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的构词法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汉语的构词法研究
  • 潘文国等著(华东师范大学)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3819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43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62页
  • 主题词:汉语-构词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汉语的构词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绪论 汉语构词法的历史研究 1

0.1 研究构词法的重要意义 1

0.2 构词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 4

0.3 汉语构词法研究的特点和范围 6

0.3.1 特点之一:与汉语拼音化紧相纠缠 7

0.3.2 特点之二:传统和“现代化”冲突下的两条道路 8

0.3.3 汉语构词法的范围——奇特的“五合一”格局 9

0.3.3.1 析词法 9

0.3.3.2 造词法 9

0.3.3.3 分词法 10

0.3.3.4 用词法 10

0.3.3.5 借词法 10

0.4 汉语构词法历史的研究与本书的安排 11

1 构词法研究的草创 14

1.0 《马氏文通》以前的构词法研究 14

1.1 构词法研究的萌芽:《马氏文通》和《中等国文典》 16

1.2 构词法研究的先驱:《中国言语文字说略》 17

1.3 传统色彩的构词法研究:《中国文法通论》与《国文法之研究》 23

1.4 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国语学草创》 26

2 利用词类和语法成分概念的构词法研究 29

2.1 用词类名称标记成分的构词法研究 29

2.1.1 第一个“科学”而“合乎‘语法’”的构词法体系:《复音词类构成表》 29

2.1.2 一个改进的体系:《双字词语构成方式》 32

2.2 另一种方法——按词类分析其构成的构词法研究:《口语文法》 34

2.3 用句法术语描述的构词法:《国语入门》 35

2.4 词性、句法相结合的构词描写法 36

2.4.1 《汉语的构词法》 37

2.4.2 《汉语口语语法》 37

2.5 综合型的框架:《中国文法要略》 62

3 加缀法的研究 64

3.0 加缀法 64

3.1 加缀法的引进 64

3.1.1 加缀理论的全面引进 64

3.1.2 区别两种不同的词尾 65

3.1.3 “新兴词缀”和“类词缀”的提出 66

3.1.4 “语缀”的概念 67

3.2 接受加缀法过程中的迟疑 68

3.2.1 不同意加缀理论的 69

3.2.2 改变这一理论性质的 70

3.2.3 限制加缀法的使用的 71

3.3 苏联语言学的影响 72

3.3.1 苏联语言学家对汉语的看法 72

3.3.2 汉语构词法研究的转折点 74

3.4 汉语的语缀和类似语缀的成分 77

3.5 确定语缀的标准 80

3.6 对加缀法的批评 92

3.7 对“词根”和“派生”等的不同说法 93

4 语素基础上的构词法研究 96

4.0 结构主义理论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 96

4.1 “语素”概念的建立和发展 96

4.1.1 “词素”概念的采用 96

4.1.2 字和词素的关系 97

4.1.3 词素研究的深化 99

4.1.3.1 从“词素”到“语素” 99

4.1.3.2 词(语)素的分类 100

4.1.3.3 关于语素的一些补充概念 102

4.1.3.4 汉语语素的综合研究 104

4.1.3.4.1 《汉语语素的定量研究》 104

4.1.3.4.2 《漫谈汉语语素的特征》 106

4.2 “自由”与“粘着” 106

4.2.1 概念的引进 106

4.2.2 “自由”和“粘着”的最初运用 108

4.2.3 “自由”和“粘着”的进一步研究 111

4.2.3.1 “联义词”和“临时单音词” 111

4.2.3.2 “单说”和“独用” 112

4.2.3.3 对“自由”和“粘着”的理论探讨 112

4.2.3.4 赵元任的新贡献 114

4.2.3.5 “自由”、“不自由”(即“粘着”)和“半自由”的不同解释 115

4.2.3.6 尹斌庸的新提议 116

5 “分词法”的研究 118

5.0 词的划界与构词法的关系 118

5.1 词儿划界的标准 120

5.1.1 王力的意义法、插入法(隔开法)和转换法 120

5.1.2 陆志韦的同形替代法和扩展法 121

5.1.3 林汉达的贡献 122

5.1.4 伊三克的标准 124

5.1.5 彭楚南的三个标准和周有光的“三面综合法” 126

5.1.6 对可接受标准的总结 128

5.1.7 近年来关于词儿划界问题的讨论 129

5.1.8 许德楠的“半粘着单音词”与“五定” 133

5.1.9 刘叔新的词汇学标准 135

5.2 关于“离合词” 137

5.2.1 陈望道和林汉达的发现 137

5.2.2 “离合词”概念的出现 138

5.2.3 “离合词”的单独研究 140

5.2.4 离合词研究的新进展 141

5.3 简称和略语 142

5.3.1 名称和分类 142

5.3.2 简略语的性质 162

6 音节、节律角度的构词法研究 169

6.0 独树一帜的构词法研究侧面 169

6.1 《马氏文通》首先把音节问题引入现代语法学著作 170

6.2 刘复、金兆梓明确提出音节在构词中的作用 171

