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训诂学 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训诂学  下
  • 陈新雄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
  • ISBN:957151274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851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8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训诂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八章 古书之体例 1

第一节 王引之《经义述闻》 1

一、经文假借例 1

二、语词误解以实义例 126

三、经义不同不可强爲之说例 143

四、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例 149

五、经文数句平列上下不当歧异例 153

六、经文上下两义不可合解例 154

七、衍文例 156

八、形譌例 158

九、上下相因而误例 164

十、上文因下而省例 165

十一、增字解经例 166

十二、后人改汪疏释文例 175

第二节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178

第一卷 179

一、上下文异字同义例 179

二、上下文同字异义例 180

三、倒句例 180

四、倒序例 180

五、错综成文例 181

二、参互见义例 182

七、两事连类而并称例 182

八、两义传疑而并存例 183

九、两语似平而实侧例 184

十、两句似异而实同例 185

十一、以重言释一言之例 186

十二、以一字作两读例 187

十三、倒文协韵例 187

十四、变文协韵例 188

第二卷 189

一、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 189

二、古人行文不避繁复例 190

三、语急例 191

四、语缓例 191

五、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 192

六、两人之辞而省曰字例 193

七、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 194

八、文没于前而见于后例 196

九、蒙上文而省例 197

十、探下文而省例 197

十一、举此以见彼例 198

十二、因此以及彼例 200

第三卷 200

一、古书传述亦有异同例 200

二、古人引书每有增减例 201

三、称谓例 203

四、寓名例 204

五、以大名冠小名例 205

六、以大名代小名例 206

七、以小名代大名例 206

八、以双声叠韵字代本字例 207

九、以读若字代本字例 208

十、美恶同辞例 209

十一、高下相形例 209

十二、叙论并行例 210

十三、实字活用例 211

第四卷 212

一、语词叠用例 212

二、语词复用例 212

三、句中用虚字例 213

四、上下文变换虚字例 214

五、反言省乎字例 214

六、助语用不字例 215

七、也邪通用例 216

八、虽唯通用例 217

九、句尾用故字例 218

十、句首用焉字例 218

十一、古书发端之词例 219

十二、古书连及之词例 220

第五卷 221

一、两字义同而衍例 221

二、两字形似而衍例 222

三、涉下文而衍例 222

四、涉注文而衍例 223

五、涉注文而误例 223

六、以注说改正文例 223

七、以旁记字入正文例 224

八、因误衍而误删例 225

九、因误衍而误倒例 225

十、因误夺而误补例 226

十一、因误字而误改例 226

十二、一字误爲二字例 227

十三、二字误爲一字例 227

十四、重文作二画而致误例 227

十五、重文不省而致误例 228

十六、阙字作空围而致误例 229

十七、本血阙文而误加空围例 229

第六卷 229

一、上下两句互误例 229

二、上下两句易置例 230

三、字以两句相连而误叠例 231

四、字因两句相连而误脱例 232

五、字句错乱例 232

六、简策错乱例 233

第七卷 234

一、不识古字而误改例 234

二、不达古语而误解例 236

三、两字一义而误解例 237

四、两字对文而误解例 237

五、文随义变而加偏旁例 238

六、字因上下相涉而加偏旁例 239

七、两字平列而误倒例 239

八、两文疑复而误删例 240

九、据他书而误改例 240

十、据他书而误解例 241

十一、分章错误例 242

十二、分篇错误例 243

十三、误读夫字例 243

十四、误增不字例 243

