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础生态学 第3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基础生态学  第3版
  •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2378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61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374页
  • 主题词: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基础生态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绪论 1

0.1生态学的定义 1

0.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

0.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3

0.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6

1生物与环境 6

1.1生态因子 6

1.1.1环境 6

1.1.2生态因子 7

1.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8

1.2.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8

1.2.2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9

1.3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10

1.3.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10

1.3.2限制因子 11

1.3.3耐受限度与生态幅 11

2能量环境 15

2.1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15

2.1.1地球上光的分布 15

2.1.2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7

2.1.3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8

2.1.4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 20

2.2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2

2.2.1地球上温度的分布 22

2.2.2 温度与动物类型 24

2.2.3温度对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影响 25

2.2.4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 28

2.2.5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 34

2.2.6物种分布与环境温度 34

2.3风对生物的作用及防风林 35

2.3.1风对生物生长及形态的影响 35

2.3.2风是传播运输工具 36

2.3.3风的破坏作用 36

2.3.4防风林 37

2.4火对生物的影响及防火管理 37

2.4.1火对生物的作用 38

2.4.2防火管理 39

3物质环境 41

3.1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水的适应 41

3.1.1水的性质与存在形式 41

3.1.2陆地上水的分布 42

3.2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43

3.2.1植物与水 43

3.2.2动物对水的适应 47

3.3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52

3.3.1氧与生物 52

3.3.2 CO2的生态作用 55

3.4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56

3.4.1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56

3.4.2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58

3.4.3土壤的生物特性 60

3.4.4植物对土壤的适应 60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64

4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64

4.1种群的概念 64

4.2种群动态 65

4.2.1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66

4.2.2种群统计学 69

4.2.3种群的增长模型 75

4.2.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78

4.2.5生态入侵 84

4.3种群调节 84

4.3.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85

4.3.2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 86

4.4集合种群动态 87

4.4.1概念和术语 88

4.4.2集合种群理论的意义与应用 89

5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91

5.1物种的概念 91

5.2种群的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 92

5.2.1基因、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92

5.2.2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94

5.2.3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98

5.2.4表型的自然选择模型 99

5.3物种形成 100

5.3.1物种形成及其过程 100

5.3.2物种形成的方式 101

6生活史对策 104

6.1能量分配与权衡 104

6.2体型效应 105

6.3生殖对策 106

6.3.1 r-选择和K-选择 106

6.3.2生殖价和生殖效率 107

6.3.3生境分类与植物的生活史对策 108

6.3.4机遇、平衡和周期性生活史对策 109

6.4滞育和休眠 110

6.5迁移 111

6.6复杂的生活周期 112

6.7衰老 112

7种内与种间关系 114

7.1种内关系 115

7.1.1密度效应 115

7.1.2性别生态学 117

7.1.3领域和社会等级 121

7.1.4他感作用 122

7.1.5集群生活 123

7.2种间关系 124

7.2.1种间竞争 124

7.2.2捕食作用 133

7.2.3寄生作用 138

7.2.4共生作用 140

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 146

8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146

8.1生物群落 146

8.1.1生物群落的概念 146

8.1.2群落的基本特征 147

8.1.3对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 148

8.2群落的种类组成 149

8.2.1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149

8.2.2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151

8.2.3种的多样性 152

8.2.4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154

8.2.5解释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各种学说 155

8.2.6种间关联 156

8.3群落的结构 157

8.3.1群落的结构单元 157

8.3.2群落的垂直结构 159

8.3.3群落的水平结构 159

8.3.4群落的时间结构 160

8.3.5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161

8.4群落组织——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161

8.4.1生物因素 161

8.4.2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164

8.4.3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166

8.4.4岛屿与群落结构 166

8.4.5一个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 168

8.4.6平衡说和非平衡说 169

9群落的动态 173

9.1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173

9.2生物群落的演替 174

9.2.1演替的概念 174

9.2.2演替的类型 175

9.2.3演替系列 177

9.2.4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179

9.2.5演替方向 180

9.2.6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 180

9.2.7演替顶极学说 182

10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85

10.1群落分类 185

10.1.1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 186

