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
  • 刘宓庆编 著
  •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78750013370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35页
  • 文件大小:213MB
  • 文件页数:489页
  • 主题词:翻译理论-对比研究-中国、西方国家-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论翻译思想研究:从不要误会严复谈起 1

1.1 翻译思想:翻译理论的最高层级 2

1.2 翻译思想的基本特征 3

1.2.1 高层级性 4

1.2.2 能产性 4

1.2.2.1 “产生”对策(strategy) 4

1.2.2.2 “产生”技巧(techniques,craft) 5

1.2.3 模糊性 6

1.2.4 传承性 6

1.2.5 迁延性 7

1.3 研究翻译思想的重大意义 9

1.3.1 有助于提高对翻译理论研究认识的整体水平 9

1.3.2 有助于翻译思想在传统重构中的功能发挥 9

1.3.3 有助于从根本上推动翻译实务的发展 10

1.3.4 有助于发现问题、识别真伪、增强判断力,从而使我们能更有的放矢地克服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偏差 11

1.4 中国当代翻译思想发展沿革 19

1.5 中国当代翻译思想探讨 26

第二章 论中国翻译传统 32

2.1 文化战略考量 32

2.2 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 36

2.3 关注意义,兼及审美 38

2.4 强调悟性、强化主体 41

2.5 反思与重构 44

2.5.1 关于文化战略考量 44

2.5.2 关于“圆满调和” 45

2.5.3 关于意义兼及审美 46

2.5.4 关于主体问题 48

第三章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必须体现中国价值 54

3.1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应有的理论诉求和素质 55

3.2 中国译论具有鲜明的地缘人文、地缘社会和地缘政治特征 59

3.3 中国翻译思想植根于丰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 65

3.4 中国翻译理论有其独特的发展渊源、取向和模式 65

3.4.1 佛经翻译期 65

3.4.2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期 67

3.4.3 清末以学术翻译为主的综合翻译期 68

3.4.4 20世纪上半期的综合翻译期 69

3.4.5 20世纪下半期的综合翻译期 70

3.5 中国语言文字自成体系 79

3.5.1 中国翻译思想研究 89

3.5.2 翻译的意义理论必须充分体现中国的价值诉求 89

3.5.3 中国翻译“阅读—理解—表现”理论具有特定的理论诉求:RCT图式 90

3.5.4 汉外互译审美理论 93

3.5.5 汉外互译的对策理论 95

3.5.6 译文操控理论 97

3.5.7 审美效果理论(接受理论) 98

第四章 翻译学呼唤新的传统观(一):翻译学与墨家思想 102

4.1 中国传统文化远不止于孔孟儒家 103

4.2 墨家学说不容忽视 104

4.2.1 墨家重用、重经验、重身体力行 104

4.2.2 墨家重知性思维、逻辑思维 105

4.2.3 墨家重语言哲学探讨 107

4.2.4 墨家重兼蓄包容 111

4.2.5 墨家力扬艰苦自持、独立无畏的志气 111

4.3 墨家思想的局限性 113

4.4 译学倡导学习墨家的目的 116

第五章 翻译学呼唤新的传统观(二):反思·超越·重构 120

5.1 历史感不是对历史的“空洞的回忆” 121

5.1.1 墨家提出的“以名举实”论 123

5.1.2 儒家提出的“制名指实”及“约定俗成”论 124

5.1.3 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言”论 125

5.1.4 “文质之辨”与“文情之辨” 127

5.1.5 儒家提出的“以意逆志”论 130

5.2 对待传统:不是“颠覆”而是超越 131

5.3 中国翻译学意义理论的构建 135

5.4 结语:新传统的应运而生是历史的必然 138

第六章 论形式的功能观:“还形式以生命” 141

6.1 翻译实践史反映了翻译形式观的演进史 142

6.2 翻译学视角中的形式特征和审美功能:关键在认知性(Cognitiveness) 147

6.3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存在绝对规定性 160

6.4 汉外互译的形式对策论:紧紧把握汉语的形式表现力 171

6.5 结语:形式生命的再现 180

第七章 西方当代译论的三个源头 184

7.1 古典主义(Classicism或Classicalism) 186

7.1.1 重对应,尤其是SL-TL意义对应 187

7.1.2 重文体考量,倾向于今日所谓的译语取向 187

7.1.3 重翻译的艺术性,倾向于今日所谓的原语取向 187

7.1.4 德国古典主义译论对西方现、当代译论的影响 188

7.2 现代主义(Modernism或Modernity) 188

7.3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190

