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 魏复盛主编;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634527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752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774页
  • 主题词:空气污染监测-分析-方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 2

第一篇空气污染及监测概论 2

第一章空气污染 2

一、气体成分 2

(一)概述 2

十、 氧化碳 51 3

(一)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 41 3

(二)无机气体污染 3

(三)有机气体污染 3

二、颗粒物污染 4

(一)概述 4

(二)悬浮颗粒物的特性 5

(三)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7

(三)对-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磺酸分光光度法(A) 41 8

(二)空气中氧化剂和自由基的形成 9

(四)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 9

(一)概述 9

三、二次污染物 9

(三)二次污染物的生成 10

四、室内空气污染 12

第二章空气污染的危害 13

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3

(一)煤烟型污染 13

(二)光化学烟雾污染 14

(三)颗粒物污染危害 14

(四)其它污染物质的危害 16

二、对动植物的危害 17

(一)对动物的危害 17

(二)对植物的危害 17

三、对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危害 18

一、空气污染防治与监测技术进展 19

(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双达标”阶段 19

第三章空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发展 19

(一)消烟除尘阶段 19

(三)防治痕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阶段 20

(一)从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 20

(一)从无机污染物向有机污染物监测发展 20

二、空气污染监测的发展趋势 20

(三)从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向自动监测系统发展 21

(四)从单一的监测分析技术向多种监测分析技术联用发展 21

(五)从粗粒子监测向细颗粒物监测发展,并开展源解析研究 21

(六)发展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监测技术 22

第四章空气污染监测 23

二、空气质量监测 23

(一)瞬时采样法 23

(二)24h连续采样—实验室分析法 23

一、概述 23

(三)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24

三、酸沉降监测 24

(一)固定源 25

(四)恶臭 25

(二)无组织排放源 25

(三)流动源 25

四、污染源监测 25

(二)航空遥感监测 26

五、污染事故监测 26

(一)车载式的遥感监测 26

七、遥感遥测 26

六、室内空气监测 26

(三)资源环境卫星监测 27

主要参考文献 27

一、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确定 30

第一章 工作任务与目标 30

第二篇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30

二、工作计划的制订 31

三、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32

第二章实验室管理与人员培训 33

(一)分析实验室 33

(二)实验用水的纯化 33

一、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33

(三)实验容器材质的选择 35

二、实验室的管理 35

三、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 37

(一)设置环境空气监测网的目的 39

(二)监测网络设计的一般原则 39

第三章 布点与采样 39

一、监测网络的设计与布点 39

(三)网络点位设计的基本方法 40

(四)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的基本要求 40

二、样品的采集 41

(一)气态污染物的采样方法 42

(二)颗粒物的采样 47

(三)两种状态共存的污染物的采样方法 48

三、采样体积的计算 48

四、采样效率评价方法 50

(一)采样效率的评价方法 50

(二)影响采样效率的主要因素 51

一、标准物质 54

(一)标准物质的定义与分级 54

第四章 仪器的校准及检定 54

(二)环境气体标准 55

(三)气体标准的传递与追踪 55

二、标准气体的配制 56

(一)静态配气法 56

(二)动态配气法 64

二、压力(A) 3 73

三、玻璃器皿的校准 78

(一)流量计的种类 80

四、流量计及其校准 80

(二)流量计校准 84

(三)压力和温度对流量计读数的影响 93

