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如何撰写调研报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如何撰写调研报告
  • 刘宝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红旗出版社
  • ISBN:978750512783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91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调查报告-写作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如何撰写调研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体 1

第一节 各种文体的特点 2

一、记叙文 2

(一)新闻类体裁 2

(二)札记类体裁 3

(三)文学类体裁 3

(四)调研报告类体裁 3

二、说明文 5

(一)说明书 5

(二)解说词 5

(三)教科书 5

(四)科学小品 6

(五)跋 6

三、议论文 6

四、应用文 7

(一)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惯用的体裁 7

(二)企事业单位惯用的体裁 7

(三)司法部门惯用的体裁 7

(四)文教科技部门惯用的体裁 7

(五)综合类体裁 7

(六)应用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8

第二节 调研报告的文体特点 9

一、调研报告与其他应用文的文体区别 9

二、决策型与咨询型调研报告的文体特点 11

三、调研报告的文体种类 13

(一)述评型 14

(二)引导型 15

(三)建议型 16

(四)经验型 17

(五)借鉴型 17

(六)探索型 18

(七)预测型 18

(八)透视型 20

第三节 划分文体类型的重要意义和依据 20

一、划分类型的重要意义 20

二、划分类型的理论依据 21

三、学术界流行的划类方法 23

第二章 结构 27

第一节 结构的含义 28

一、结构的形态 28

二、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结构 29

第二节 “五四框架”是调研报告唯一的结构模式 30

第三节 结构的外在形态 31

一、标题 31

(一)标题名称 32

(二)标题类型 32

二、导语 35

(一)扩展型导语 36

(二)背景型导语 36

(三)结论型导语 37

(四)提示型导语 37

(五)悬念型导语 38

(六)设问型导语 39

(七)祈使型导语 39

三、正文 41

(一)记叙说明型 41

(二)判断推理型 41

(三)对策建议型 42

四、结尾 42

(一)照应型结尾 43

(二)总结型结尾 43

(三)对策型结尾 44

(四)号召型结尾 44

(五)强调型结尾 45

五、附录 45

第四节 结构的内在形态 46

一、表达模式的形态 46

(一)纵式表述 47

(二)横式表述 47

(三)复式表达 48

(四)表达模式的作用 48

二、转折与衔接的形态 48

(一)转折与衔接的作用 48

(二)转折与衔接的技巧 48

(三)转折与衔接要保持文章的整体性 48

第五节 范文的结构分析 49

一、《农村责任制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关于沔阳县解决“撂田”问题的调查》 49

