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民国史 第1卷 1894-1912 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新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8001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68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民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民国史 第1卷 1894-1912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清朝统治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 1
第一节 清朝统治的衰落 1
一 清朝初年立国的各项政策 2
二 清朝中叶的开始衰落 9
第二节 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 14
一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14
二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初期的特点 19
三 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 24
第三节 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29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36
第一节 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 36
一 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产生条件的出现 36
二 洋务派兴办的资本主义近代企业 40
三 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 44
第二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8
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 48
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关系 55
三 华侨和华侨资产阶级 68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78
第一节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78
一 孙中山的早期政治活动 78
二 兴中会的成立 85
三 广州起义 88
第二节 兴中会与保皇党的合作 92
一 合作的探索 92
二 自立军起义 98
第三节 惠州起义与洪全福起义 105
一 惠州起义 105
二 洪全福起义 112
第四节 新型知识阶层在政治上的活跃 115
一 留学生和流亡者在日本的政治活动 116
二 中国教育会的成立和东南地区的“学界风潮” 124
第五节 相互激荡的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 134
一 拒法、拒俄运动 135
二 《苏报》的改革和军国民教育会的改组 143
三 “《苏报》案” 152
四 孙中山创办军事学校和反对保皇党的斗争 162
第六节 革命民主思想的传播 170
一 日益蓬勃的宣传活动 170
二 革命排满,建立共和——革命宣传的中心口号 183
第四章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 199
第一节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 199
一 “新政”的实施 199
二 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崛起 207
三 “预备立宪”的酝酿 213
第二节 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 217
一 反赔款、反教会压迫 219
二 抗捐抗税和武装起义 224
第三节 抵制美货和收回利权运动的兴起 232
一 抵制美货运动 232
二 收回利权运动的兴起 238
第五章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244
第一节 国内各革命小团体的出现 244
一 华兴会 244
二 科学补习所和日知会 250
三 光复会 256
四 其他革命小团体 263
第二节 同盟会的成立 266
一 逐渐增长起来的联合因素 266
二 留日学生的政治动向 269
三 孙中山在留欧学生中建立革命团体 275
四 同盟会的成立 279
第三节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285
一 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形成 286
二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94
三 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 300
第四节 同盟会的分支机构 312
一 国内各地分会 312
二 国外各地分会 324
第六章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革命斗争 333
第一节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333
一 《民报》的创办和论战的展开 333
二 论战的基本内容 338
三 论战的结局和影响 357
第二节 萍、浏、醴起义 361
