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地理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孙金铸主编;陆可馨,陆心贤,王驾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05662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453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地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前言 1
第二节 中国地理的研究方法 2
一 唯物主义观点、辩证的方法 2
二 比较法 2
三 地图法 2
四 电化教学 2
第三节 中国的地理位置、领土和邻国 3
第一节 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5
一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 5
第二章 中国的地貌与矿产 5
二 地貌格局呈网格状分布 6
三 地貌类型复杂,山多而高 8
第二节 地貌形成的因素 8
一 构造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形成 8
二 气候、岩性与地貌的形成 13
第三节 地貌类型 14
一 山地 14
二 高原 17
三 盆地 19
四 丘陵 20
五 平原 21
六 特殊地貌 23
一 矿产资源的特点 29
第四节 矿产资源 29
二 主要矿产 30
三 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 36
第三章 中国的近海 40
第一节 海区划分和海域变迁 40
一 五大海区 40
二 中国近海的形成与海岸的变迁 42
三 大陆架 44
第二节 海岸和岛屿 45
一 海岸 45
二 岛屿 47
第三节 水文特征 48
一 近海海流系统 48
二 潮汐 50
三 海水的温度与盐度 52
第四节 海洋资源 55
一 我国的海洋资源 55
二 海岸带的开发 56
第四章 中国的气候 58
第一节 气候的基本特征 58
一 季风盛行 58
二 大陆性强 58
三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59
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 59
一 地理因素 59
二 大气环流因素 63
一 盛行气团与锋面 67
第三节 季风与特殊天气 67
二 特殊天气 70
第四节 主要气候要素 74
一 太阳总辐射 74
二 气温 76
三 降水 84
四 干燥度 88
第五节 水热资源与农业生产 89
一 夏季高温多雨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89
二 旱涝灾害 90
第一节 河川径流 92
一 流域和水系 92
第五章 中国的陆地水 92
二 地表径流 94
三 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 96
四 河流的泥沙和冰情 98
第二节 主要河流 99
一 长江 99
二 黄河 101
第三节 湖泊 104
一 概况 104
二 五大湖区 105
第四节 冰川 107
一 概况 107
二 冰川的类型 108
三 冰川的利用 108
一 概述 109
第五节 地下水 109
二 北方的地下水 110
三 南方的地下水 111
第六节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11
一 水资源及其利用 111
二 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途径 112
第六章 中国的植被与土壤 115
第一节 植被、土壤的基本特征 115
一 种类丰富、类型繁多 115
二 发育古老 116
三 分布错综 117
四 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刻 117
一 纬度地带性分布 118
第二节 植被、土壤分布规律与主要类型 118
二 经度地带性分布 122
三 青藏高原植被土壤、分布 126
四 垂直地带分布规律 127
五 非地带性植被、土壤的分布 129
第三节 植物、土壤资源 130
一 植物资源 130
二 土壤资源 132
第七章 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与保护 135
第一节 第三纪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变 135
一 老第三纪的自然环境 135
二 新第三纪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变 135
第二节 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137
一 东部季风区 137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保护 138
二 西北干旱区 138
三 青藏高寒区 138
一 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资源 139
二 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139
三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140
四 解决农村牧区能源问题 140
第八章 中国人口地理 142
第一节 人口地理 142
一 人口数量及其增长 142
二 人口构成 145
三 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147
第二节 民族地理 151
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51
二 各民族地区分布特点 152
与对策 155
三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155
第九章 中国农业地理 159
第一节 概述 159
一 我国农业的战略地位 159
二 我国农业发展和布局的主要变化 160
第二节 土地利用 164
一 我国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的特点 164
二 我国的耕地及其潜力 167
三 开发山区,建设山区 169
第三节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170
