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注册安全工程师手册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罗云主编;徐德蜀,周长江,樊运晓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14833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920页
- 文件大小:467MB
- 文件页数:939页
- 主题词:安全工程技术人员-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注册安全工程师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 1
0.1国际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 1
0.1.1美国的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 1
0.1.2英国的职业安全健康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 1
0.1.3日本的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 1
0.2我国的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1
0.2.1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发展历程 1
0.2.2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制度 1
0.2.3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注册 1
0.2.4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范围 2
0.2.5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权利与义务 2
第一篇 安全工程技术理论 5
1安全科学学科基础及理论 5
1.1古代的安全防灾 5
1.1.1我国古代的风险防范 5
1.1.2古代人类的风险防范观 5
1.1.3人类安全法规的起源与发展 6
1.2安全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7
1.2.1安全认识观的发展和进步 7
1.2.2安全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7
1.2.3我国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8
1.2.4 20世纪安全生产拾萃 8
1.2.5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成 9
1.3安全科学基本理论的发展 10
1.3.1事故学理论 10
1.3.2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 10
1.3.3安全科学原理 10
1.4安全哲学理论 11
1.4.1基于科学理论认识安全哲学 12
1.4.2从历史学的角度认识安全哲学 13
1.4.3现代社会的安全哲学观念 13
1.4.4人类安全哲学思想 14
1.5安全系统科学理论 14
1.5.1安全系统论理论 14
1.5.2安全信息论原理 15
1.5.3安全控制论原理 16
1.5.4安全协调学原理 17
参考文献 19
2安全科学的定性与定量理论 20
2.1安全的基本特性 20
2.1.1重要术语及概念 20
2.1.2安全特性分析 20
2.2安全科学基本理论 21
2.2.1人本原理 21
2.2.2弹性原理 22
2.2.3 预防原理 22
2.2.4强制原理 24
2.3安全指标体系理论 24
2.3.1安全定量的基础 24
2.3.2安全生产发展指标体系 25
2.3.3事故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 25
2.4安全生产指数理论 27
2.4.1安全生产指数概念及意义 27
2.4.2安全生产指数的设计思路及原则 27
2.4.3安全生产指数的数学模型 27
2.4.4事故当量指数的设计 28
2.4.5事故当量综合指数的应用 28
2.5风险定量理论 29
2.5.1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 29
2.5.2风险的概念 29
2.5.3风险的数学表达 29
2.5.4风险的数理分析 29
2.5.5风险度的确定 30
参考文献 30
3事故分析、预测与预防理论 31
3.1生产安全事故分类研究 31
3.1.1基本概念及定义 31
3.1.2事故类型及等级 31
3.1.3事故原因分类 31
3.1.4致伤类型分类 35
3.1.5事故损失工作日计算 35
3.1.6事故伤害性质分类 35
3.1.7事故伤害部位分类 35
3.1.8事故致因物分类 35
3.2事故致因理论 37
3.2.1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 37
3.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 38
3.2.3系统安全工程理论 38
3.2.4事故频发倾向论 39
3.2.5事故遭遇倾向论 39
3.2.6多米诺骨牌理论 40
3.2.7轨迹交叉论 40
3.2.8管理失误论 41
3.2.9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42
3.2.10能量转移理论 42
3.2.11瑟利人因系统理论方法 44
3.2.12事故原因树 44
3.2.13变化-失误连锁理论 45
3.2.14扰动理论 46
3.2.15作用-变化与作用连锁理论 47
3.3事故预测原理 47
3.3.1事故指标预测及其原理 47
3.3.2事故隐患辨识预测法 48
3.3.3直观预测法 48
3.3.4时间序列预测法 48
3.3.5回归预测法 50
3.3.6齐次、非齐次泊松过程预测模型 50
3.3.7微观事故状态预测 50
3.3.8灰色预测模型 50
3.3.9趋势外推预测 51
3.3.10专家系统预测法 52
3.3.11事故死亡发生概率测度法 52
3.4事故预防原理 53
3.4.1事故可预防性理论 53
3.4.2事故的宏观战略预防对策 53
3.4.3人为事故的预防 54
3.4.4设备因素导致事故的预防 55
3.4.5环境因素导致事故的预防 56
3.4.6时间因素导致事故的预防 56
参考文献 57
4安全人机工程学 58
4.1人机工程学概论 58
4.1.1人机工程学的形成与发展 58
4.1.2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 58
4.2人机系统 58
4.2.1人机关系 59
4.2.2人机功能分配 59
4.2.3人机系统分析 59
4.3人体测量与数值应用 59
4.3.1人体测量的基本知识 59
4.3.2常用人体测量数据 60
4.3.3人体主要参数计算 61
4.3.4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 62
4.4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 62
4.4.1人的生理特性 62
4.4.2人的生物力学 64
4.4.3人的心理特征 66
4.5人机界面 67
4.5.1显示装置 67
4.5.2控制装置 70
4.5.3工具类人机界面 74
4.6作业空间 75
4.6.1作业域 75
4.6.2作业空间分析 75
4.6.3安全作业研究与标准化作业 76
4.7作业环境 76
4.7.1温度环境 77
4.7.2振动环境 77
4.7.3噪声环境 78
4.7.4光环境 79
4.8色彩调节 80
4.8.1色彩的基本概念 80
4.8.2色彩对人的影响 81
4.8.3作业环境的色彩调节与应用 82
参考文献 83
5系统安全工程 84
5.1系统安全工程概论 84
5.1.1基本概念 84
5.1.2内容 84
5.1.3发展和现状 85
5.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85
5.2.1关系比较密切的分析方法 85
