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壮鹰,李春青主编;韩泉欣,周波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6855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130MB
- 文件页数:448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古代文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在对待古代文论的态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二、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义 5
三、走向文化诗学 9
四、中国古代文化精神概观 16
五、中国古代文论概观 20
第一章 先秦时代的文学观念 29
第一节 概述 29
一、文化话语权力的转移 29
二、作为新的言说主体的士人阶层 32
三、先秦文论概观 35
四、儒家的文化追求 35
第二节 孔子的文论 40
一、孔子文论的文化意蕴 40
二、孔子的诗歌功能论的复杂性 44
第三节 孟子的文论 48
一、孟子与士人阶层的自我认同意识 49
二、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52
第四节 荀子的文论 57
一、荀子言说立场的时代特征 57
二、荀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62
第五节 先秦道家思想的诗性特征 68
一、老庄道论 68
二、老庄所崇尚的“妙”和“自然” 70
三、庄子对“游”和“化”的推崇 74
四、庄子“言不尽意”论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75
第二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77
第一节 概述 77
一、汉代的政治文化结构 77
二、士人阶层的处世策略 79
三、经学语境中的文论思想 82
四、两汉文论概况 84
第二节 《乐记》与《毛诗序》 89
一、《乐记》的主要贡献 89
二、《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92
第三节 司马迁、班固的文学思想 96
一、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96
二、班固的文论观点 98
第四节 扬雄的文学思想 100
一、扬雄文学思想的核心 101
二、扬雄论辞赋 102
第五节 汉人对屈原的评价问题 104
一、淮南王刘安与司马迁的评价 104
二、扬雄与班固的评价 105
三、王逸的评价 106
第六节 王充的文学思想 107
一、王充的生平 108
二、王充的主要文论观点 109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112
第一节 概述 112
一、乱世政治与文人命运 112
二、从经学的衰落到社会思想的解放 113
三、理论批评中的玄学旨趣 115
四、文学概略 117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118
第二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 128
一、作家论和批评论 129
二、文体论 130
三、文气说 131
四、文学价值观 133
第三节 陆机的《文赋》 134
一、关于文学本质的思考 135
二、论艺术想象与艺术构思 137
三、陆机的艺术方法论 139
四、模拟与独创的辩证 140
五、从《文赋》看魏晋之际审美风气的转变 142
第四节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 144
一、《文心雕龙》的作意和作法 145
二、《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与思想倾向 146
三、《文心雕龙》的理论贡献 147
第五节 钟嵘的《诗品》 159
一、“吟咏情性”论 160
二、“滋味”说 162
三、钟嵘的评诗标准以及对齐梁诗风的批评 164
四、“定品第”、“溯流别”的批评方法 165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170
第一节 概述 170
一、隋唐以来日益开放的文化大背景 170
二、唐代的三教并行及其影响下的文学与文论 173
三、中唐以后的“解构”思潮 177
第二节 皎然《诗式》的诗学理论 180
一、“天真”与“中道” 182
二、“缘境”与“取境” 184
三、“神诣”与“意冥” 186
四、风格论与因革论 188
第三节 韩愈的文学思想与“解构”倾向 189
一、韩愈的儒学思想和文道合一的理论 190
二、韩愈对诗文的解构及其观点 194
三、韩愈的“不平则鸣”的理论 197
第四节 白居易批判现实的诗歌理论 200
一、关于诗歌产生的根源 201
二、强调诗歌对现实的批判 203
三、关于对诗歌形式通俗化的倡导 206
第五节 司空图的诗学思想 210
一、司空图诗学理论的背景 211
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 212
三、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 219
第五章 宋金元时代的文学思想 221
第一节 概述 221
一、文人士大夫与君主集团的二元政治结构 221
二、理学的产生与宋人文学精神的变革 224
三、禅、道思想的发展与诗学中的审美主义 227
四、异族统治下(金元)的诗学寻根与建设 230
第二节 苏轼的创作理论 232
一、文学创作的发生论 233
二、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论 235
三、艺术风格论 241
第三节 黄庭坚的诗学理论 243
一、诗人之道与诗歌的品质 244
二、有法与无法 246
三、“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248
第四节 理学家的文学观 251
一、理学文论的伦理本位倾向 252
二、理学家的诗歌美学思想 256
第五节 严羽的《沧浪诗话》 261
一、“以禅喻诗”的诗学建构 261
二、严羽对诗歌审美境界的追求 265
第六节 王若虚与元好问 269
一、王若虚的文学观 270
二、元好问的诗学思想 274
第六章 明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280
第一节 概述 280
一、市民阶层的崛起与文人的世俗化 280
二、心学与文学中的启蒙思潮 282
三、戏剧与小说创作的繁荣和理论批评 284
第二节 李贽与汤显祖的文学思想 285
一、李贽的童心说 285
二、汤显祖的至情说 289
第三节 公安派与竟陵派 293
一、袁宏道与公安派的文论 294
二、竟陵派的文学观 301
第四节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 305
一、戏剧本体论——情韵与音律 305
二、戏剧语言论——本色与文词 308
三、戏剧表演论——唱叹与风神 311
四、戏剧结构论——关目与主脑 315
第五节 明代的小说理论 318
一、明代历史小说的批评 319
二、李贽与《水浒传》评点 322
三、世情小说理论的发展 326
第七章 清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330
第一节 概述 330
一、清廷的文化政策 330
二、清代的学术品格 332
三、清代文学批评的发展 334
第二节 王夫之的诗论 337
一、王夫之诗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337
二、“诗道性情”论 340
三、“情景相生”论 341
四、论以意为主,反对死法 344
第三节 叶燮的《原诗》 346
一、以“变”为动力的文学发展观 346
二、论“理、事、情”与“才、胆、识、力” 348
三、论创作过程及形象思维 351
第四节 桐城派的文论 352
一、方苞的“义法”说 353
二、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 355
三、姚鼐论义理、考据、词章的统一和阳刚、阴柔之美 358
第五节 清代的词论 361
一、浙西派的词论 361
二、张惠言的《词选序》 363
三、周济的词论 364
第六节 李渔的戏曲理论 367
一、李渔的戏曲结构论 368
二、李渔的戏曲语言论 371
三、李渔的戏曲编导论 373
第七节 金圣叹的小说评点 375
一、人物论 377
二、结构论 379
三、创作论 380
第八章 近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382
第一节 概述 382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政局、制度与文化变迁 382
二、东西碰撞中的思想学术与文化 386
三、传统文学观念向现代文学观念的过渡 389
第二节 晚清桐城派 395
一、桐城文派的衰落 396
二、桐城文章的中兴 397
三、桐城派的殿军:严复与林纾 398
四、晚清桐城派的成绩与问题 401
第三节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402
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403
二、文界革命 403
三、诗界革命 407
四、小说界革命 409
第四节 王国维与纯文学观念的起源 412
一、学术观与新学语 412
二、《红楼梦评论》的创造性贡献 413
三、《人间词话》的划时代成就 415
四、中国戏曲史的拓荒者 418
第五节 “文”的再认识 420
一、“骈文正宗”论:从阮元到刘师培 421
二、“文学复古”论:章太炎 423
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青年周氏兄弟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