五、颗粒物采样器流量的校准 94

六、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校准 95

第五章 实验室分析测试 96

一、概念 96

二、校准曲线 98

一、误差 100

第六章 数据的处理及表示方法 100

二、准确度 102

四、工作曲线中可疑值的检验 103

三、精密度 103

五、协作试验的数据处理 104

(一)Dixon检验法 105

(二)Cochran检验法 106

(三)Grubbs检验法 107

六、数据剔除时应注意的问题 108

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111

主要参考文献 112

一、二氧化硫 114

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 114

第一章 气态无机污染物 114

(一)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A) 114

(二)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A) 120

(三)紫外荧光法(B) 123

(四)定电位电解法(C) 123

(一)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A) 126

二、氮氧化物 126

三、二氧化氮 130

(一)盐酸萘乙二安分光光度法(A) 130

(二)化学发光法(B) 130

(二)化学发光法(B) 131

(三)定电位电解法(C) 132

(一)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A) 133

四、臭氧 133

(二)紫外光度法(A) 136

(三)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C) 139

五、一氧化碳 142

(一)非分散红外吸收法(A) 142

(三)定电位电解法(B) 144

(二)气体滤波相关红外吸收法(B) 144

(四)汞置换法(B) 145

六、氟化物 147

(一)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A) 147

(二)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A) 150

(一)碱片-重量法(B) 153

七、硫酸盐化速率 153

(二)碱片-铬酸钡分光光度法(B) 156

(三)碱片-离子色谱法(B) 158

八、氨 160

(一)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A) 161

(二)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A) 164

(三)氨气敏电极法(A) 166

(四)离子色谱法(B) 169

九、氰化氢 171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A) 171

十、五氧化二磷 176

抗坏血酸还原-钼监分光光度法(B) 176

(一)气相色谱法(A) 178

(二)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B) 178

十一、硫化氢 178

(三)直接显色分光光度法(B) 181

甲基橙分光光度法(A) 185

十二、氯气 185

十三、氯化氢 187

(一)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A) 187

(二)离子色谱法(B) 190

第二章 颗粒物及其元素 193

一、TSP 193

(一)大流量采样 重量法(A) 193

(二)中流量采样 重量法(A) 197

二、PM10 198

(一)大流量采样重量法(B) 198

(二)中流量采样重量法(B) 200

重量法(A) 201

三、降尘 201

(四)Beta射线衰减法(B) 201

(三)TEOM微量振荡天平法(B) 201

四、汞 204

(一)巯基棉富集-冷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B) 204

(二)金膜富集-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 206

(一)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 209

五、铅 209

(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C) 211

六、砷 213

(一)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B) 214

(二)新银盐分光光度法(B) 216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 220

(四)原子荧光法(B) 222

原子荧光法(B) 225

七、硒 225

八、铬(六价) 228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B) 228

九、锑 229

5-Br-PADAP分光光度法(B) 229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 232

十、铍 232

(二)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B) 235

十一、铁 237

(一)4,7-二苯基-1,10-菲啰啉分光光度法(B) 237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 239