5.2.2共同点比较多的分析方法 86
5.2.3逻辑推理的分析方法 86
5.2.4选用分析方法的原则 86
5.3危险性预先分析 87
5.3.1危险性预先分析的步骤 87
5.3.2危险性辨识 87
5.3.3危险性控制 88
5.3.4危险性预先分析实例 88
5.4安全检查表 89
5.4.1安全检查表的定义 89
5.4.2安全检查表的作用 89
5.4.3安全检查表的优点 89
5.4.4安全检查表的类型 89
5.4.5安全检查表的编制 90
5.4.6安全检查表实例 90
5.5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91
5.5.1故障的基本概念 91
5.5.2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的分析步骤 93
5.5.3致命度分析 94
5.5.4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实例 94
5.6故障树分析法 96
5.6.1基本概念 96
5.6.2故障树分析方法的步骤 97
5.6.3故障树的符号及其意义 97
5.6.4故障树的编制方法 100
5.6.5故障树定性分析 101
5.6.6故障树定量分析 105
5.7事件树分析法 111
5.7.1事件树分析的依据和在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 111
5.7.2事件树分析方法及应用 111
5.8因果分析 113
5.8.1因果图 113
5.8.2分析与评价 113
5.9可操作性研究 114
5.9.1基本原理 115
5.9.2分析步骤 116
5.9.3应用实例 117
参考文献 118
6危害辨识与安全评价 119
6.1危险危害辨识 119
6.1.1术语与定义 119
6.1.2危害产生原因与分类 119
6.1.3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 119
6.1.4危害辨识方法 120
6.1.5危害辨识过程 120
6.2安全评价概述 120
6.2.1安全评价的定义和标准 120
6.2.2安全评价的原理 121
6.2.3安全评价的程序 121
6.2.4安全评价的方法分类 122
6.3概率评价法 122
6.3.1元件的故障概率及其求法 122
6.3.2元件的连接及系统故障(事故)概率计算 123
6.3.3系统故障概率的计算举例 123
6.4指数评价法 124
6.4.1美国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 124
6.4.2英国帝国化学公司蒙特法 128
6.5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 130
6.6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132
6.7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133
6.7.1泄漏 133
6.7.2扩散 133
6.7.3爆炸 135
6.7.4中毒 136
6.8生产设备安全评价方法 136
6.8.1设备安全评价要点 136
6.8.2操作运转 137
6.8.3环境 137
6.8.4维护检修 137
6.9安全管理评价 137
6.9.1安全管理评价内容 137
6.9.2评价方法 138
6.10安全综合评价法 138
6.10.1评价模式 139
6.10.2评价标准 139
6.10.3 LEC评价法 139
6.10.4 MES评价法 140
6.10.5 MLS评价法 140
6.11作业场所的评价方法 141
6.11.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有毒作业分级评价方法 141
6.11.2粉尘作业危害场所危害程度分级评价方法 143
6.11.3噪声作业危害程度评价方法 143
6.11.4高温(低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方法 144
6.12安全评价方法实例 145
6.12.1传爆药安全性可靠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145
6.12.2国营某厂的活性炭生产线安全评估 147
6.13安全决策 149
6.13.1安全决策过程与决策要素 150
6.13.2定性属性的量化 151
6.13.3安全决策方法 152
参考文献 154
第二篇 安全管理 157
7安全管理科学理论 157
7.1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157
7.1.1安全科学与安全管理学 157
7.1.2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 157
7.1.3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及特点 157
7.2安全教育学理论 157
7.2.1一般教育原理与安全教育学基础 157
7.2.2安全教育的目的 158
7.2.3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 158
7.2.4安全教育模式及技术 159
7.2.5企业安全教育的对象、目标与内容 159
7.2.6安全工程学历教育 163
7.2.7英国的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等级考试制度 164
7.3安全经济学原理 166
7.3.1安全经济学概述 166
7.3.2安全经济学投入产出原理 168
7.3.3事故损失分析原理 169
7.3.4安全投资的理论分析 172
7.3.5安全效益分析原理 175
7.4安全文化建设理论 176
7.4.1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76
7.4.2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定义 177
7.4.3安全文化的学科体系 177
7.4.4安全文化的范畴、功能及作用 178
7.4.5安全文化建设 179
7.5安全行为科学 182
7.5.1安全行为科学基本理论 183
7.5.2人的行为模式 184
7.5.3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 185
7.5.4事故心理指数分析 186
7.5.5安全管理的行为激励 187
7.5.6安全行为科学应用理论 188
参考文献 189
8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 190
8.1安全生产法规的性质与作用 190
8.1.1安全生产法规的概念 190
8.1.2安全生产法规的特征 190
8.1.3安全生产法规的本质 190
8.1.4安全生产法规的作用 190
8.1.5我国的安全生产法治对策及任务 191
8.2我国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 191
8.2.1我国安全生产法律基本体系 191
8.2.2安全技术法规 191
8.2.3职业健康法规 192
8.2.4安全管理法规 193
8.3我国安全生产标准体系 194
8.3.1安全生产标准的分类与体系 194
8.3.2安全生产标准的作用 194
8.3.3安全生产国家标准颁布状况 195
8.4我国主要的安全生产法规内容简介 196
8.4.1《宪法》中与安全生产相关条款 196
8.4.2《刑法》中与安全生产相关条款 196
8.4.3《民法》的相关规定 197
8.4.4《安全生产法》的主要内容 197
8.4.5《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 198
8.4.6《矿山安全法》的重要内容 199
8.4.7《消防法》的重要内容 199
8.4.8《民法通则》中与安全生产相关条款 199
8.4.9《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与安全生产相关条款 199
8.4.10《乡镇企业法》中与安全生产相关条款 199
8.4.11《经济合同法》中与安全生产相关条款 199
8.4.12《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有关安全生产条文 199