第三节 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 245

一、两字并列系双声叠韵之字而后人分析解之之例 245

二、两字并列均爲表象之词而后人望文生训之例 245

三、二义相反而一字之中兼具其义之例 246

四、使用器物之词同于器物之名例 247

五、双声之字后人误读之例 247

六、二语相联字同用别之例 248

七、虚数不可实指例 250

八、倒文以成句之例 250

九、举偏以该全之例 251

十、同义之字并用而义分深浅之例 252

十一、同字同词异用之例 252

第四节 杨树达古书疑举例续补 252

一、以制物之质表物例 252

二、人姓名之闲加助字例 253

三、二字之名省称一字例 253

四、于作以义用例 254

五、施受同辞例 254

六、一人之语未竟而他人插语例 255

七、据古人当时语气直述例 256

八、文中自注例 256

九、称引传记以忌讳而删改例 257

十、避重复而变文例 258

十一、以后称前例 259

十二、韵文不避复韵例 259

十三、两名错举例 260

十四、一事互存二说以徵实例 260

十五、以母名子例 260

十六、误解问答之辞例 260

十七、文中有标题例 261

十八、起下之词例 262

十九、省句例 263

二十、倒句例 264

二十一、两词分承上文例 264

二十二、之其通用例 265

二十三、者作然义用例 266

二十四、自作虽义用例 267

二十五、所作意义用例 267

第五节 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补附 268

一、耦语中异字同义例(此与俞氏上下文异字同义例有别) 268

二、一字不成词则加助语例 269

三、助语用无字例 269

四、有草木虫鱼鸟兽同名例 270

五、有叶韵之字而后人误读之例 271

六、句中用韵例 272

七、注经用韵例 273

八、二声相近二义相通而字亦相通例 273

九、二形相似二声相近而义亦相通例 274

十、有双声之字连用不得分爲二义例 275

十一、有叠韵之字连用不得分爲二义例 275

十二、补倒句例 276

第九章 古书之注解 279

第十章 古书之句读 305

第十一章 训诂之基本要籍 325

第一节 尔雅 327

一、尔雅撰人 327

(一)邓康成说 327

(二)张揖说 328

(三)欧阳修、朱熹说 329

二、尔雅名义 330

三、尔雅篇卷 332

(一)十九篇加序为二十篇说 332

(二)十九篇加释礼篇为二十篇说 333

(三)释诂分上下篇为二十篇说 333

四、雅学著述 334

(一)注 334

1.郭璞以前注家 334

(1)犍为文学 334

(2)刘歆 338

(3)樊光 339

(4)李巡 341

(5)孙炎 341

2.郭璞 346

3.郭璞以后注家 348

(二)疏 364

(三)音 371

(四)图 379

(五)校勘 379

(六)辑佚 380

(七)释例 382

五、论治尔雅方术 384

第二节 小尔雅 385

一、《小尔雅》之作者 385

(一)后人掇拾成书者 385

(二)王肃所伪造者 386

(三)古小学之遗书而采入《孔丛子》者 386

二、《小尔雅》之内容 388

三、《小尔雅》之体例 390

(一)见于《尔雅》,而于《小尔雅》为重出者 390

(二)虽见于《尔雅》,而所训之文,与《尔雅》有异 390

(三)《尔雅》所未备者 390

四、《小尔雅》之注本 391

(一)胡承珙《小尔雅义证》三十卷、补遗一卷 391

(二)王煦《小尔雅义疏》八卷 391

(三)胡世琦《小尔雅义证》 392

(四)宋翔凤《小尔雅训纂》六卷 392

(五)葛其仁《小尔雅疏证》五卷 392

(六)谭正治《小尔雅疏证》 393

(七)朱骏声《小尔雅约注》一卷 393

(八)任兆麟《小尔雅注》 393

第三节 方言 393

一、《方言》之著者 393

二、《方言》之内容 399

三、《方言》之体例 404

四、《方言》之重要著述 420

(一)郭璞《方言注》 420

(二)戴震《方言疏证》 430

(三)卢文绍《重校方言》 435

(四)刘台拱《方言补校》 438

(五)王念孙《方言疏证补》 441

(六)钱绎《方言笺疏》 445

第四节 说文解字 454

一、许慎及其所撰《说文解字》 454

二、愼撰述《说文解字》之缘由 456

三、《说文解字》之体例 459

(一)分部之条例 459

1.分部之原则 460

2.部次之条例 462

(二)字次之条例 466

(三)说解之条例 468

(四)用语之体例 469

(五)训诂之条例 474

(六)取材之条例 476

(七)引经之条例 477

四、有关《说文解字》之著述 478

(一)校定说文解字与说文解字系传 478

(二)清代四大家 478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478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492