十二、铜、锌、镉、铬、锰及镍 2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 241

十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C) 244

第三章 大气水平能见度 250

一、目测法(B) 250

(一)目标物的选择 250

(二)目标物的测绘 250

(三)观测和记录 252

二、仪器法(B) 253

(一)系统用途 255

一、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概述 255

(二)系统基本结构 255

第四章 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B) 255

二、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仪工作原理 257

(一)紫外荧光仪测定SO2 257

(三)气体滤波相关红外吸收仪测定CO 258

(二)化学发光仪测定NO、NO2、NOx 258

(六)PM10监测仪 259

(四)紫外光度仪测定O3 259

(五)长光程差分吸收光谱仪测定多种成分 259

(七)校准系统工作原理 261

三、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组成 261

(一)监测点位 262

(二)监测子站 262

(三)中心站 263

四、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65

(一)概述 265

(二)标准的追踪与传递 266

(三)监测仪器校准 274

(四)修正 283

(五)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例行质量控制 285

(六)作业指导书 285

(一)性能审核的目的和要求 286

(四)审核设备 286

五、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性能审核 286

(二)审核项目和工作原理 286

(三)审核方法和周期 286

(五)审核程序 287

(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87

六、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管理 290

(一)系统的设施管理 290

(二)系统仪器设备器材管理 291

(三)系统维护 292

(四)系统文件档案的管理 294

主要参考文献 295

二、采样点位设置 298

第四篇降水监测 298

一、概述 298

第一章布点、采样及质量保证 298

三、降水采样 299

四、降水样品的保存与处理 300

五、数据处理 302

六、质量保证 302

电极法(A) 305

第二章 降水监测分析方法 305

一、电导率 305

电极法(A) 307

二、pH值 307

三、硫酸根 308

(一)离子色谱法(A) 309

(二)铬酸钡-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A) 311

(三)改良硫酸钡比浊法(A) 313

四、硝酸根 314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A) 315

(一)离子色谱法(A) 315

五、亚硝酸根 316

(一)离子色谱法(A) 316

(二)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A) 317

六、氯离子 318

(一)离子色谱法(A) 318

(二)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A) 318

七、氟离子 320

(二)氟试剂分光光度法(A) 320

(一)离子色谱法(A) 320

(一)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A) 322

八、铵离子 322

(二)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A) 324

(三)离子色谱法(C) 325

九、钾、钠离子 328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 328

(二)离子色谱法(C) 329

十钙、镁离子 329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 330

(二)偶氮氯膦Ⅲ分光光度法测定钙(B) 331

离子色谱法(C) 333

十一、甲酸、乙酸 333

(三)离子色谱法、(B) 333

要参考文献 335

第一章采样 338

(二)采样孔和采样点 338

一、采样位置与采样点 338

第五篇污染源监测 338

(一)采样位置 338

(三)无组织排放源的采样原则 342

(四)恶臭污染物的采样原则 342

二、烟气采样方法 343

(一)采样原则 343

(二)采样系统与装置 343

(三)采样步骤 349

(四)采样体积的计算 352

(一)采样原则 353

三、颗粒物采样方法 353

(二)采样系统与装置 355

(三)采样步骤 361

四、排放浓度、排放量的计算 364

(一)排放浓度的计算 364

(四)采样体积的计算 364

(二)排放量的计算 366

第二章烟气参数的测定 367

一、温度 367

(一)玻璃水银温度计(A) 367

(二)热电偶温度计(A) 367

(三)电阻温度计(A) 368

(一)重量法(A) 368

二、含湿量 368

(二)冷凝法(A) 370

(三)干湿球法(A) 372

四、流速(A) 377

五、流量(A) 380

六、烟气成分 381

(三)电化学法测定氧(B) 381

(一)非分散红外吸收法与定电位电解法测定二氧化碳 381

(二)奥氏气体分析器法测定氧、 氧化碳、二氧化碳(A) 381

(四)氧化锆氧分仪法测定氧(B) 382

(五)热磁式氧分仪法测定氧(B) 383

(六)磁机械式氧分仪法测定氧(B) 384

第三章颗粒物及金属化合物测定 386

一、颗粒物 386

重量法(A) 386

二、尘粒分散度 388

惯性冲击仪法(B) 388

(一)林格曼黑度图法(B) 391

三、烟气黑度 391

(二)测烟望远镜法(B) 393

(三)光电测烟仪法(B) 394

四、石棉尘的测定 395

镜检法(A) 395

五、饮食业油烟 399

红外分光光度法(A) 399

六、铅及其化合物 401

(一)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 402

(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 404

(三)络合滴定法(B) 406

七、汞及其化合物 408

(一)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 409

(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B) 411

八镉及其化合物 413

(一)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 415

九、铍及其化合物 421

(一)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 421

(二)羊毛铬花菁R分光光度法(B) 424

十、镍及其化合物 426

(一)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 426

(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 428

(三)丁二酮肟-正丁醇萃取分光光度法(A) 431

十一、锡及其化合物 434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 434

十二、铬酸雾 436

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A) 436

十三、砷及其化合物 440

(一)新银盐分光光度法(B) 440

(二) 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光度法(B) 442

(三)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B) 445

十四、硒及其化合物 448

(一)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B) 448

(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 448

第四章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451

一、二氧化硫 451

(一)碘量法(A) 451

(二)定电位电解法(A) 454

(二)自动滴定碘量法(B) 457

(四)非分散红外吸收法(B) 458

(五)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攻瑰苯胺分光光度法(B) 460

(六)溶液电导率法(C) 462

二、氮氧化物 464

(一)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A) 464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A) 468