8.4.1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199
8.4.1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200
8.4.15《工伤保险条例》 200
8.4.16《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201
8.4.17《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201
8.5国际主要相关职业安全健康法规 206
8.5.1国际公约综述 206
8.5.2 ILO《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 207
8.5.3 ILO《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 208
8.5.4 ILO《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 208
8.5.5 ILO《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 208
参考文献 208
9安全管理模式与体系 209
9.1宏观、综合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209
9.1.1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209
9.1.2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发展 209
9.1.3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机制的建立 209
9.2企业安全管理模式 210
9.2.1对象化的安全管理模式 210
9.2.2程序化的安全管理模式 210
9.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 211
9.3.1 OSHMS的管理理论基础 211
9.3.2 OHSMS的管理要素 211
9.3.3企业建立OSHMS 212
9.3.4 OSHMS的审核与认证 212
9.4 HSE管理体系 213
9.4.1 HSE管理体系的概念 213
9.4.2 HSE管理体系的内容 213
9.4.3企业实施HSE管理体系的意义 213
9.4.4 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 214
9.5安全标准化 218
9.5.1安全标准化的涵义 218
9.5.2安全标准化的作用 219
9.5.3安全标准化的实施 219
9.5.4典型行业安全标准化规范解析 220
参考文献 223
10安全管理技术 224
10.1安全管理技术 224
10.1.1安全管理的行政手段 224
10.1.2安全管理的法制手段 224
10.1.3安全科学管理方法 225
10.1.4安全管理的经济手段 226
10.1.5安全管理的文化手段 226
10.2人因安全管理 227
10.3物因及危险源安全管理 228
10.3.1生产设备安全管理 228
10.3.2现场“隐患”管理 228
10.3.3危险源管理 229
10.3.4消防安全管理 230
10.3.5交通安全管理 231
10.3.6现场安全管理方法 231
10.4环境因素安全管理 234
10.5事故管理 235
10.5.1事故分类 235
10.5.2事故调查处理 236
10.5.3事故原因及责任分析 237
10.5.4事故报告编制 238
10.5.5事故防范措施 238
10.6事故应急救援 239
10.6.1事故应急救援基础 239
10.6.2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 240
10.6.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和评审 240
10.7企业安全管理诊断技术 241
10.7.1诊断工具设计 241
10.7.2诊断标准设定 245
10.7.3诊断方法 245
10.7.4诊断分析方法 246
10.8企业风险管理技术 248
10.8.1风险管理的基本范畴 248
10.8.2风险管理的技术步骤 248
10.8.3风险管理规划 248
10.8.4风险识别与评估模式 249
10.8.5风险控制技术 249
参考文献 251
1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252
11.1我国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与机制 252
11.1.1基本概念 252
11.1.2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发展 252
11.1.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与机构 253
11.1.4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254
11.1.5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方式 255
11.1.6推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的作用 255
11.2安全生产监督理论与技术 255
11.2.1安全生产监督(察)机关的主要职责 255
11.2.2安全生产监督(察)机构的权力 256
11.2.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 256
11.2.4安全生产监督程序 256
11.2.5建立安全监管员队伍 257
11.2.6安全监察员的职权 257
11.2.7发挥技术检测检验的作用 257
11.3安全生产综合监管 257
11.3.1国家安全生产监察的职权范围 257
11.3.2国家安全生产监察的方式 257
11.3.3安全生产一般监察 257
11.3.4安全生产专门监察 257
11.3.5事故监察 259
11.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259
11.4.1国家监督管理的特种设备范畴 259
11.4.2特种设备的监督管理内容 259
11.4.3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260
11.4.4特种设备行政许可 261
11.5矿山安全监察 261
11.5.1矿山安全监察的作用 261
11.5.2煤矿安全监察体制 261
11.5.3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性质和职能 262
11.5.4矿山安全监察的一般内容 262
11.5.5英国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 262
11.6个人防护用品安全监督 264
11.7工会与社会安全监督 264
11.7.1群众监督作用 264
11.7.2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基本任务 264
11.7.3群众安全监督的10条渠道 265
参考文献 265
12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借鉴 266
12.1国际劳工组织与职业安全卫生管理 266
12.1.1国际劳工组织及目标 266
12.1.2国际劳工组织的任务及特点 266
12.1.3国际劳工组织的职业安全卫生国际监察 266
12.1.4国际劳工组织的工作 266
12.2德国的安全管理经验 268
12.2.1积极推进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进展 268
12.2.2建立综合的管理体系 268
12.2.3强化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系统 268
12.2.4明确职业安全卫生系统负责人的职责 268
12.2.5发挥劳动安全专家的作用 269
12.2.6重视未来发展研究 269
12.3日本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269