3.王筠《说文释例》与《说文解字句读》 496

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98

(三)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502

第五节 释名 510

一、释名的作者及其时代 510

二、释名之内容与体例 512

三、释名之材料来源及其研究之方法 517

四、释名之贡献与影响 520

五、有关《释名》之重要著述 524

(一)毕沅《释名疏证》 524

(二)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524

(三)张金吾《广释名》 525

(四)包拟古《释名研究》 526

第六节 广雅 528

一、广雅之作者 528

二、广雅之内容 529

三、广雅之体例 530

四、广雅之注本 533

(一)王念孙《广雅疏证》 534

(二)徐复主编《广雅诂林》 536

第七节 玉篇 537

一、玉篇之作者 537

二、玉篇之内容 539

三、玉篇的体例 540

四、玉篇有关之著述 543

第八节 广韵 544

一、广韵之作者 544

二、广韵之内容 547

三、广韵之重要著述 631

(一)陈豊《切韵考》 631

(二)张世禄《广韵研究》 633

(三)严学宭《广韵导读》 634

(四)陈新雄《广韵研究》 635

第九节 集韵 636

一、集韵之内容 636

二、集韵与广韵之异同 637

三、集韵之重要著述 644

(一)方成珪《集韵考正》 644

(二)黄侃《集韵声类表》 647

第十节 类篇 650

一、类篇之作者 650

二、类篇之内容 653

三、类篇之条例 654

四、类篇重要著述 657

(一)孔仲温之《类篇研究》 657

(二)孔仲温《类篇字义析论》 660

第十二章 工具书之用法 665

第一节 检查字义的工具书 665

一、康熙字典 665

二、经籍籑诂 666

三、经传释词 668

四、古书虚字集释 669

五、诗词曲语辞典 671

六、小说词语汇释 676

七、大辞典 678

八、汉语大词典 681

第二节 检查文章辞藻的工具书 682

一、佩文韵府 682

二、渊鉴类函 686

三、骈字类编 688

四、分类辞源 689

五、增补大字事类统编 690

第三节 检查事物掌故事实的工具书 692

一、艺文类聚 692

二、北堂书钞 694

三、初学记三十卷 695

四、太平御览一千卷 696

五、太平广记五百卷 701

六、玉海二百卷 704

七、册府元龟一千卷 704

八、古今图书集成 705

第四节 检查十三经经文之书名篇名的工具书 708

一、十三经索引 708

二、群经引得 709

三、诗经索引 712

第五节 检查古今人名的工具书 714

一、总传 714

(一)中国人名大辞典 714

(二)民国人物传 715

(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716

(四)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716

二、别名 719

(一)室名索引 719

(二)别号索引 720

(三)古今人物别名索引 721

第六节 检查古今地名的工具书 722

一、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722

二、读史方舆纪要 725

第七节 检查历代名人生卒之工具书 728

一、历代名人年谱 728

二、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 732

第八节 检查某人是否正史有传的工具书 735

一、二十五史人名索引 735

二、二十四史传目引得 738

第九节 检查年月日的工具书 740

一、春秋释例经传长历 740

二、历代帝王年表 742

三、二十史朔闰表 744

四、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 746

五、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747

第十节 检查事物起源的工具书 751

一、事物纪原 751

二、格致镜原 754

第十一节 检查书籍内容之工具书 758

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758

二、四库未收书目提要 760

三、四库大辞典 763

四、丛书大辞典 764

五、丛书总目类编 774

六、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 778

第十二节 检查学术论文的工具书 781

一、国学论文索引 781

二、民国学术论文索引 783

三、文学论文索引 784

四、文学论文索引续编 785

五、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甲、乙编) 786

六、中国史学论文索引 786

七、中国近二十年文史哲论文分类索引 787

第十三节 检查篇章的工具书 795

一、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795

二、钦定全唐文 797

三、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798

四、全唐诗 799

五、全宋词 799

六、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800

七、清文汇 801

八、清诗汇 801

第十四节 检查政典之属的工具书 802

一、通典 802

二、通志 803

三、文献通考 804

第十五节 检查历代官制的工具书 806

一、历代职官表 806

二、清季职官表 808

第十六节 检查方言词汇语音与行业语之工具书 808

一、汉字古今音表 808

二、汉语方音字汇 828

三、汉语方言词汇 829

四、中国俗语大辞典 831

五、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 831

参考书目 83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