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学 北方本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张仁陟,谢英荷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19423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86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3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壤学 北方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1
一、土壤是植物生产的基础 1
二、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1
三、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2
第二节 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4
一、土壤的概念及基本物质组成 4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 5
第三节 土壤学科体系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发展 6
一、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 6
二、土壤学科体系及其发展 10
复习思考题 12
主要参考文献 12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 14
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14
一、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14
二、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16
第二节 黏土矿物 16
一、层状硅酸盐黏土矿物 16
二、非硅酸盐黏土矿物 22
复习思考题 23
主要参考文献 24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25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组成 25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5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26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26
一、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 27
二、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化 29
三、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30
第三节 土壤腐殖物质及其性质 32
一、土壤腐殖物质的组分及其分离 32
二、土壤腐殖物质的结构 33
三、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 34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36
一、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36
二、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38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39
复习思考题 41
主要参考文献 41
第三章 土壤质地和结构 42
第一节 土壤粒级与质地 42
一、土壤粒级 42
二、土壤质地 46
三、不同质地土壤及土壤质地构型的肥力特点 49
四、不良质地土壤的改良及利用 52
第二节 土壤孔性 53
一、土壤密度、容重及三相组成 53
二、土壤孔性及其衡量指标 56
三、土壤孔性的影响因素 58
第三节 土壤结构 59
一、土壤结构体 60
二、土壤团粒结构的肥力意义 61
三、土壤结构的形成 63
四、土壤结构的改善与保护 64
复习思考题 66
主要参考文献 66
第四章 土壤水分 68
第一节 土壤水分类型及有效性 68
一、土壤水分类型及性质 68
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71
第二节 土壤水分的测定 73
一、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73
二、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技术 74
第三节 土壤水分的能态 76
一、土水势 76
二、土壤水吸力 77
三、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78
第四节 土壤水分运动 79
一、土壤液态水运动 79
二、土壤气态水运动 81
第五节 田间土壤水分的循环与平衡 82
一、土壤水分入渗 82
二、土壤水分再分布 83
三、土壤水分蒸发 83
四、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 84
五、田间土壤水分状况 85
复习思考题 87
主要参考文献 88
第五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89
第一节 土壤空气 89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 89
二、土壤通气性及其评价指标 90
三、土壤空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92
第二节 土壤热量 93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 94
二、土壤热量平衡 94
三、土壤的热特性 95
四、土壤温度状况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96
复习思考题 98
主要参考文献 99
第六章 土壤物理机械性质与耕性 100
第一节 土壤物理机械性质 100
一、土壤黏结性 100
二、土壤黏着性 104
三、土壤可塑性 106
四、土壤膨胀和收缩 108
五、土壤耕作阻力 111
第二节 土壤耕性 113
一、土壤耕性与宜耕期 113
二、土壤结持性与宜耕期的关系 114
三、土壤主要耕作方法 116
复习思考题 117
主要参考文献 118
第七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交换性 119
第一节 土壤胶体类型与性质 119
一、土壤胶体的概念 119
二、土壤胶体的类型 119
三、土壤胶体的性质 121
四、土壤胶体双电层 123
第二节 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125
一、土壤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作用 125
二、土壤盐基饱和度 127
三、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128
第三节 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129
一、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静电吸附 129
二、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负吸附 130
三、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专性吸附 130
复习思考题 131
主要参考文献 132
第八章 土壤酸碱性及氧化还原性 133
第一节 土壤酸度 133
一、酸性土壤的成因 133
二、土壤酸度的类型 135
第二节 土壤碱度 137
一、碱性土壤的成因 137
二、土壤碱度指标 138
第三节 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土壤理化性质 139
一、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的影响 139
二、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与盐基饱和度的影响 140
三、土壤空气的CO2分压的影响 140
四、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141
五、土壤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 141
第四节 土壤酸碱缓冲特性 142
一、土壤酸碱缓冲性的概念 142
二、土壤酸碱缓冲性及其原理 142
三、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与滴定曲线 144
四、土壤酸碱缓冲性的影响因素 144
五、酸碱反应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145
六、土壤酸碱性调节和改良 147
第五节 土壤氧化还原性反应 149
一、土壤氧化还原体系 149
二、土壤氧化还原性衡量指标 150
三、土壤氧化还原性的影响因素 151
复习思考题 153
主要参考文献 153
第九章 土壤养分 154
第一节 土壤氮素 154
一、土壤氮素的来源及含量 154
二、土壤氮素的形态 156
三、土壤氮素的转化 157
第二节 土壤磷素 161
一、土壤磷素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161
二、土壤磷素的形态 161
三、土壤磷素的转化 163