12.3.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集中、统一、高效 269
12.3.2法规完善,注重服务 269
12.3.3工伤保险与安全监督管理有机结合 269
12.3.4充分发挥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单位和社团中介机构的作用 269
12.3.5有效的安全监督管理措施 270
12.3.6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特点 270
12.4国际壳牌石油公司的安全管理 270
12.4.1管理层对安全事项做出明确承诺 270
12.4.2明确、细致、完善的安全政策 271
12.4.3明确各级管理层的安全责任 271
12.4.4设置精明能干的安全顾问 271
12.4.5制定严谨而广为认同的安全标准 271
12.4.6严格衡量安全绩效 271
12.4.7实际可行的安全目标及目的 271
12.4.8对安全水平及行为进行审查 272
12.4.9有效的安全训练 272
12.4.10强化伤亡意外和事故调查及跟进工作 272
12.4.11有效的管理运行及沟通 272
12.5美国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 272
12.5.1对安全的认识 272
12.5.2杜邦的安全哲学 273
12.5.3杜邦公司的安全目标 273
12.5.4杜邦的安全信仰 273
12.5.5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原则 273
12.5.6明确安全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先理念 274
12.5.7安全人人(层层)有责 274
12.5.8杜邦不能容忍任何偏离安全制度和规范的行为 274
12.6摩托罗拉公司的H SE管理模式 274
12.6.1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体系 274
12.6.2摩托罗拉H SE管理体系要求 274
12.7美国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 275
12.7.1强化法规 275
12.7.2改进装备 276
12.7.3发展软科学 276
12.8香港特区安全管理经验 276
12.8.1特区政府高度的重视 276
12.8.2强调企业经营者的安全承诺 276
12.8.3推行全社会的职业安全约章 276
12.8.4建立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 276
12.8.5香港的十四项安全管理元素 276
12.8.6香港推进十四项管理主要元素应用于工业经营以外的组织 277
12.9台湾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 277
12.9.1提高对安全的认识 277
12.9.2重视职业安全卫生策略与原则 277
12.9.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与生产管理结合,强调员工参与 278
12.9.4把职业安全卫生事业变成企业的基本管理目标 278
参考文献 278
13我国企业安全管理实例 279
13.1安全管理模式实例 279
13.2安全管理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279
13.3企业安全管理评估标准范例 280
13.4企业安全方针实例 280
13.5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及方法实例 281
13.5.1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的HSE管理体系 281
13.5.2广州钢铁公司“危险预知活动”经验 283
13.6企业风险预警管理实例 284
13.6.1石油催化裂化系统风险预警管理应用 284
13.6.2首都机场安全风险预警管理实例 286
13.7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例 288
13.7.1石油企业安全文化手册实例 288
13.7.2煤矿采支工“三法三卡”范例 290
13.7.3彩虹集团安全文化建设实例 292
13.7.4攀钢安全文化建设实例 293
13.8行为科学管理实例 293
13.8.1安全环境对工作心理的作用 293
13.8.2美国公司推行的“自我管理” 293
13.8.3用行为科学分析事故行为的实例 294
参考文献 295
第三篇 职业安全 299
14机械安全 299
14.1机械设备通用安全技术 299
14.1.1机器设备设计的基本安全要求 299
14.1.2机器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 299
14.1.3机器设备的安全操作和环境要求 300
14.2铸造设备安全 301
14.2.1铸造方法分类 301
14.2.2砂铸造型安全技术 301
14.2.3特种铸造安全技术 302
14.3锻造设备安全 306
14.3.1自由锻造安全技术 306
14.3.2模型锻造安全技术 307
14.4冲压机械安全 307
14.4.1冲压机主要参数与防护装置的关系 308
14.4.2安全防护装置和操作器具 308
14.4.3新型离合器和制动器 310
14.4.4自动化和机械手送取料坯 311
14.5热处理设备安全 311
14.5.1热处理设备的分类 311
14.5.2盐浴炉安全技术 311
14.5.3箱式电阻炉安全技术 313
14.5.4高频机安全技术 315
14.5.5淬火槽安全技术 316
14.6木工机械安全 317
14.6.1常见的木材加工事故 317
14.6.2圆锯机安全防护装置 317
14.6.3带锯机安全防护装置 318
14.6.4平刨机安全防护装置 318
14.6.5木工铣床安全防护装置 319
14.6.6木工砂光机安全防护装置 319
14.6.7木材加工安全操作和环境要求 319
14.7金属切削机床安全 319
14.7.1金属冷加工车间防止工伤事故的方法 319
14.7.2保险装置和互锁机构 321
参考文献 322
15起重与搬运安全 323
15.1起重机工作类型及工作级别 323
15.1.1起重机工作类型 323
15.1.2起重机工作级别划分 323
15.2易损零部件的安全检验 325
15.2.1钢丝绳 325
15.2.2吊钩 327
15.2.3滑轮组与卷筒 328
15.2.4齿轮与齿形联轴器 328
15.2.5制动器 329
15.2.6车轮与轨道 330
15.2.7电气元件 331
15.2.8液压元件 331
15.3安全装置 332
15.3.1上升或下降极限位置限制器 332
15.3.2行程限位器 332
15.3.3缓冲器 332
15.3.4夹轨器 333
15.3.5超载限制器 334
15.3.6力矩限制器 334
15.4起重机的稳定性与安全 336
15.4.1流动式起重机的稳定性与安全 336
15.4.2门座起重机的稳定性 337
15.5起重机械安全 338
15.5.1轻小型起重设备安全 338
15.5.2桥架型起重机的机构安全性 339
15.5.3起重机啃道原因及防止方法 340
15.5.4桥架型起重机负荷及金属结构的安全检查 341
15.5.5司机室的安全要求 342
15.5.6汽车式与轮胎式起重机的操作安全 343
15.5.7塔式起重机作业安全 344
15.5.8港口起重机作业安全 345
15.6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 345
15.6.1起重机械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345
15.6.2起重机械的安装、检验与维修 348
15.7人力搬运安全 349
15.7.1人力搬运极限负荷 349
15.7.2“扛、抬、搭、落”安全要点 349
参考文献 349
16压力容器与锅炉安全 350
16.1压力容器及其分类 350
16.1.1压力容器 350
16.1.2压力容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350
16.1.3压力容器的分类 350
16.2压力容器的破裂形式及其原因 351
16.2.1延性破裂 351
16.2.2脆性破裂 351
16.2.3疲劳破裂 351
