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研究
  • 冯景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4987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51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477页
  • 主题词:马克思著作研究-人类学;马克思著作研究-史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3

第一章 西方关于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研究热潮及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3

一、西方关于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研究热潮及其主要观点 3

目录 3

二、西方学者在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上的贡献及其启示 7

三、西方在研究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第二章 苏联关于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研究的情况 15

一、马克思晚年笔记最初在苏联遭受的冷淡及其原因 15

二、苏联重视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特点 17

三、苏联对马克思晚年笔记的重视及其启示 19

一、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出版与研究的特点 22

第三章 我国关于马克思晚年笔记研究的情况、特点及其提出的问题 22

二、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启示 24

三、我国马克思晚年《历史学笔记》的出版 26

四、我国《历史学笔记》研究的特点 28

五、我国学术界在研究马克思晚年两个笔记中提出的问题 30

第二篇 37

第四章 《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的写作年代及其在唯物史观“艺术整体”上的重要意义 37

一、《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的内在关系 37

二、《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的写作年代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关系 39

一、五种社会形态在早期和晚期理论论证上的特点及其意义 45

第五章 《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内在关系 45

二、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史学方法论问题 47

三、《历史学笔记》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社会跨越发展的论述 49

第六章 《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与唯物史观的“艺术整体” 52

一、唯物史观“艺术整体”的提出及其典型形态 52

二、唯物史观“艺术整体”的基本内容 55

三、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跨越发展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艺术整体”上的重要地位 60

第三篇 67

第七章 “从后思索”史学方法论研究 67

一、“从后思索”的理论来源及其含义 67

二、狭义的“从后思索”及其意义 68

三、广义的“从后思索”及其意义 70

第八章 史学实证研究方法在“艺术整体”上的重要意义 72

一、《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研究上的一个重要困惑 72

二、实证方法的科学性及其历史考察 75

三、史学的实证方法在马克思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77

四、逻辑方法与实证方法互补——马克思史学研究方法的“艺术整体” 80

第九章 马克思史学方法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研究 83

一、马克思史学方法论的实践性研究 83

二、“从后思索”思维的立体性与继承性研究 85

三、“从后思索”实践性与预见性及其研究的意义 87

第四篇 93

第十章 马克思对原始氏族社会“艺术整体”的研究 93

一、实证方法在摩尔根《古代社会》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93

二、氏族社会理论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 98

三、“家庭之谜”的科学解答 99

四、“氏族之谜”的科学解答 105

五、生存技术在古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研究的意义 107

六、氏族社会概述 111

一、原始氏族社会与文明社会的根本界限及文明社会建立和发展规律的启示 114

第十一章 研究无阶级社会到文明社会——奴隶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114

二、雅典人消灭氏族组织的第一次立法——提修斯立法 118

三、消灭氏族组织的第二次立法——梭伦立法 120

四、消灭氏族组织的第三次立法——克利斯提尼立法 122

五、研究无阶级社会向有阶级社会发展的当代意义 125

六、摩尔根关于人类社会“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的论述 127

第十二章 奴隶制度的发展及其灭亡研究的启示 130

一、《历史学笔记》的资料依据和历史时期划分的特点 130

二、奴隶制度“艺术整体”的研究 135

三、古罗马奴隶制度灭亡的重要原因 141

一、封建制度建立的“第一块基石” 145

第十三章 封建制度“艺术整体”的研究 145

二、封建制度的完善及其发展过程 147

三、意大利封建制度的建立及其特征 149

四、封建制度的动摇与衰落的过程 151

第十四章 资本原始积累的再研究及其意义 161

一、资本原始积累再研究的原因 161

二、马克思晚年原始积累研究的特点 166

三、爱德华四世与亨利七世的政策及其引起的“社会革命” 169

四、马克思晚年研究英国原始积累的重要意义 172

一、议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研究的意义 176

第十五章 英国的议会制度及其研究的唯物史观意义 176

二、英国议会制度的产生 179

三、英国议会制度的社会功能及其变化 181

四、马克思对英国议会制度的历史评价 184

第十六章 法制在古罗马奴隶制发展和巩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研究的现代意义 186