(三)定电位电解法(B) 470

(四)非分散红外吸收法(B) 472

三、氯化氢 474

(一)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A) 474

(二)硝酸银容量法(B) 477

(三)离子色谱法(B) 479

四、硫酸雾 481

(一)铬酸钡分光光度法(B) 481

(二)离子色谱法(B) 484

五、氟化物 486

(一)离子选择电极法(A) 486

(二)氟试剂分光光度法(B) 489

(一)甲基橙分光光度法(A) 493

六、氯气 493

(二)碘量法(B) 496

七、氰化氢 497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A) 497

八、光气 502

(一)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A) 502

(二)碘量法(B) 505

九、沥青烟 507

重量法(A) 507

十、硫化氢 510

(一)气相色谱法(A) 510

(二)碘量法(B) 510

(三)亚 甲基蓝分光光度法(B) 512

(一)非分散红外吸收法(A) 513

(二)定电位电解法(B) 516

(三)奥氏气体分析器法(A) 517

(四)检气管法(B) 519

十二、氨 520

(一)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B) 520

(二)氨气敏电极法(B) 520

第五章烟气污染物排放连续监测 524

一、概述 524

二、安装要求 525

三、烟气参数的测定 526

(一)烟气温度测定 526

(二)烟气含湿量测定 526

(三)烟气成分测定 527

(四)烟气压力测定 527

(五)烟气流速和流量的测定 527

(一)不透明度法 531

四、烟尘的测定 531

(二)后向散射法 534

(三)β射线法 534

五、二氧化硫测定 535

六、氮氧化物测定 539

七、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计算 541

八、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41

(一)安装的质量保证 541

(二)校准时质量保证 543

(三)运行质量保证 543

第六章机动车尾气监测 552

一、烟度 553

(一)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的测量滤纸烟度法(A) 553

(二)汽车柴油机全负荷烟度的测量滤纸烟度法(A) 556

二、 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 556

汽油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 怠速法(A) 559

主要参考文献 562

第六篇有机污染物分析 566

第一章挥发性有机物 566

一、挥发性有机物(VOCs) 566

(一)固体吸附 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C) 566

(二)用采样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C) 572

二、挥发性卤代烃 577

气相色谱法(C) 577

三、氯丁二烯(B) 581

气相色谱法 581

四、氯乙烯 582

气相色谱法 582

五、总烃和非甲烷烃 585

(一)总烃和非甲烷烃测定方法一(B) 585

(二)总烃和非甲烷烃测定方法二(B) 587

(三)气相色谱法测定非甲烷烃(B) 589

(一)气相色谱法(B) 593

六、甲醇 593

(二)变色酸比色法(B) 595

第二章芳烃类化合物 597

一、苯系物 597

(一)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B) 598

(二)热脱附进样气相色谱法(B) 600

二、氯苯类化合物 602

气相色谱法(C) 602

(一)锌还原盐酸奈乙二胺分光光度法(A) 604

三、硝基苯类化合物 604

(一)苯吸收填充柱气相色谱法(B) 607

(三)固体吸附气相色谱(C) 609

四、苯酚类化合物 611

(一)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B) 611

(二)气相色谱法(B) 614

(三)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C) 616

(一)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A) 619

五、苯胺类化合物 619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C) 621

六、酞酸酯类化合物 623

高效液相色谱法(C) 623

七、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626

(一)气相色谱质谱法(C) 627

(二)超声波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C) 631

八、苯并[a]芘 636

(一)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A) 636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A) 638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A) 641

九、 ?英 645

第三章农药类化合物 662

一、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 662

气相色谱法(C) 662

二、甲基对硫磷 666

(一)气相色谱法(B) 666

(二)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B) 667

三、敌百虫 669

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B) 669

四、敌百虫和敌敌畏 672

间苯二酚荧光法(C) 672

五、有机磷农药 673

气相色谱法(C) 673

第四章醛酮类化合物 679

一、醛酮类化合物 679

2,4-DNPH吸附管吸附高效液相色谱法(C) 679

二、甲醛 682

(一)酚试剂分光光度法(B) 682

(二)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A) 684

(三)离子色谱法(B) 687

三、乙醛 689

气相色谱法(A) 689

(一)气相色谱法(A) 695

四、丙烯醛 695

(二)4-己基间苯二酚分光光度法(B) 699

五、低分子醛 701

气相色谱法(B) 701

六、丙酮 703

(一)气相色谱法(B) 703

(二)糠醛比色法(B) 704

第五章其它有机化合物 706

一、环氧氯丙烷 706

(一)气相色谱法(B) 706

(二)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B) 708

二、丙烯腈 710

气相色谱法、(B) 710

三、三甲胺 712

气相色谱法(A) 712

(一)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B) 716

四、吡啶 716

(二)气相色谱法(B) 718

五、异氰酸甲酯 720

2,4-二硝基氟苯分光光度法(B) 720

六、肼和偏二甲基肼 722

(一)分光光度法(肼)(B) 722

(二)分光光度法(偏二甲基肼)(B) 725

(三)气相色谱法(肼和偏二甲基肼)(B) 727

七、有机硫化合物 730

气相色谱法(A) 730

八、苯溶物 735

重量法(A) 735

九、臭气 737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A) 737

主要参考文献 743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选用仪器设备名录 74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