16.2.4应力腐蚀破裂 352
16.2.5压力冲击破裂 352
16.2.6蠕变破裂 352
16.2.7腐蚀疲劳破裂 352
16.3压力容器的安全泄压装置 352
16.4压力容器定期检验 353
16.4.1压力容器定期检验周期 353
16.4.2压力容器定期检验的内容 353
16.4.3压力容器中的常见缺陷 354
16.4.4压力容器内外部检验常用的检验方法 355
16.4.5压力容器的耐压试验 356
16.5气瓶的充装与检验技术 356
16.5.1气瓶的充装 356
16.5.2气瓶的定期技术检验 357
16.5.3气瓶的使用管理 357
16.5.4气瓶事故的处理 358
16.6锅炉安全及锅炉水循环 358
16.6.1锅炉的组成 358
16.6.2锅炉的分类 358
16.6.3锅炉安全 358
16.6.4锅炉水循环 359
16.7锅炉受热与安全 359
16.7.1热胀冷缩与锅炉安全 359
16.7.2锅炉用燃料及其燃烧 359
16.7.3锅炉热效率及其热损失 360
16.8锅炉安全装置 360
16.8.1压力表 361
16.8.2水位表 361
16.8.3安全阀 361
16.8.4锅炉上的其他安全装置 362
16.9锅炉安全运行管理 362
16.9.1锅炉点火前的检查与准备 362
16.9.2锅炉的点火与并炉 363
16.9.3锅炉运行的管理与维护 364
16.9.4锅炉停炉与保养 364
16.10锅炉事故与故障 365
16.10.1锅内缺水 365
16.10.2锅炉满水 365
16.10.3炉管事故 366
16.10.4汽水共腾 366
16.10.5锅炉超压 366
16.10.6炉膛爆炸 366
16.10.7二次燃烧 366
16.10.8蠕变断裂 366
16.10.9水击 366
16.10.10空气预热器损坏 366
16.10.11省煤器损坏 367
16.10.12过热器损坏 367
16.10.13锅炉结焦 367
16.10.14炉墙损坏 367
16.10.15锅炉熄火 367
16.10.16热水锅炉锅内汽化 367
16.11锅炉水质处理 367
16.11.1锅炉的水质指标 367
16.11.2锅内水处理 370
16.11.3锅外水处理 370
16.11.4锅炉用水的除氧 370
16.11.5自来水作为锅炉补给水时的除氯 371
16.11.6锅炉水垢的清除方法 371
16.12锅炉检验 372
16.12.1锅炉检验的方法 372
16.12.2锅炉检验的内容 373
16.12.3锅炉的水压试验 373
参考文献 374
17焊接安全 375
17.1气焊与气割安全 375
17.1.1电石安全 375
17.1.2常用气体安全使用要求 376
17.1.3乙炔发生器安全要求 377
17.1.4常用气瓶安全 377
17.1.5焊炬和割炬使用安全 379
17.1.6胶管和管道安全 379
17.2电焊安全 380
17.2.1电焊安全特点 380
17.2.2电焊安全措施 381
17.3特殊环境焊接安全技术 382
17.3.1水下焊接与切割安全 382
17.3.2高处焊接作业安全 383
17.3.3燃料容器检修焊补 384
17.4焊接有害因素与防护 386
17.4.1焊接有害因素及对人体的危害 386
17.4.2卫生有害因素的防护 388
17.5焊接安全管理 389
17.5.1焊接设施安全管理 389
17.5.2焊接安全组织管理 392
参考文献 392
18防火与防爆工程 393
18.1燃烧理论 393
18.1.1燃烧素学说 393
18.1.2氧学说 393
18.1.3燃烧分子碰撞理论 393
18.1.4活化能理论 393
18.1.5过氧化物理论 394
18.1.6链式反应理论 394
18.2燃烧的类型 394
18.2.1闪燃与闪点 394
18.2.2自燃点 395
18.2.3热爆炸理论 396
18.2.4着火点 396
18.2.5燃烧条件三要素 396
18.2.6燃烧产物 397
18.3爆炸及破坏作用 397
18.3.1爆炸现象及其分类 397
18.3.2分解爆炸 398
18.3.3爆炸反应历程 398
18.3.4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 399
18.3.5爆炸事故的预防 399
18.4燃烧与爆轰 399
18.4.1爆轰的定义 399
18.4.2燃烧与爆轰的异同 399
18.5爆炸极限 399
18.5.1爆炸极限的定义 399
18.5.2爆炸极限的计算 400
18.5.3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400
18.5.4粉尘爆炸的特点 400
18.5.5根据燃烧反应方程式与气体的内能计算爆炸温度 400
18.5.6爆炸压力的计算 400
18.6危险物品分类 400
18.7火灾与爆炸过程和预防基本原则 402
18.7.1火灾产生的原因 402
18.7.2火灾事故的特点 402
18.7.3火灾的预防 403
18.7.4爆炸发展过程与预防特点 403
18.8工业建筑防火与防爆 403
18.8.1工业火灾和爆炸的类型及特点 403
18.8.2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 404
18.9电气线路的防火 404
18.9.1电气线路的火灾危险性 404
18.9.2电气线路的防火措施 404
18.9.3架空线路、屋内布线的火灾危险性 404
18.9.4架空线路、屋内布线的防火措施 405
18.9.5电缆的火灾危险性 405
18.9.6电缆的防火措施 405
18.10静电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405
18.10.1火灾危险性 405
18.10.2预防措施 405
18.11引起火灾的火源 406
18.11.1直接火源 406
18.11.2间接火源 406
18.12主要危险场所的防火与防爆 406
18.12.1油库 406
18.12.2电石库 407
18.12.3乙炔站 408
18.12.4气瓶储运仓库的防火 408
18.12.5焊接过程中的防火 409
参考文献 409
19电气安全 410
19.1电气事故的类型 410
19.1.1电击 410
19.1.2电伤 410
19.1.3静电危害事故 411
19.1.4雷电灾害事故 411
19.1.5射频电磁场危害 411
19.1.6人体触电伤害因素 411
19.2直接接触电击防护 412
19.2.1绝缘 412
19.2.2屏护和间距 414
19.3间接接触电击防护 414
19.3.1接地的基本概念 414
19.3.2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方式 416
19.4绝缘 418
19.4.1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 418
19.4.2安全电压 418
19.5电气设备安全 418
19.5.1用电环境 418
19.5.2用电设备的外壳防护等级 418
19.5.3电动机 419
19.6雷电 423
19.6.1雷电的产生 423
19.6.2雷电的种类 423
19.6.3雷击点的选择 424
19.6.4雷电的主要特点 424
19.6.5雷电的破坏 424
19.6.6建筑物遭受雷击的有关因素 425
19.6.7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425
19.6.8防雷措施 425
19.6.9引下线 427
19.6.10接地装置 427
19.7静电 428
19.7.1静电的起电方式与种类 428
19.7.2物体静电的主要参数 428
19.7.3测量静电的主要仪器设备 428
19.7.4静电的消失 428
19.7.5静电的影响因素 428
19.7.6静电的危害 429
19.7.7防静电措施 429
参考文献 430
第四篇 职业健康 433
20噪声与振动控制 433
20.1噪声及其量度 433
20.1.1噪声 433
20.1.2噪声的量度 433
20.2噪声的危害、评价和标准 435
20.2.1噪声的危害 435
20.2.2噪声的评价 435
20.2.3噪声的标准 438
20.3噪声测量 440
20.3.1噪声测量仪器 440
20.3.2噪声测量方法 441
20.4吸声 442
20.4.1吸声原理 442
20.4.2吸声材料 443
20.4.3吸声结构 444
20.4.4吸声设计 445
20.5隔声 445
20.5.1隔声原理 445
20.5.2隔声装置 446
20.5.3噪声的个人防护 447
20.6消声器及噪声控制的设计 448