7.3.1 将意义边缘化(marginalized)、“边际化”(peripheralized)或漫画化(caricaturized) 192

7.3.2 将“政治”微观化、“文化”泛政治化 195

7.3.3 消解了“概念”,也就消解了“价值” 196

第八章 西方当代翻译思想和流派述略 205

8.1 语言学派(Linguistics-based approach) 208

8.2 功能学派(Function-based approach) 210

8.3 释义学派(Hermeneutic approach) 214

8.4 文化翻译学派(Culture-based approach) 215

8.5 后现代主义(此处主要指文论)与翻译理论 218

8.6 心理—认知心理学派(Translation and cognitive sciences) 221

8.7 新直译论(Neoliteralism) 222

8.8 结语 224

第九章 论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228

9.1 当代西方译论缺乏足以支撑整个学科向前发展的导向理论、理念或理想 229

9.2 当代西方译论严重缺乏整体观和全局性并常常表现出理论规定性 231

9.3 当代西方译论实际上已将意义边缘化、空洞化 236

9.3.1 基本上秉承传统,在传承中发展 237

9.3.2 索绪尔的阴影:意义在哪里? 240

9.3.3 “翻译是一种过程”:意义的交流“行为化” 247

9.3.4 “译文流利至上”(fluency)论:意义在交流中的“蒸发” 250

9.4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武断性和片面性 252

9.5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话语的质量堪虞 259

9.6 结语 263

第十章 维根斯坦的意义观与翻译研究 267

10.1 语言行为的目的是交流,不是追求意义;意义把握服务于交流目的 268

10.2 意义寓于用法:意义的“游戏化”(动态化)和语言的“工具化”——意义得之于对语言工具的经验考察 271

10.3 生活形式(form of life):后期维根斯坦语言观和意义观的支柱——概念植根于人的生活 276

10.3.1 语言游戏植根于生活 276

10.3.2 概念植根于生活 277

10.3.3 生活形式的基本要素是“用”(使用、应用、运用) 278

10.4 规则性与非规则性(regularity vs irregularity) 279

10.4.1 规则是语言游戏的组成部分 279

10.4.2 遵守规则的经验性 281

10.4.3 遵守规则的渐进性 282

10.4.4 遵守规则与驾驭规则 282

10.4.4.1 强制性(限制性、规定性)vs描写性 284

10.4.4.2 自由度vs非自由度 286

10.4.4.3 遵守规则vs驾驭规则 287

10.5 关于“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 289

第十一章 翻译是一种“语言游戏” 295

11.1 意义取决于使用 296

11.2 关于遵守规则 299

11.3 “生活形式”:意义使用及推理的基本依据 302

11.3.1 “生活形式”是语言游戏的本体论基本规则 305

11.3.2 “生活形式”是语言游戏的价值论基本规则 306

11.3.3 对“生活形式”翻译解读的基本依据 308

11.4 “语言游戏”论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309

11.5 结语 310

第十二章 本杰明翻译观试析 315

12.1 关于本杰明的基本哲学取向和文艺观 316

12.2 本杰明的翻译思想 327

12.2.1 森林之喻:语言互补的比喻之一 328

12.2.2 “切线之喻”:语言互补的比喻之二 332

12.2.3 “陶罐之喻”:语言互补的比喻之三 333

12.3 关于所谓“纯语言” 336

12.3.1 语言的历史性(Historicality) 337

12.3.2 共同性和互补性(Reciprocity) 338

12.3.3 “纯”(Purity)与“灵韵(Aura)经验” 340

12.4 解本杰明 344

第十三章 论翻译的原创性 348

13.1 从人类语言的认知过程(即从思维到话语的生成过程)来分析,翻译从思维到话语生成的流程,与一般创作完全一致,不存在“非原创”与“原创”之分 349

13.2 原文文本只是翻译艺术创造的一纸蓝图,基本艺术法则都是“离形(蓝图)得似” 351

13.3 翻译原创的成果——原文的“再生”(“Afterlife”) 354

13.4 翻译的原创性表现为在操作层面主体(译者)权力感的实施 358

13.5 翻译的原创性问题属于翻译的价值论(Axiology) 363

第十四章 翻译是对原语的超越——论打造“脱颖而出”的译文 368

14.1 “翻译超越”:必要性和可能性 368

14.2 翻译超越的基本特征:“类基因原创性” 372

14.3 成功的翻译超越必应具备的条件 375

14.4 翻译超越与“文化自我” 384

附录 388

[研究资料Ⅰ] 严复与近代思想启蒙(何晓明) 388

[研究资料Ⅱ] 汤因比:“文明的比较研究”及“希腊模式与中国模式” 398

[研究资料Ⅲ] 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的源头之一:“后现代主义”简介 41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