第三节 土壤钾素 166
一、土壤钾素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166
二、土壤钾素的形态 166
三、土壤钾素的转化 167
第四节 土壤钙素、镁素和硫素 169
一、土壤钙素和镁素 169
二、土壤硫素 171
第五节 土壤微量元素 172
一、土壤铁素 173
二、土壤钼素 173
三、土壤硼素 173
四、土壤锰素 174
五、土壤锌素 174
六、土壤铜素 175
第六节 土壤和植物营养诊断 175
一、土壤和植物营养诊断的概念及原理 175
二、土壤和植物营养诊断的应用 178
复习思考题 179
主要参考文献 179
第十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及分布 181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作用 181
一、土壤形成因素 181
二、气候因素的成土作用 183
三、地形因素的成土作用 186
四、生物因素的成土作用 187
五、母质因素的成土作用 190
六、时间因素的成土作用 191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 194
一、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194
二、土壤形成的实质 195
三、土壤形成过程的大循环和小循环 195
四、主要成土过程 197
第三节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202
一、单个土体和土壤个体 202
二、土壤的剖面、发生层和土体构型 203
三、土壤剖面形态要素及其描述 206
第四节 土壤分类 207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208
二、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208
三、土壤分类的要求 209
四、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209
五、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213
第五节 土壤分布 218
一、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218
二、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219
三、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 220
复习思考题 222
主要参考文献 222
第十一章 中国北方主要土壤类型及特性 224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 224
一、棕色针叶林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224
二、棕色针叶林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和基本理化性质 224
三、棕色针叶林土的亚类分类及其特征 225
第二节 暗棕壤 225
一、暗棕壤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225
二、暗棕壤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和基本理化性质 226
三、暗棕壤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226
第三节 白浆土 227
一、白浆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227
二、白浆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和基本理化性质 227
三、白浆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228
第四节 棕壤 228
一、棕壤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228
二、棕壤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和基本理化性质 228
三、棕壤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229
第五节 褐土 229
一、褐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229
二、褐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和基本理化性质 229
三、褐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230
第六节 黑土 230
一、黑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231
二、黑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和基本理化性质 231
三、黑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232
第七节 黑钙土 232
一、黑钙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232
二、黑钙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和基本理化性质 232
三、黑钙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233
第八节 栗钙土 233
一、栗钙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234
二、栗钙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和基本理化性质 234
三、栗钙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234
第九节 棕钙土 235
一、棕钙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235
二、棕钙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和基本理化性质 235
三、棕钙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236
第十节 灰钙土 236
一、灰钙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237
二、灰钙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和基本理化性质 237
三、灰钙土的亚类及其特征 237
第十一节 荒漠土壤 238
一、荒漠土壤的成土过程 238
二、荒漠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 238
三、荒漠土壤的基本理化性状 238
第十二节 草甸土 238
一、草甸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239
二、草甸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和基本理化性质 239
三、草甸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240
第十三节 沼泽土和泥炭土 240
一、沼泽土和泥炭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240
二、沼泽土和泥炭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和基本理化性质 240
三、沼泽土和泥炭土的亚类划分 241
第十四节 盐碱土 241
一、盐土 241
二、碱土 243
第十五节 风沙土 244
一、风沙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244
二、风沙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和基本理化性状 244
三、风沙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245
复习思考题 245
主要参考文献 246
第十二章 土壤退化及其防治 247
第一节 土壤退化及其分类 247
一、土壤退化 247
二、土壤退化分类 249
第二节 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与退化的基本态势 251
一、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51
二、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基本态势 253
第三节 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255
一、土壤侵蚀 255
二、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 261
三、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 265
四、土壤污染 267
五、土壤性质恶化 278
第四节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281
一、土壤质量 281
二、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282
三、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 283
复习思考题 285
主要参考文献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