20.6.1消声器 448
20.6.2噪声控制的设计程序 450
20.7振动及其控制 451
20.7.1振动分类及其危害 451
20.7.2振动的识别与评价 451
20.7.3隔振装置 452
参考文献 453
21工厂防尘 454
21.1粉尘危害及粉尘标准 454
21.1.1粉尘的概念和分类 454
21.1.2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54
21.1.3粉尘爆炸性危害 459
21.2通风除尘 461
21.2.1空气流动理论及通风防尘原理 461
21.2.2局部排风罩设计 467
21.3湿法除尘 472
21.3.1概述 472
21.3.2重力喷雾洗涤器 473
21.3.3旋风式洗涤器 473
21.3.4文丘里洗涤器 474
21.4静电抑尘 475
21.4.1静电除尘的基本原理 475
21.4.2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因素 476
21.4.3静电除尘器的结构形式和主要部件 477
21.4.4电除尘器的设计和选择 480
21.5袋式除尘 481
21.5.1袋式除尘器的除尘原理 481
21.5.2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因素 482
21.5.3常用袋式除尘器的结构 483
21.5.4颗粒层除尘器 486
21.6粉尘测定 487
21.6.1测定粉尘浓度的目的与计量方法 487
21.6.2作业环境粉尘浓度的测定 487
21.6.3作业者个体接触粉尘浓度的测定 489
21.6.4管道粉尘浓度的测定 490
21.6.5粒径分布测定的方法和仪器 493
21.7个人防尘用具 494
21.7.1呼吸器官防护用具的分类与要求 494
21.7.2过滤式呼吸器 494
21.7.3通风式呼吸护具 496
参考文献 498
22工业防毒 499
22.1有害物质与人体健康 499
22.2有毒烟雾的净化设备 500
22.2.1过滤式酸雾净化器 500
22.2.2重力喷雾洗涤器 501
22.2.3文丘里洗涤器 501
22.3工业废气的净化处理方法 504
22.3.1吸收净化法 504
22.3.2吸附净化法 505
22.3.3燃烧净化法 508
22.3.4工业废气的其他净化方法 511
22.4工业生产中的防毒对策 513
22.4.1防毒技术措施 513
22.4.2管理教育措施 514
22.4.3工业卫生法规与方针 514
22.4.4工业卫生设施 529
22.4.5通风排毒措施 529
22.5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529
22.5.1有害物质存在的特点 529
22.5.2采样方案设计原则 529
22.5.3采样方法 530
22.5.4采样仪器 531
22.5.5分析方法 533
参考文献 533
23辐射安全 534
23.1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 534
23.1.1时间防护 534
23.1.2距离防护 534
23.1.3屏蔽防护 534
23.2辐射技术应用的安全 535
23.2.1 X线机和加速器 535
23.2.2油田测井 535
23.2.3 γ工业探伤防护 536
23.2.4核电的安全性 537
23.3环境辐射安全 537
23.3.1天然本底照射 537
23.3.2人工放射性核素辐射 538
23.3.3放射性防护监测 538
23.3.4放射性事故处理 541
23.4放射性物质运输安全 541
23.4.1放射性物质运输基础知识 541
23.4.2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 542
23.4.3运输放射性物质的申报与核准 545
23.4.4安全检查 546
23.5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546
23.5.1放射性废物的来源 547
23.5.2放射性废物分类和分级 547
23.5.3放射性废物处理 547
23.5.4放射性废物的暂存和储存 552
参考文献 552
24个体防护 553
24.1概述 553
24.1.1个人防护用品及其作用 553
24.1.2对个人防护用品的基本要求 553
24.1.3个人防护用品分类 553
24.1.4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单位的责任 553
24.2劳动防护用品分类标准 553
24.2.1《劳动防护用品分类与代码》(LD/T 75—1995) 553
24.2.2头部防护用品 554
24.2.3眼面部防护用品 555
24.2.4呼吸器官防护用品 557
24.2.5手部防护用品 558
24.2.6足部防护用品 559
24.2.7躯干防护用品 560
24.2.8听觉器官防护用品 562
24.2.9劳动护肤剂 562
24.2.10安全带(GB 6095—2009) 563
24.3劳动防护用品选用及配备标准 563
24.3.1《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2008) 563
24.3.2《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 567
参考文献 570
第五篇 行业安全 573
25煤矿安全 573
25.1矿井通风 573
25.1.1概述 573
25.1.2矿井空气流动的基本理论 573
25.1.3井巷通风阻力 575
25.1.4矿井通风动力 576
25.1.5矿井通风网络中风量分配与调节 577
25.2矿井瓦斯 578
25.2.1瓦斯的生成及物理性质 578
25.2.2煤岩瓦斯赋存状态 578
25.2.3矿井瓦斯涌出量计算及预测 579
25.2.4矿井瓦斯等级的鉴定 579
25.2.5瓦斯爆炸与预防 580
25.2.6瓦斯含量检测 581
25.2.7煤与瓦斯突出及其预防 582
25.2.8瓦斯抽放 583
25.3煤矿粉尘危害及其防治 583
25.3.1矿尘性质及其危害 583
25.3.2煤尘爆炸 584
25.3.3防止煤尘爆炸的措施 585
25.3.4煤矿尘肺病 586
25.4矿井防、灭火 586
25.4.1概述 586
25.4.2煤炭自燃预测与预报 586
25.4.3预防矿井火灾的措施 587
25.4.4火灾时控制风流的措施 588
25.4.5灭火方法 588
25.5矿井水灾防治 589
25.5.1矿井防治水的措施 589
25.5.2井下透水事故的处理 590
25.6顶板安全 590
25.6.1冒顶事故及其危害 590
25.6.2预防冒顶的措施 590
25.6.3冒顶事故的处理 591
25.7爆破安全 592
25.7.1浅眼爆破 592
25.7.2深孔爆破 592
25.8煤矿机械安全 592
25.8.1煤矿提升运输方式 592
25.8.2矿井提升及安全 593
参考文献 595
26冶金安全 596
26.1冶金工厂安全 596
26.1.1冶金工厂伤亡事故分析 596
26.1.2钢铁水喷溅 596
26.1.3冶金工厂煤气安全 596
26.1.4厂内交通运输安全 597
26.1.5炼铁生产安全 598
26.1.6炼钢安全 600
26.1.7废料破碎 601
26.1.8高温作业 602
26.2冶金工厂职业健康 603
26.2.1冶金工厂通风采暖及防尘毒危害 603
26.2.2高温烟气净化 604
26.2.3耐火厂防尘技术 605
26.2.4烧结厂除尘 606
26.2.5焦化厂防尘防毒 606
26.2.6焦化生产职业健康 607
26.2.7炼钢职业健康 608
26.2.8炼铁生产职业健康 609
26.2.9轻金属锻压职业健康 610
26.2.10铝冶炼职业健康 611
26.2.11镁冶炼职业健康 611
26.2.12钼粉末冶金职业健康 612
26.2.13铅冶炼职业健康 612
26.2.14钛冶炼职业健康 613
26.2.15钽、铌粉末冶金职业健康 614
26.2.16铜冶炼职业健康 614
26.2.17有色金属工业职业健康 615
26.3冶金矿山安全 616
26.3.1冶金矿山伤亡事故状况 616
26.3.2金属矿山顶板安全管理 616
26.3.3矿井运输和提升安全 617
26.3.4金属矿山火灾及中毒 617
26.3.5金属矿山通风技术 617
26.3.6矿山尘害及预防措施 618
26.3.7井下柴油机污染控制 619
26.3.8非铀金属矿山的辐射防护 619
26.3.9金属粉尘致病、致癌作用及控制 619
参考文献 620
27建筑安全 621