一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 170
二 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176
一 我国的森林资源及其分布 181
第四节 林业生产布局 181
二 我国林业生产的发展与问题 182
三 调整林业生产布局,加速我国林业发展 183
第五节 畜牧业生产布局 184
一 我国畜牧业发展概况 184
二 我国几种畜牧业类型的生产和布局 184
第六节 渔业生产布局 186
一 我国渔业发展概况 186
二 海洋渔业 187
三 淡水渔业 188
第七节 我国的农业区域 189
一 农业分区研究的必要 189
二 我国农业生产地区差异大势 189
三 我国四大农业区域简介 190
第十章 中国工业地理 193
第一节 工业发展与布局的巨大变化 193
一 工业的地位日益加强,已有相当的规模 193
二 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渐趋合理 194
三 工业地区布局有较大改善 194
第二节 能源工业 195
一 煤炭工业 195
二 石油工业 199
三 电力工业 200
第三节 冶金工业 201
一 钢铁工业 202
二 有色金属工业 205
一 我国的化工资源 206
第四节 化学工业 206
二 我国主要化工部门的发展与布局 207
第五节 机械工业 209
一 我国机械工业发展概述 209
二 我国主要机械工业部门及其布局 210
第六节 建筑材料工业 212
一 我国建筑材料工业发展概述 212
二 我国主要建材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布局 213
第七节 纺织工业 214
一 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和布局概述 214
二 我国主要纺织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布局 216
一 粮食加工工业 218
二 制糖工业 218
第八节 食品工业 218
三 卷烟工业 220
第九节 造纸工业 220
第十节 主要工业基地与工业布局展望 221
一 我国主要工业基地 221
二 我国工业布局发展展望 223
第十一章 中国交通运输地理 225
第一节 概述 225
一 交通运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25
二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226
第二节 铁路运输 230
一 我国铁路运输发展与布局概述 230
二 我国铁路的主要干线 231
一 我国水运业发展概述 235
第三节 水运航道与港口 235
二 水运主要干线及重要海港 236
第四节 公路、民航和管道运输 241
一 公路运输 241
二 民用航空运输 242
三 管道运输 244
第十二章 中国旅游地理 246
第一节 发展旅游事业的优势及其开发利用 246
一 发展旅游事业的优势 246
二 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概况 251
第二节 旅游地理分区 255
一 旅游地理分区的目的和依据 255
二 旅游地理区概况 255
一 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势 260
第十三章 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260
第一节 划分三个经济地带的依据 260
二 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261
第二节 三个经济地带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战略 262
一 东部沿海经济地带 262
二 中部经济地带 264
三 西部经济地带 266
第二篇 区域分论 269
第十四章 中国地理区划 269
第一节 学习分区地理的意义 269
第二节 中国地理区划 272
一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274
第十五章 东北区 274
第一节 冷湿的环境 274
二 冷湿的气候 276
三 冻土广布 277
四 我国沼泽分布最广的地区 278
第二节 富饶的资源 279
一 土地资源 279
二 森林资源 280
三 水利资源 281
四 矿产资源 281
五 旅游资源 281
第三节 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 282
一 我国第一个重工业基地 282
三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86
二 我国最大的木材产地 286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与主要城市 289
一 以铁路为主的交通运输 289
二 主要城市 290
第五节 省区优势 291
一 辽宁 291
二 吉林 292
三 黑龙江 293
第十六章 华北区 295
第一节 黄土分布广泛 295
一 黄土高原 295
二 华北平原 296
四 冀北山地 297
三 山东丘陵与低山 297
五 豫西山地 298
六 秦岭与汉水谷地 298
第二节 暖温带季风气候 299
一 冬冷夏热,温差大 299
二 夏雨集中,春旱严重 300
第三节 以棉麦为主的农业区 301
一 粮食作物 302
二 经济作物 303
第四节 以能源、重化工和棉纺为主的工业基地 303
一 能源、重化工工业基地 303
二 钢铁工业 305
四 主要工业区 306
三 棉纺工业 306
第五节 海陆空交通、主要城市和旅游胜地 308
一 发达的交通运输网 308
二 主要城市与旅游胜地 309
第六节 省区优势 314
一 北京市 314
二 天津市 314
三 河北省 316
四 山西省 317
五 陕西省 317
六 河南省 318
七 山东省 319
二 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便于综合开发利用 320
一 南北通途 320
第一节 优越的自然条件 320
第十七章 华中区 320
三 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322
四 江湖水网密布,水利资源富饶 325
五 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有利发展冶金工业 329
六 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事业前景广阔 330
第二节 发达的综合性农业 331
一 农业发展特点 331
二 发达的耕作业 331
三 亚热带人工速生林业基地 333
四 发达的渔业基地 335
