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戏曲史 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近代戏曲史  上
  • 贾志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ISBN:750394119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435页
  • 主题词:戏剧史-中国-近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近代戏曲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 1

引言 1

第一章 综述 5

第一节 地方戏的繁盛与京剧的形成 7

第二节 晚清戏曲改良 28

第三节 西方戏剧的传入 44

第二章 声腔剧种的崛起(上) 59

第一节 梆子声腔剧种的兴盛 62

第二节 皮簧声腔剧种的繁荣 96

第三章 声腔剧种的崛起(下) 107

第一节 多声腔剧种的形成 109

第二节 古老剧种的发展 131

第三节 民间祭祀仪式剧的延续 144

第四章 少数民族戏曲 155

第一节 西藏藏戏 159

第二节 黄南藏戏 166

第三节 蒙古戏、维吾尔剧 172

第四节 侗剧、傣剧、壮剧、吹吹腔和布依戏 178

第五章 戏曲文学 189

第一节 从案头文学向“场上之曲”转变 191

第二节 保守封闭向关注现实转变 194

第三节 京剧主要剧作的特点 199

第六章 行当体制与表演流派 213

第一节 表演艺术的繁荣 215

第二节 汉剧与末、净、生、旦、丑等行当体制 217

第三节 秦腔等梆子腔戏与生、旦、净、丑行当体制 221

第四节 京剧与生、旦、净、丑行当体制 226

第五节 表演流派的形成 236

第六节 女伶再度兴起 252

第七章 戏曲音乐 285

第一节 戏曲音乐迈向近代 287

第二节 板腔体音乐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293

第三节 多声腔剧种音乐的融合及其变异 321

第八章 舞台美术的变革 331

第一节 灯彩戏 335

第二节 京剧舞台美术的发展 343

第九章 民间戏曲班社与宫廷演出机构 373

第一节 戏曲班社与演出方式 375

第二节 主要戏班 389

第三节 宫廷演出 396

中卷 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时期(1912-1937) 1

第一章 综述 1

第一节 戏曲改良的进展 3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戏曲论争 20

第三节 近代戏曲的对外交流 40

第四节 戏曲在台湾地区的流布 54

第二章 民间小戏的兴旺 61

第一节 秧歌戏 63

第二节 道情戏 68

第三节 二人台、二人转 72

第四节 花鼓滩簧戏 76

第五节 黄梅采茶戏 85

第六节 花灯戏 90

第三章 戏曲文学 95

第一节 川剧剧作家群 97

第二节 易俗社作家群 99

第三节 杨韵谱与奎德社 111

第四节 成兆才及其剧本创作 114

第四章 表演艺术的成就 125

第一节 生旦并重 流派纷呈 127

第二节 王瑶卿与四大名旦 130

第三节 欧阳予倩 152

第四节 前四大须生 158

第五节 麒麟童与关东唐 169

第六节 武生、小生流派及其他 177

第七节净、丑行流派及其他 198

第八节 汉剧的主要表演艺术流派 212

第九节 秦腔几位著名演员的表演风格 218

第十节 川剧几位著名演员的表演特征 225

第十一节 粤剧两大表演艺术流派 229

第五章 戏曲音乐 233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戏曲音乐的变化 235

第二节 京剧音乐结构体制的完善 240

第三节 粤剧音乐的一场革命 292

第六章 舞台美术的变革与发展 303

第一节 多种艺术形式对传统舞台的冲击 306

第二节 舞台美术的继承与发展 322

第三节 景物造型的变革 335

第七章 戏曲班社与教育 345

第一节 演出方式与经营方式的变化 347

第二节 戏曲教育 358

下卷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38-1949) 1

第一章 综述 1

第一节 近代戏曲发展的新阶段 3

第二节 国统区的戏曲改革与发展 8

第三节 艰难生存与斗争中的沦陷区戏曲 26

第四节 延安及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戏曲改革 34

第二章 新兴剧种的勃兴 41

第一节 评剧 43

第二节 越剧 50

第三节 其他新兴剧种 55

第三章 戏曲文学 63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时代紧密结合 65

第二节 延安及抗日根据地创作 71

第三节 近代戏曲学的建立 78

第四章 表演艺术的发展 113

第一节 京剧表演的新流派 115

第二节 越剧编导制的建立和表演流派的形成 131

第五章 戏曲音乐 135

第一节 传统与近代并存 137

第二节 从滩簧音乐到沪剧音乐的变化 141

第三节 越剧音乐 149

第四节 曲剧音乐的演化过程 158

第五节 评剧音乐的形成 163

第六节 楚剧音乐的形成 173

第七节 近代戏曲音乐小结 178

第六章 舞台美术 185

第一节 越剧的舞台美术 187

第二节 奎德社舞台演出状况 189

第三节 延安根据地的戏曲舞台美术 191

第七章 戏曲教育及其他 193

第一节 科班与学校教育体制并行发展 195

第二节 戏曲习俗 209

中国近代戏曲史大事记 229

参考文献要目 271

跋 276

引言 1

第一章 综述 5

第一节 地方戏的繁盛与京剧的形成 7

第二节 晚清戏曲改良 28

第三节 西方戏剧的传入 44

第二章 声腔剧种的崛起(上) 59

第一节 梆子声腔剧种的兴盛 62

第二节 皮簧声腔剧种的繁荣 96

第三章 声腔剧种的崛起(下) 107

第一节 多声腔剧种的形成 109

第二节 古老剧种的发展 131

第三节 民间祭祀仪式剧的延续 144

第四章 少数民族戏曲 155

第一节 西藏藏戏 159

第二节 黄南藏戏 166

第三节 蒙古戏、维吾尔剧 172

第四节 侗剧、傣剧、壮剧、吹吹腔和布依戏 178

第五章 戏曲文学 189

第一节 从案头文学向“场上之曲”转变 191

第二节 保守封闭向关注现实转变 194

第三节 京剧主要剧作的特点 199

第六章 行当体制与表演流派 213

第一节 表演艺术的繁荣 215

第二节 汉剧与末、净、生、旦、丑等行当体制 217

第三节 秦腔等梆子腔戏与生、旦、净、丑行当体制 221

第四节 京剧与生、旦、净、丑行当体制 226

第五节 表演流派的形成 236

第六节 女伶再度兴起 252

第七章 戏曲音乐 285

第一节 戏曲音乐迈向近代 287

第二节 板腔体音乐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293

第三节 多声腔剧种音乐的融合及其变异 321

第八章 舞台美术的变革 331

第一节 灯彩戏 335

第二节 京剧舞台美术的发展 343

第九章 民间戏曲班社与宫廷演出机构 373

第一节 戏曲班社与演出方式 375

第二节 主要戏班 389

第三节 宫廷演出 39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