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科学概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杨志峰,刘静玲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4469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89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610页
- 主题词:环境科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环境科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环境与环境问题 2
第1章 绪论 2
1.3 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 1 2
目录 2
1.1 环境及环境的类型 3
1.1.1 环境的概念 3
1.1.2 环境的类型 4
1.1.3 环境的特性 5
1.4.1 学习目标 1 6
1.2 环境科学及其发展 7
1.2.1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7
1.2.2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10
1.2.3 环境科学的任务 10
1.2.4 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11
1.3.1 整体性 13
1.3.2 系统性 13
1.3.3 综合性 14
1.3.4 复杂性 15
1.4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15
1.4.2 学习要求 16
1.5 小结 18
问题与讨论 18
阅读资源 19
第2章 自然环境 20
2.1 地球表层系统 20
2.1.1 地球表层系统概述 20
2.1.2 大地女神(Gaia)假说 20
2.2.1 大气圈 22
2.2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22
2.2.2 水圈 23
2.2.3 岩石圈 25
2.2.4 土壤圈 26
2.2.5 生物圈 27
2.3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 28
2.3.1 自然界组成与结构的多样性 28
2.3.2 物质循环 30
2.3.3 能量流动 35
2.3.4 信息传递 38
2.4 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规律 40
2.4.1 陆生生态系统分布规律 40
2.4.2 水生生态系统分布规律 42
阅读资源 43
问题与讨论 43
2.5 小结 43
第3章 人工环境 45
3.1 人工环境的类型及特点 46
3.1.1 人工环境的类型 46
3.1.2 人工环境的特点 46
3.2 城市环境 49
3.2.1 城市 49
3.2.2 城市化 50
3.2.3 城郊过渡带 53
3.3 乡镇与农村环境 54
3.3.1 乡村环境 54
3.3.2 乡镇企业 55
3.3.3 人工种植和养殖基地 55
3.4.2 生态水利 57
3.4 水利环境 57
3.4.1 水利工程 57
3.5 交通环境 59
3.5.1 交通线路与环境 59
3.5.2 绿色交通 61
3.6 人文环境 62
3.6.1 人文环境的特征 62
3.6.2 名胜古迹的开发与保护 62
3.7 小结 64
案例研究 65
问题与讨论 67
阅读资源 67
第4章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68
4.1 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68
4.1.2 人类发展过程与环境 69
4.1.1 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 69
4.1.3 人类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平衡 72
4.2 人类活动与环境危机 74
4.2.1 环境问题的实质 74
4.2.2 污染型环境问题 76
4.2.3 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 83
4.2.4 生态破坏与环境失衡 85
4.3 环境与人类健康 88
4.3.1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89
4.3.2 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92
4.3.3 居住环境与人体健康 94
4.4 小结 95
案例研究 96
问题与讨论 98
阅读资源 99
第5章 全球环境变化 100
5.1 全球变暖 103
5.1.1 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 103
5.1.2 未来全球变暖的可能情景 105
5.1.3 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协调行动 106
5.2 臭氧层耗竭 109
5.2.1 臭氧层存在的重要意义 110
5.2.2 大气臭氧层的形成及破坏 111
5.2.3 臭氧层耗竭的潜在威胁 112
5.3 酸雨危害加剧 114
5.3.1 酸雨污染的态势 115
5.3.2 酸雨的形成 116
5.3.3 酸雨的危害 117
5.4 全球生态系统退化 118
5.4.1 森林与湿地萎缩 118
5.4.2 生物多样性减少 119
5.4.3 淡水资源匮乏 119
5.4.4 土地退化及荒漠化 120
5.5 环境安全及国际合作 121
5.5.1 环境安全的概念 121
5.5.2 环境安全的主要内容 121
5.5.3 环境安全的国际合作 125
5.6 小结 126
案例研究 126
问题与讨论 127
阅读资源 127
第6章 环境伦理 130
第二篇 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 130
6.1 不同环境伦理观出现的背景及其发展 131
6.1.1 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观 131
6.1.2 马尔萨斯的“人地矛盾”观 132
6.1.3 人类中心论 132
6.1.4 生物中心论 133
6.1.5 地球整体论 133
6.1.6 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134
6.2 环境道德观 134
6.3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136
6.4 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137
6.5 可持续发展 140
6.5.1 几种代表性的发展模式 140
6.5.2 可持续发展要旨 141
6.5.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43
6.6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47
6.6.1 中国的必然选择 148
6.6.2 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150
6.6.3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 152
6.7 小结 156
案例研究 156
问题与讨论 157
阅读资源 158
第7章 环境地学 159
7.1 环境地学的特点、地位与作用 159
7.2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 161
7.2.1 气候系统与大气环境 161
7.2.2 水环境与海洋环境 171
7.2.3 其他圈层的地位与作用 176
7.3 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整体性及各圈层间的影响与响应 180
7.3.1 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整体性 180
7.3.2 各圈层间及圈层内的相互作用 181
7.3.3 人文过程的干扰 183
7.4 小结 185
案例研究 185
问题与讨论 186
阅读资源 186
第8章 环境生态 187
8.1 环境生态学的地位和作用 188
8.1.1 环境生态学 188
8.1.2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88
