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庄福龄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2950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 1
第一章 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 13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13
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 13
二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 15
三 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16
第二节 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 18
一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衰落 18
二 解决社会矛盾诸多方案的破产 23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25
一 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 25
二 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27
三 恩格斯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30
一 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3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一) 32
第一节 发现唯物史观的历程 32
二 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35
三 唯物史观的创立 36
四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4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43
一 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43
二 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初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48
三 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50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51
一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51
二 《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革命中的检验和发展 54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 58
一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5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二) 58
二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64
第二节 《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67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67
二 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 71
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奠定 7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77
一 对第一国际的理论贡献 78
二 同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 79
三 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83
四 批判《哥达纲领》,阐述共产主义学说 86
第四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上)——系统化和多方面展开 91
第一节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91
一 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92
二 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01
三 全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10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106
一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106
二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 111
三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115
四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119
五 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观 124
第五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下)——探索、深化和面向新世纪 127
第一节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研究 128
一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 128
二 恩格斯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研究 133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论证与深化 135
一 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 135
二 关于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137
三 关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 138
四 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139
第三节 哲学发展的回顾和面向新世纪哲学纲领的提出 140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论述 140
二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区分哲学阵营的论断 142
三 关于彻底的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阐述 144
第四节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探索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 145
一 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和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145
二 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问题 149
第五节 面对世纪之交的理论分歧和挑战 153
一 批判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潮和深入阐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153
二 科学阐述对未来复杂事变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156
第一节 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161
第六章 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 161
一 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161
二 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问题》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责难 163
三 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 166
第二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169
一 卢森堡站在斗争的最前列 170
二 倍倍尔的理论批判 173
三 考茨基的理论批判 175
第三节 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179
一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泛滥及其危害 179
二 拉法格的理论批判 181
三 普列汉诺夫的理论批判 184
第一节 反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188
第七章 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 188
一 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 188
二 批判民粹派的社会发展观,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1
三 反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194
四 批判经济派及孟什维主义,阐述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196
一 批判经验批判主义 199
第二节 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 199
二 批判寻神说和造神说 209
第一节 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212
第八章 实践呼唤的理论飞跃 212
一 揭露机会主义,阐明两种发展观 212
二 批判继承辩证法的丰富遗产 215
三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 219
一 列宁长期研究资本主义的理论成果 221
第二节 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221
二 科学论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 222
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伟大意义 230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232
一 社会主义革命新理论的提出 232
二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的新贡献 233
三 国家与革命的理论 234
第一节 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241
第九章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241
一 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 241
二 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44
三 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246
第二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48
一 最初的构想 248
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得失 250
三 新经济政策的最初实践 252
四 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 253
第十章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259
第一节 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259
一 斯大林的理论 259
二 若干争论的问题 260
第二节 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262
一 斯大林同布哈林的争论 262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 264
三 农业集体化理论 266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269
一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269
二 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270
一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商品货币关系 272
第四节 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和失误 272
二 关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27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76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76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胜利 276
二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79
一 突破“城市中心论” 281
第二节 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81
二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82
三 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283
四 党内路线斗争的理论总结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84
第三节 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287
一 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特征 287
二 关于民主革命“三大法宝”的理论 290
三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292
第十二章 毛泽东关于建设新中国的战略思想 296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战略转变的思想 296
一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 296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经济结构 297
三 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 300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302
一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 302
二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 304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306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 306
二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08
三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11
第十三章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314
第一节 卢卡奇和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314
一 对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相对主义解释 314
二 总体性和主体性的辩证法 316
三 阶级意识理论 317
第二节 柯尔施与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319
一 阐述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 319
二 反对科学主义方法 321
三 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精神结构 322
第三节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他的西方革命道路 323
一 实践哲学 323
二 西方革命道路理论 325
第四节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27
一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327
二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329
三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331
第十四章 苏联东欧的改革和剧变 335
第一节 苏联的改革和“新思维”的出台 335
一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严重后果 335
二 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336
三 苏联的改革和“新思维” 338
第二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341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 341
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 342
三 改革的特点和局限 343
第三节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344
一 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344
二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 345
三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348
第十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围绕马克思主义而出现的思潮和流派 350
第一节 “欧洲共产主义” 350
一 “欧洲共产主义”的形成 350
二 “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 351
一 法兰克福学派 35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思潮的继续 354
二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356
第三节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趋向 358
一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 358
二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360
三 “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362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趋势 364
一 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学派的理论趋向 364
二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367
第十六章 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 369
第一节 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369
一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思考 369
二 对超常规建设方法的尝试和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 370
三 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中发展战略日益趋“左” 371
四 中国发展走入歧途 372
第二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积极成果及理论贡献 373
一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成果 373
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 375
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构想 376
第三节 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378
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378
二 艰难曲折的历史分析 379
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380
第十七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科学体系 382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82
一 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382
二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385
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87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393
一 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393
二 科学体系的主要特点 396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和跨越世纪的旗帜 39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99
一 邓小平理论的划时代贡献 399
二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405
第二节 旗帜就是方向、就是形象 409
一 旗帜的历史考察 409
二 历史的选择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411
一 新世纪对精神力量的呼唤 413
第三节 新世纪的呼唤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使命 413
二 新世纪中国的发展需要邓小平理论 415
结束语 419
后记 430
奠基篇(1840— 1895
开拓篇(1895— 1917
发展篇(1917— 1956
创新篇(1956—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