6.3 郭绍虞的《中国语词的弹性作用》——从音节角度论述汉语构词用词特点的第一部力作 173

6.4 从“弹性说”到《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 180

6.4.1 “凑音节”观的发展 180

6.4.2 骈语法和“四平八稳” 182

6.4.3 单音基础上的语词发展论 185

6.4.4 从单双音节相通论到重言、双叠效果相等论 187

6.4.5 汉语词汇双音化规律的提出 192

6.4.6 音节多寡对于构词的意义 194

6.5 《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 194

6.6 《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以后的音节与构词关系研究 202

6.6.1 赵元任正式提出音节和节奏是构词要素 202

6.6.2 郭绍虞强调音节重于意义 204

6.6.3 单双音节各有用处及单双配合的规律 205

6.6.4 音节说进一步侵入词缀说 209

6.6.5 对单双音节动词功能差异的探索 210

7 语音与声调角度的构词法研究 213

7.0 语音角度与音节角度 213

7.1 轻重音与构词法 213

7.1.1 轻声的一般研究 214

7.1.2 轻声与构词法 218

7.1.3 不规律派的意见 226

7.1.4 轻声的深入探讨 229

7.2 汉语声调与构词法 234

7.2.1 从“四声别义”到转类法 234

7.2.1.1 “四声别义”与构词法 234

7.2.1.2 从“四声别义”到转类法 239

7.2.2 调序说与变序法 241

7.2.2.1 多音词内部声调配合的研究 241

7.2.2.2 变序法 253

8 语义与修辞角度的构词法研究 261

8.1 语义角度的构词法研究 261

8.1.1 复合词内部意义关系的研究 262

8.1.1.1 吕叔湘的两项首创性贡献 262

8.1.1.2 陆志韦的“三类基本词联用情况”分析 263

8.1.1.3 孙常叙首先用意义关系代替结构关系,并提出语义造词方法 265

8.1.1.4 葛本仪提出造词、构词的逻辑基础 269

8.1.1.5 偏正式合成词内部意义关系分析 271

8.1.1.6 并列式合成词内部意义关系分析 278

8.1.2 复合词词义及其组成部分词素义关系的研究 281

8.1.2.1 高本汉与王力的最早探索 281

8.1.2.2 对反义词素组成的合成词的语义特点认识的深入 283

8.1.2.3 符淮青等对词义及构成词的语素义关系的细致分析 284

8.1.2.4 张清源对特殊词素义的分析 290

8.2 从语义角度到修辞角度:《汉语复合词内部形成的特点与类别》 292

8.3 修辞角度的构词法研究 297

8.3.1 陈望道对“词语上的辞格”的分析 298

8.3.2 任学良的修辞学造词法体系 300

8.3.3 比喻造词问题 302

8.3.4 修辞造词问题再一次引起重视:《修辞方式的渗入与新词语的创造》 309

9 外来语的构词法研究 312

9.0 外来语与构词法 312

9.1 音译、义译之论争 312

9.1.1 胡以鲁的《论译名》 312

9.1.2 音译、义译之争 319

9.1.3 音义双译问题 325

9.2 外来词范围的讨论 326

9.3 外来词的收集 343

10 历史材料的构词法研究 348

10.0 历史的构词法研究 348

10.1 周法高的《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 351

10.2 基于现代构词法体系的古汉语构词研究 360

10.2.1 断代的构词法研究与比较研究 360

10.2.2 个别构词法问题的考察 365

10.3 对古汉语构词法中独特问题的探讨 368

10.3.1 滋生词的分析和字源学的理论 369

10.3.2 “单音节词复合构成法” 375

10.3.3 对汉语字法和词法一致性的探讨 378

10.3.4 从训诂角度对并行复合词形成过程的探讨 379

10.3.5 变音叠韵词 381

11 方言的构词法研究 383

11.0 方言的构词法研究 383

11.1 方言构词法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方法 383

11.2 建立在方言和普通话对比基础上的专题研究 387

11.2.1 附加 387

11.2.1.1 儿化和儿尾 387

11.2.1.2 子尾 388

11.2.1.3 头尾 389

11.2.1.4 其他词缀 392

11.2.2 重叠 393

11.2.3 内部屈折 397

11.2.3.1 声韵调变换 397

11.2.3.2 合音 399

11.2.4 复合和特殊结构 400

11.2.5 分合省略作用 400

11.3 更具方言特色的构词法研究 401

11.3.1 文白异读构词 401

11.3.2 分音构词 402

11.3.2.1 “嵌1词”与有关复辅音问题的争论 403

11.3.2.2 “切脚词” 407

11.3.2.3 “反语” 409

11.3.3 表音字词头 410

11.4 方言构词法系统研究的开始:《略论厦门话的构词手段和方法》 412

12 构词法与造词法 415

12.1 构词法体系的新发展 415

12.2 从构词法到造词法 418

12.3 造词法的提出 419

12.4 造词法和构词法分道扬镳 420

12.5 任学良“以造词法统率构词法”的主张和张寿康的批评 423

12.6 造词法和构词法并重的研究 427

引用文献 433

附录一:14部(篇)主要论著中所见汉语的“词缀”和“类词缀”表 464

附录二:百年来的汉语构词法研究 493

附录三:20世纪90年代汉语构词法文献 51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