实现人均碳排放出现峰值 246

14.3.3打造低碳产业体系 246

14.3.4加强城市低碳建设 247

14.4达峰后的战略思考 247

14.4.1构建以低碳和近零碳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 247

14.4.2全国范围开展零碳试点 247

14.4.3形成以低碳国际竞争力为特征的产业 247

14.4.4全社会建立低碳消费模式 247

14.5我国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248

14.5.1明确低碳发展在国家法律和重大决策中的战略地位 248

14.5.2低碳发展统领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的重大政策 248

14.5.3强调新改扩建项目的碳排放评价的源头治理政策 248

14.5.4制定高碳排放行业的碳排放管理标准 248

14.5.5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与碳排放交易基础能力建设 249

14.5.6深度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的低碳科技创新 249

参考文献 250

附表 256

附表A-1部门名称及对应的2012年1O表部门代码 256

附表A-2钢铁行业主要节能技术 256

附表A-3水泥行业主要节能技术 258

附表A-4石化行业主要节能技术 259

附表A-5建筑行业主要节能技术 260

附表A-6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主要发展技术选择 261

附表A-7 WIOD的35个行业代号及解释 262

后记 26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