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当地价值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当地价值研究
  • 蒋晓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7076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58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167页
  • 主题词:社会学-马恩著作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当地价值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意义 2

一 理论意义 2

二 实践意义 4

第二节 研究综述 6

一 关于社会建设的概念 6

二 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不同学科侧重点 9

三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思想 12

四 关于西方“社会建设理论” 13

五 小结 15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21

一 研究思路 21

二 主要研究方法 23

三 创新与不足之处 25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探索社会建设的理论视角 28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9

一 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本质 29

二 在实践理论框架中“现实的人”的逻辑 35

三 “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39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审视与批判 42

一 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批判 43

二 对人的全面异化的批判 46

三 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批判 51

第三节 未来合理社会的科学构想 57

一 未来社会建设的第一要务:发展生产力 57

二 未来社会建设的制度前提:变革生产关系 59

三 未来社会建设的本质诉求: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61

四 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社会保障 67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探索的价值取向及思想特征 72

第一节 社会建设价值取向 72

一 公平正义:社会建设的价值基准 73

二 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 76

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建设的终极价值 80

第二节 社会建设思想特征 83

一 实践性与人民性相结合 84

二 一般性与具体性相结合 87

三 批判性与建构性相融合 89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思想的实践与发展 93

第一节 毛泽东以实现平等为目标统筹社会建设 93

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社会建设 93

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下的社会建设 96

三 致力消除三大差别建构平等的社会关系 98

第二节 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社会建设 101

一 基本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社会建设 101

二 总体构想:由“温饱”奔“小康” 103

第三节 江泽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107

一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谋求社会全面发展 108

二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逐步丰富社会建设内容 110

第四节 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114

一 基本方向: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5

二 基本经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党的领导 118

第五节 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123

一 社会建设的双轮驱动:“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124

二 社会建设发展的新方略:“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128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思想在中国的当代启示 133

第一节 全球化视域中社会建设的“中国问题” 133

一 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类似的“两难问题” 134

二 与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全球问题” 135

三 中国自身的“特色问题” 136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规律探析 138

一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遵循经济建设是基础、社会建设是支撑的规律 138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运用大社会建设与小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律 140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把握公平正义贯穿于社会建设始终的规律 142

结束语 145

主要参考文献 147

后记 15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