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电影历史图志 1896-2015 上 =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CLINMA 1896-2015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电影历史图志  1896-2015  上 =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CLINMA 1896-2015
  • 丁亚平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ISBN:978750396051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50页
  • 文件大小:229MB
  • 文件页数:571页
  • 主题词:电影史-中国-1896~2015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国电影历史图志 1896-2015 上 =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CLINMA 1896-201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光影渐显(1896—1931) 1

第一节 “本体”之探寻 11

1.从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在中国放映说起 11

2.京师地区电影放映点滴 16

3.中国电影拍摄的发端:《定军山》作为一个象征 19

4.张石川、郑正秋与《难夫难妻》 21

5.特技摄影与神怪武侠片 24

6.默片中对光线的艺术性运用 27

7.“晾衣绳”构图美学与早期电影摄影术 31

8.《可怜的闺女》中的场面调度和空间探索 34

9.《少奶奶的扇子》中的“香艳镜头” 36

10.黎民伟早期的纪录片实践 38

11.无声电影:此处无声“胜”有声 42

12.一种推测——《无名英雄》中电影语言的某种倒退 45

13.艺术性与商业价值的分裂:《空谷兰》 48

第二节 承载现代欲望与想象 52

1.从茶肆“游戏”到高堂艺术:电影在中国的“华丽转身” 52

2.香港最早的短故事片《庄子试妻》:道德讽刺剧 55

3.商务印书馆的重要而有影响的影戏拍摄活动 57

4.试制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 58

5.外国明星:现代生活方式代言人 60

6.金钱、女人、堕落或罪恶 62

7.风尘女或交际花:早期电影女明星的两大身份源流 64

8.由电影特刊《同居之爱》的封面说起 69

9.“嗜痂之癖”:田汉和《湖边春梦》 71

10.剪不去的银幕光影:1930年《电影审查法》的背后 73

11.作为两股渐趋强劲的孪生力量的电影院和观众 76

第三节 本土文艺的跨界融合 80

1.电影说明书“变脸”的背后 80

2.性别反串与二三十年代演剧界风气 83

3.“粉墨登场”——电影中的化妆与表演 85

4.天一公司:与市场相向而行 87

5.通俗文学作家的“电影理论” 89

6.从一幅漫画看“非男非女”的古装片 92

7.电影学校——早期电影人才的摇篮 95

8.光影,在心弦的微妙处产生共鸣 97

9.从《电影月报》看北京、济南、苏州三地早期电影市场 98

10.神怪武侠的路线与《火烧红莲寺》 101

第四节 民族品格与意识纷呈 106

1.赋予镜头语言以智能和智慧:《劳工之爱情》 106

2.作为“情节影戏”的《孤儿救祖记》 107

3.明星公司的另类成长与联动效应 109

4.给洋片取个中国名 112

5.李旦旦:戏里戏外的“花木兰” 114

6.罗克:从杂志明星到“辱华罪人” 119

7.《赖婚》的中国缘 121

8.孙瑜和他的武侠片创作——《渔叉怪侠》和《风流剑客》 124

9.《神州男儿之意气》:一部“被合作”的电影 127

10.《透明的上海》与早期中国电影的“欧化” 130

11.“一片公司”的是非功过 133

12.联华公司的共同叙事 136

13.有声电影在中国的兴起 138

第二章 怒放与共生(1932—1937) 143

第一节 民族志与民间性 154

1.战火中的电影人开动手中的摄影机 154

2.夏衍等左翼电影人员的信念和体验 156

3.艳情片的鼻祖——但杜宇 159

4.持摄影机的人 161

5.被关注的儿童观众 164

6.默片配音:让“伟大的哑巴”说中文 167

7.沦落舞池的精灵:从明星到舞女 171

8.旧世俗神话中的现代性趋向——电影《啼笑因缘》 173

9.苏联电影《生路》公映 178

第二节 空间的拓展 181

1.郑正秋的情节剧《姊妹花》“为弱者鸣不平” 181

2.《渔光曲》风行大街小巷 183

3.电通公司的电影及其现实意义 185

4.民国报纸的电影副刊 186

5.《电声》创刊 189

6.影迷鲁迅 191

7.影评不是请客吃饭 194

8.凤鹤之战 197

9.中国电影代表团访苏 200

10.被改编的《春蚕》:文学与电影跨界融合的新形态 204

第三节 力量的博弈 210

1.寻找一种属于电影的艺术语言 210

2.打破故事片的陈规与框子 212

3.“天一”去香港 213

4.卜万苍:赢得观众、失去“国家” 216

5.电影《天伦》的“中国之歌” 220

6.《都市风光》和袁牧之对电影语言的探索 221

7.早期电影的生态环境断想 223

8.上海电影院的生存之道 226

9.艺华公司的转型 229

10.郑正秋的勇气和担当 232