(一)标题 49

(二)导语 49

(三)正文 49

(四)结尾 50

(五)附录 50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51

(一)背景 51

(二)导语 52

(三)正文 52

(四)结尾 53

(五)特点 53

第三章 主题 57

第一节 主题的含义 59

一、生活主题 59

二、文章主题 60

三、调研报告主题 61

四、主题的提炼过程 62

第二节 调研报告主题的表现形态 64

一、主题有三个层次 64

(一)主题类别 64

(二)主题特征 64

(三)主题思想 64

二、主题具有三种性质 65

(一)客观性 65

(二)主观性 66

(三)时代性 66

三、主题的思想体系 66

第三节 调研报告主题与各要素的关系 68

一、主题与材料、内容和标题的关系 68

(一)主题与材料的关系 68

(二)主题与内容的关系 68

(三)主题与标题的关系 69

二、主题必须先行 70

三、主题有无标准? 72

(一)怎样衡量主题的客观标准呢? 72

(二)怎样衡量主题的主观标准呢? 72

四、“无题有感”作品有无主题? 73

五、调研报告的主题可以创新吗? 73

第四章 材料 75

第一节 材料的含义 76

一、材料的表现形式 76

(一)素材 76

(二)资料 76

(三)题材 76

二、材料内容的标准具有“三性” 77

(一)真实性 77

(二)系统性 77

(三)代表性 77

第二节 材料的种类 78

一、思想性材料 78

二、事务性材料 79

(一)以“问题事务性”为主的材料 79

(二)以“数字事务性”为主的材料 80

三、材料形态的种类 80

(一)主要材料与次要材料 81

(二)综合材料与个案材料 81

(三)典型材料与非典型材料 83

(四)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 85

(五)主题材料与背景材料、事实材料与虚构材料 86

第三节 材料的处理 87

一、占有材料 88

二、鉴别材料 88

三、筛选材料 89

四、使用材料 90

第五章 数字的使用规则 91

第一节 数字的含义 92

一、数字的重要性 92

二、使用数字应遵循它的“三性” 92

(一)主旨性 93

(二)精准性 94

(三)系统性 94

三、数字的来源 94

第二节 统计要求 95

一、统计的基本概念 95

(一)总体 95

(二)总体单位 96

(三)样本 96

(四)变量 96

(五)指标 96

(六)指示标志 96

二、统计分组 98

(一)分组的几个基本概念 98

(二)分组的两种形式 99

(三)分组标志的类型 99

三、分配数列 101

(一)品质数列的编制方法 101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102

第三节 数字的使用规则 104

一、数字的鉴别 104

二、数字的筛选 105

三、数字的对比与分析 106

(一)纵向式对比 107

(二)横向式对比 108

四、数字的书写规则 109

(一)表示数量变异状态的写法 109

(二)表示数量关系的写法 110

(三)表示数量名称和指示标志的写法 111

(四)数字的其他书写规则 111

第六章 表达方式 113

第一节 表达的含义 114

第二节 叙述 115

一、叙述的作用 115

二、叙述的种类 115

(一)总叙与分叙 116

(二)顺叙与逆叙 117

(三)直叙与倒叙 118

(四)插叙和补叙 119

(五)夹叙与间叙 120

(六)借叙与婉叙 121

三、叙述的要求 121

(一)叙述必须紧紧围绕主题 121

(二)叙述的用语要统一,要固定 121

(三)叙述的事物要真实、内容要完整、情节要连贯 122

(四)明确人称 122

(五)叙述不是记流水账 122

(六)一切以顺叙为基础、为开端、为结束 122

(七)叙述的方向要一致 123

第三节 说明 123

一、说明的作用 123

二、说明的种类 123

(一)分类说明 124

(二)举例说明 124

(三)描述说明 124

(四)比喻说明 125

(五)比较说明 126

(六)数字说明 126

(七)图表说明 127

(八)定义说明 128

(九)引用说明 129

(十)诠释说明 129

三、说明的要求 130

第四节 议论 130

一、议论的作用 130

二、议论的要求 131

三、结论的种类 133

(一)操作型结论 134

(二)预示型结论 134

(三)引导型结论 134

(四)是非型结论 134

(五)自然型结论 135

四、如何作结论 135

第五节 表达技法 136

一、过渡与衔接 136

(一)过渡的三个层次 136

(二)过渡的三种方式 137

(三)过渡与衔接靠不同的叙述方式 138

二、表达原则 138

(一)准确性 139

(二)鲜明性 140

(三)生动性 141

第七章 常用的语法知识 143

第一节词 145

一、词素 145

二、实词 146

(一)名词 146

(二)动词 146

(三)形容词 146

(四)数词 146

(五)量词 146

(六)副词 147

(七)代词 147

三、虚词 148

(一)连词 148

(二)介词 148

(三)助词 149

(四)语气词 149

(五)拟声词 149

(六)标点符号 149

四、词义特征 149

(一)同义词 149

(二)多义词 150

(三)反义词 150

五、词音特征 151

(一)同音异义词 151

(二)异音同义词 151

第二节 词组 152

一、偏正结构 152

二、主谓结构 153

三、联合结构 153

(一)并列式 153

(二)递进式 154

(三)选择式 154

四、动宾结构 154

(一)与偏正结构的区别 154

(二)与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中补结构的区别 154

五、连谓结构 155

六、同位结构 156

第三节 句子 157

一、句子成分 157

(一)主语 157

(二)谓语 158

(三)宾语 161

(四)补语 163

(五)状语 165

(六)定语 166

(七)“的”“地”“得”“所”四个结构助词的用法 168

(八)外位语、独立语 169

二、实词的语法功能 171

(一)名词 171

(二)动词 172

(三)形容词 173

(四)数词 173

(五)量词 174

