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2版
  • 钟国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1229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25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439页
  • 主题词:无机化学-高等学校-教材;分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

1.1.1 化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作用 1

1.1.2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 3

1.2 误差及数据处理 4

1.2.1 误差的分类 4

1.2.2 误差和偏差的表示方法 5

1.2.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7

1.2.4 置信度与置信区间 8

1.2.5 可疑值的取舍 9

1.2.6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与报告 10

1.2.7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0

第2章 气体、溶液和胶体 14

2.1 气体 14

2.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4

2.1.2 道尔顿分压定律 15

2.2 溶液 15

2.2.1 分散系 15

2.2.2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6

2.2.3 溶液的组成量度 17

2.2.4 等物质的量规则及其应用 18

2.3 稀溶液的通性 19

2.3.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19

2.3.2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21

2.3.3 溶液的渗透压 23

2.4 胶体溶液 24

2.4.1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24

2.4.2 溶胶的性质 26

2.4.3 胶团的结构 27

2.4.4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28

2.5 高分子溶液和乳浊液 29

2.5.1 高分子溶液 29

2.5.2 乳浊液 30

第3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33

3.1 基本概念 33

3.1.1 化学反应进度 33

3.1.2 体系与环境 34

3.1.3 状态与状态函数 35

3.1.4 过程与途径 35

3.1.5 热与功 36

3.1.6 热力学能与热力学第一定律 36

3.2 热化学 37

3.2.1 化学反应热效应 37

3.2.2 热化学方程式 39

3.2.3 赫斯定律 39

3.2.4 反应焓变的计算 40

3.3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 43

3.3.1 自发过程 43

3.3.2 混乱度和熵函数 44

3.3.3 热力学第二定律 46

3.3.4 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47

第4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53

4.1 化学反应速率 53

4.1.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53

4.1.2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55

4.1.3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57

4.2 化学平衡 63

4.2.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63

4.2.2 实验平衡常数与标准平衡常数 64

4.2.3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66

4.2.4 多重平衡规则 67

4.2.5 化学平衡移动 68

4.2.6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71

第5章 物质结构基础 78

5.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78

5.1.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78

5.1.2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测不准原理 79

5.1.3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81

5.1.4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空间图形 82

5.1.5 四个量子数及其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84

5.2 多电子原子结构 86

5.2.1 近似能级图 86

5.2.2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86

5.2.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系 87

5.3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90

5.3.1 原子半径 91

5.3.2 电离能 92

5.3.3 电子亲和能 93

5.3.4 电负性 93

5.4 离子键 94

5.4.1 离子键的形成 94

5.4.2 离子键的特点 95

5.4.3 离子的特征 95

5.4.4 晶格能 96

5.5 共价键 97

5.5.1 键参数 97

5.5.2 价键理论 99

5.5.3 杂化轨道理论 101

5.5.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03

5.5.5 分子轨道理论 106

5.6 分子间力和氢键 108

5.6.1 分子的极性及量度 108

5.6.2 分子间力 109

5.6.3 氢键 110

5.7 离子极化 111

5.8 晶体结构简介 112

5.8.1 晶体的基本概念 112

5.8.2 离子晶体及其特性 113

5.8.3 原子晶体及其特性 114

5.8.4 分子晶体及其特性 115

5.8.5 金属晶体及其特性 115

5.8.6 混合型晶体 117

第6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121

6.1 电解质溶液 121

6.1.1 解离度 121

6.1.2 活度与离子强度 121

6.2 酸碱质子理论 122

6.2.1 酸碱的定义和共轭酸碱对 122

6.2.2 酸碱反应的实质 123

6.3 酸碱平衡 124

6.3.1 水的解离与溶液的pH 124

6.3.2 弱酸与弱碱的解离平衡 124

6.3.3 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 126

6.3.4 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 128

6.3.5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条件 130

6.3.6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132

6.4 缓冲溶液 135

6.4.1 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与缓冲pH 135

6.4.2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136

6.4.3 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137

6.5 定量分析概述 139

6.5.1 定量分析的任务和方法 139

6.5.2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140

