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海拔干旱河谷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验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郑守仁,赵鑫钰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528348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24页
- 文件大小:131MB
- 文件页数:637页
- 主题词:高纬度地区-干旱区-河谷-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实验-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海拔干旱河谷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验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 2
1.2.1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1.2.2 关键技术 4
1.3 实验过程及效果 5
1.4 应用价值 7
第2章 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的根本途径 8
2.1 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及成因 8
2.1.1 水土流失状况 8
2.1.2 水土流失成因 9
2.1.3 过度增长与资源过耗的危害 11
2.2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影响 12
2.2.1 直接危害 12
2.2.2 间接危害 13
2.2.3 引发灾害 13
2.2.4 资源利用效益锐减 14
2.3 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15
2.3.1 涵养水源避减旱灾 15
2.3.2 固土控沙供地的作用 22
2.3.3 调节气候改善生态 25
2.4 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措施 26
2.4.1 转变观念崇尚自然 26
2.4.2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27
2.4.3 加大创新力度和科技投入 28
2.4.4 加强领导严格管控 29
2.4.5 规范经济活动保护水土资源 31
2.4.6 发挥自然恢复能力 32
2.4.7 扩大承包经营权保障生态投资收益 34
2.5 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途径 35
2.5.1 重塑法律权威 36
2.5.2 加快经济转型 36
2.5.3 目标考核一票否决 37
2.5.4 杜绝造假加大违法成本 38
第3章 汶川大地震前实验区自然生态条件 40
3.1 地震前实验区上段自然环境条件 41
3.1.1 区域地质与地震 41
3.1.2 坝区工程地质条件 41
3.1.3 实验区上段水文条件 45
3.1.4 实验区上段自然生态条件 48
3.2 地震前实验区中段自然生态条件 52
3.2.1 地形地貌 52
3.2.2 地层岩性 53
3.2.3 地质构造 54
3.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55
3.2.5 电站库区地质条件 56
3.2.6 电站坝址地质条件 57
3.2.7 厂址工程地质条件 59
3.2.8 气象气候状况 60
3.2.9 水文情况 62
3.2.10 地震前实验区中段自然生态条件 67
3.3 地震前实验区下段自然生态条件 75
3.3.1 区域地质 75
3.3.2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76
3.3.3 坝址区基本地质条件 78
3.3.4 厂房区基本地质条件 81
3.3.5 实验区下段水文自然条件 83
3.3.6 实验区下段自然生态条件 88
第4章 汶川大地震造成实验区水土流失情况 92
4.1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及专家论因 92
4.1.1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原因 93
4.1.2 地震触发机制讨论 94
4.2 汶川大地震致山地生态受损情况 107
4.2.1 我国百年大地震回顾 107
4.2.2 龙门山断裂构造带大地震分析 109
4.2.3 地震重灾区和山地生态受损情况 111
4.3 地震及次生灾害造成实验区水土流失情况 122
4.3.1 世纪大地震带给人类的警示 123
4.3.2 地震产生的主要次生灾害及防范 126
4.3.3 实验区国道317公路施工水土流失情况 130
4.3.4 实验区水电站受灾及水土流失情况 134
第5章 灾后实验区山地的生态修复 140
5.1 灾后重建中的城镇生态修复 141
5.1.1 自然生态与城镇生态 141
5.1.2 汶川地震主要城镇生态修复 142
5.1.3 灾后实验区城镇生态修复 145
5.2 灾后实验区水电站区域生态的修复 148
5.2.1 实验区上段电站生态修复 149
5.2.2 实验区中段电站震后生态修复 152
5.2.3 实验区下段电站生态修复 154
5.3 灾后实验区交通道路的生态修复 156
5.3.1 实验区主要道路的总体布置与设计 156
5.3.2 国道317线灾后重建的水土保持生态设计 157
5.3.3 实验区主道路的生态修复 160
5.4 灾后实验区水土流失与景观生态修复 165
5.4.1 山地生态修复的地貌地质环境因素 165
5.4.2 实验区山地生态及景观破坏 169
5.4.3 实验区水土保持植被生态修复 172
