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壳运动整体观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应用 李四光学术思想的新探索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地壳运动整体观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应用  李四光学术思想的新探索
  • 高庆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978750294623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254页
  • 主题词:地壳运动-影响-自然灾害-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地壳运动整体观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应用 李四光学术思想的新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环境与灾害是地学研究的新命题 1

一、环境与灾害的地学内涵 1

(一)环境与灾害是全球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活动及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1

(二)地球的运动和全球变化决定了环境与灾害的属性与分类 2

(三)环境—灾害是有密切联系的开放系统,属于地球系统的子系统 2

二、自然灾变与人类社会发展 3

(一)自然灾变影响人类发展 3

(二)人类对环境破坏与灾害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4

(三)环境—灾害互馈促进,恶性循环 5

三、环境与灾害是地学研究的新命题 5

(一)环境与灾害形成机制的研究 6

(二)环境与灾害区划的研究 6

(三)环境治理与减灾系统工程规划 6

第二章 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的进展与自然灾害综合研究 8

一、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启蒙与地质力学 9

(一)自然灾害系统的形成与地球自转运动 9

(二)自然灾害分布与构造体系 11

二、从地质力学研究到地质系统论观点的提出 12

三、构造体系及构造系统研究 14

四、构造体系及地质体系研究 115

五、地质系统及地球表层系统研究 17

六、地质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形成机制 17

第三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运动与自然灾变 19

一、大陆构造运动与地震和地质灾害 19

(一)地壳运动和大陆构造演化 19

(二)中国活动性构造体系 20

(三)大陆地震的分布特征 23

(四)中国大陆地震危险性 25

(五)中国大陆的地质灾害 27

二、洋底构造及对地震的控制 30

(一)洋中脊(海岭)构造系统 30

(二)海沟构造系统 31

(三)转换断层 33

三、海洋运动与自然灾变 34

(一)中国大陆海水进退规程 34

(二)海平面变化与自然灾害 39

(三)中国的海洋灾害 39

四、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变 42

(一)气候变化 42

(二)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44

(三)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 46

(四)气候变化与洪涝灾害 54

(五)气候变化与生物灾害 57

第四章 构造体系对致灾环境的控制作用 62

一、中国的致灾环境和灾害分区 62

(一)中国的致灾环境 62

(二)中国自然灾害分区 68

二、全球构造与自然灾害分布 70

(一)全球构造对致灾环境的控制作用 70

(二)全球构造与重大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 75

第五章 地球表层系统运动的特点和联系性 76

一、岩石圈构造及其反映的地壳运动方式和方向 76

(一)陆壳构造反映的地壳运动方式和方向 76

(二)洋壳构造反映的地壳运动方式和方向 78

(三)陆壳构造与洋底构造的关系 80

(四)GIS测量数据反映的地球表层运动方式和方向 81

二、水圈运动的特点及其反映的地壳运动方式和方向 83

(一)中国大陆海水运动的主要特点 83

(二)海洋运动的机制与原因 85

(三)现代洋流运动方式 86

三、大气运动反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向 88

(一)中国天气系统与气候变化 88

(二)大气运动方式和方向 92

四、地壳运动与气候变化、海水进退、生物演化的相关性 96

五、地壳运动与自然变化的相关联系 98

(一)地壳运动与建造的关系 98

(二)地壳运动与地球化学 100

(三)地壳运动与海水进退 100

(四)地壳运动与气候变迁 100

(五)地壳运动与生物演化 101

(六)地球自转与地球物理场 101

(七)地球自转轴的变化 102

第六章 自然灾变系统的形成机制 107

一、自然灾变 107

(一)自然灾变基本概念 107

(二)自然灾变的成因分类 107

二、自然灾变链与灾变群 108

(一)自然灾变链 108

(二)地区灾变链 109

(三)自然灾变群 110

三、地球不同圈层的自然灾变相关性 110

(一)地震与气象关系 110

(二)地震与海温及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112

(三)地震与旱涝的关系 113

(四)地震与生物异常的关系 115

(五)气象与生物灾害的关系 115

四、自然灾变形成的主要因素 115

(一)自然因素 115

(二)社会因素 118

(三)其他因素 118

五、自然灾变系统 119

(一)自然灾变的联系性 119

(二)自然灾变系统的整体性 120

(三)自然灾变系统的层次性 121

六、自然灾变系统的形成机制 124

(一)自然灾变与地球自转的相关关系 124

(二)自然灾变与太阳活动的相关关系 133

(三)日、月引潮力的作用 134

(四)自然灾变系统形成的机制 136

第七章 地壳运动整体观在减灾方面的应用 150

一、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风险评估 151

(一)中国地质灾害区域危险性分析 152

(二)可诱发地质灾害的其他自然灾害区域风险分析 158

(三)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风险评估 175

二、自然灾害综合预报和对洪涝灾害发展趋势的探索 183

(一)自然灾害综合预报 183

(二)洪涝灾害发展趋势的探索 186

三、地震预测的整体观的探索 192

(一)地震科学整体观 192

(二)构造带—地震带—地热异常带—地震化学异常带四位一体特征 195

(三)地球化学异常—地震预测整体观的探索 212

四、研究全球变化,建设公共安全与灾害应急系统工程 218

(一)全球变化问题研究 218

(二)中国的干旱化、荒漠化、水资源危机和藏水北调问题 220

(三)建立社会安全保障体系 222

五、构建综合减灾系统工程 225

(一)综合监测预报体系 226

(二)综合防灾应急体系 229

(三)社会救灾重建体系 230

(四)综合减灾管理系统 230

(五)灾害保险体系 232

结束语 233

参考文献 238

后记 24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