8.2 生态系统理论 189
8.2.1 生态系统 190
8.2.2 生态系统层级理论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191
8.2.3 生物多样性 192
8.2.4 生态系统演替 196
8.3 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97
8.3.1 干扰及其内涵 197
8.3.2 干扰与生态系统调控 200
8.4 恢复生态学理论 201
8.4.1 生态恢复的内涵和特征 201
8.4.2 生态系统工程 204
8.5 生态系统管理 206
8.5.1 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206
8.5.2 适应性管理理论 207
8.5.3 岛屿生物地理理论 210
8.6 小结 211
案例研究 212
问题与讨论 216
阅读资源 216
第9章 环境物理 217
9.1 环境物理原理 217
9.1.1 热力学定律 217
9.1.2 物质守恒定律 219
9.2 环境大气扩散理论 220
9.2.1 大气扩散理论基础 220
9.2.2 湍流扩散理论 225
9.2.3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 226
9.3.1 推流迁移 229
9.3.2 分散作用 229
9.3 污染物在水中的扩散理论 229
9.3.3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稀释模式 231
9.4 以其他物质为介质的扩散规律 234
9.4.1 声波传播的衰减规律 234
9.4.2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扩散理论 237
9.4.3 电磁波传播和衰减规律 239
9.5 环境物理污染对流理论 241
9.5.1 城市热岛环流 241
9.5.2 辐射对流平衡理论 241
9.6 典型物理污染分析 242
9.6.1 噪声污染 242
9.6.2 电磁辐射 245
9.6.3 其他物理污染 247
9.7 小结 249
案例研究 250
问题与讨论 251
阅读资源 252
第10章 环境化学 253
10.1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253
10.1.1 挥发和吸附 254
10.1.2 溶解和沉淀 258
10.1.3 水解和配合 259
10.1.4 氧化和还原 261
10.1.5 光化学反应 262
10.1.6 生物富集和转化 267
10.2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273
10.2.1 汞和砷的生态效应 273
10.2.3 有机卤代物的生态效应 274
10.2.2 多环芳烃的生态效应 274
10.2.4 复合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276
10.3 小结 278
案例研究 279
问题与讨论 282
阅读资源 282
第11章 环境经济 283
11.1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83
11.1.1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284
11.1.2 外部性理论与市场失灵 286
11.1.3 环境质量与公共物品 290
11.2 绿色核算 291
11.2.1 国民经济核算 291
11.2.2 环境与资源的核算方法 294
11.3 环境的经济价值评估 294
11.3.1 环境的费用-效益分析 295
11.3.2 费用函数与损害函数 298
11.3.3 环境质量的效益评价技术 300
11.4 环境经济手段 303
11.4.1 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 304
11.4.2 环境经济手段的应用 305
11.5 小结 306
案例研究 307
问题与讨论 311
阅读资源 312
第三篇 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 314
第12章 环境监测 314
12.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314
12.1.1 环境监测的目的 314
12.1.2 环境监测的分类 315
12.2 环境监测的要求和特点 316
12.2.1 环境监测的要求 316
12.2.2 环境监测的特点 317
12.3 环境监测标准与指标 319
12.3.1 环境监测标准 319
12.3.2 环境监测指标 319
12.4 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323
12.4.1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323
12.4.2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326
12.4.3 土壤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328
12.5 环境监测技术 329
12.5.1 样品预处理技术 329
12.5.2 测试技术 330
12.6.1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优势 332
12.6 环境遥感监测技术 332
12.6.2 环境遥感监测方法 334
12.7 小结 340
案例研究 340
问题与讨论 344
阅读资源 345
第13章 环境评价 346
13.1 概述 347
13.1.1 环境评价的类型 347
13.1.2 环境评价的发展过程 347
13.1.3 环境评价的原则 348
13.1.4 环境评价的方法 349
13.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50
13.2.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350
13.3.1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353
13.2.2 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353
13.3 环境影响评价 353
13.3.2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354
13.3.3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356
13.3.4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356
13.4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59
13.4.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作用 359
13.4.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361
13.4.3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362
13.5 小结 364
案例研究 365
问题与讨论 368
阅读资源 368
第14章 环境规划 370
14.1.1 分类 371
14.1 环境规划的分类和特征 371
14.1.2 特点 374
14.2 环境规划的原则和作用 375
14.2.1 环境规划的原则 375
14.2.2 环境规划的作用 376
14.3 环境规划的内容和技术方法 377
14.3.1 环境规划的内容 377
14.3.2 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383
14.4 环境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386
14.4.1 环境规划的编制 386
14.4.2 环境规划的实施 386
14.5.1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 388
14.5 水环境规划 388
14.5.2 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 389
14.6 大气环境规划 390
14.6.1 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 390
14.6.2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391
