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汽车拖拉机学 汽车拖拉机理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汽车拖拉机学  汽车拖拉机理论
  • 周一鸣主编;周一鸣,阚春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6221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汽车拖拉机学 汽车拖拉机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第一节汽车拖拉机的使用性能 1

目录 1

第二节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的工作特性 5

一、汽车发动机的工作特性 5

二、拖拉机发动机的工作特性 5

第三节路面不平度的随机输入特性 8

一、公路路面不平度的随机输入特性 8

二、农业地面不平度的随机输入特性 13

第四节土壤的力学性能 13

一、土壤的抗压性能 13

二、土壤的抗剪性能 16

四、土壤的坚实度 18

三、土壤与行走装置之间的摩擦系数 18

第二章行走装置的力学性能 19

第一节车辆行驶的基本原理 19

一、行走器上的驱动转矩 19

二、车辆行驶的基本概念 20

第二节车辆行走装置的类型 22

第三节轮子的运动学 24

第四节履带行走器的运动学 27

第五节轮胎的牵引力学 29

一、轮胎坐标系 29

二、轮胎从动轮的牵引力学 30

三、轮胎驱动轮的牵引力学 36

四、轮胎制动轮的牵引力学 38

第六节履带行走器的牵引力学 40

一、驱动力 40

二、滚动阻力 42

第七节行走装置的滚动损失 45

一、轮胎的滚动损失 45

二、轮胎滚动阻力的理论公式 46

三、履带行走器的滚动损失 48

四、影响滚动损失的因素 48

五、滚动阻力系数的测定方法 51

第八节行走装置与地面间的附着性能 53

一、附着力与附着系数的概念 53

二、附着作用的物理实质 53

三、附着力与行走装置滑转率之间的关系 55

四、附着系数及其测定方法 58

五、影响附着性能的因素 59

第九节动态附着重量和轮胎气压对驱动轮胎牵引性能的综合影响 62

一、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条件 62

二、试验数据处理 63

三、分析与结论 67

第十节轮胎的侧偏特性 68

第十一节轮胎的振动特性 72

一、静刚度 73

二、不滚动动刚度 73

三、滚动动刚度 74

一、轮式拖拉机在纵垂面内的稳态牵引力学 77

第一节后轮驱动拖拉机的稳态牵引力学 77

第三章拖拉机的牵引力学 77

二、轮式拖拉机在水平面内的稳态牵引力学 87

三、悬挂机组在横垂面内的稳态牵引力学 92

第二节全轮驱动拖拉机的稳态牵引力学 94

一、全轮驱动拖拉机的性能特点 94

二、全轮驱动拖拉机的稳态牵引力学 96

三、全轮驱动拖拉机的寄生功率 98

四、全轮驱动拖拉机的滑转效率 100

第三节履带式拖拉机的稳态牵引力学 101

一、履带式拖拉机的稳态牵引力学 101

二、履带支承面上垂直载荷的分布 102

三、履带接地压力分布对牵引附着性能的影响 104

第四节手扶拖拉机的稳态牵引力学 106

一、手扶拖拉机旋耕机组的稳态牵引力学 106

二、牵引型手扶拖拉机的牵引力学特点 108

三、手扶拖拉机带悬挂犁工作时的牵引力学特点 109

第五节船式拖拉机的稳态牵引力学 110

一、船式拖拉机的工作特点 110

二、驱动叶轮及船体的受力分析 111

三、船式拖拉机的稳态牵引力学 114

第六节拖拉机的动态牵引力学 116

一、牵引阻力的波动特性 116

二、拖拉机的动态牵引力学 119

第一节拖拉机的功率平衡和牵引效率 126

一、拖拉机的功率平衡 126

第四章拖拉机的牵引性能 126

二、拖拉机的牵引效率 127

第二节拖拉机的牵引性能计算 131

一、拖拉机挂钩牵引力范围的确定 131

二、拖拉机速度的确定 132

三、拖拉机传动系传动比的选择 134

四、拖拉机发动机标定功率的确定 136

五、拖拉机质量的确定 136

第三节拖拉机的理论牵引特性 137

一、拖拉机理论牵引特性曲线的绘制 137

二、影响拖拉机牵引特性的因素 141

三、牵引特性的主要指标及应用 143

第四节拖拉机的试验牵引特性 144

一、拖拉机牵引性能参数的测量方法 145

二、牵引试验负荷车的加载原理 147

三、牵引试验 150

四、拖拉机悬挂机组的动力测量 153

第五节拖拉机机组的起步与加速过程 154

第六节拖拉机的负载换档过程及其特性 157

一、以最优档位重叠时间换档 158

二、以过多档位重叠时间换档 159

三、在过多档位重叠时间换档中加速 160

第五章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162

第一节汽车的牵引力学 162

一、汽车加速上坡时所受的外力 162

二、受力平衡 164

三、附着力 165

一、汽车驱动力与行驶阻力的平衡图 166

第二节汽车动力性指标的确定 166

二、汽车的动力特性图 168

三、汽车的功率平衡 169

第三节汽车发动机功率和传动系传动比的选择 170

一、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170

二、传动系传动比的选择 171

第四节汽车动力性的试验 173

一、道路试验 173

二、室内试验 174

