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作物育种学总论 第3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张天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5808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110MB
- 文件页数:434页
- 主题词:作物育种-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作物育种学总论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2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2
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2
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4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5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 5
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5
三、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 6
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8
一、近代育种的成就 8
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12
第一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 12
一、有性繁殖 12
二、无性繁殖 14
第二节 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15
一、自交的遗传效应 15
二、异交的遗传效应 17
第三节 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 18
一、作物品种的类型 18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20
思考题 21
主要参考文献 21
第二章 种质资源 22
第一节 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 22
一、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 23
二、稀有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3
三、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 24
四、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 24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24
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 24
二、Harlan的有关作物起源的观点 27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27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27
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28
三、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35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6
一、国内外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概况 36
二、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 36
三、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37
思考题 38
主要参考文献 38
第三章 育种目标 39
第一节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 39
一、高产 39
二、稳产 39
三、优质 40
四、适应机械化 40
第二节 制订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 40
一、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 41
二、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41
三、目标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 41
四、必须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 41
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42
一、高产 42
二、优质 44
三、稳产 45
四、生育期适宜 46
五、适应机械化需要 46
思考题 46
主要参考文献 46
第四章 引种与选择育种 47
第一节 引种和驯化 47
一、引种的意义 47
二、引种的基本原理 48
三、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 49
四、不同类型作物引种后的生长变化规律 51
五、引种的基本步骤 51
六、引种实践 52
七、植物驯化的原理和方法 53
第二节 选择育种 54
一、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 54
二、选择育种的方法及程序 55
三、目标性状的鉴定评价 59
思考题 60
主要参考文献 60
第五章 杂交育种 61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意义 61
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配 62
第三节 杂交技术与杂交方式 66
一、杂交技术 66
二、杂交方式 67
第四节 杂种后代的选择 69
一、系谱法 70
二、混合法 74
三、衍生系统法 75
四、单子传法 77
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 78
一、原始材料圃和亲本圃 78
二、选种圃 78
三、鉴定圃 79
四、品种比较试验 79
五、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 79
思考题 79
主要参考文献 80
第六章 回交育种 81
第一节 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 81
第二节 回交育种方法 82
一、亲本的选择 82
二、回交后代的选择 82
三、回交的次数 85
四、回交所需的植株数 86
五、修饰回交育种方法 88
第三节 回交育种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 88
一、回交育种法的遗传特性 88
二、回交的其他用途 89
思考题 90
主要参考文献 90
第七章 诱变育种 91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成就及特点 91
一、植物辐射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 91
二、诱变育种的特点 93
第二节 常用物理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 95
一、物理诱变剂的类别与性质 95
二、物理诱变处理方法 100
第三节 化学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 103
一、化学诱变剂的类别与性质 104
二、化学诱变处理方法 104
第四节 诱变育种程序 106
一、处理材料的选择 106
二、诱变剂量的选择 107
三、处理群体的大小 107
四、后代种植和选择方法 107
第五节 诱变育种的发展 109
一、理化诱变剂的特异性 109
二、诱变剂的复合处理 110
三、太空诱变技术的应用 110
四、诱变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1
思考题 113
主要参考文献 113
第八章 远缘杂交育种 114
第一节 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性 114
一、培育新品种和种质系 114
二、创造植物新类型 116
三、创造异染色体体系 116
四、诱导单倍体 116
五、利用杂种优势 118
六、研究生物的进化 118
第二节 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 118
一、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 118
二、杂种夭亡、不育及其克服方法 121
三、杂种后代的分离 123
第三节 远缘杂交育种的其他策略 126
一、品系间杂交技术 126
二、外源染色体导入 126
三、染色体片段的转移技术 127
四、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应用 128
五、外源DNA的直接导入技术 128
思考题 128
主要参考文献 129
第九章 倍性育种 130
第一节 多倍体育种 131
一、多倍体的种类、起源及特点 131
二、人工诱导产生多倍体的途径 133
三、多倍体育种 138
第二节 单倍体育种 141
一、单倍体产生的途径 141
二、单倍体的鉴定 143
三、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 143
四、单倍体育种的主要步骤 143
五、单倍体育种成就 144
思考题 144
主要参考文献 144
第十章 杂种优势利用 146
第一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 146
一、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 146
二、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 147
第二节 杂种优势表现特性 148
一、杂种优势的普遍性 148
二、杂种优势表现的复杂多样性 149
三、杂种优势的度量 150