第三节 孙中山领导的南部起义 368
一 黄冈之役 369
二 惠州七女湖之役 372
三 防城之役 373
四 镇南关之役 376
五 钦、廉、上思之役 378
六 河口之役 379
第四节 东北、安徽、浙江、四川各地的起义 382
一 运动东北“马侠”之役 382
二 秋瑾、徐锡麟之役 384
三 四泸州、成都、叙府之役 389
第七章 各阶层人民自发反抗运动的蓬勃发展 393
第一节 城乡人民的广泛斗争 393
一 抗捐抗税和莱阳民变 394
二 抢米骚动和长沙饥民暴动 401
三 工人的罢工斗争 408
四 反教会压迫的斗争 409
第二节 收回利权运动的普遍高涨 412
一 各省收回矿权的斗争 413
二 收回苏杭甬路权的斗争 421
三 收回路权斗争的日益激化 427
第八章 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 431
第一节 立宪团体及其活动 431
一 预备立宪公会 432
二 政闻社 437
三 宪政讲习会及其他立宪团体 444
第二节 立宪派对官制改革的不满和国会请愿的发动 448
一 立宪派对官制改革的不满和批评 448
二 1907年—1908年的国会请愿运动 453
第三节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和财政危机的加深 458
一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 458
二 日益加深的财政危机 464
第四节 谘议局与资政院 469
一 谘议局的设立及其与督抚的矛盾 470
二 资政院与弹劾军机案 476
第五节 国会请愿运动的高潮及其失败 483
一 1910年的三次请愿运动 483
二 清政府对请愿运动的分化和镇压 493
三 立宪派对清政府态度的改变 498
第九章 同盟会革命活动的挫折和国内中部地区革命组织的发展 505
第一节 同盟会上层的分歧和分裂,共进会和后期光复会的建立 505
一 同盟会上层的分歧和分裂 506
二 共进会 514
三 后期光复会 518
第二节 革命党人在安徽、广东、四川再次发动的起义 523
一 安庆熊成基之役 523
二 广州保亚会之役 527
三 四川广安、嘉定、黔江之役 527
四 广州新军之役 529
五 广州“三二九”之役 531
第三节 暗杀活动 542
第四节 中部地区革命组织的发展 549
一 从湖北军队同盟会到文学社 549
二 湖北共进会 557
三 同盟会中部总会 560
第十章 保路风潮 564
第一节 川汉铁路公司的成立和帝国主义对川汉路权的争夺 564
一 川汉铁路公司的成立 564
二 帝国主义对川汉路权的争夺 570
第二节 清政府宣布干路“收归国有”和湘、鄂、粤三省人民的抗争 573
一 清政府宣布干路“收归国有” 573
二 湘、鄂、粤三省人民的抗争 576
第三节 四川立宪派的“文明争路”和保路同志会的成立 582
一 四川立宪派和清政府矛盾的加深 582
二 保路同志会的成立 587
三 “文明争路”及其破产 590
第四节 席卷全川的罢市斗争和成都血案 593
一 席卷全川的罢市斗争 593
二 成都血案 600
第五节 轰轰烈烈的四川人民武装反清斗争 604
一 同盟会、哥老会的起义准备 604
二 各路同志军猛扑成都 606
三 荣县独立和东路军战况 608
四 南路军、西路军战况 609
第十一章 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 614
第一节 起义的筹备与发动 614
一 共进会、文学社的合作 614
二 起义秘密的暴露 617
三 十月十日之夜 621
四 汉阳、汉口的克复 627
第二节 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629
一 黎元洪被逼任都督 629
二 军政府的组织及其内部斗争 633
三 军政府的初期活动 638
四 革命向武汉周围地区发展 648
第三节 保卫武汉的奋战 654
一 最初的胜利 654
二 汉口失陷 658
三 袁世凯的“和平”试探 664
四 汉阳失陷 668
五 停战议和 675
第四节 湖南、江西、安徽三省独立 679
一 湖南 679
二 江西 689
三 安徽 693
第五节 西南各省独立 697
一 云南 697
二 贵州 701
三 四川 705
四 广西 712
第六节 东南沿海各省独立 715
一 上海 715
二 浙江 723
三 江苏 727
四 广东 733
五 福建 738
第七节 北方各省响应 742
一 陕西 742
二 山西 745
三 直隶 748
四 山东、河南 752
五 新疆、甘肃 756
六 东北三省 758
第十二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767
第一节 各省代表会议筹建临时政府及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767
一 建立临时政府的酝酿 767
二 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772
三 临时政府的组成 775
第二节 临时参议院和临时约法的产生 781
一 临时参议院 781
二 临时约法 784
第三节 除旧布新的各项政令 788
第四节 临时政府的经济和财政政策 796
一 保护私人财产和发展资本主义 796
二 财政危机和内外债 801
第五节 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新闻政策 808
一 教育改革 808
二 新闻政策 813
第六节 临时政府的根本弱点和北伐的夭折 814
一 同盟会的涣散 814
二 错误地对待农民问题 818
三 不敢明确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 819
四 北伐的夭折 822
第七节 南北议和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 826
一 帝国主义的干涉 826
二 南北议和和清帝退位 830
三 袁世凯取得临时大总统职位和临时政府北迁 835
参考文献 839
人名索引 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