10.1.2植物群落的命名 188

10.1.3法瑞学派和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简介 188

10.1.4群落的数量分类 189

10.2群落排序 189

10.2.1排序的概念 189

10.2.2排序的类型 190

第四部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 196

11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96

11.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196

11.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97

11.2.1非生物环境 197

11.2.2生产者 198

11.2.3消费者 198

11.2.4分解者 198

11.3食物链和食物网 199

11.4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200

11.5生态效率 201

11.6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202

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05

12.1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205

12.1.1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 205

12.1.2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205

12.1.3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 207

12.1.4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209

12.1.5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210

12.2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211

12.2.1次级生产过程 211

12.2.2次级生产量的测定 212

12.2.3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213

12.3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215

12.3.1分解过程的性质 215

12.3.2分解者生物 216

12.3.3资源质量 218

12.3.4理化环境对分解的影响 219

12.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21

12.4.1研究能量传递规律的热力学定律 221

12.4.2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 222

12.4.3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分析 223

12.4.4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226

12.5分解者和消费者在能流中的相对作用 226

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30

13.1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230

13.2全球水循环 232

13.3碳循环 233

13.4氮循环 236

13.5磷循环 238

13.6硫循环 238

14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242

14.1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242

14.1.1陆地生态系统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 242

14.1.2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245

14.1.3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246

14.2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246

14.3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247

14.4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247

14.4.1热带雨林 247

14.4.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51

14.4.3夏绿阔叶林 252

14.4.4北方针叶林 253

14.4.5草原 254

14.4.6荒漠 257

14.4.7冻原 258

14.4.8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 261

第五部分 应用生态学 264

15 应用生态学 264

15.1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 266

15.1.1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 267

15.1.2臭氧层的破坏 269

15.1.3污染问题 271

15.2人口与资源问题 279

15.2.1人口问题 279

15.2.2资源问题 282

15.3农业生态学 284

15.3.1农业的发展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85

15.3.2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286

15.3.3生态农业 288

15.4生物多样性与保育 293

15.4.1生物多样性价值 293

15.4.2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293

15.4.3生物多样性研究 295

15.4.4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 297

15.5生态系统服务 299

15.5.1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意义 299

15.5.2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300

15.5.3生态系统服务项目内容 300

15.5.4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比较 303

15.5.5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计的重要意义 305

15.5.6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306

15.6生态系统管理 309

15.6.1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 310

15.6.2进行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因 310

15.6.3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311

15.6.4生态系统管理与人类地位的双重性 311

15.6.5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持续力 312

15.6.6生态学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基础 312

15.6.7生态系统管理的步骤 314

15.6.8可适应的生态系统管理 316

15.6.9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317

15.7收获理论 318

15.7.1最大持续产量 318

15.7.2环境波动与种群结构 320

15.8有害生物防治 321

15.8.1有害生物防治的目标与技术类型 322

15.8.2化学杀虫剂、除莠剂及其问题 323

15.8.3生物防治、遗传防治及有害生物的综合管理 326

第六部分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 330

16分子生态学 330

16.1生物对逆境胁迫的分子水平适应 331

16.1.1生物对寒冷的分子水平适应 331

16.1.2生物对高温的分子水平适应 335

16.1.3植物抗干旱的分子水平适应 336

16.1.4植物抗逆境的分子机制 337

16.1.5小哺乳动物适应低氧环境的分子机制 337

16.2生物种群的分子生态学 338

16.2.1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339

16.2.2种群的遗传分化 344

16.2.3基因流 345

16.3亲缘地理学 347

16.3.1研究的发展 348

16.3.2研究内容 348

17景观生态学 350

17.1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350

17.2景观结构 351

17.3景观功能 352

17.4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353

17.5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353

17.5.1景观指数 354

17.5.2景观格局分析模型 354

17.5.3景观模型 355

17.6景观结构的起源和演变 355

中文名词索引 35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