27.1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621
27.1.1建筑安全事故类型和原因分析 621
27.1.2安全管理相关的法规、规范 622
27.1.3安全生产检查 622
27.1.4建筑施工安全“三宝”的正确使用 623
27.2土方工程 623
27.2.1土方工程概述 623
27.2.2基坑支护 623
27.2.3基坑排水与降水 626
27.2.4土方施工安全防护措施 627
27.2.5桩基础施工安全 628
27.2.6基坑工程的监测 628
27.3模板工程 629
27.3.1模板的安装 629
27.3.2模板的拆除 630
27.4脚手架安全 631
27.4.1脚手架的设计安全 631
27.4.2脚手架的材质与规格 632
27.4.3落地式脚手架 632
27.4.4附着升降脚手架 634
27.4.5门式钢管脚手架 635
27.4.6其他特殊脚手架 636
27.4.7脚手架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637
27.5高处作业安全防护 638
27.5.1高处作业定义及其分级 638
27.5.2临边作业安全防护 639
27.5.3洞口作业安全防护 640
27.5.4操作平台安全技术 641
27.5.5悬空作业安全防护 643
27.5.6攀登作业安全设施 643
27.6施工机械 644
27.6.1土方工程施工机械 644
27.6.2桩工机械 645
27.6.3提升设备 646
27.6.4吊装类起重设备 649
27.6.5钢筋加工机械 651
27.6.6混凝土搅拌机 651
27.6.7电焊机 651
27.6.8手持小型电动工具 652
27.7施工用电安全技术 652
27.7.1临时用电管理 652
27.7.2建筑施工临时用电的接地与接零 653
27.7.3配电箱 654
27.7.4施工照明 654
27.7.5施工用电线路 655
27.7.6漏电保护开关 655
27.7.7触电事故急救方法 656
参考文献 656
28化工安全 657
28.1安全与化工生产 657
28.1.1当前中国化工安全的现状并不乐观 657
28.1.2化工安全的现实对策 657
28.2工艺安全控制 658
28.2.1化学反应安全控制 658
28.2.2物料处理及输送安全控制 658
28.2.3封闭单元安全控制 658
28.2.4温度安全控制 658
28.2.5负压运行安全控制 659
28.2.6防止爆炸 659
28.2.7粉尘爆炸安全控制 659
28.2.8正压安全控制 659
28.2.9低温安全控制 659
28.2.10容量安全控制 659
28.2.11腐蚀工艺安全控制 660
28.2.12泄漏安全控制 660
28.2.13明火加热设备安全控制 660
28.2.14热油换热系统安全控制 660
28.2.15化工设备安全控制 660
28.3防火防爆 661
28.3.1化工生产的火灾爆炸性分析 661
28.3.2防火防爆的技术措施 661
28.3.3控制点火源的措施 662
28.3.4控制工艺参数的措施 663
28.4化工厂腐蚀与防护 665
28.4.1腐蚀 665
28.4.2腐蚀与安全 665
28.4.3腐蚀的分类 665
28.4.4腐蚀机理 665
28.4.5腐蚀类型 665
28.4.6腐蚀防护 667
28.4.7防腐蚀工程 668
28.5防尘防毒 669
28.5.1尘毒物质的分类 669
28.5.2尘毒物质的来源 669
28.5.3尘毒物质侵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669
28.5.4防止和减少尘毒物质的措施 670
28.5.5中毒急救 672
28.6安全检修 673
28.6.1化工检修的分类 673
28.6.2化工检修的特点 673
28.6.3化工安全检修的一般要求 673
28.6.4化工检修的验收 675
28.6.5化工检修作业的安全技术 675
28.7应急救援 679
28.7.1化学事故应急救援 679
28.7.2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 679
28.7.3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679
28.7.4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形式 679
28.7.5应急救援工作的特点与基本要求 679
28.7.6应急救援的组织准备 680
28.7.7应急救援的基本装备 681
28.7.8应急救援预案 682
参考文献 682
29石油工业安全 683
29.1石油物探安全 683
29.1.1关键场所的安全要求 683
29.1.2关键生产环节的安全要求 683
29.1.3现场作业各主要岗位的安全要求 684
29.2石油钻井安全 687
29.2.1钻井施工安全 687
29.2.2钻井井控 691
29.2.3钻遇硫化氢的安全防护 693
29.3石油测井安全 694
29.3.1测井施工 694
29.3.2放射性测井 694
29.3.3测井用爆炸器材的安全管理 695
29.3.4井壁取心与射孔 697
29.4石油井下作业安全 697
29.4.1井下作业施工准备 697
29.4.2井下作业一般施工 698
29.4.3井下作业特殊施工 699
29.4.4大修作业 700
29.4.5试油作业 700
29.5采油安全 702
29.5.1新井交接及采油生产准备 702
29.5.2自喷井采油生产安全 702
29.5.3深井泵采油安全 702
29.5.4潜油电泵采油安全 704
29.5.5低压试井安全 705
29.5.6油田注水生产安全 705
29.6采油集输安全 706
29.6.1采油集输设备 706
29.6.2原油计量 706
29.6.3污水处理站 707
29.6.4油、气、水化验 708
29.6.5采油集输系统 708
29.6.6天然气开采与集输 709
29.7海上石油与天然气生产安全 711
29.7.1海上石油与天然气生产基本安全知识 711
29.7.2海上石油与天然气生产作业安全要求 716
参考文献 733
30电网安全技术 734
30.1输电网建设安全技术 734
30.1.1杆塔基础开挖安全技术 734
30.1.2电网高处作业安全技术 736
30.1.3杆塔组立安全技术 736
30.1.4架线工程 738
30.1.5不停电跨越与停电作业 742
30.1.6施工机械及工器具安全技术 744
30.2电网运行与检修安全技术 745
30.2.1变电设备运行与检修安全 745
30.2.2线路运行与检修 751
30.2.3带电作业 755
参考文献 758
31烟花爆竹安全 759
31.1烟火药生产安全 759
31.1.1烟火药的性能 759
31.1.2烟火药的安全性检测 759
31.1.3烟火药生产安全管理 760
31.2黑火药生产安全 761
31.3引火线安全要求 761
31.3.1引火线的分类 761
31.3.2引火线的技术要求 761
31.3.3引火线的安全制作规程 762
31.3.4引火线的试验方法 762
31.4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 762
31.4.1烟花爆竹定义与分类 762
31.4.2烟花爆竹技术要求 763
31.4.3烟花爆竹安全性检测 764
31.5烟花爆竹劳动安全技术要求 765
31.5.1烟花爆竹的主要危险因素 765
31.5.2烟花爆竹产品制作安全规程 765
31.5.3烟花爆竹生产设备安全要求 766
31.5.4烟花爆竹装卸、运输、储存要求 767
31.5.5生产人员防护用品要求 768
31.6烟花爆竹企业生产要求 768
31.6.1烟花爆竹生产单位许可制度 768
31.6.2生产条件 769
31.6.3生产环境 769
31.7烟花爆竹安全管理 769
31.7.1烟花爆竹生产安全 769
31.7.2烟花爆竹经营安全 771
31.7.3烟花爆竹运输安全 772
31.7.4烟花爆竹燃放安全 773
参考文献 774
第六篇 公共安全 777
32道路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777
32.1道路交通事故概述 777
32.1.1交通事故的定义与分类 777
32.1.2交通事故处理的程序 777
32.1.3交通肇事的法律责任 778
32.2交通事故的车辆碰撞速度再现 780
32.2.1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类型 780