5.4.4 实验区景观生态修复 175
第6章 电站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设计 182
6.1 工程弃渣防治水土流失初步设计 182
6.1.1 实验区上段电站水土流失防治设计 182
6.1.2 实验区中段电站水土流失防治设计 191
6.1.3 实验区下段电站水土流失防治设计 202
6.2 工程弃渣防治水土流失变更设计 214
6.2.1 实验区上段电站弃渣设计变更 214
6.2.2 实验区中段电站弃渣设计变更 235
6.2.3 实验区下段电站弃渣变更设计 252
第7章 国内水土保持生态范例与治理经验 265
7.1 山地水土保持生态范例 265
7.1.1 哈尼族人的分布与生境 266
7.1.2 哈尼梯田及所代表的农耕文明 268
7.1.3 哈尼族人的农耕文化 274
7.1.4 哈尼梯田的生态作用 277
7.1.5 浙江云和梯田的生态作用 285
7.2 高海拔地区防治水土流失方法与实践 288
7.2.1 水土资源匮乏与耕地危机 288
7.2.2 高海拔地区水土流失状况 291
7.2.3 防治水土流失方法与实践 303
7.3 干热河谷防治水土流失方法与实践 332
7.3.1 干热河谷的学术界定与特性 333
7.3.2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生态研究 335
7.3.3 干热河谷防治水土流失的治理实践 340
7.4 干旱河谷防治水土流失方法与实践 361
7.4.1 国内防治水土流失与生态修复分区研究 361
7.4.2 干旱河谷水土保持生态实验研究 371
7.4.3 干旱河谷水土流失的治理实践 377
7.5 工程植被新技术 381
7.5.1 工程绿化——特殊困难立地生态修复新技术 381
7.5.2 环保型绿色植被混凝土技术实践 385
7.5.3 绿色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在岩质边坡中的实践 387
第8章 实验区电站渣场水土流失治理实践 392
8.1 实验区中段电站渣场水土流失治理实践 392
8.1.1 中段电站水土流失治理条件 392
8.1.2 电站水土流失形式与分布 396
8.1.3 变更调整阶段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397
8.1.4 验收阶段主体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400
8.1.5 验收阶段渣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403
8.2 实验区下段电站渣场水土流失治理实践 413
8.2.1 下段电站水土流失治理条件 413
8.2.2 电站工程水土流失概况 415
8.2.3 电站水土流失形式与分布 416
8.2.4 变更调整阶段已形成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418
8.2.5 验收阶段主体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421
8.2.6 验收阶段渣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425
8.3 实验区上段电站渣场水土流失治理实践 437
8.3.1 上段电站渣料场水土流失治理条件 437
8.3.2 上段电站渣场水土流失治理 449
8.3.3 上段电站渣场水土流失治理 463
第9章 掺拌实验研究与水土流失治理实践 470
9.1 掺拌胶凝材料的实验与治理实践 470
9.1.1 掺拌实验研究治理思路的提出 471
9.1.2 掺拌胶凝材料的实验与实践 472
9.2 掺拌草屑和胶凝材料现场实验与实践 483
9.2.1 掺拌草屑的实验与实践 484
9.2.2 混合掺拌的实验与实践 488
9.2.3 大块度高陡渣体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机制分析 506
9.2.4 根系固土及减灾机制 520
9.3 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比较 528
9.3.1 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528
9.3.2 半干旱区生态修复技术与环境分析 533
9.3.3 雨水资源利用与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 539
第10章 高陡坡抗冲刷实验与水土流失治理实践 548
10.1 高陡坡面抗冲刷实验 548
10.1.1 高陡坡体安全稳定措施 548
10.1.2 干旱河谷高陡坡面冲刷实验 552
10.2 高陡坡体侵蚀实验比较 562
10.2.1 急陡坡土壤侵蚀试验研究 563
10.2.2 干热河谷坡面表土抗冲蚀性研究 567
10.2.3 EUROSEM模型在三峡库区陡坡侵蚀的模拟研究 574
10.3 高陡坡面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比较 581
10.3.1 陡坡地皇竹草水土保持效益研究与实践 582
10.3.2 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与农村聚落耦合发展 586
10.3.3 陡坡耕地利用与保护及农林模式 591
10.3.4 黄土半干旱区坡地土壤水分、养分及生产力空间变异 595
10.3.5 陕南地区陡坡生态桑园水土保持效果 602
10.3.6 长江上游生态修复工程的作用 606
10.3.7 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及效果评价 610
10.3.8 南水北调水源区坡面侵蚀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615
参考文献 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