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下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曾枣庄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ISBN:720811116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800页
- 文件大小:217MB
- 文件页数:8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下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文体学》序 1
《中国古代文体学》前言 1
下卷《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凡例 1
总论 3
第一章 文体分类学是研究文体分类的学问 3
第一节 文本诸体皆源于六经 3
第二节 一代有一代之文体 5
第三节 文体分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1
第四节 文体分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4
(一)文体与文学(文与笔,散文与骈文,韵文与非韵文) 14
(二)文体分类学与目录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17
体裁 21
第二章 散文分体 21
第一节 论说文 21
(一)论 22
(二)难、喻 25
(三)说 26
(四)传 29
(五)议 30
(六)辨 32
(七)释 34
(八)解 36
(九)原 40
(十)问对 41
(十一)喻 44
(十二)八股文 45
第二节 杂记文 55
(一)记 56
(二)述 60
(三)序 62
第三节 书信 67
(一)书 67
(二)简 75
(三)札 76
(四)尺牍 78
(五)帖 79
第四节 赠序文 80
第五节 书序与篇序 84
(一)书序 86
(二)篇序 90
第六节 跋(题跋) 92
第七节 传纪 98
第八节 行状 104
第九节 碑文 109
(一)碑和碑文 109
(二)碑文举例 113
第十节 墓碣 121
第十一节 墓志铭 124
(一)墓志铭概说 124
(二)各具特色的墓志铭 125
(三)撰写墓志铭的要求和是非 135
第十二节 墓表阡表 141
第三章 辞赋分体 146
第一节 辞赋概论 146
第二节 骚体(楚辞体)及其不同称谓 150
(一)骚 151
(二)辞 154
(三)七 157
(四)九 159
(五)五 162
(六)文 163
(七)操 165
(八)歌 167
(九)吟及其他骚体辞 168
第三节 赋体 169
(一)骚体赋 169
(二)汉赋 175
(三)骈赋 179
(四)律赋 186
(五)文赋 197
(六)俗赋 207
第四章 骈文(四六文)分体 211
第一节 概述 211
第二节 诏令 214
(一)诏 215
(二)制(麻或麻制) 218
(三)诰 225
(四)命令 226
(五)敕 228
(六)赦文(德音) 230
(七)册文 232
(八)御札御笔 233
第三节 公牍 234
(一)国书 234
(二)羽檄 237
(三)露布 242
(四)移文 245
(五)委曲 250
(六)判 251
第四节 表及其各种变体 252
(一)表及其写作特点 252
(二)表的各种变体:笏记、右语、致辞、笺 263
第五节 “文而不侈”之启 265
第六节 其他各体四六文 273
(一)乐语(致语) 273
(二)上梁文 278
(三)祝文及其不同称谓 281
(四)联珠(连珠) 284
(五)楹联(对联)和诗钟 290
第五章 韵文分体 296
第一节 箴 296
(一)官箴 297
(二)私箴 301
(三)箴的其他称谓:戒、规 303
第二节 铭 305
(一)铭文的内容:警戒与祝颂 305
(二)铭文的形式 312
第三节 颂(偈) 317
(一)颂为称美颂德之作 317
(二)历代颂体之作举例 319
(三)偈(颂)是梵语“偈佗”的简称 324
第四节 赞 326
(一)赞的源流 326
(二)赞的类型 327
(三)赞的内容 330
(四)赞的形式 335
第五节 哀祭文 337
(一)祭文概说 337
(二)祭文的内容 338
(三)祭文的形式 347
第六节 其他哀祭文 355
(一)哀辞 355
(二)诔词 358
(三)吊文 360
第六章 诗歌分体 363
第一节 诗之诸体,皆沿于《诗经》 363