14.7 小结 391
案例研究 392
问题与讨论 393
阅读资源 393
第15章 环境污染控制 394
15.1 环境污染控制目标 394
15.1.1 环境污染及其特征 394
15.2 环境污染控制类型 395
15.2.1 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 395
15.1.2 环境污染控制的目标 395
15.2.2 末端控制与全过程控制 396
15.2.3 分散控制与集中控制 397
15.3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397
15.3.1 水环境污染控制 397
15.3.2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 407
15.3.3 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410
15.3.4 土壤环境污染控制 414
15.3.5 其他物理性污染控制 415
15.4 小结 418
案例研究 419
问题与讨论 421
阅读资源 422
16.1 环境政策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424
16.1.1 基本原则 424
第16章 环境政策与法规 424
第四篇 环境管理与实践 424
16.1.2 基本特征 425
16.1.3 环境政策的发展 426
16.1.4 环境政策体系 428
16.2 环境法 430
16.2.1 环境法的主要内容 430
16.2.2 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 431
16.2.3 环境法的目的和作用 433
16.2.4 环境法体系 434
16.3 环境标准 435
16.3.1 环境标准的内涵和性质 435
16.3.2 环境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436
16.3.3 环境标准体系 437
16.3.4 环境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管理 440
16.4 小结 443
案例研究 443
问题与讨论 444
阅读资源 444
第17章 流域环境管理 445
17.1 概述 445
17.1.1 基本概念 445
17.1.2 流域功能 446
17.1.3 流域的特点 447
17.1.4 流域环境问题 448
17.2 流域环境管理的内涵 453
17.2.1 流域环境管理的意义 453
17.2.2 流域环境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453
17.2.3 流域环境管理的内容与特点 455
17.3 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57
17.3.1 基本原理 457
17.3.2 管理方法 458
17.4 流域环境管理体制建设 459
17.4.1 流域环境管理与协调 459
17.4.2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460
17.4.3 流域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460
17.4.4 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 461
17.5 流域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462
17.5.1 生态环境需水 462
17.5.2 跨流域管理 463
17.6 小结 464
案例研究 465
问题与讨论 470
阅读资源 471
第18章 城市环境管理与实践 472
18.1 概述 472
18.1.1 系统性 473
18.1.2 主动性 473
18.1.3 预测性 473
18.1.4 协调性 473
18.2 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 473
18.2.1 城市发展的阶段性 473
18.2.2 生态城市 475
18.3 城市环境管理的发展 476
18.3.1 城市环境污染控制 477
18.3.2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477
18.4.1 城市环境管理体系框架 479
18.4 城市环境管理体系 479
18.4.2 城市环境管理方针与原则 480
18.4.3 城市环境管理体制与机构 480
18.4.4 城市环境管理方案 481
18.5 城市环境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483
18.5.1 污染物指标管理 483
18.5.2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485
18.5.3 生态效率管理 488
18.5.4 城市环境管理信息化 491
18.6 小结 493
案例研究 493
问题与讨论 496
阅读资源 497
19.1.1 工业环境污染的特点 498
19.1 工业环境污染 498
第19章 工业环境管理与生态工业 498
19.1.2 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战略 499
19.2 清洁生产 500
19.2.1 清洁生产的概念 500
19.2.2 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502
19.2.3 清洁生产审计 503
19.2.4 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 505
19.2.5 ISO14000 506
19.3 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 511
19.3.1 循环经济 511
19.3.2 生态工业 513
19.3.3 生态工业园区 517
19.3.4 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的关系 519
19.4 小结 520
案例研究 521
问题与讨论 526
阅读资源 527
第20章 农业环境管理与实践 528
20.1 农业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528
20.1.1 农业生产环境问题 528
20.1.2 农业生态系统破坏 535
20.2 农业环境管理与实践 537
20.2.1 农业环境管理体系 537
20.2.2 农业环境管理途径 538
20.2.3 农业环境管理对策 540
20.3 生态农业 543
20.3.1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543
20.3.2 生态农业的技术类型 544
20.3.3 典型技术与环境保护 546
20.4 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 549
20.4.1 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及目标 549
20.4.2 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技术体系 550
20.5 小结 550
案例研究 551
问题与讨论 554
阅读资源 554
第21章 环境教育 555
21.1 环境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555
21.1.1 环境教育的意义 556
21.1.2 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557
21.1.3 公民环境素养与环境教育 558
21.2.1 环境教育的特点 559
21.2 环境教育目标与实施途径 559
21.2.2 环境教育的目标 560
21.2.3 环境教育的实施途径 562
21.3 环境教育的方法 566
21.3.1 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 566
21.3.2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567
21.4 公民的环境素质与环境行为 570
21.4.1 公民的环境素质 570
21.4.2 公民的环境行为规范 572
21.4.3 公民环境素质的培养 573
21.5 小结 574
案例研究 575
问题与讨论 576
阅读资源 577
参考文献 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