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组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38664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16页
  • 文件大小:121MB
  • 文件页数:5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期 3

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意义和方法 6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9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9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9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11

三、开国大典的举行与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组建 15

四、开辟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 16

第二节 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和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18

一、中国大陆的统一与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18

二、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21

三、清除匪患与镇压反革命运动 23

四、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26

五、进行民主改革,清除旧社会遗毒 28

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0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35

一、稳定物价与统一财经工作 35

二、新中国初期经济工作的部署与策略方针的制定 38

三、合理调整工商业 39

四、“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 41

五、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45

第四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 47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47

二、“一五”计划的实施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50

三、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3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6

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59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61

一、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实行 6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 63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65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67

五、国防现代化与军队正规化建设 68

第六节 文教科技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和进步 72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72

二、新型文化教育制度的建设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73

三、科技、卫生、文艺与其他社会事业建设 77

四、新社会的精神风貌与社会风气 80

第七节 新中国外交基础的奠定 81

一、确立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81

二、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84

三、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86

四、出席日内瓦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8

五、倡导“求同存异”原则,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 89

第二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92

第一节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92

一、毛泽东提出以苏为借鉴,发表《论十大关系》 92

二、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与“双百”方针的提出 95

三、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98

四、中共八大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方针、任务的确立 99

五、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提出 10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106

一、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06

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09

三、对“左”的错误的初步纠正 114

四、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与西藏的民主改革 116

五、庐山会议与国民经济遭遇的严重困难 119

第三节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全面调整 123

一、“八字方针”的提出和初步贯彻 123

二、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教训 126

三、加大调整国民经济的力度 128

四、政治关系与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131

五、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与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134

六、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社会风貌 138

第四节 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左”的错误的发展 141

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问题 141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143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过火批判 146

第五节 维护国家主权和对外关系的新进展 149

一、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149

二、声援各国人民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55

三、对外工作的新进展 156

第六节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159

一、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159

二、教育与科技事业的发展 161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 164

四、卫生与体育事业的进步 166

五、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168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72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反对动乱的抗争 172

一、“文化大革命”发动的背景与导火线 172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178

三、“一月夺权”与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 184

四、全国动乱的升级与稳定局势的努力 187

第二节 “斗、批、改”运动和全国局势相对稳定 191

一、中共九大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191

二、“左”倾方针指导下的“斗、批、改”运动 194

三、全国局势的相对稳定 197

第三节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199

一、围绕设“国家主席”等问题的斗争 199

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活动及其覆灭 201

三、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203

四、“批林批孔”运动与毛泽东批评“四人帮” 206

第四节 外交工作打开新局面 208

一、排除干扰,主动修复对外关系 208

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与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210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中日建交 213

四、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216

第五节 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 217

一、国民经济在动乱中艰难前行 217

二、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申“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 220

三、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取得的重要进展 222

第六节 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结束 225

一、邓小平主持各方面整顿 225

二、错误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229

三、四五运动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231

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234

第四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 241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和走向历史转折 241

一、揭批“四人帮”运动的开展与邓小平重返领导岗位 241

二、恢复高考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245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对外经济关系的加强 248

四、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与国内政治生活恢复正常 253

五、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255

第二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 258

一、对工作重点转移的酝酿 258

二、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充分准备 261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 265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68

五、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270

六、精神文明建设与教科文事业的发展 272

第三节 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和深入 276

一、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276

二、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调整社会关系 277

三、公审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280

四、作出《历史决议》,完成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281

第四节 改革开放的初步展开 286

一、农村改革率先突破 286

二、启动城市改革试点 290

三、创办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 294

四、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三资企业的兴办 296

五、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与军队建设的进展 299

第五节 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 301

一、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提出 301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与初步成果 305

三、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举措 306

第六节 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对外关系的发展 308

一、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308

二、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 310

三、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与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 312

第五章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16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和部署 316

一、中共十二大与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的提出 316

二、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与1982年宪法的制定 319

三、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321

四、“六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与“七五”计划的制定 323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324

一、农村改革的深入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324

二、经济体制改革纲领的制定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328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制建设 332

四、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33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城乡社会生活的变化 337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 337

二、教育科技体制的改革及其成果 340

三、城乡社会生活的显著变化 344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 347

一、中共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 34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三步走”战略的形成 350

三、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353

四、国民经济跃上新台阶与治理整顿的初步实施 355

第五节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358

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确立 358

二、谈判解决香港、澳门回归问题 361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变化 365

四、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367

第六节 开启外交工作新格局 374

一、时代主题的新判断与外交方针的调整 374

二、与美国、苏联关系的进展 376

三、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379

第六章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83

第一节 在经受严峻考验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83

一、平息国内政治风波与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383

二、应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与打破西方国家的“制裁” 387

三、国民经济治理整顿与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 389

四、“七五”计划的完成与“八五”计划的制定 392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393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393

二、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397

三、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398

四、实施宏观调控与“九五”计划的制定 40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和贯彻 404

一、中共十五大与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404

二、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406

三、改革的继续深化与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等考验 407

四、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与贯彻 411

五、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12

六、加强民族团结与宗教工作 414

第四节 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416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416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420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实施 422

四、“九五”计划的完成与“十五”计划的制定 424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426

第五节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推进 429

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429

二、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 431

三、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重点转移 433

四、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 434

第六节 全方位外交格局形成 436

一、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36

二、发展稳定的大国关系 437

三、开展睦邻外交 439

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441

第七章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444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444

一、中共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 444

二、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与2004年宪法的修订 446

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贯彻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449

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 455

五、“十五”计划的完成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 457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提出和部署 459

一、中共十七大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459

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与国家机构大部门制改革 463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与贯彻 464

四、“十一五”规划的完成与“十二五”规划的制定 467

第三节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进展 469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69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72

三、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475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78

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79

第四节 有效应对重大挑战和成功举办盛会 482

一、众志成城战胜特大自然灾害 482

二、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与上海世博会 484

三、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485

四、积极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487

第五节 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新进展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加快推进 489

一、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 489

二、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491

三、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493

四、新世纪新阶段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 495

五、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496

第六节 国际战略的新格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500

一、国际战略新格局与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 500

二、对外关系的全方位拓展 501

三、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505

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506

阅读文献 510

人名译名对照表 514

后记 51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