四、F2及以后世代杂种优势的衰退 151
第三节 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 152
一、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机理假说 152
二、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假说的评价 153
第四节 杂种品种的选育程序 154
一、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条件 154
二、亲本选配 155
三、配合力及其测定 158
四、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 160
五、杂种品种的类型 160
第五节 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方法 162
一、人工去雄生产杂种种子 162
二、利用标志性状生产杂种种子 163
三、化学杀雄生产杂种种子 163
四、利用自交不亲和性生产杂种种子 164
五、F2剩余杂种优势的利用 164
六、雄性不育性利用 165
思考题 165
主要参考文献 165
第十一章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166
第一节 雄性不育的遗传 166
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 166
二、核雄性不育的遗传 168
第二节 雄性不育的生物学特性 170
一、雄性不育的形态差异 170
二、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 170
三、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特性 172
第三节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173
一、不育系和保持系选育 174
二、恢复系的选育 176
三、杂种品种的选配 178
第四节 核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180
一、核不育种质的获得及鉴定 180
二、光温敏核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180
三、核基因不育杂种优势利用 183
思考题 185
主要参考文献 186
第十二章 抗病虫育种 187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187
一、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 187
二、抗病虫育种的特点 188
第二节 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 189
一、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 189
二、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 191
三、抗病虫性的机制 193
第三节 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 195
一、抗病虫性的遗传 195
二、基因对基因学说 196
三、抗病虫性鉴定 198
第四节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 200
一、抗源的收集和创新 200
二、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 201
思考题 206
主要参考文献 207
第十三章 抗逆性育种 208
第一节 抗逆性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208
一、作物逆境种类 208
二、抗逆育种的意义 208
三、抗逆育种的特点 209
第二节 抗旱性育种 210
一、抗旱性的含义 210
二、抗旱性鉴定技术和指标 210
三、抗旱品种的选育 212
第三节 耐盐性育种 212
一、耐盐性的含义 212
二、耐盐性的鉴定技术与指标 213
三、耐盐品种的选育 213
第四节 抗寒育种 214
一、抗寒性的含义 214
二、抗寒性的鉴定和鉴定指标 215
三、抗寒品种选育 215
第五节 耐铝性育种 216
一、耐铝性的含义 216
二、耐铝性的鉴定方法与指标 217
三、耐铝性品种的选育 217
第六节 耐湿性育种 218
一、耐湿性的含义 218
二、耐湿性的鉴定方法与指标 219
三、耐湿性品种选育 219
思考题 220
主要参考文献 220
第十四章 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 221
第一节 群体改良的意义 221
一、创造新的种质资源 221
二、选育优良的综合品种 222
三、改良外来种质的适应性 223
第二节 群体改良的原理 223
一、Hardy-Weinberg定律(遗传平衡定律) 223
二、选择和重组是群体进化主要动力 224
第三节 基础群体的建立 224
一、基础群体的选择 225
二、基础群体的合成 226
第四节 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 227
一、群体内遗传改良方法 227
二、群体间遗传改良方法 231
三、复合选择方案 232
第五节 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233
一、混合集团选系法 233
二、S1选择 234
三、自交半同胞家系轮回选择 234
思考题 235
主要参考文献 235
第十五章 细胞工程与作物育种 236
第一节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237
一、培养基及其组成 237
二、培养基的配制 238
三、无菌操作方法 239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培养与作物育种 240
一、体细胞克隆变异及其育种利用 240
二、单倍体细胞培养及育种利用 245
三、幼胚培养与远缘杂交育种 249
四、种质的长期保存 250
五、脱毒及繁殖重要品种或材料 251
六、人工种子的生产 251
第三节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251
一、原生质体的分离 251
二、原生质体培养 253
三、细胞融合(体细胞杂交) 254
思考题 257
主要参考文献 257
第十六章 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 258
第一节 作物转基因育种技术发展与利用现状 258
一、国外转基因植物研究与现状 258
二、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与利用概况 263
第二节 转基因作物的培育 264
一、目的基因的克隆 264
二、目的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266
三、目的基因的转化 267
四、转化体的筛选和鉴定 270
五、转化体的安全性评价和育种利用 271
第三节 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特点 271
一、外源基因整合的机制 272
二、整合后的外源基因在植株体内的表现 273
三、外源基因在后代中的遗传规律 274
第四节 转基因作物品种的选育 275
一、系统选择育种 275
二、回交育种 276
三、杂交育种 276
四、杂种品种的选育 277
五、多个目的基因遗传转化的转基因育种 277
第五节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 277
思考题 279
主要参考文献 280
第十七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281
第一节 分子标记的类型和作用原理 281
一、分子标记的类型 281
二、分子标记的原理和遗传特性 283
第二节 重要农艺性状基因/QTL的标记定位 291
一、遗传图谱的构建 291
二、质量性状遗传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 292
三、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 294
第三节 作物MAS育种 296
一、MAS育种方法 296
二、提高分子标记的筛选效率 300
思考题 302
主要参考文献 302
第十八章 育种试验技术 303
第一节 作物育种的田间试验技术 303
一、田间试验设计的要求与原则 303
二、试验小区设计技术 303
三、不同育种阶段的试验技术 304
第二节 品种区域试验技术 308
一、区域试验的方法和程序 308
二、区域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 309
第三节 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 314
一、品种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314
二、品种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 314
思考题 318
主要参考文献 319
第十九章 种子生产与管理 320
第一节 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 320
一、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组织体制 320
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程序 320
第二节 国外农作物品种登记和管理 322
一、日本现行的品种登录制度 322
二、美国品种证明制度 323
三、欧洲各国品种管理制度 323
第三节 转基因品种的安全管理 324
第四节 种子生产 325
一、原种种子生产方法 326
二、大田用种种子生产方式 331
三、少量种子加速繁殖的方法 333
思考题 333
主要参考文献 334
附录一 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 335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 338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04年修正) 347
附录四 品种权申请书(格式) 355
附录五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报书(格式) 395
附录六 作物育种专业术语汉英对照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