6.5.3 滴定分析的方法和滴定方式 141

6.5.4 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142

6.5.5 滴定分析的计算 143

6.6 酸碱滴定法 144

6.6.1 酸碱指示剂 144

6.6.2 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 147

6.6.3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52

6.6.4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154

第7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 159

7.1 沉淀溶解平衡 159

7.1.1 溶度积 159

7.1.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159

7.1.3 溶度积规则 160

7.1.4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161

7.2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161

7.2.1 沉淀的生成 161

7.2.2 沉淀的溶解 164

7.2.3 沉淀的转化 166

7.3 沉淀滴定法 166

7.3.1 概述 166

7.3.2 银量法终点的确定 166

7.3.3 银量法的应用 169

7.4 重量分析法简介 169

7.4.1 概述 169

7.4.2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170

7.4.3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的条件 170

7.4.4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 171

7.4.5 重量分析法中的计算 172

第8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175

8.1 氧化还原反应 175

8.1.1 氧化数 175

8.1.2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176

8.1.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76

8.2 原电池及电极电势 178

8.2.1 原电池 178

8.2.2 电极电势 179

8.2.3 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181

8.2.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 公式 182

8.3 电极电势的应用 184

8.3.1 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184

8.3.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次序 185

8.3.3 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 186

8.3.4 测定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186

8.4 元素电势图及应用 187

8.4.1 判断歧化反应能否进行 187

8.4.2 计算标准电极电势 188

8.4.3 了解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188

8.5 氧化还原滴定法 189

8.5.1 概述 189

8.5.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93

8.5.3 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指示剂 194

8.5.4 氧化还原预处理 196

8.5.5 高锰酸钾法 197

8.5.6 重铬酸钾法 199

8.5.7 碘量法 199

8.5.8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201

8.6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203

8.6.1 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203

8.6.2 消毒与灭菌 203

8.6.3 氧化还原反应与土壤肥力 203

第9章 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 207

9.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207

9.1.1 配合物及其组成 207

9.1.2 配合物的命名 209

9.1.3 配合物的类型 210

9.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11

9.2.1 价键理论的要点 211

9.2.2 价键理论的应用 212

9.3 配离子的配位解离平衡 214

9.3.1 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214

9.3.2 配位平衡移动 215

9.4 配位滴定法 219

9.4.1 配位滴定法概述 219

9.4.2 EDTA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220

9.4.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220

9.4.4 配位滴定曲线 223

9.4.5 金属指示剂 225

9.4.6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227

9.4.7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示例 228

9.5 配合物的应用 229

9.5.1 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229

9.5.2 工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230

9.5.3 生物科学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230

第10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233

10.1 吸光光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33

10.1.1 吸光光度分析法的特点 233

10.1.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33

10.1.3 朗伯-比尔定律 234

10.1.4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236

10.2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236

10.2.1 显色反应与显色剂 236

10.2.2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237

10.3 吸光光度分析法及其仪器 237

10.3.1 目视比色法 237

10.3.2 吸光光度分析法及分光光度计 238

10.3.3 吸光光度分析法测量条件的选择 241

10.4 吸光光度分析法的应用 242

10.4.1 单一组分分析 242

10.4.2 高含量组分的测定——示差法 242

第11章 电势分析法 245

11.1 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45

11.1.1 基本原理 245

11.1.2 参比电极 245

11.1.3 指示电极 246

11.1.4 离子选择性电极 246

11.2 电势分析法的应用 249

11.2.1 直接电势法 249

11.2.2 电势滴定法 251

第12章 非金属元素化学 255

12.1 卤素及其化合物 255

12.1.1 卤素的通性 255

12.1.2 卤化氢与氢卤酸 255

12.1.3 卤素含氧酸及其盐 256

12.1.4 卤素的电势图 258

12.2 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259

12.2.1 氧族元素的通性 259

12.2.2 氧及其化合物 260