一、古罗马奴隶制国家与罗马法 186

二、元老院内部的矛盾,恺撒与“罗马公民权”法 188

三、恺撒的“三头同盟”在推进罗马共和国法制改革中的作用 190

四、“罗马公民权”的实质与罗马共和国各阶层的关系 192

五、儒略法在“罗马公民权”上实行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94

一、法纪废弛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200

第十七章 法制在封建制度建立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研究的现代意义 200

二、重视法制,第一个建立封建制度的郎哥巴底王国的产生 206

三、重视法制的郎哥巴底人及其启示 211

四、郎哥巴底人制定法律的出发点及其遵循的原则的启示 214

第五篇 221

第十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的特点及对其理解上产生的偏颇 221

一、把唯物史观分作早期理论与晚期理论造成的理论偏颇 221

二、把社会跨越发展同“东方道路”相联系,是对唯物史观的又一偏颇理解 223

三、孤立地研究跨越“卡夫丁峡谷”引起的对唯物史观的偏颇理解 225

四、忽视马克思晚年的史学方法论研究,是对唯物史观偏颇理解的又一重要原因 227

第十九章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的写作与《资本论》的关系 229

一、所谓马克思晚年“困惑”在方法论上的错误 229

二、对马克思晚年历史学研究与《资本论》写作中断的剖析 231

三、马克思关于“不喜欢留下‘一些东西让人去揣测’”与“最终地放弃”《资本论》写作关系的再讨论及其意义 234

第二十章 对马克思晚年研究重点转移的研究 238

一、马克思晚年学术重点转移探源 238

二、马克思晚年学术重点转移内容的考察 241

三、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的两个特点 243

四、马克思晚年的研究,是提升了人道主义,还是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247

一、马克思的历史跨越理论 250

第二十一章 马克思的历史跨越理论及其历史考察——历史跨越理论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关系研究 250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跨越理论的早期论述 252

三、马克思第二次对历史跨越发展的研究 257

四、马克思第三次对历史跨越发展的研究 260

第二十二章 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研究及其当代意义 262

一、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研究的历史考察 262

二、恩格斯关于历史跨越发展的第二次研究 267

三、恩格斯的第三次研究及其特点 270

第二十三章 面对中国的实践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益探索 279

一、中国哲学“现代化问题”概念的界定 279

第六篇 279

二、关于哲学“现代化问题”内涵的三次思考的启示 281

三、关于理论思维视角转换问题的思考 283

四、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跨越理论的探讨 286

第二十四章 邓小平创造性思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29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与创造性思维关系的研究 290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295

三、邓小平创造性思维的内在机制 298

第二十五章 创造性思维的理论特点及其理解上的困难 302

一、超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及其基本特点 302

二、科学创造性思维的哲学基础同实用主义的根本对立 305

三、哲学体系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310

第二十六章 创造性思维与教条式思维比较研究 316

一、囿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在思维方法上引起的反思 316

二、爱因斯坦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及其特点 319

三、爱因斯坦对“教条式信念”的冲击及其重要原则 328

四、爱因斯坦对“教条式信念”冲击的启示 333

第二十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色”辨析 337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特色”理解上的反思 338

二、“双跨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色” 340

三、“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显著地位 342

四、“摸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中的重要意义 346

第七篇 353

第二十八章 生产力跨越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53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35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理论 355

三、创造性思维与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357

第二十九章 唯物史观理论中的生产力跨越发展 360

一、唯物史观中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理论 360

二、人类历史上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重要特征 362

三、人类历史上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基本类型 366

一、两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路的比较研究 372

第三十章 生产力跨越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研究 372

二、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关系 375

三、提高开放意识,努力探索和完善我国跨越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383

第三十一章 生产力跨越发展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38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产力跨越发展理论 388

二、江泽民同志生产力跨越发展理论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 393

三、生产力跨越发展与生产力层次性理论研究 401

第三十二章 我国生产力跨越发展的新特点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05

一、我国生产力跨越发展的新特点 405

二、后发优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立 410

三、小康水平与全面小康的区别及其重要启示 414

第三十三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梯度发展规律研究 418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梯度发展规律中的地位 41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梯度发展规律形成史研究 42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梯度规律形成的原因 431

第三十四章 进一步加深理解唯物史观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43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关系 438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唯物史观 441

三、唯物史观与理论创新 444

后记 45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