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环境科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中国科学院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7553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819页
- 文件大小:86MB
- 文件页数:846页
- 主题词:环境科学-学科发展-发展战略-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环境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环境科学发展战略报告 1
第一节 国家需求与国际背景 1
一、国家需求 1
二、国际背景 4
第二节 环境科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6
一、学科基础 8
二、环境过程 11
三、环境效应 17
四、相关学科 22
第三节 前沿科学问题与研究热点 26
一、环境学科基础 26
二、大气、水、土壤环境科学问题与研究重点 26
三、人体暴露、环境毒理学、生态风险等环境效应是未来研究重点 28
四、相关学科领域的未来发展重点 30
第四节 建议与展望 32
一、复杂环境系统所带来的挑战 32
二、复杂环境系统下环境科学未来发展方向 33
三、环境科学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33
参考文献 34
第一部分 学科基础 37
第一章 环境化学 37
第一节 引言 37
第二节 研究进展 40
一、环境分析化学 41
二、环境污染化学 42
三、污染控制化学 42
四、污染生态化学 43
五、理论环境化学 43
第三节 前沿科学问题 44
一、环境分析化学 44
二、大气污染与控制 50
三、水体污染与控制 58
四、土壤污染与控制 63
五、污染生态化学 66
六、生态毒理与健康 67
七、理论环境化学 69
第四节 未来发展方向 70
一、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行为、区域环境过程与调控 70
二、纳米颗粒物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 70
三、环境友好和功能材料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73
四、化学污染物暴露与食品安全 74
五、化学品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77
参考文献 77
第二章 环境地球化学 92
第一节 引言 92
一、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研究 92
二、环境地球化学与污染研究 93
三、环境地球化学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94
第二节 研究进展 95
一、有害元素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95
二、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98
三、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00
第三节 前沿科学问题 104
一、重金属污染物的大尺度长距离跨境传输研究 104
二、传统稳定同位素体系的新发展 105
三、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理论框架建立及运用 109
四、环境微生物对有害元素迁移转化影响 109
第四节 未来发展方向 115
一、Clumped同位素体系发展 115
二、微小非质量依赖分馏的研究 116
三、重金属元素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的运用 116
四、环境地球化学与微生物学的交叉与融合 116
五、重金属污染物的大尺度迁移与微观过程研究相结合 116
参考文献 117
第三章 区域环境污染 134
第一节 引言 134
一、环境污染问题的区域性 136
二、区域环境污染研究的特点和方法 137
三、我国和全球区域环境污染研究 138
第二节 研究进展 139
一、区域环境污染来源与大气污染排放清单 139
二、区域环境污染观测 141
三、区域环境污染物的界面交换 144
四、区域环境有机污染的长距离迁移 148
五、区域污染历史与区域循环 150
六、区域环境污染数值模拟 151
七、区域环境污染暴露与健康风险 153
第三节 前沿科学问题 156
一、区域生物质与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质排放与环境效应 156
二、区域环境污染物的大气跨界迁移 157
三、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区域污染物质归趋与二次排放 157
四、城市群污染暴露与人体健康 157
五、矿产资源开采密集区的环境污染 158
第四节 未来发展趋势 158
参考文献 159
第二部分 环境过程 175
第四章 大气环境 175
第一节 引言 175
第二节 研究进展 177
一、大气成分排放及变化 177
二、大气污染物形成及大气演变过程 179
三、大气污染研究新理论与技术 195
四、大气污染物区域输送及其区域影响 201
五、大气空气质量卫星遥感及数值模式 204
第三节 研究方向与前沿科学问题 207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 207
二、大气污染形成的关键过程 207
三、气溶胶大气污染物跨境输送 207
四、不同混合态气溶胶的天气气候效应与生态效应 207
五、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影响 208
六、大气污染在线立体监测技术 208
七、动态污染源清单技术 208