第五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176

一、燃油经济性指标的确定方法 176

二、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177

四、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结构因素 180

三、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使用因素 180

第六节装有液力变矩器的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185

一、描述液力变矩器特性的几个概念 185

二、液力变矩器的透过性 185

三、液力变矩器的输出特性 186

四、装有液力变矩器的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187

第六章汽车拖拉机的制动性能 189

第一节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 189

第二节制动能力的确定 192

一、车辆制动时的受力和制动减速度 192

二、制动距离 194

三、制动力 195

四、制动能力的恒定性 196

第三节制动时车辆的方向稳定性 197

第四节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 199

一、制动力的最佳分配 199

二、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 200

三、制动时的利用附着系数 202

第五节车辆挂车机组的制动 203

第六节发动机的制动作用 205

第七章汽车拖拉机的抗翻倾稳定性 207

第一节车辆的纵向稳定性 207

一、抗纵向翻倾极限坡度角 207

二、抗纵向滑移极限坡度角 209

三、抗纵向翻倾临界坡度角 209

四、驱动轮被卡住情况下的向后翻倾问题 212

五、提高纵向稳定性的措施 213

第二节车辆的横向稳定性 215

一、抗横向翻倾极限坡度角 215

二、抗横向翻倾临界坡度角 216

三、抗横向滑移坡度角 224

第三节车辆质心位置的测定方法 225

一、质心水平坐标的测定方法 226

二、质心高度坐标的测定方法 227

三、质心侧向坐标的测定方法 228

第八章汽车拖拉机的转向操纵性 229

第一节概述 229

一、汽车拖拉机的转向方式 229

二、汽车拖拉机转向操纵性能的评价指标 230

一、轮式车辆转向运动学 231

三、车辆坐标系 231

第二节低速轮式车辆的转向理论 231

二、轮式车辆转向动力学 233

三、轮式车辆的转向条件 236

四、差速器对轮式车辆性能的影响 236

五、折腰转向的基本原理 240

六、多轴车辆的转向特点 243

第三节简化的轮式车辆转向模型 245

一、运动微分方程式 245

二、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稳态响应 247

三、影响稳态转向特性的因素 249

四、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 253

五、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函数 256

一、稳态转向特性试验 258

第四节车辆操纵稳定性试验 258

二、瞬态横摆角速度响应试验 259

三、回正能力试验 260

四、方向盘角脉冲试验 260

第五节履带式车辆的转向理论 262

一、履带式车辆的转向运动学 262

二、履带式车辆的转向动力学 263

第六节履带式车辆的转向机构及其主要性能 266

一、转向离合器 266

二、单级行星式转向机构 269

三、双差速器 269

四、转向机构的性能比较 273

一、履带式车辆的转向条件 274

第七节履带式车辆的转向特性 274

二、履带式车辆的稳态转向特性曲线 276

三、转向过渡过程的时间 277

第九章汽车拖拉机的行驶平顺性 278

第一节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278

一、概述 278

二、人体承受全身振动的评价标准 278

三、车辆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281

第二节轮式拖拉机的乘坐振动 288

一、轮式拖拉机的振动分析模型 288

二、地面—拖拉机子系统的振动分析 289

三、拖拉机—驾驶座椅—驾驶员子系统的振动分析 290

二、车身单质量系统的振动及频率响应特性 293

一、振动系统的简化模型 293

第三节在路面不平度单点激励下汽车的振动响应 293

三、车轮—车身—座椅—人体三质量系统的振动 299

第四节双轴汽车的振动 301

一、运动微分方程和振型分析 301

二、前、后轮双输入系统的振动响应 304

第五节车辆驾驶座椅悬架系统的隔振性能 309

一、对车辆驾驶座椅悬架系统隔振性能的要求 309

二、常规无源隔振座椅悬架系统的调节方式 309

第六节车辆行驶平顺性的试验评价 311

一、车辆行驶平顺性试验的内容 311

二、车辆行驶平顺性试验的方法 311

三、车辆行驶平顺性试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31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