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刘卫英,王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7393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关系-生态伦理学-古典文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动物生态文学与神秘叙事编 3
第一章 古代牛形象的日常性、伦理性及佛经渊源 3
一、明清小说及民俗叙事中怪牛形象的外域印痕 3
二、中古汉译佛经中的牛形象及其演变 9
三、斗牛——斗虎武侠精神的一个象征意象 20
四、牛助人向猛兽抗争和牛朋友 28
第二章 明清时期人与猛兽相安相亲故事 34
一、明清小说中的“虎不犯孝子”母题 34
二、虎的预兆、报恩与虎孤儿的“人心”和记忆 38
三、捕猎猛兽遭遇警戒以罢手与猎虎的“限额” 49
四、由佛经文学“心诚感凶兽”模式到孝子神异功能描述 52
第三章 生态主体的扭曲和被镇压:猴子闹事与擒猴叙事 58
一、表演技能:人以猴作为观赏对象 58
二、顽皮猴形象:佛经中猕猴的自然生态写照 61
三、思归山林:猿猴对于人的能力与自然生态的向往 65
四、明清小说中的擒猴叙事 71
五、猿猴报恩的“情商”与情绪记忆 77
六、明清小说中猿猴叙事的人伦生态意义 84
七、猴孩与猴的技能的夸张性、参照性 87
第四章 明清蜘蛛斗龙故事与传统蜘蛛文化 92
一、明清滨海蜘蛛斗龙故事的广泛载录 92
二、宋前大蜘蛛叙述及佛教对于蜘蛛的笼络 97
三、蜘蛛崇拜与宝失家败、物性相制母题 103
四、蜘蛛母题在还珠楼主武侠小说中的扩展 108
第五章 明清巨鼋母题的渊源及生态学意蕴 120
一、唐前文献中的巨型鼋类故事 121
二、唐宋元时代的大鼋巨鳖传说 123
三、明清时期人与巨鼋的冲突和互相复仇 130
四、清代中后期大鼋巨鳖报恩传说 145
第六章 巨蚌传说的生态民俗想象与性别文化解读 154
一、巨蚌形象女性化解读的文化意蕴 154
二、龙夺珠母题亚型的政治伦理化 161
三、巨蚌形象女性解读之外的民俗观念史溯源 165
四、巨蚌的传说与巨蚌的生存危机 168
第七章 大雁意象的人性化观照与弱者话语的生态审美 173
一、以雁自况: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一个切入点 173
二、鸿雁传书:真假参半故事的传播效应及佛经的“胡雁” 179
三、雁的人伦情怀的确立认同与普泛化 186
四、孤雁哀鸣:失群个体的生存悲剧及其呻吟 191
五、亦雁亦鹅:雁文化的世俗化、实用化 200
第二篇 植物生态文学与神秘思想叙述编 209
第八章 中古树神、森林母题及外来影响 209
一、伤树血出与植物遭害体现的血崇拜观念 209
二、伐树的要诀与树神“生命线”遭破坏后的厄运 214
三、南亚树木崇拜与佛经树神故事影响 222
四、树神崇拜体现的生物共在生命意识及物活观念 228
第九章 古代仙草崇拜的生态伦理意蕴 238
一、返生草、长生草和疗病草及其生命延续能量 238
二、肉芝等珍稀植物及其神奇功能 244
三、仙草崇拜的本土文化根源 247
四、动物特殊能力在发现良药仙草过程中作用的叙事 255
五、仙草等植物崇拜的佛教伦理意蕴 260
第十章 古代柳叙事的文化传承与生态调整功能 266
一、人格化的柳神及其叙事文学表现 266
二、本土柳文化的累积和扩散过程 271
三、柳崇拜的神秘内核与人文生态平衡意义 274
四、佛教文化的影响与柳崇拜的中国化 279
五、柳御洪水与清代柳崇拜的生态制衡意义 288
第三篇 生态文学与生态文化观念编 295
第十一章 古代小说叙事中的生物相生相克母题 295
一、动物昆虫的“一物必有一制”原则 295
二、象征性的“物性相克”原则及其戏剧性叙事 300
三、对于“物性相克”必要性的证明与呼唤 304
第十二章 明清虐食载录与潜生态、反生态伦理观念 311
一、明清虐食场面过程的引人关注现象 312
二、明清小说对于虐食、滥杀现象反感的表现 316
三、虐食——唐宋豪侠精神的扭曲体现 321
四、虐食习俗的人性根源与生态伦理批判 325
参考文献 338
后记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