八、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预测预警技术 208
九、关键区域污染源控制技术及设备 208
十、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控制的决策技术 208
十一、大气环境保护标准的关键技术 209
十二、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技术 209
参考文献 209
第五章 水环境 213
第一节 引言 213
第二节 主要研究进展 217
一、水体有机质的发生、过程和效应研究 217
二、水体重金属的发生、过程和效应研究 227
三、水体持久性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发生、过程和效应研究 239
第三节 前沿科学问题 247
一、全球环境变化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247
二、水环境质量变化的全球气候、生态系统和健康效应 250
三、重金属在水-沉积物-水生生物界面的地球化学循环机制 252
四、持久性毒害有机污染物的沉积物-水、大气-水界面过程 253
五、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256
第四节 未来发展方向 257
一、全面推进水污染综合控制和生态修复 257
二、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 259
三、尽快形成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管理技术与水环境监控预警体系 259
参考文献 260
第六章 土壤环境 284
第一节 引言 284
第二节 研究进展 288
一、土壤污染的多尺度调查与长期定位观测 289
二、土壤污染物的界面过程及其模拟预测 292
三、土壤污染的生态效应及其诊断 297
四、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的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 299
第三节 前沿科学问题 304
一、土壤复合污染的成因与作用机制 304
二、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中污染物的形态与微界面过程 305
三、地下食物网营养层间污染物传递与代谢过程 306
四、土壤污染物低剂量长期暴露的风险评估 306
五、土壤环境基准/标准与风险管理 307
第四节 未来发展方向 308
一、土壤环境多尺度效应及其转化的新方法、新技术 308
二、土壤环境系统界面耦合过程与动力学机制 308
三、土壤污染的生态系统演变与健康指示 309
四、土壤-植物-微生物体系自修复和强化修复机制及其应用 309
参考文献 310
第七章 水体富营养化 314
第一节 引言 314
第二节 主要研究进展 318
一、水体营养盐富集及其生态系统响应 318
二、地理环境对氮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324
三、全球变化对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蓝藻水华的影响 330
四、饮用水安全保障——快速监测技术、去除技术、预测预警等 336
第三节 未来展望 360
一、水体营养盐元素富集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 360
二、陆地环境对氮磷污染物的输移影响及其生态效应 361
三、全球变化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 362
四、水环境科学监测技术的发展 363
五、面源污染的多尺度特征研究 365
六、水文模型与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耦合 365
参考文献 366
第三部分 环境效应 387
第八章 环境与健康 387
第一节 引言 387
一、环境污染物质导致人体健康问题的提出 389
二、环境污染物质导致人体健康问题的概念与内涵 390
三、环境污染物质导致人体健康问题的特征 390
四、环境污染物质导致人体健康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392
五、环境污染物质导致人体健康问题研究的局限性 393
第二节 研究进展 395
一、人体暴露的监测 395
二、人体流行病调查方案设计 401
三、实验模拟 403
四、数值模拟 404
五、人体暴露检测技术的研发 408
第三节 前沿科学问题 412
一、环境污染物质的作用与暴露(作用、累积/放大、暴露等) 412
二、应对策略(风险、预警、技术、政策等) 415
第四节 未来发展方向 416
一、环境污染物质与社会因素共同影响人体健康的机制 416
二、利用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环境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17
三、复合环境污染物质的人体健康效应 418
四、环境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长期效应 418
参考文献 420
第九章环境毒理与环境基准 432
第一节 引言 432
一、环境基准 434
二、水环境基准 435
三、水质基准发展历程 436
四、水质基准的运用与实践 437
第二节 主要研究进展 439
一、特征污染物的环境暴露研究 440
二、水环境生物区系研究 441
三、污染物的毒性效应研究 444
四、水环境要素与污染物毒性效应 448
五、水质基准理论方法学研究 450
第三节 前沿科学问题 457
一、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458
二、生物富集机理研究 461
三、毒性效应机理和毒性预测模型 462
四、新型污染物水质基准理论方法学 464