12.2.3 硫及其化合物 262

12.2.4 硒和碲的化合物 268

12.3 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268

12.3.1 氮族元素的通性 268

12.3.2 氮的化合物 269

12.3.3 磷及其化合物 276

12.4 碳、硅、硼及其化合物 279

12.4.1 碳及其化合物 279

12.4.2 硅及其化合物 282

12.4.3 硼及其化合物 284

12.5 氢和氢能 287

12.5.1 氢 287

12.5.2 氢的成键特征 287

12.5.3 氢能 288

第13章 金属元素化学 293

13.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293

13.1.1 金属单质 293

13.1.2 氧化物、氢氧化物和氢化物 295

13.1.3 常见的金属盐 297

13.2 p区重要金属单质与化合物 299

13.2.1 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299

13.2.2 锗、锡、铅及其重要化合物 300

13.2.3 砷、锑、铋及其重要化合物 302

13.3 过渡元素 302

13.3.1 通性 303

13.3.2 钛、锆和铪 304

13.3.3 钒、铌和钽 306

13.3.4 铬、钼和钨 307

13.3.5 锰、锝和铼 309

13.3.6 铁系金属 310

13.3.7 铂系金属 313

13.4 铜族、锌族元素 315

13.4.1 铜族 315

13.4.2 锌族 319

13.5 稀土金属 322

13.5.1 单质的结构与性能 322

13.5.2 稀土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324

13.5.3 稀土冶炼工艺简介 324

13.5.4 稀土的应用 325

第14章 定量分析中的分离方法 329

14.1 沉淀分离法 329

14.1.1 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 329

14.1.2 微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与富集 330

14.2 溶剂萃取分离法 331

14.2.1 基本原理 331

14.2.2 重要的萃取体系 332

14.2.3 萃取分离操作 333

14.3 离子交换分离法 334

14.3.1 离子交换剂 334

14.3.2 离子交换的基本原理 335

14.3.3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 335

14.4 色谱分离法 336

14.4.1 纸上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336

14.4.2 纸上色谱法的操作 337

14.5 其他方法 337

14.5.1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法 337

14.5.2 膜分离法 338

第15章 绿色化学概论 340

15.1 绿色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340

15.2 化学反应的原子经济性 341

15.2.1 原子利用率 341

15.2.2 化学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分类 342

15.2.3 尽量提高反应物转化率和目标产物选择性 343

15.3 绿色化学的任务 344

15.3.1 设计安全有效目标分子 344

15.3.2 寻找安全有效反应原料 345

15.3.3 寻找安全有效合成路线 345

15.3.4 寻找新的转化方法 346

15.3.5 寻找安全有效反应条件 346

15.4 绿色化学原则 347

第16章 材料与化学 350

16.1 材料的概述 350

16.1.1 材料的概念及其发展 350

16.1.2 材料的分类 350

16.2 金属及其合金材料 351

16.2.1 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与加工 351

16.2.2 合金的结构类型 352

16.2.3 几种重要的合金材料 352

16.3 无机非金属材料 354

16.3.1 建筑材料 354

16.3.2 陶瓷材料 356

16.3.3 其他重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358

16.4 无机功能材料 360

16.4.1 功能材料及分类 360

16.4.2 功能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360

16.5 纳米材料 362

16.5.1 纳米材料的特性 362

16.5.2 纳米微粒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362

16.5.3 纳米材料的应用 363

第17章 生命与化学 367

17.1 生命化学元素 367

17.1.1 必需微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67

17.1.2 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物功能 367

17.2 生命的物质基础 369

17.2.1 糖 369

17.2.2 蛋白质 370

17.2.3 核酸 374

17.3 生物无机化学概论 376

17.3.1 生物无机化学的基本反应 376

17.3.2 金属离子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377

17.3.3 微量元素生物无机化学 377

17.3.4 金属酶和金属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378

17.3.5 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几个应用 378

17.3.6 溶液配位化学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 378

17.4 化学与人体健康 381

17.4.1 健康与化学的关系 381

17.4.2 矿物质与健康 384

17.4.3 维生素与健康 387

17.4.4 饮食与化学 388

第18章 环境与化学 392

18.1 化学与环境概述 392

18.1.1 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392

18.1.2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393

18.1.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93

18.2 水污染及其防治 394

18.2.1 水污染物及其危害 394

18.2.2 水污染的修复与防治 395

18.3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396

18.3.1 土壤污染物及其危害 396

18.3.2 土壤污染的防治 396

18.4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397

18.4.1 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及其危害 398

18.4.2 综合性的大气污染 399

18.4.3 大气污染的防治 400

主要参考文献 402

附录 403

一、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 403

二、希腊字母表 403

三、化合物的式量 404

四、一些物质的△fHΘm、△fGΘm、SΘm数据(298.15K) 407

五、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298.15K) 413

六、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 413

七、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298.15K) 415

八、标准电极电势(298.15K) 418

九、条件电极电势(298.15K) 421

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298.15K) 422

十一、国际单位制(SI) 42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