32.2.2单车事故的碰撞分析及速度再现方法 780
32.2.3汽车-汽车之间的交通事故车辆速度再现 781
32.2.4汽车-两轮车碰撞的事故速度再现 783
32.2.5汽车碰撞行人的事故 783
32.2.6道路交通事故中汽车速度再现的注意事项 783
32.3交通安全心理 783
32.3.1驾驶员的生理特征 784
32.3.2驾驶员的心理方面 786
32.3.3驾驶员的反应特性 787
32.3.4驾驶员的适应性特征 788
32.3.5驾驶疲劳与交通事故 789
32.3.6饮酒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791
32.3.7生病、服药驾驶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791
32.4交通事故调查 792
32.4.1交通事故调查及原则 792
32.4.2交通事故调查的工作内容 792
32.5自行车的交通安全 793
32.5.1自行车交通特点 793
32.5.2自行车交通事故分析 794
32.5.3自行车交通事故的预防对策 795
32.6行人交通安全 795
32.6.1行人交通的特点 795
32.6.2行人交通事故的特点及成因 796
32.6.3行人交通事故的预防对策 796
32.7公路交通安全 796
32.7.1公路交通事故的情况 796
32.7.2山区公路交通事故及其预防 797
32.7.3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及其预防 797
32.8汽车运输安全管理 799
32.8.1汽车运输安全管理的意义 799
32.8.2汽车运输安全管理的工作内容 800
32.9道路交通安全设施 801
32.9.1道路交通标志 801
32.9.2道路交通标线 803
32.9.3物理隔离设施 804
参考文献 806
33铁路运输安全 807
33.1安全在铁路运输生产中的地位 807
33.2铁路运输安全及其保障系统 807
33.2.1铁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的构成 807
33.2.2国外铁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简介 809
33.2.3我国铁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812
33.3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运作 814
33.3.1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方针 814
33.3.2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手段 815
33.3.3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法规依据 816
33.3.4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体制 817
33.3.5铁路运输设备安全管理 819
33.3.6班组管理 820
33.3.7铁路行车安全监察工作 821
33.4铁路运输安全技术 823
33.4.1基于预防和事故避免的安全监控与检测技术 823
33.4.2基于维护和维修的安全检测与诊断技术 827
33.4.3铁路行车事故救援技术 828
33.5铁路运输事故处理 829
33.5.1铁路行车事故处理 829
33.5.2铁路客运事故处理 836
33.5.3铁路货运事故处理 840
33.5.4铁路运输事故应急处理 842
参考文献 843
34水上交通安全 844
34.1航运公司安全管理——实施ISM规则 844
34.1.1 ISM规则及其基本要求 844
34.1.2安全管理体系(SMS) 844
34.1.3 ISM规则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要求 844
34.1.4 SMS的结构要素 845
34.1.5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845
34.1.6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与发证 846
34.2船舶安全管理 846
34.2.1船舶登记 846
34.2.2船舶检验 846
34.2.3船舶技术证书 846
34.2.4船舶进出港签证 847
34.2.5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 847
34.2.6船舶安全检查 847
34.3船员管理 847
34.3.1适任证书 847
34.3.2船员最低知识要求 848
34.3.3船员培训 848
34.4航海保障 850
34.4.1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 850
34.4.2海洋气象预告 850
34.4.3航海图书资料 850
34.4.4船岸通信联络 850
34.4.5航标 850
34.5船舶交通管理 850
34.5.1船舶交通管理 850
34.5.2船舶交通管理的功能 850
34.5.3交通规则 851
34.5.4船舶定线制的一些术语 852
34.6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 852
34.6.1危险货物 852
34.6.2《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 852
34.6.3《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 852
34.6.4包装固体危险货物分类 853
34.6.5危险货物运输的包装和包装类 853
34.6.6危险货物运输包装的标记、标志和标牌 854
34.6.7危险货物运输单证 855
34.6.8危险货物积载与隔离 855
34.7海上搜寻救助 856
34.7.1海上搜寻与救助 856
34.7.2我国的搜救组织和基本政策 856
34.7.3海上搜救区域的划分 856
34.7.4海上遇险的形式 857
34.7.5救助力量的种类 857
34.7.6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 857
34.7.7海上搜寻与救助技术 857
34.8海事调查 858
34.8.1海事 858
34.8.2海事报告制度 858
34.8.3海事调查 859
34.8.4事故链 859
34.8.5多米诺理论 859
34.8.6海事结构说 860
34.8.7海上交通事故调查报告书与安全建议 860
34.8.8海事签证 860
34.9国际海事组织 860
34.9.1国际海事组织机构及其工作情况 861
34.9.2国际海事公约的缔结、生效、履行、适用、修改与终止 861
参考文献 862
35民用航空安全 863
35.1民用航空安全 863
35.1.1飞行安全 863
35.1.2航空地面安全 863
35.1.3防止非法干扰 863
35.1.4航空器客舱安全 863
35.1.5危险物品的运输与伤害 863
35.1.6搜寻与救援 863
35.2航空事故 863
35.2.1飞行事故 863
35.2.2航空地面事故 864
35.2.3飞行事故征候 864
35.3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 865
35.3.1人为因素 865
35.3.2航空器及有关设备故障 868
35.3.3飞行环境 870
35.4搜寻救援 872
35.4.1概述 872
35.4.2搜救的准备 872
35.4.3搜寻援救的实施 872
35.5事故调查 873
35.5.1基本要求 873
35.5.2事故调查的组织 874
35.5.3事故信息的通知和报告 875
35.5.4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置 876
35.5.5现场调查 876
35.5.6专项试验、验证调查 880
35.5.7事故原因分析 881
35.5.8事故结论 882
35.5.9安全建议 882
35.5.10事故调查报告 882
35.5.11重新调查和补充调查 883
35.5.12事故调查的结尾工作 883
参考文献 883
36公共场所安全 884
36.1公共安全文化 884
36.1.1安全——公共生活永恒的主题 884