第四节 未来发展方向 465
一、新型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机理研究 467
二、污染物的构效关系和毒性预测方法研究 467
三、人体暴露评价与健康基准研究 468
四、环境基准理论方法学 469
参考文献 470
第十章 生态风险 479
第一节 引言 479
一、生态风险评估的概念 480
二、生态风险评估的发展历程 482
三、生态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 484
第二节 主要研究进展 485
一、生态风险评估基本框架 485
二、风险胁迫因子 491
三、暴露评估与效应评估 496
四、生态风险模型 500
五、多层次生态风险评估 503
六、不同生态组织水平的生态风险评估 504
第三节 前沿科学问题 506
一、聚焦生态毒理学和系统生物学:21世纪的生态风险评估 506
二、生态风险系统建模:模型工具与耦合平台 507
三、暴露科学:生态暴露组与暴露信息的全面采集 508
四、适应风险管理需求:高通量风险筛查与优先排序 510
五、累积/高层次生态风险评估:生态终点与不确定性 511
六、大尺度/非化学胁迫生态风险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应用 512
参考文献 513
第四部分 相关学科 529
第十一章 水文水资源 529
第一节 引言 529
一、水文水资源研究概述 529
二、水文水资源研究当前面临的国际科学背景 530
三、水文水资源战略研究的总体思路 531
第二节 研究进展 532
一、地面观测与卫星遥感监测 532
二、水循环与流域水文过程 537
三、水文模型 540
四、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 543
五、流域科学与决策支持系统 553
第三节 未来研究方向与前沿科学问题 554
一、未来研究方向 554
二、前沿科学问题 556
参考文献 577
第十二章 全球变化生态学 591
第一节 引言 591
第二节 研究进展 593
一、主要研究方法进展 593
二、前沿科学问题研究进展 603
第三节 未来发展方向 626
一、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的系统动力学机制研究,制定适应和减缓对策 627
二、运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 627
三、基于多数据、多方法的多尺度集成研究 629
四、关键区域(如山地、极地、热带雨林分布区)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630
参考文献 631
第十三章 恢复生态学 661
第一节 引言 661
第二节 研究进展 665
一、恢复生态学理论体系研究 665
二、生态系统退化原因与机理的研究 666
三、生态系统主要组分(生态系统整体性)的恢复研究 669
第三节 研究前沿 676
一、濒危物种保护及其生存环境恢复 676
二、土壤种子库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物种多样性 677
三、土壤生物与生态恢复 678
四、生态水文学与生态恢复 678
五、污染和退化土壤的修复 679
六、生物入侵与生态系统的恢复 679
七、生态系统恢复的预测及模拟 680
八、生态系统恢复评估体系的构建 681
第四节 未来发展方向 682
一、分子生态学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682
二、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682
三、生态恢复目标多元化 684
四、全球变化与生态恢复研究 685
五、生态恢复综合阈值研究 686
参考文献 686
第十四章 环境山地灾害 702
第一节 引言 702
一、环境山地灾害的基本认识 704
二、我国灾害现状与学科发展需求 705
第二节 研究进展 709
一、区域规律 709
二、观测与物理实验 715
三、动力学过程与数值模拟 721
四、灾害监测与预测、预报和预警 727
五、灾害防治技术 735
六、风险分析 739
第三节 山地灾害前沿科学问题 742
一、水土耦合动力过程与灾害形成机理 742
二、山洪、泥石流规模放大效应与灾害链生机制 744
三、基于形成机理的灾害预测预报模型 746
四、气候变化对灾害的影响与巨灾预测 747
五、基于动力过程的灾害风险分析 748
六、灾害与生态的互馈机制及植物措施-岩土措施综合减灾原理 749
第四节 未来发展方向 751
一、灾害机理预报理论与新技术的协同发展 751
二、复杂介质物质运移规律与数值模拟 752
三、潜在风险判识与风险管理 753
参考文献 756
第十五章 近代环境变化 775
第一节 引言 775
第二节 研究进展 777
一、近代的气候变化与环境 780
二、近代氮硫记录与人类活动 782
三、近代大气温室气体变化 783
四、近代重金属污染过程 789
五、黑炭记录与自然、人类活动的关系 791
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793
第三节 前沿科学问题 795
一、冰芯气候环境记录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795
二、环境指标的源 795
三、污染物多圈层迁移过程及转化 796
第四节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797
一、冰芯钻取技术与冰芯定年技术的发展是冰芯研究亟须突破的核心技术 797
二、冰芯物质的稳定同位素与冰川积累量记录仍然是最主要的指标 797
三、更多环境指标的挖掘为冰芯环境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798
四、冰芯中的人类活动记录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799
参考文献 799
关键词索引 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