第三节 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36
一 以冶金、机械、化工为主的重工业 336
五 家畜家禽饲养业 336
二 以纺织、食品为主的轻纺工业 340
三 主要工业区 341
第四节 发达的交通运输网和主要城市 341
一 横贯东西的长江水运大动脉 341
二 联系国内外的海上运输枢纽 342
三 纵横交错的铁路干线 342
四 城市类型众多 343
第五节 省区优势 344
一 上海 344
二 江苏 345
三 浙江 345
四 安徽 346
五 江西 347
六 湖北 348
七 湖南 349
第十八章 华南区 351
第一节 滨临热带海洋的南方省区 351
一 祖国的“南大门”和“侨乡” 351
二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351
三 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 354
四 漫长的海岸线,广阔的热带海洋 358
五 溪流众多,径流丰富 359
六 丰富的林业资源 361
第二节 以水稻为主的农业区和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基地 361
一 农业生产特点 361
三 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基地 363
二 主要农作物 363
四 热带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 364
第三节 迅速发展的轻纺、食品、电子、电器工业 364
一 农产品加工工业 364
二 纺织工业 365
三 新兴的电子、家用电器工业 365
四 石油工业 365
五 有色金属采冶业 365
第四节 发达的海运和众多的海港 366
一 具有重要地位的海上运输业 366
二 具有区内意义的内河运输业 366
四 稠密的公路运输网和迅速发展的航空运输业 368
第五节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放区 368
三 沟通内陆与沿海地区的铁路干线 368
第六节 主要经济中心城市 369
第七节 省区优势 370
一 福建 370
二 广东 371
三 广西 372
四 台湾 373
五 香港 374
六 澳门 374
第十九章 西南区 376
第一节 自然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376
一 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 376
二 自然景观复杂,生物资源多样 378
三 山区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 379
四 区域差异明显 380
第二节 类型多样的农业 385
一 农业生产特点 385
二 耕作业 386
三 我国南方最大的天然林业区 388
四 畜牧业 388
五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山区农业 388
第三节 以重工业为主的西部工业基地 389
一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发展重工业的有利条件 389
二 具有发展前途的钢铁工业 390
三 地位重要的有色冶金工业 392
七 轻纺工业 393
六 军用技术与民用工业相结合的机械工业 393
四 南方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 393
五 发达的天然气工业和化学工业 393
第四节 以陆路为主的交通运输业 394
一 迅速发展的铁路干线 394
二 地位重要的山区公路 395
三 以川江为主的内河航线 395
第五节 主要城市 396
一 重庆 396
二 成都 396
三 昆明 396
四 贵阳 396
第六节 省区优势 397
一 四川 397
六 西昌 397
五 攀枝花 397
二 云南 398
三 贵州 399
第二十章 青藏区 401
第一节 “世界屋脊” 401
一 地形特点 401
二 组成部分 402
第二节 高寒景观 404
一 特殊的高原气候 404
二 独特的高寒景观 407
一 亚洲大江大河的源头 411
二 世界最大的高原湖群 411
第三节 江河源头与高原湖区 411
三 喜马拉雅地热带 412
第四节 以牧业为主的经济 413
一 农业生产特点 413
二 畜牧业 413
三 耕作业 414
四 发展中的工业 415
第五节 高原交通和城市 416
一 亟待发展的交通运输业 416
二 主要城市 417
第六节 省区优势 418
一 青海 418
二 西藏 419
一 天山 421
第十一章 新疆区 421
第一节 山盆相夹的地形与荒漠景观 421
二 主要盆地 422
三 温带、暖温带荒漠景观 424
第二节 农牧业 425
一 绿洲农业和农垦业 425
二 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427
三 加强林业建设,促进农林牧结合 428
第三节 能源资源丰富,工业潜力大 429
一 丰富的矿产 429
二 石油工业 429
三 纺织工业 429
二 联系区内外的航空线 430
一 初具规模的公路网 430
第四节 发展中的交通与城市 430
三 发展中的铁路线 431
四 城市新貌 431
第五节 水土资源的利用和改造 432
一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432
二 土壤盐渍化的防治 434
三 防风固沙 434
第二十二章 蒙甘宁区 436
第一节 坦荡的高原和草原荒漠景观 436
一 辽阔的高原 437
二 构成地理界线的山脉 438
三 带状的平原 439
四 温带草原和荒漠景观 440
一 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442
第二节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442
二 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 443
第三节 新兴的工矿业 447
一 内蒙古的钢铁、稀土、煤炭和畜产品加工工业 447
二 甘肃的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和毛纺织工业 448
三 宁夏的煤炭和毛纺织工业 448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与城市 449
一 铁路交通 449
二 主要城市 449
第五节 省区优势 450
一 内蒙古 450
二 宁夏 451
三 甘肃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