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互文性 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互文性  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 李玉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9679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互文性 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1

导言 1

一、“互文性”的概念 1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 4

上篇 11

第一章 互文性研究的历史与逻辑 11

第一节 意识形态路径:克里斯蒂娃与巴特 13

一、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 13

二、巴特的互文性理论 19

第二节 意识形态路径与主体(间)性 26

一、“分裂的主体”:克里斯蒂娃 27

二、主体的消解:巴特 30

三、主体身份的诉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32

四、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35

第三节 诗学形态路径:热奈特与里法泰尔 39

一、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 39

二、里法泰尔的互文性理论 44

第四节 诗学形态路径与引述 47

一、引述的符形与符义分析 48

二、引述的符用分析 52

三、文学中的引述 55

第二章 互文性元问题研究 59

第一节 互文性的价值 59

一、异质性:互文性的存在依据 59

二、文学艺术中的积极互文性 61

三、科学中的消极互文性 64

第二节 互文性的定义 66

一、何谓文本 67

二、文本与互文本 69

三、文本的间性与转化 74

四、互文性的张力:诗学形态与意识形态 78

第三节 互文性类型举隅 80

一、跨体互文性 84

二、文化挪用 90

三、超文本 96

下篇 107

第三章 互文性与文学意义 107

第一节 文学活动互文性之可能 107

一、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与互文性 107

二、文学文本的互文性 110

三、文学创作与阅读的互文性 113

第二节 符号学视域中的文学意义 117

一、皮尔斯的符号三元论 118

二、无限衍义与符号意义 120

三、文本互文性意义分析 123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互文性意义 127

一、互文性: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特点 127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互文性 131

三、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的互文性意义 134

第四章 互文性与文类 142

第一节 文类:互文性的产物 143

一、文类互文性与话语间性 143

二、动态文类学 147

三、集句:最具互文性的文类 150

第二节 口头文学视野中的文类理论 153

一、口头文学:文类研究的新视野 154

二、文类的性质与功能 156

三、文类理论的新拓展 158

第三节 互文性文类举隅:戏仿 163

一、戏仿与文类 163

二、戏仿的概念、形态与功能 166

三、戏仿研究的多重视角 171

第五章 互文性与文学经典 177

第一节 文学经典:历史与逻辑 178

一、文学经典观念在西方的历史发展 178

二、文学经典Ⅰ与文学经典Ⅱ的内涵与渊源 190

三、文学经典Ⅰ与文学经典Ⅱ的特点与功能 196

第二节 典范式独创性与文化熟知化 203

一、文学经典的典范式独创性 203

二、文化熟知化:文化生产场域的互文性运作 210

三、文学经典的互文性改写 214

第三节 文学选集:文学经典的互文性遴选 219

一、选集与经典:保存和选择 220

二、文学选集与民族认同 222

三、选集的评价与经典的修正 224

第六章 互文性与比较文学 228

第一节 互文性与比较文学的危机 229

一、“比较”?“文学”? 229

二、比较文学的危机 231

三、互文性:比较文学危机的一帖良药 234

第二节 “互文性”与影响研究之比较 235

一、“以太流”与“编织物” 236

二、现代与后现代 238

三、作者中心与非个人化 240

四、实证研究与多元方法 242

五、等级权威与民主平等 246

第三节 互文性:比较文学的后结构主义版本 249

一、文学史、文学传统与互文性 249

二、后结构主义之后的比较文学 252

三、“互文性”:为“比较文学”正名 254

余论 257

附录:《小红帽》改写研究 259

参考文献 283

后记 30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