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第3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第3版
  • 庄福龄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2950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63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4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 言 1

一 世纪之交的启迪与呼唤 1

二 与时俱进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4

三 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10

奠基篇(1840—1895) 15

第一章 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 15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15

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 15

二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 17

三 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18

第二节 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 20

一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衰落 20

二 解决社会矛盾诸多方案的破产 25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27

一 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 27

二 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29

三 恩格斯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3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一) 34

第一节 发现唯物史观的历程 34

一 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34

二 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37

三 唯物史观的创立 38

四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4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45

一 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45

二 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初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50

三 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 52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52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53

一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53

二 《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革命中的检验和发展 5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二) 60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 60

一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60

二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66

第二节 《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69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69

二 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 73

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奠定 7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79

一 对第一国际的理论贡献 80

二 同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 81

三 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85

四 批判《哥达纲领》,阐述共产主义学说 88

第四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上)——系统化和多方面展开 93

第一节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93

一 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94

二 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03

三 全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10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108

一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108

二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 113

三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117

四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121

五 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观 126

第五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下)——探索、深化和面向新世纪 129

第一节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研究 130

一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 130

二 恩格斯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研究 135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论证与深化 137

一 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 137

二 关于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139

三 关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 140

四 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141

第三节 哲学发展的回顾和面向新世纪哲学纲领的提出 142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论述 142

二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区分哲学阵营的论断 144

三 关于彻底的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阐述 146

第四节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探索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 147

一 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和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147

二 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问题 151

第五节 面对世纪之交的理论分歧和挑战 155

一 批判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潮和深入阐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155

二 科学阐述对未来复杂事变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158

开拓篇(1895—1917) 163

第六章 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 163

第一节 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163

一 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163

二 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问题》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责难 165

三 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 168

第二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171

一 卢森堡站在斗争的最前列 172

二 倍倍尔的理论批判 175

三 考茨基的理论批判 177

第三节 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181

一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泛滥及其危害 181

二 拉法格的理论批判 183

三 普列汉诺夫的理论批判 186

第七章 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 190

第一节 反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190

一 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 190

二 批判民粹派的社会发展观,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3

三 反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196

四 批判经济派及孟什维主义,阐述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198

第二节 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 201

一 批判经验批判主义 201

二 批判寻神说和造神说 211

第八章 实践呼唤的理论飞跃 214

第一节 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214

一 揭露机会主义,阐明两种发展观 214

二 批判继承辩证法的丰富遗产 217

三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 221

第二节 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223

一 列宁长期研究资本主义的理论成果 223

二 科学论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 224

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伟大意义 232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234

一 社会主义革命新理论的提出 234

二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的新贡献 235

三 国家与革命的理论 236

发展篇(1917—1956) 243

第九章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243

第一节 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243

一 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 243

二 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46

三 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248

第二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50

一 最初的构想 250

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得失 252

三 新经济政策的最初实践 254

四 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 255

第十章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261

第一节 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261

一 斯大林的理论 261

二 若干争论的问题 262

第二节 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264

一 斯大林同布哈林的争论 264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 266

三 农业集体化理论 268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271

一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271

二 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272

第四节 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和失误 274

一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商品货币关系 274

二 关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275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胜利 27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78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78

二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81

第二节 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83

一 突破“城市中心论” 283

二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84

三 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285

四 党内路线斗争的理论总结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86

第三节 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289

一 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特征 289

二 关于民主革命“三大法宝”的理论 292

三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294

第十二章 毛泽东关于建设新中国的战略思想 298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战略转变的思想 298

一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 298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经济结构 299

三 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 302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304

一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 304

二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 306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308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 308

二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10

三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13

第十三章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316

第一节 卢卡奇和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316

一 对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相对主义解释 316

二 总体性和主体性的辩证法 318

三 阶级意识理论 319

第二节 柯尔施与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321

一 阐述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 321

二 反对科学主义方法 323

三 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精神结构 324

第三节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他的西方革命道路 325

一 实践哲学 325

二 西方革命道路理论 327

第四节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29

一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329

二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331

三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333

创新篇(1956—2002) 337

第十四章 苏联东欧的改革和剧变 337

第一节 苏联的改革和“新思维”的出台 337

一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严重后果 337

二 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338

三 苏联的改革和“新思维” 340

第二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343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 343

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 344

三 改革的特点和局限 345

第三节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346

一 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346

二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 347

三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350

第十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围绕马克思主义而出现的思潮和流派 352

第一节 “欧洲共产主义” 352

一 “欧洲共产主义”的形成 352

二 “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 35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思潮的继续 356

一 法兰克福学派 356

二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358

第三节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趋向 360

一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 360

二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362

三 “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364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趋势 366

一 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学派的理论趋向 366

二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369

第十六章 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 371

第一节 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371

一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思考 371

二 对超常规建设方法的尝试和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 372

三 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中发展战略日益趋“左” 373

四 中国发展走人歧途 374

第二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积极成果及理论贡献 375

一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成果 375

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 377

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构想 378

第三节 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380

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380

二 艰难曲折的历史分析 381

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382

第十七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科学体系 384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84

一 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384

二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387

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89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395

一 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395

二 科学体系的主要特点 398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和跨越世纪的旗帜 40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01

一 世纪之交的回顾和抉择 401

二 邓小平理论的划时代贡献 404

三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410

第二节 旗帜就是方向、就是形象 413

一 旗帜的历史考察 414

二 历史的选择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415

第三节 新世纪的呼唤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417

一 新世纪对精神力量的呼唤 417

二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命运离不开三大关系 420

三 历史经验要求理论创新 424

四 新世纪中国的发展需要创新的理论 427

第十九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 430

第一节 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430

一 从时代高度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 430

二 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431

第二节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理论 433

一 从基本纲领到“三个代表”的新要求 433

二 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严密整体 434

第三节 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436

一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436

二 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437

三 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438

四 不断为党的机体注入新活力 439

第二十章 新世纪的建设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理论创新与十六大的召开 441

第一节 新世纪之初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使命 441

一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441

二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要不断开拓进取 44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不断深化 447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47

二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50

第三节 理论上不停顿是党和国家事业不停顿的根本保证 452

一 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 452

二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 457

新版后记 46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