(六)副词 175

三、虚词的语法功能 176

(一)介词 176

(二)连词 176

(三)助词 177

(四)标点符号 177

四、句类 178

(一)语气句型 178

(二)语法句型 179

五、句子的综合分析 183

第四节 常见的句法失范 184

一、主语残缺 184

二、谓语残缺 186

三、宾语残缺 188

四、定语、状语和补语失范 189

(一)定语失范 189

(二)状语失范 189

(三)补语失范 190

五、介词用法不当 190

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190

七、词语的堆砌和重复 192

八、语序不当 193

第八章 常用的逻辑方法 195

第一节 逻辑的作用 197

一、逻辑与写作的关系 197

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198

(一)形式逻辑 198

(二)辩证逻辑 201

第二节 表达概念的逻辑方法 201

一、概念的含义 201

二、概念的种类 202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03

(一)增加概念的内涵和缩小概念的外延 203

(二)减少概念的内涵和扩大概念的外延 204

四、给概念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204

(一)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要保持一致 204

(二)不能循环定义或同语定义 205

(三)定义项只能用肯定的词语表示 205

第三节 语言运用的逻辑方法 205

一、语言与语法的逻辑关系 205

二、语言与概念的逻辑关系 206

三、语言与修辞的逻辑关系 207

第四节 论证过程的逻辑方法 207

一、论证的要素 207

(一)课题 207

(二)论题 207

(三)命题 208

(四)论点 208

(五)论据 208

(六)论证 208

(七)论断 208

二、论证过程 208

(一)分析 209

(二)对比 212

(三)判断 212

(四)推理 214

(五)驳论 215

三、概括与抽象的逻辑方法 216

(一)概括与抽象的理论意义 216

(二)概括与抽象的现实意义 216

(三)概括与抽象的具体方法 217

第五节 立意过程的逻辑方法 217

第六节 谋篇布局的逻辑方法 218

第九章 常用的修辞方法 221

第一节 修辞的意义 223

第二节 修辞方法 223

一、比喻 224

(一)明喻 224

(二)暗喻 224

(三)借喻 225

(四)歇后语比喻 225

(五)比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26

二、借代 226

三、比拟 227

四、对偶 228

(一)正对 228

(二)反对 229

(三)串对 229

五、反语 229

(一)以正当反 229

(二)以反当正 229

六、排比 230

七、双关 230

(一)谐音双关 230

(二)语义双关 231

(三)谐音与语义双关的合用 231

八、夸张 231

九、对比 232

(一)两体对比 232

(二)一体对比 232

十、层递 232

(一)排比式层递 232

(二)反复式层递 233

十一、比物 233

十二、连物 234

(一)全式粘连 234

(二)略式粘连 234

十三、设问 235

(一)正问 235

(二)反问 235

(三)倒问 236

(四)侧问 236

十四、反复 237

(一)连续反复 237

(二)间隔反复 237

十五、婉曲 238

(一)曲语 238

(二)婉言 238

十六、映衬 239

(一)正衬 239

(二)反衬 240

十七、回环 240

十八、顶真 241

十九、仿词 241

(一)音仿 241

(二)义仿 241

第三节 修辞规则 242

一、修辞要以语法为前提 242

二、修辞要考虑语音特点 243

(一)双声 243

(二)连声 243

(三)多声 243

(四)语音 243

三、修辞要以语义为根据 244

(一)兼类选择 244

(二)同义选择 244

四、修辞必须符合语境的需要 245

五、修辞要适应不同的表达对象 246

六、修辞要适应不同对象的性质 247

七、修辞要适应不同的词性 247

八、修辞要适应不同的表达程度 248

(一)关心 248

(二)关切 248

(三)关爱 248

(四)关照 248

(五)关怀 248

九、修辞的语体必须适应文体的要求 248

十、辞格可以连用、兼用和套用 249

(一)连用 249

(二)兼用 249

(三)套用 249

第十章 写作的总规律 251

第一节 “三五动态框架”是写作的总规律 253

一、选题阶段 253

二、搜集材料阶段 254

(一)什么是材料的重点内容呢? 254

(二)什么是材料的要点内容呢? 255

三、执笔写作阶段 255

(一)构思,谋篇布局 255

(二)搭建文章的结构 256

(三)选择表达方式 257

(四)“五步”法 258

(五)应遵循的三种规则 258

(六)转折与衔接 259

第二节 其他的几个重要问题 260

一、关于写作成果的客观标准问题 260

二、关于文风的问题 260

三、关于创作和借鉴的问题 262

四、关于写作欲望与灵感问题 263

五、关于苦与难的问题 263

第三节 写作口诀 264

一、“开头”的写作口诀 264

二、“结尾”的写作口诀 264

三、“总规律”的写作口诀 265

第四节 修改 265

一、修改文稿的必要性 265

(一)国内修改文稿的范例 265

(二)国外修改文稿的范例 266

二、写作过程的三个修改阶段 267

(一)前期修改分为“立意修改”和“提纲修改” 267

(二)中期修改分为“增减修改”和“局部修改” 267

(三)后期修改分为“词语修改”和“润色修改” 268

三、修改标准 268

第十一章 范文 271

范文一:中国改革难题的非经济思考&王沪宁 271

范文二:农村责任制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关于沔阳县解决“撂田”问题的调查&安成信 275

范文三:沈阳老企业技术改造调查&孙明、刘宝珊 280

后记 28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