第四节 主体与选择 235

1.如何站在弱者和社会底层一边 235

2.阮玲玉的怅惘 236

3.作别阮玲玉 238

4.重估30年代两种电影观念——以陈立夫与王尘无的文章为例 240

5.瞿秋白的电影路线 242

6.张善琨的经营策略 244

7.“联华”三大导演与电影的多元性世界 247

8.以“软”击“硬”的另类式美学交锋——刘呐鸥与他的《永远的微笑》 250

9.“国防电影”《狼山喋血记》与一个全民族的命题 254

10.费穆给当时的蓝苹一个交代 256

11.黎莉莉的表演探索与银幕塑形 258

12.培育意义的生命:《十字街头》与《马路天使》 259

第三章 裂变与重构(1937—1949) 263

第一节 裂变中的时代感 274

1.战争与电影:苦痛相随 274

2.“孤岛”电影及其历史叙述 275

3.川喜多长政与沦陷区电影 278

4.“满映”的“演员养成所” 281

5.费穆:“民族”及文化主体的确认 284

6.国联大戏院开张 286

7.激励民气的古装历史电影《木兰从军》 289

8.为影坛注入新的活力的《孔夫子》 290

9.从《皆大欢喜》看沦陷区电影的一种叙事策略 292

10.《铁扇公主》:孤岛时期娱乐意识与爱国主题的联姻 294

11.大后方电影的创作自觉 299

12.延安电影发轫 301

第二节 二元辩证:政治学/美学 304

1.朱石麟、桑弧的独特意义 304

2.《家》、《春》、《秋》:成功的嵌入 306

3.邀来南国“女皇帝” 308

4.神怪片的地下生活 310

5.李香兰:独特的乱世佳人 313

6.《春江遗恨》:电影殖民 316

7.“华影”与沦陷时期电影的选择 318

8.电影人的身份指认问题 320

9.“南下”影人对战后香港电影的影响及改写 323

10.夏衍回忆中的“潜伏”岁月 325

11.颜鹤鸣:早期中国电影技术“达人” 328

12.《圣城记》与电影工作者的任务 332

第三节 银幕内外 335

1.未完成的影片《锦绣江山》 335

2.“左右”之间话费穆 336

3.《不了情》:女性的天空 339

4.《假凤虚凰》:从生活中挖掘喜剧效果 340

5.吸引观众注视目光的电影广告 342

6.作为文献标本的电影特刊 344

7.当年影迷也疯狂 347

8.吴印咸的摄影课 350

9.女明星的大腿 354

10.《王先生》:一本漫画闯天涯 356

第四节 重构与想象 360

1.战后商业电影发展脉络 360

2.认可与想象:战后昆仑影业公司创作中反城市化倾向的延续和突破 363

3.文华公司:精神的共享与绵长的期待 367

4.转型后的史东山 370

5.明星的脸偷偷在改变 374

6.汤晓丹《天堂春梦》中的人文叙事 378

7.国产片的出路与惶惑 379

8.借重与合谋:“开麦拉是一支笔” 381

9.精神的线路与呈显新视觉段落的疆界 382

10.《小城之春》及人文电影的现代性 385

11.在忍辱的夹缝中:《万家灯火》 387

12.现实与心灵的悖反:《希望在人间》 389

第四章 国家面影(1949—1966) 391

第一节 新政治话语 405

1.《白毛女》:活力充盈的新电影话语 405

2.两种电影的结构性裂隙 407

3.电影中的“婚姻法” 409

4.电影人的裂解与改造 411

5.1951年前反特影片的“纪实性”走向 414

6.历史真实与“侠”的精神——50年代中后期的反特电影 417

7.政治、乡情与人情——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定位 421

8.讽刺喜剧仅活“一岁” 426

9.边缘角色的革命志——以《女篮五号》和《舞台姐妹》为例 431

10.台湾歌仔戏与早期歌仔戏电影 434

第二节 多重表述的互相渗透 438

1.《武训传》批判及其影响 438

2.雾海一般隐约微茫 440

3.国家体制与《南征北战》的拍摄 442

4.农村放映网的“井喷”式发展 443

5.“又红又专”的农村放映员与文化启蒙 448

6.农村电影中的“城乡二元化” 454

7.农村题材电影中“复员军人”的形象塑造 458

8.娱乐元素、经典情节及英雄形象——“十七年”革命战争题材电影的一种读解方式 462

9.战争电影的民间叙事结构 465

10.“十七年”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及其演变 469

第三节 形式的求索 474

1.在特定政经环境下重构一个“想象的中国” 474

2.会说话的“小道具” 475

3.电影的问题与文化症候 477

4.一个相当典型的案例 480

5.从书刊装帧到电影美术师:池宁的艺术行走 482

6.寻绎电影大跃进 486

7.《老兵新传》:难忘的邂逅 489

8.“程式化”的幻化无穷——戏曲表演对电影表演的滋养 490

9.动画电影美术设计“民族化”的偏颇 494

10.宣传画风格的手绘电影海报 499

11.歌舞乡愁,故国旧梦——邵氏黄梅调电影的探微 503

12.香港戏曲电影中的女性意识 506

13.60年代香港银幕上的硬派武功 510

第四节 内外流动 514

1.22大电影明星与银幕上的斑斓记忆相交融 514

2.主调明朗的《英雄儿女》 516

3.电影文化的碰撞——中国电影的国际交流活动 517

4.“十七年”中日电影对话的复杂态势 523

5.体验“历史人物”的生活 527

6.《大众电影》——大众的电影杂志 531

7.“十七年”间中国电影期刊的苏化倾向 533

8.长影厂的“软性电影”传统 536

9.60年代的台湾电影与李行 539

10.李翰祥和《西施》 544

11.胡金铨和白景瑞 54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