(一)三言诗 364
(二)六言诗(附:六言律、六言绝句) 367
(三)八言和九言 371
第二节 《诗经》与四言诗 372
第三节 乐府 375
(一)乐府 375
(二)拟乐府 381
(三)新题乐府 382
(四)正乐府 384
第四节 五七言古体诗与杂言诗 385
(一)古体诗的含义与特点 385
(二)五言古诗 388
(三)七言古诗和七言歌行 391
(四)杂言诗 400
第五节 五七言律诗、排律、五七言绝句 402
(一)近体格律诗的特点 402
(二)近体诗格律的形成和发展 404
(三)五言律诗 406
(四)五言排律及试帖诗、赋得体诗、半格诗 410
(五)七言律诗 419
(六)七言排律 427
(七)古绝句 429
(八)五言绝句 430
(九)七言绝句 434
第六节 杂体诗 437
(一)杂体诗概述 437
(二)时体 441
(三)吴体(拗体) 442
(四)俳谐体及其不同称谓 445
(五)建除体 446
(六)八音诗 448
(七)十二属诗(十二生肖诗) 449
(八)数名诗 449
(九)药名诗 451
(十)六府诗 453
(十一)五杂俎体 453
(十二)两头纤纤体 454
(十三)风人体 454
(十四)盘中诗体 455
(十五)回文体 456
(十六)离合体 458
(十七)集句体 459
(十八)谜语诗 463
(十九)槀砧体 464
(二十)歇后体 464
(二十一)人名诗 465
(二十二)地名诗 466
(二十三)禽言诗 467
(二十四)三妇艳诗 469
(二十五)联句体(柏梁体) 470
(二十六)辘轳体 471
(二十七)进退格体 472
(二十八)禁体诗(白战体) 473
第七章 词之分体 475
第一节 词体概述 475
第二节 万树《词律》和康熙《御定词谱》 479
第三节 主要词牌举例 485
(一)忆王孙 485
(二)如梦令 486
(三)生查子 486
(四)点绛唇 487
(五)醉垂鞭 487
(六)浣溪沙 488
(七)关河令 489
(八)霜天晓角 489
(九)卜算子 490
(十)减字木兰花 491
(十一)采桑子 492
(十二)菩萨蛮 492
(十三)诉衷情 493
(十四)好事近 494
(十五)忆少年 494
(十六)更漏子 494
(十七)忆秦娥 495
(十八)清平乐 495
(十九)阮郎归 496
(二十)惜分飞 496
(二十一)少年游 496
(二十二)醉花阴 497
(二十三)浪淘沙令 497
(二十四)鹧鸪天 497
(二十五)南乡子 498
(二十六)木兰花慢 498
(二十七)临江仙 499
(二十八)蝶恋花 500
(二十九)苏幕遮 500
(三十)渔家傲 501
(三十一)定风波 502
(三十二)定风波慢 502
(三十三)青玉案 503
(三十四)江城子 503
(三十五)祝英台近 504
(三十六)洞仙歌 504
(三十七)满江红 505
(三十八)凤凰台上忆吹箫 507
(三十九)水调歌头 507
(四十)满庭芳 508
(四十一)汉宫春 509
(四十二)烛影摇红 509
(四十三)长亭怨慢 510
(四十四)八声甘州 511
(四十五)声声慢 511
(四十六)扬州慢 512
(四十七)念奴娇 513
(四十八)桂枝香 513
(四十九)水龙吟 514
(五十)齐天乐 515
(五十一)雨霖铃 516
(五十二)喜迁莺 516
(五十三)永遇乐 517
(五十四)西河 517
(五十五)解连环 518
(五十六)望海潮 518
(五十七)疏影 519
(五十八)暗香 519
(五十九)贺新郎 520
(六十)摸鱼儿 521
(六十一)兰陵王 522
(六十二)六丑 523
(六十三)六州歌头 523
(六十四)戚氏 523
(六十五)莺啼序 524
第八章 散曲分体 526
第一节 曲体概述 526
(一)曲之源起及南、北曲之别 526
(二)词、曲之别 529
第二节 主要曲牌举例 531
(一)寄生草 531
(二)醉中天 531
(三)醉扶归 532
(四)雁儿 532
(五)一半儿 532
(六)金盏儿 532
(七)迎仙客 532
(八)朝天子 533
(九)红绣鞋 533
(十)普天乐 533
(十一)喜春来 533
(十二)满庭芳 533
(十三)十二月尧民歌 534
(十四)四边净 534
(十五)醉高歌 534
(十六)四瑰玉 534
(十七)骂玉郎 感皇恩 采茶歌 535
(十八)醉太平 535
(十九)塞鸿秋 535
(二十)山坡羊 535
(二十一)梧叶儿 536
(二十二)天净沙 536
(二十三)小桃红 536
(二十四)凭阑人 536
(二十五)寨儿令 536
(二十六)沉醉东风 537
(二十七)落梅风 537
(二十八)拨不断 537
(二十九)水仙子 537
(三十)庆东原 537
(三十一)雁儿落 德胜令 538
(三十二)殿前欢 538
(三十三)庆宣和 538
(三十四)卖花声 538
(三十五)清江引 539
(三十六)折桂令 539
(三十七) 539
第九章 戏剧分类 541
第一节 戏剧资料概述 541
第二节 戏剧的萌芽、形成和发展 544
第三节 金院本及董解元《西厢记》 549
第四节 元杂剧 555
(一)元杂剧及王实甫的《西厢记》 555
(二)关汉卿及其《窦娥冤》 565
第五节 南戏 570
(一)《荆钗记》 571
(二)《琵琶记》 573
第六节 明清传奇 577
(一)南戏与明清传奇 577
(二)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580
(三)洪昇及其《长生殿》 586
第十章 小说分类 594
第一节 小说概述 594
第二节 古代神话传说 595
第三节 六朝志怪志人小说 598
第四节 唐代传奇 601
第五节 宋元话本 609
第六节 明清章回小说 622
体格(风格) 643
第十一章 文体风格的分类 643
第一节 以时而论的风格分体 644
(一)建安体 644
(二)黄初体 646
(三)正始体 646
(四)太康体 649
(五)元嘉体 651
(六)南北朝体 652
(七)永明体 653
(八)齐梁体 655
(九)唐体 657
(十)唐初体 657
(十一)盛唐体 659
(十二)元和体 661
(十三)长庆体 662
(十四)大历体 664
(十五)晚唐体 665
(十六)本朝体 666
(十七)太学体 667
(十八)元祐体 669
(十九)江西宗派体 671
(二十)南渡体 675
(二十一)台阁体 680
(二十二)同光体 681
第二节 以人而论的风格分体 682
(一)迁固体 682
(二)苏李体 683
(三)曹刘体 683
(四)陶体 684
(五)谢体 686
(六)吴均体 686
(七)江鲍体 687
(八)阴何体 687
(九)何水部体 688
(十)徐庾体 689
(十一)庾信体 690
(十二)卢思道体 690
(十三)薛道衡体 691
(十四)上官体 692
(十五)沈宋体 692
(十六)陈拾遗体 693
(十七)吴富体 694
(十八)王杨卢骆体 695
(十九)徐涩体 697
(二十)张曲江体 697
(二十一)太白体 698
(二十二)少陵体 700
(二十三)孟浩然体 702
(二十四)高达夫体 702
(二十五)王右丞体 703
(二十六)岑嘉州体 704
(二十七)韦苏州体 704
(二十八)孟东野体 705
(二十九)张籍王建体 705
(三十)韩昌黎体 706
(三十一)白乐天体 708
(三十二)柳子厚体 713
(三十三)韩柳体 714
(三十四)韦柳体 714
(三十五)元微之体(元白体) 715
(三十六)贾浪仙体 716
(三十七)李长吉体 716
(三十八)卢仝体 717
(三十九)杜牧体 718
(四十)温庭筠体(温飞卿体) 719
(四十一)李商隐体 719
(四十二)温李体 720
(四十三)三十六体 720
(四十四)杜荀鹤体 721
(四十五)九僧体 722
(四十六)邵康节体 722
(四十七)王荆公体 723
(四十八)东坡体 725
(四十九)山谷体 728
(五十)后山体 731
(五十一)张庭坚体 733
(五十二)陈简斋体 734
(五十三)杨诚斋体 735
(五十四)吴蔡体 738
(五十五)梅村体 738
第三节 以书名或篇名等而论的风格分体 740
(一)经体、子体、史体 740
(二)风、雅、颂、赋、比、兴体 741
(三)左传体 744
(四)骚体(楚辞体、骚体赋) 744
(五)七体 745
(六)九体 745
(七)选体 745
(八)玉台体 747
(九)宫体 748
(十)香奁体 750
(十一)西昆体 751
第四节 以派而论的风格分体 753
(一)豪放派 753
(二)婉约派 756
(三)茶陵派 757
(四)复古派(前后七子) 758
(五)唐宋派 760
(六)公安派 763
(七)竟陵派 765
(八)云间词派 766
(九)阳羡词派 767
(十)浙西词派 768
(十一)神韵派 769
(十二)广陵词派 770
(十三)格调派 771
(十四)桐城派 772
(十五)性灵派 774
(十六)阳湖派 775
(十七)常州词派 776
体类 781
第十二章 以类而论的文体分类 781
第一节 总集的文体分类 781
第二节 别集的文体分类 785
第三节 按体裁分类 789
第四节 按风格分类 791
第五节 按题材分类 794
第六节 其他各种分类法 795
第七节 文体的层次性及大类套小类的分类法 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